返回首页
西西文学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故乡的文章

2024/04/25经典文章

西西文学整理的关于故乡的文章(精选11篇),供大家欣赏,喜欢请收藏与分享。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1

文/沙漠里的鱼

离开故乡快30年了,时常在梦中回到我童年的时光,那里有我儿时的玩伴,有我童年的记忆,也曾留下我金色的童年金色的梦想。从小在这块土地长大,对她有无限的眷恋、深深的情愫......

做梦也没有想到10多年前,我们单位从甘肃庆阳搬回到了高陵。我的记忆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在这里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记忆还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就让我随着记忆回到曾经的昨天、曾经的过去......

小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冬天天还没亮,我就出发了,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记得那时路旁有一个很大的水池,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学校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全是白塑料纸订在上面,冬天也没有架火炉,我们趴的课桌是石板,有时候风把窗户刮得哗哗直响,我们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过一阵子老师就让大家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不知道上到几年级的时候,我们也要在学校上晚自习,教室没有电灯,都是自带的煤油灯,上完晚自习走的回家的路上,小路两旁是高高的玉米地,还要经过一片坟地,风刮过来,玉米沙沙的响声,当时感觉挺害怕,我就大声的唱歌,一路歌声的就回家了。那时候教室后面有黑板报,我在班里的字写得可能是最好的吧,经常下课了,我站在凳子上出黑板报,也能引来同学称羡的目光。有一次,记得是全村还是公社进行统一考试,我的考试成绩在班里还是公社里是前几名,学校用奖状印了一张光荣榜,上面有考试的名次和姓名,学校组织锣鼓队敲锣打鼓到我们家送光荣榜,让我母亲高兴了很长时间。

那时老家还种植棉花,我们有时候下午就去生产队摘棉花,棉花长得很高,我们在里面彼此都看不见,摘完棉花还在村里给社员演我们自编的节目,我扮演的是“四人队”里面的姚文元。到夏天的时候还要给生产队拾麦穗,记忆最清楚的是刚刚割过的小麦地,麦茬很高,我和同学脱掉鞋,在麦茬地里比谁跑得快,在小伙伴的加油声中,我经常跑的就是第一名。现在真是不敢想象啊......

那时村里的场畔还经常演电影,一部电影在这个村子演完又去另外一个村子演,当时看过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罗马尼亚的《回故乡之路》、南斯拉夫的《桥》、朝鲜的《苦菜花》,一部电影看了N遍,只要继续演还是肯定看。还有到了冬天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皑皑的积雪,大雁排成整体的队伍降落在被白雪覆盖的麦田里觅食还是短暂的休憩,这样的场景现在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

放暑假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和小伙伴一起到九支渠去游泳,当时的水很大,流得也很急,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栽倒了,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一个闸口,因闸口开得不大才幸免一难,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啊。有时我们大中午用一个竹竿在上面绑上马毛,做成一个套知了的竿子,冒着酷暑在小水渠旁两边高高的杨树上套知了。回到家后,和泥巴把知了包起来,然后烤熟就吃掉了。

暑假也是我看书最多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父亲在县上文化馆工作,他回家时经常带很多杂志,记得当时到同学家借了很多杂志,其中最喜欢的就是《人民文学》和《啄木鸟》了。我堂姐在高陵一中上高中,放暑假时就把她的课本带回来了,我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支一张简易的行军床,周围是高高的玉米地,凉风习习,坐在床上看书哪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就在初中时我几乎看完了高中的语文课本,认识了雨果、巴尔扎克、契科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莫泊桑、司汤达、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丁玲、郁达夫、峻青、沈从文和他们作品里的玛缇尔德、奥西莫多、艾斯米拉达、葛朗台、波留希金、奥楚蔑洛夫、别里科夫等等人物。有时候看到伤心的地方自己都会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会随着故事里的主人公的不幸的命运而感动。也许小时候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高尔基的《海燕》现在还会背诵。高尔基的原名叫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还记得那么清楚,估计现在的中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回答上来的。正是那时候看书多的缘故,为我后来的语文和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的作文在中学里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给同学们宣读讲评。我在高考的时候语文也得到了98分的高分。这些都值得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更是感谢自己在中学时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上高中时因为分片上学的原因,我到了高陵三中,记得当时我们住的是大通铺,不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是否还是这样,在初中时英语没有老师,因而我的英语成绩最差,我也曾努力的试图改变,但成绩依然很差,只记得当时还是语文成绩特别突出,我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很特别,每次到中考或者末考时,我把语文课本按照生字、词语、文学常识、课文分析、诗词名句等等整理在一起,每次考试语文几乎都是班里的一二名,我把整理出来的资料也常常给和关系好的同学共同分享,那时我也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班里的活动也经常是我组织,我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学校广播员,这些社会活动都是对自己很大的锻炼。

在大家的印象中,高陵三中的教学质量没有高陵一中好,我母亲找了熟悉的亲戚把我从三中转到了一中,高陵一中离县城更近一些,相对来说路也好走,来到这里刚上高二,我就感到了学习的压力,刚开始我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在下学期分文理班后,我就感觉比较得心应手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前三天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馒头,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吃饭,用罐头瓶子装的咸菜摆在一起,大家互相品尝,看看谁家的咸菜最好吃。那时候我自己依然很刻苦,中午吃完饭,我就拿着书本来到操场上,在大树底下看书学习,那个时候的学习氛围很好,人人都是如此。因我是高三班的学习委员,老师办公室的钥匙归我管理,负责打扫卫生,我打开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不一会就进来一大批同学看书学习,天稍稍亮的时候,我们打扫完卫生就又来到了操场,下午饭后还是在操场看书,听着学校操场上唐昭慧塔上的铃声看书学习很是惬意。

记得那时上学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周六下午回家洗衣,把脱下的衣服洗完晾干,冬天的时候洗完就穿在身上睡觉暖干,周日下午去学校又穿在身上。回家时,母亲总是做最好的饭让我吃,我总是感到很内疚,总觉得学习不好对不起自己的母亲,有时候母亲煮了鸡蛋,让我带上,我就说自己不爱吃鸡蛋,离家的时候也不带,并不是我不喜欢吃,而是吃了总觉得对不起母亲的辛苦。

上高三的时候,上届有一个考上南京大学的同学给学校写了一份感谢信,贴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后给了我无限的动力,我想自己一定要考上,可是第一年高考我还是差了10多分没有走,给了我很大的打击。高考完我就去了一个砖厂打工挣钱,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吃自己带的馒头,生活相当艰苦,劳动强度相当大。但还是挣了复读的学费,减轻了母亲的负担。假期完后我又开始复读了,经过了一年的拼搏我终于考上学离开了家乡。

毕业后,分配到了长庆油田,远离了家乡,那时父亲把我们家的户口都解决了,弟妹也随母亲离开了高陵。我很少回老家了,有10多年几乎都没有回过故乡。每年春节在父母哪里呆一段时间就又踏上了上班的征程,想不到10多年后,我的单位也整体由庆阳马岭川道搬迁来到了西安,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故乡,使我有更多的时间联系上了这里曾经和我并肩奋战的同学,也使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总是怀念那个飘渺而美丽的家乡,梦里梦外都挥不去水是故乡的甜,土是故乡的亲。有时想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对我确实有一种抹不去的甜蜜。故乡的水、故乡的土是常年漂泊在外游子的一种寄托,一种欣慰。惟有深深体味过在外漂泊的人才最懂得甘甜醇厚的滋味。

远离家乡的日子,是离家的游子一步一回眸的伤感,走出故乡的水,走出故乡的土,却总也走不出故乡浓浓的亲情,欣闻故乡最近也撤县设区了,相信她的将来会更好。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2

二人聊得正熟,空寂跑将过来,虚云招呼道:“师叔,天色已晚,你作甚去?”空寂看也不看,说:“买白术。”“停下吧大和尚!”小雨喊着,见空寂一脸迷惑又补充道:“药店早打烊了,想买药明儿请早。”“女娃娃你怎的知道?”空寂一身汗臭,逼近虚云三步时就被摆手拒绝了。“正巧,本县城只有一家药店,前几日我才去买了点耗子药。”“唉,我佛慈悲,弟子劳累两天也没喝到夏氏的酒。虚云你随我回庙里罢。”虚云看着小雨,转身对空寂说道:“师叔,我还得帮她看井……”“得得得,你小子八成是被这女娃娃迷住了。贫僧就先行一步,至于你嘛,别失身就行。阿弥陀佛……”说完就蔫头蔫脑地回去了。

眼看师叔真的留下自己,虚云不知是窃喜还是悲哀。“呐~别说本姑娘不近人情,这是一百文钱,你去给客栈老板说声,今晚就住在我对过的房间。”时小雨看出虚云在担心住宿,便先开口解决了。一炷香后,两人打点好就各自歇息了。

是夜,月色上涌,秋意渐浓。虚云一时担心着破庙里的空寂,一时又欢喜和小雨独处的时间,不多时就入梦了。忽然,街上传来喊叫,虚云睡眼惺忪,只听得有人唱着小曲儿:

千金好酒不易求,糟糠怎解我心忧?那年春桃红柳绿人尽识,追风逐马登高楼;那年春玉带晔然裹金身,佩刀容臭缀白裘。嘚儿呀!恍恍惚惚失亲朋,怨我无情去挚友,谁曾想寒风腊月送新衣,落魄时节赠金酬,留得我孤寡余生无人问,终日寻思潜行久。嘚儿呀!奉劝世人多心眼,春风得意忘前轴。莫失马蹄为知己,高山流水曲成秋。嘚儿呀!噫儿呀!过尽千帆方醒悟,寻常百姓亦自由。公文毋扰存闲情,细看阶下草木柔,现如今无事题字换几钱,雅致寄予春夏秋;现如今薄衣瘦靴走天下,再难使我生离愁。嘚儿呀!噫儿呀!嘚儿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虚云被此番话惊了一时,回过神来看着街上破衣褴褛的醉汉,心想:这位施主莫不是说的他自己罢!遂赶忙请他上楼,谈话间,虚云了解到此人名为胡汉三,山阳人士,因饥荒逃难至此,说起来,他曾是山阳出身的探花,如今落魄的原因方才在小曲儿中已提及,不再赘述。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3

不管我走到哪里,总听得到故乡的召唤,像是母亲呼喊着孩子的乳名。当我置身热闹或孤独的境地时,就越想念父母,越想回到故乡。

那是初夏的一天,我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了写字楼,在站牌旁等待公交车,望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来来往往的车辆后就突然想回到故乡,想回就回吧!我立即向一辆出租车招手,到长途汽车站坐票车回家去。

我回到故乡的时候天上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群麻雀在蓊蓊郁郁的小树林里啁啾鸣唱。雨滴滑过柏油路两侧的树荫落在我身上。我望到广阔无际的田野里的麦子已经收割了,留着短短的、黄色的麦茬儿。一棵棵禾苗生长旺盛,在田畦里随风摇曳青翠的叶子。

我沿着湿漉漉的柏油路往村里走,村子里一个伯伯骑着自行车迎面而来。我和他打招呼,他忙下了车,随便说了几句。他瞅着我手里提着的大西瓜说:“村里种的西瓜马上就该熟了,集市上的也便宜,几毛钱一斤。这么重的东西,你竟然掂着回家,累不累!”

“我到县城车站的时候见旁边有个卖西瓜的摊子就顺便买了一个。集市上的西瓜尽管便宜,我爸妈也舍不得买着吃。”我笑着说。

“噢,你爸爸妈妈总将一分钱掰做两半花。赶紧回去吧!”

我的父母已经年近花甲,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不舍得多花一分钱。我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之后,经常在电话里对他们说我已经能够养活自己了,让他们不必再节俭,不必再操劳。他们却说要挣钱帮我在城里买房子。我听后惭愧至极,很想扇自己几个耳光。我一直认为只要父母健康平安,让我安心工作,就是他们给我最大的帮助。

到家的时候雨已经停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正在院子里的小菜园子里忙活。他们见我回来立即停下手里的活,流露出欢欣的神色。父亲仔细打量着我,说我瘦了,眼睛有了黑眼圈。见我手里掂着那个大西瓜就笑着说我是傻蛋,这么大老远的掂着沉甸甸的大西瓜回家是自己找苦受。母亲说我坐车回家,颠簸大半天准是饿了。她说着让我看看小菜园子,只见里面的的黄瓜得绿藤已经爬满木架,一朵朵小黄花点缀在绿叶里。一根根青绿的黄瓜垂了下来。一人高的豆角架子上开着一片紫色的豆角花。一丝丝清淡的花香在空气里弥漫。

“你想吃什么,我给你做。做一盘醋拌黄瓜好不好?这黄瓜现吃现摘的,新鲜着嘞。”母亲满脸微笑,“刚下过雨,我和你爸爸又在小菜园子里种一畦油麦菜。”

“妈,咱们先坐下吃个西瓜再做饭。”

雨后的空气十分湿润清爽,屋檐的几只燕子唧唧叫着。父亲将木桌子和凳子搬到院子里,然后用菜刀将西瓜切成小牙儿。我们围坐在木桌旁吃西瓜。

父母边吃西瓜边问我近期工作的情况,我当然报喜不报忧。我说我工资又涨了。父亲听后说:“你这一个月的工资比五亩地收获的麦子卖的钱多,比我有出息!”

母亲听到我涨工资后忧虑地说:“你工资涨了,责任也更大了,比之前会更忙,也更累。我看涨工资不一定是好事。现在是不是老是加班,总熬夜啊?”

母亲的一番话说到了我心坎上。我总感觉着城市是一台大型机器,由千千万万个零件组成。它昼夜运转,不停地工作。我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零件,转动不止,磨损着肌肉和骨骼,消耗着眼泪和血液,消磨着精神和意志。在这无休无止的损耗中,我渐渐变小,渐渐变弱,渐渐消亡。

“我不经常加班,偶然会熬夜。每天下午下班从公司回住处要坐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都习惯了。”我轻描淡写地说。

“好好攒钱吧,过些年在离你们公司近的地方买套房子,然后找个女朋友结婚。”父亲说。

我直言说:“现在城里是寸土寸金,四环外的房子单价都在一万元以上。就我挣这点儿钱,现在够买个阳台,到明年够买个卫生间,后年才够买个小卧室。我觉得还是先租房子住好。”

谈到房子和结婚这些现实的问题我就感到沉重,总是刻意回避。我吃完一块西瓜,就转移话题,问近期鲁湾发生的的事情。父亲和母亲就和我絮絮地说村子里谁结婚了,谁家生了孩子,谁患病去世了,谁家的羊被偷了,集市上的猪肉降价了……我也喜欢听这些家常话,也很想知道近期鲁湾发生了哪些事情。

我们漫无边际地谈着。我说我现在使用的身份证十年的有效期即将届满,该换新一代的身份证了。母亲说十年的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就过去了。十年前我还在县城的高中上学,那年要参加高考就去镇上的派出所办理了身份证。十年前姥姥还健在,还经常抱着保温瓶到村头买鲜牛奶。十年前邻居家的孩子刚刚出生,每晚三更半夜哇哇的啼哭,现在他已经上了小学……在这十年里,我们生活的世界悄悄地发生了变化。我们每个人也都经历了很多事情,其中有喜有悲,有得有失。

“十年后我和***七十,二十年之后我们都八十了,可能我们都活不到那个时候。你呢,也年近半百了。那个时候你再回到这个家,可能这儿成一个空院子了。要是我们还活着,你大老远的回来,又累又饿。我们希望还能够给你烧壶开水或煮一碗面。说白了,我们希望一直为你看守着这个家,等你回来。”父亲随口说着,铜黄色的脸庞在灰白的暮色里渐渐模糊。

“只顾说话,忘了做晚饭了。”母亲恍然站起来,“你爷俩儿先说着,我去做饭。”

“妈,我吃了几块西瓜,已经吃饱了。你简单做两碗饭就可以了,别麻烦了。”我说。

我和父亲在夜色渐浓的院子里促膝而谈。母亲在厨房的灯光下忙着烧火做饭。低垂的夜空仿佛是灰暗的帷幔遮掩着了整座村庄。村庄里亮起的一盏盏电灯像是夜晚盛开的一朵朵明丽的花朵。

我顿时觉得自己坐在时光列车上,我的家人和朋友就坐在我身旁。时光列车在漫长的轨道上行驶,不为人间的爱提速,也不为人间的恨停止。我们身边的旅伴一个个下了车,和我们挥手永别,又会有一个个新的旅伴上车,然而我们有两个旅伴,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永远和我们不分离,和我们融为一体。在这世界上,有个地方叫故乡,也叫老家,我们永远也难以驶出它的疆域。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4

谁的歌声,在岁月的上游顺水而下,让青春的思绪逆流而上?那弯弯的睫毛,已在星光下凝成深邃的语言,汩汩地流进我无尽的思念,仿佛被阳光剔透的枝叶,在蓝天和白云之间,斑驳了沾满青苔的记忆。

多少次伫立在忆乡的渡口,多少次又在梦中眺望远方?为何,飞翔的诗句总是被黎明的晨露一次次打湿,让浓浓的乡情,如扯不断的牵挂,永远蓬勃在脆弱的心田。

无论此刻的言辞如何表达,最真的梦和游子的歌,总会一如既往地徘徊在多舛的海面,让来自季节深处的涛声,拔节了被风风雨雨弹拨的一曲曲忧伤……

在渴望中沉淀的历史,已经无法印证曾经的贫穷与沧桑,宛如生生不息的梦想,总在亦真亦幻频频回首中徘徊,让我无数次感受到母亲的柔情与慈爱,感受到父亲的伟岸和坚强。

打开生命的门扉,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日子,谁能征服这黑夜的神圣,让我感受到你的歌声是如此的动人,你的呼吸是如此的滚烫。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5

对于一个从小就离乡的人来说:故乡,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情都早已忘却。然而,在记忆的深处有一股味道从未被抹去,那边是故乡的炊烟。

故乡的烟,那混合着青草的干柴燃出的气味,在喧闹的都市是不会闻到的。缕缕的炊烟,淡淡的青草味,无一不让人回想起那幽静的树林,泥淖的小道,还有永不让人忘却的那带有青草味的空气。没有什么比乡烟更令我思乡的东西了。故乡的炊烟便是自己的故乡。

还记得,每当春节过年回姥姥家时,自己都会十分兴奋的边走边跳。那泥土和着麦壳砌成的大屋,那古式的灶房都在吸引着我去靠近。每次当姥姥准备做饭时,我总爱自告奋勇的去烧火,望着那火红的焰苗,便欢喜不止的加柴,边加边看着姥姥同亲人们忙碌做饭的身影。那家常的唠叨,那关心的询问,伴着火红的焰苗不断升温。直至当亲人们发现到我的新衣已被灶火烧出了几个洞来后,便再也不让我接近灶房了。然而,最后我带着一身的烟味和白灰高高兴兴的走出去。而那萦绕在身边的烟味更是令我开心不已。

我爱故乡,更爱那故乡的炊烟。那围绕在篝火边的火红脸庞,那令亲人们懊悔不应烤火而惹来一身的烟,都是我的最爱。那烟融合着故乡的情,故乡的人。颇有“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架势。

繁华的都市,热闹非凡的夜晚,都抵不住那类似与“孤魂野鬼”的游子心。每一个无眠的夜晚,每一个孤独袭身的时刻,唯一能为我驱寒的便是那故乡的炊烟,那已满温暖的炊烟便是我的家,我的故乡。

曾几何时,每当自己望见窗外的黑烟时,便都会激动的跑过去看一看,闻一闻。可是到了最终还是抱着失望而归,因为那并不是我记忆中的炊烟。不断的希望,不断的失望,而故乡的炊烟在我心中却是越发的深切。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故乡的老屋由于姥姥的病情早已上了锁,那曾养育过的灶台,那曾温热的灶台,如今,也只怕寒冷刺骨了。而曾经欢聚一堂的亲人们也早已各奔东西了。那驻扎在我心中的乡烟亦越发模糊。故乡的炊烟,那吸引着我的乡烟,那载着我思乡之情的炊烟,到底是怎么模糊了呢?!

真希望有一天,能重新打开那或许早已生锈的锁,重新燃起那混合着青草味的炊烟,再一次闻一闻那怀揣着故乡的炊烟。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6

在走过的生活里,经过了很多熟悉很多陌生,很多熟悉与陌生的变化,很多次搬迁,记忆最多的应是最熟悉的,因为最熟悉便永远难以忘记,那么因为曾浸淫着岁月初萌成长的故乡,时常会牵动心底哪份最柔软的温情!

也许并未走远,也许一直还未离开你的包裹,也许还未曾断奶,一直吮吸着你的汁液,成长着我们的生命,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不是因为没有离开便不珍贵你,不是因为离开过才想着你,我的故乡,大西北的黄天厚土!

咱的故乡,确切地说,承载着千年文明,附着着秦砖汉瓦的陕西,用不着咱亲自来表述她的骄傲与自豪,这些与咱也没有太大关系,我们只是生长在这个地方,生长在黄土高原,八百里平川,渭河流域,渭河平原之上。

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多少代繁衍生息,都应当有根有祖,故乡,便是根,是祖,是祖上带我们来的地方,咱祖上都是因这水土,才滋养了咱,这里景色平淡无奇,举目望去,肉眼所及,一片片庄稼地,这里土很神奇,种啥长啥,各种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只要耕种,无不收获,因其,易于富足,唯富足,方知礼,民众交际才相喜,乐融融,孕育出唐的鼎盛,汉的雄厚,以致华夏莫不以汉人自居。

在农耕文明之时,这里应当是相当富硕的,古之秦地,纵横八荒,天下一统之源也,其当时之煌,毋庸表彰!秦地故乡的水是甜的,土是亲切的,感谢祖上选择这里,不离故土,不用异乡飘泊,便能从容安逸生活,无论到哪里,只是旅游,只是阅赏,从不滞留扎根。

在这么好的地方,我的老家在临潼区下面一个最不起眼的一个角落,小时候觉得,这根本就是穷乡僻壤,是一个无任何珍贵可述的小小村庄,没有都市的繁华喧嚣,没有雄川大泽,没有草原的广袤无垠,甚或因其卑微不愿提及。

生命里常会经历各种反复,像小时候不愿意吃菠菜,萝卜一样,长大以后觉得很有营养,还成了很喜欢且离不开的蔬菜。对故乡的热情也由此而来,回一次老家,便爱深一次,顺手拈来一叶青绿的白杨树叶,嗅一下,已沁人心脾,再翻弄一下故乡的土,已魂牵梦萦!

真想能有上自己的几亩地,随意侍弄,过一种夜来蛐蝈鸣唱,鸡鸣犬吠,世事苍桑,只落曾经的田园生活!

呵呵!也许,这便是咱的中国梦!确是故乡梦!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7

我是乡下转来的学生,虽然城市很美丽,但是在我的心目中我的家乡更美丽。因为它有一种独特、迷人的风景,就说说我家的花园吧!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清晨,我来到花园散步。我注意到了几十株杜鹃花,先是有几只白色的蝴蝶在花前忽闪忽闪。慢慢地,五颜六色的蝴蝶从花丛中都飞了出来,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它们的身子一摇一摆,仿佛是在欢快的跳舞,我的身子也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我和这些在人们眼中那样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在一起欢快的跳舞。凤姐姐为我们伴奏;花姐姐为我们喝彩;鸟哥哥也唱起了欢快的歌曲,我们的观众有:树婆婆、树枝妹妹、小草叔叔…

在乡村,夏日是最美丽的,夏日的池塘如诗如画。更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我家的旁边有一个圆形的大池塘。春天,这个池塘像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只要春风轻轻一吹,柳树就长出了嫩嫩的小芽,小河的周围长着碧绿的小草,小草中间还夹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

瞧,池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随风摇曳,散发着醉人的芳香。有的羞嗒嗒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盛开了,展现着它们的风姿…“鲜花还须绿叶衬”那些碧玉托盘似的荷叶上面滚动着比珍珠还要透亮的水珠,它们把荷花衬托得更加魅力。

夏天,骄阳似火,炙烤大地,鸟叫蝉鸣。来到池塘边,只见绿树成荫,池水如镜,垂柳游动,带来一缕缕清风,让人感觉到一丝丝凉意、一阵阵轻松。

每当炎热的夏天来临时,我和几个伙伴们早早的起床,带上渔网去池塘边撒网。等到傍晚的时候就去收网,我们有时候会捞到许多鱼、龙虾、米虾、螃蟹、螺丝,但有时也捞的特别少。

我家后面是一座山。每当秋天来临,许多叶子都纷纷离去母亲的怀抱。这样的萧然似乎有些凄美,但这无数演员的舞蹈真是很美。

枫叶是最美的落叶。漫山遍野的枫树,遥望去犹如火山爆发,气势如汹涌,走近一看才发现他是那样美丽、温和!一张张鲜红似火的叶子像无数的蝴蝶在空中飞翔。

我爱你美丽的家乡!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8

夜晚,故乡的天空总是深蓝色的。在深蓝色的天空总有数不完的星星…

小的时候,每到傍晚的时候,一个村子里的人,老老少少都从屋子里边出来纳凉。大人忙碌了一天了,老人在拉家常,小孩在嬉戏打闹。就在这样的深蓝的星空下,我总喜欢一个人躺在奶奶的竹椅子上数星星,一颗,两颗,三颗……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那片星空下有很多很美的神话。"嫦娥奔月","牛郎织女"让我明白原来古人也对那深蓝色的天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再后来我才明白那数也数不完的星星都是有名字的,而且远比我们肉眼里看到的大得多了。冥王星,海王星,天王星,北斗七星……

上了中学以后,数星星的日子已经很少了。在那片深蓝色的天空下,偶尔和朋友聊着未来的梦,仰望那片天空,觉得那深蓝色的天空真的是深不可测。

读到了高中以后,我已经没有很多时间在那深蓝的天空下玩耍,聊天了。孩提时那东家串西家的时代早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楼房。大家一回到家就把门关上,就连住了那么多年的邻居是谁都不知道。有了电视和电脑,大家都把空余的时间都"贡献"给了那永远也看不完的连续剧,永远玩不完的游戏。哪里还会去看那深蓝的天空呢?

经常在晚上六点钟的时候急急忙忙望家里赶的路上,仰望天空,就会觉得"夜是故乡明"。都市的天空是没有多少星星的,更别说满天繁星了。都市的霓虹灯很亮,把天空都照得通红,一点也没有夜的感觉,更别说"深蓝"了,所以这里被称为"不夜城"。

我喜欢故乡的天空,故乡的人,故乡的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根在那里。故乡的天空永远都是深蓝色的,永远都是深不可测,还有那数不完的星星……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9

小时候,我家门口有条河,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下放到五-七干校的“劳改犯”们挖的一条人工河。它长两千多米,宽五六十米左右,所以充其量也只能算条大沟,当地人也确实以它为界把干校分为“”沟东“和”沟西“,但在我们小孩子眼里,它如同郭兰英所唱:”一条大河波浪宽“——是一条美丽、神秘而又宽阔的河。

河的东岸曾是大片的苹果园。春天,粉红的苹果花嫣然盛开,成团成簇,娇美淡雅。秋天,青色油亮的苹果挂满枝头,果香四溢。西岸,一排排砖瓦平房炊烟袅袅,上演着鸡鸣狗吠、人间烟火的生动画面。河上架着一座石桥,是连接东西两岸的唯一通道,也是我们每日上学的必经之路。

从我家院门口往南几十米有一处石阶,从岸边通向水底,大约有十几阶,所以不论水位高低,人们总可以蹲在石阶上洗衣服。青石台阶整齐光滑,宽两米多,可容几个人同时在水边刷刷洗洗,一边干活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如河水一般清澈流淌。由于那些年没有自来水,这石阶往往是石凳、是搓衣板、是一个热闹而忙碌的地方。

记得夏日夜晚,端起一家人换下的轻薄衣衫去河边清洗,月色映照下的石阶泛着白光,河水微波荡漾。远处仍有戏水的人不断打起水花,脚下更有欢快的小鱼游来闪去。双脚浸在微凉的河水中是那么舒适惬意,当水漫过小腿我就不敢再往下走了,河水清幽暗淡深不可测,带给我莫名的神秘和恐惧。冬天也很有趣,当河面结冰时,总有些孩子捡起石块往下扔,去试探冰的厚度,那些石块或破冰而沉或冻结河面成了另一道风景。有年冬天特别冷,河面竟成了天然的溜冰场……记忆中,那是一条清澈美丽的河,时而欢快时而沉静,时而明亮时而幽暗。伫立岸边望杨柳依依,听蛙声蝉鸣,心情如河水一般清爽平静,即使阔别多年,这美好的感觉仍时常在心头萦绕。

多年后再回故乡,记忆中的那条河已面目全非,远远望去,大片的果园已不见踪影,平地荒芜。一排排瓦房破烂陈旧,不见人烟。岸边各种灌木丛生,寻不到一棵杨柳,遍地杂草让人找不到路也看不见岸。凭借记忆,我在杂草中找到了那处台阶,它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的牙齿一样摇晃并参次不齐。我小心翼翼地走下台阶,临水而立:黑色水面上有各种垃圾在脚下浮荡,茂密的水草覆盖了大片河面,漂浮的气泡散发着淡淡的腥臭……这一刻,记忆与视觉的错位让人的心情沉重到不能呼吸。

拾阶而上,脚步渐行渐远。心中默默祈愿干校的环境治理方案早日实施,让污水变清泉,让两岸成绿洲,再还大河当初的美丽容颜。

再回首,故乡那条河,你好吗?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10

我的故乡在东北,我爱故乡的雪。三九隆冬,正是雪姑娘下凡的季节。西北风伴着雪姑娘峨飘扬扬遨游了一夜,清早,我推开门一看:啊,大雪已把春城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大雪依然纷纷扬扬地下着,那洁白的雪花,一会儿像缕缕柳絮,一会儿像可爱的羽毛。…“真是千变万化二_漫天的雪,虽然是铺天盖地而来,但却是那样朴素无华。它以”自己”的`洁白之躯。重重叠叠地把祖国山河打扮得异常美丽。

路上,雪姑娘为我们铺上了银白色的地毯;广场的树上落满了晶莹的雪花;杨柳的枝条上挂漪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

哎,那边好热闹呀!我由于好奇,便走过去一看:啊,原来是男孩子们在抽冰猴。只见他们右手举鞭往左抽,冰猴就会飞铁地转起来。当冰猴转得又快又稳的时候,简直看不出它的样子来。等它转得慢一点儿的时候,你便能看见它头上的一道道—匡圈,一个脚比一个圈大,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一个个穿着红衣服戴着金硕链的小人儿在跳舞。如果你不会抽冰猴,那可惑的袋_子就会毫不留情地抽到你的脸上,那滋味儿就像刀割一样。你要是会抽呢,那就不一喻,鞭子就像那顺从的小狗,乖乖地听你的“指挥”。我爱我的故乡,更爱故乡的雪。

关于故乡的文章 篇11

我曾借远天的云霞寄托对故乡的祝福与思念,也曾盛赞过故乡那一泓清碧的江水。昨日携妻回乡探亲,看到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几座小山,那如眉黛般泛着深绿的山体,我如被磁铁吸引,拉着妻急急地趟过小河,跨过石桥,径向那山林奔去。

别笑我多情,故乡的山如河滩的乱石,矮小而无盛名。几乎少有人对它们扼腕兴叹,只有那高空盘旋的飞鸟,草丛间飞舞的蜂蝶,还痴痴地把它们作为安居的乐园。

我们所攀越的这座山叫杏山。它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渠首九重镇西南隅。它不高、不陡、不险,放眼望去如一位沉睡的巨人在吸纳日月之精华,又如一头雄健的水牛在丹江岸边垂首畅饮。

沿着山间羊肠小道迤逦前行,你会惊羡那一山醉人的绿。那一丛丛油嫩嫩的花草,一棵棵参天的梧桐,一株株苍翠的雪松,如画家笔下游走的墨宝,彰显着遒劲的生命。那亮闪闪的叶子青翠欲滴,轻轻一捏便可渗出水来。妻徜徉在万花丛中如痴如醉,流连忘返,我早已被山路两旁那形态各异、犬牙差互的山石摄走了魂魄。它们有的如鬼斧劈就,浑然天成;有的如神工巧配,自然成序。它们如万里长城逶迤连绵,神龙见首不见尾。听老人们讲,这条山间走廊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以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间缭绕的云气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五彩的蝴蝶成对地追逐打闹;肥胖的黄蜂好像在迎新嫁娶,成群结队在草丛间穿梭;鸟雀们在你身前背后,不知疲倦地卖弄着嘹亮的歌喉。隐隐从密林深处飘来牧牛的歌笛,任你众里寻他,天涯望尽,仍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一个时辰不到我们便将杏山踏于脚下。寻一块巨石坐下歇脚,放眼望去,烟波中的楚水汉地尽收眼底。远近的村庄星罗棋布;引丹水渠如一挽飘带,斗折蛇行,与云山雾海交融在一起。

东北而望,在引丹渠首两侧,汤禹二山如斗翻的公鸡伸长着脖颈,鹰膦鹗视,蓄势待发。听父辈们讲,二郎曾挑山逐日路过此地,口渴难耐,便放下担子去江边取水。等他取水归来,太阳已沉入西山,他便索性脱下鞋子,磕去鞋内沙石,躺在丹江岸边悄然睡去。当太阳从东边升起,他所挑的那两座山已根植于土壤中,任他汗如雨下如何发力,那两座山仍是岿然不动。二郎扛着空担回到天庭,众仙都戏称他为愚王。后来被二郎汗水淋湿的那座山,从山下汩汩地流出滚烫的泉水,后人就把这座山起名汤山,另一座则取愚王谐音谓之禹山。从二郎鞋中磕出的沙石变成了一座石坡岗,现在的陶岔村就位于石坡岗上。后人为继承二郎那不怕吃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汤禹二山上分别建起了二郎庙和禹王庙。

上世纪七十年代,引丹水渠开工,数万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锨挖肩挑,日夜奋战,硬生生在汤禹二山之间开出一条水渠。现在,这条水渠又要远涉万里,将那甘甜的江水输送到祖国的心脏。

恍然间已近中午,妻口渴难耐,叫苦不迭,我便四处找寻解渴之物。在半山腰一崖缝之间,妻惊叫出声。我循声望去,只见一颗低矮的杏树正垂首弯腰,摆开了姿态等你。那一树撩人口舌的金黄足让你垂涎三尺,啧啧不已。妻不顾荆棘缠身,奋力攀上石崖,贪婪地索取着大自然赐予的珍品异果。

往往返程总是很快,眨眼工夫,我们已抵达山脚。回首那盘曲的山路、嶙峋的怪石、浓绿的草木,我不由得感叹自然之奥妙,造化之神秀。

故乡的山是平凡的,他们不及乌蒙之磅礴,也难比岱宗之青色,为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山记述点文字,恐要招驴友见笑。可他们是我的生身爹娘、衣食父母,我怎能弃之不顾?

故乡的山是厚重的,他们如一部浩瀚的史诗,记载着家乡人与天争命、与地争宝的壮举。那突兀险峻的法海禅寺;那光怪陆离的坐禅神谷;那巍然矗立的武当绝顶,又怎能不是故乡山之骄傲,人之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