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虞美人》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虞美人》读后感 篇1
生命的高贵与卑微,本是相对的,纵然不幸卑微成一颗杂草,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让命运改道,活出另一番景象。
——《虞美人》
羞涩见人,莲步轻易。原是一乡间杂草,独自在路边摇曳,明明是草的命,却始终做着花的梦。它不舍不弃,默默积蓄着,这顽强的意志也许是上天的感动,终于野草绚丽的绽放出美丽的鲜花。红的,白的,粉的,如云锦落入凡尘,漫步于山间,它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好一个绽放,好一个虞美人。
虞美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命运对我们不公,那我们要敢于与命运做斗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我们要控制命运的咽喉,不要一味的迁就命运,命运只是弱小者逃避现实的借口。命运是弹簧,你弱它就强,命运是歌,曲折而婉转,命运是笔,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我们与命运拼搏,改变命运我们终究会与虞美人一样,开出绚丽的花瓣。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作家史铁生。
史铁生少时经历了一场车祸,使原本生龙活虎的他骤然之间禁锢在了轮椅上。面对自己的命运,她也想改变,但是,那么一瞬间,他意识到,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此吗?我虽坐在轮椅上,但我的脑子仍然可以运转,手还可以写字,我若是只因这道坎,而停止住了脚步,那不就是对命运对抗,他用一支笔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他并非是对自己哀伶,自叹,而是让自己微笑着面对生活,改变命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也是如此,在晚年,他双耳失聪,但这一切的一切却从来没有阻止过他对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作为21世纪的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们不就要学习贝多芬感于与命运做抗争和这不屈不挠的品质吗?
如果你还听天由命,那就读读《虞美人》吧!它会告诉你如何改变命运!
《虞美人》读后感 篇2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
无边的凄楚,无尽的愁思,往日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如今只剩下虚无缥缈的轮廓。于是只能逃避。春花秋月,却殷切期盼它早日了却,只因怕勾起内心最深处的伤口。"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所有的心碎、心酸、心痛都融在这一声叹息之中…
"雕栏玉砌"不会因为人间是是非非而改变,改变的是作者见到它的心情--两个沉重的字眼:苦涩;但它又是改变了颜色,曾经的红似火,如今已真正化成了一团火,灼伤了李煜的心,成了不可愈合的伤口。
痛!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愈愁,愁无底!愁长流!锁眉,垂头,叹气,那深深地痛…
在我,一个后世读者的眼光看来,这首诗写的是那样凄美,那样震撼人心。本词通过采用问答形式,描绘出词人悲恨交织的内心世界,读来肝肠寸断,痛不欲生。
作者先以问句撩开无边的愁绪,"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一声发自心灵深处的绝望和悲戚!春花年年开,秋月月月圆,你何时才能到了最终的时候?问得如此突兀,大胆,摄人心魄。
对于常人而言,春花秋月是良辰美景。但对于昔日高高在上,今日却沦为阶下囚,朝夕以泪洗面的李煜来说,春花秋月着实是一种残忍的折磨。
转而,他又问人间:"往事知多少?"往事,主要是指他在当南唐皇帝时的岁月。这一深沉的发问中,包含了他既有悲哀亦有后悔的心情。他后悔像南唐这样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实力雄厚的国家,竟由于自己的贪于享乐而失天下;他后悔自己宠信奸臣小人,而帮助宋朝大军渡江围攻金陵,致使家破国亡;他后悔忠直大臣因劝谏未成而悲愤自杀,自己也成为别人刀俎上的鱼肉;他悲哀,悲哀历史不能给予他一个改过自新,自强自立的机会。这,一个多么心酸的问号…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夜深人静,月光似水,凝目向窗外望去,那过去曾经是自己的国土,现在却处在别人的掌控之中,更可悲的'是,连自己的自由都丧失了,只能在被圈定的范围内徘徊,哀叹。为此,他有太多的感慨,故国何堪回首?失国之君的亡国之恨和那种对故土的悠悠眷恋之情,尽在这一声叹息之中透露出来。
无边无际的哀愁与不堪回首的往事中,他不由得又向自己发问:"问君能有几多愁?"又自答道:"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君者,词人自己也。这些仇恨,悲哀,辛酸,郁积在心,沉淀为浓浓的一汪愁绪,无法消除,无法解去,历史的沉沦…
追昔抚今,这一首千古杰作,留给我们的太多太多。李煜,一代帝王,却一世悲哀,他的愁,他的悔,他的痛,化作星光,成为历史长空里的一角,时时给我们以警戒。
《虞美人》读后感 篇3
最近我又重读了李煜的《虞美人》,这首名词我在童年的时候就会背诵,但是童年的我并不理解词的含义,只是喜欢优美词句罢了。今天重读这耐人寻味词、不由觉得格外的亲切和伤感,它似乎把我带到秋风扫落叶的季节,让人感到无限的惆怅。不是吗?李煜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完全是发自他内心的呻吟和凄然,词的内容象征着国破人亡,江山已去,美好的往事如同梦幻一般、又象过雨烟云,悲惨的场面仿佛展现在我的.眼前,年年岁岁,凄凄惨惨,害的人心惶惶,一切怎不叫人心破碎。
当李煜写到“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他完全沉浸在亡国的旋涡中,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声名狼藉,情绪非常低落,精神支柱完全崩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多么真切的诗句,使我百读不厌,我的身躯仿佛已陷入东流的春水中去了。
《虞美人》读后感 篇4
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是有基本标准的。通常人们认为思想性和艺术性是两个绝不可被取代的因素。实际上,评判作品的标准绝不仅仅是这两个方面。还应具备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应该有同类作品的独特之处;必须要有全新的意象和意境;在语言上必须贴近大众。本文只谈诗词语言方面问题。
但凡诗词创作上卓有成就者,无一不在语言上大众化。毋庸置疑,那些用词晦涩难懂的作品绝对不应该在好作品之列。从语言角度看李煜《虞美人》,它的大众化的朴素言语而堪称顶峰之词。李煜这样的词不止这一首,但《虞美人》是最好!50年前初中未毕业的学生,都能读懂,可见字词简单,通俗,明了。尽管内在厚重,深奥,可是无生僻字词,无成语典故,表面可以理解,使我非常喜欢,直到现在。
李煜(公元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君主,故又被称作南唐后主或李后主。当他即位之时,赵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岌岌可危,他在对宋王朝委曲求全中过了十五年偷安、享乐的生活。公元975年,南唐被宋朝消灭,李煜成了俘虏,被从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押到宋都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最后被宋太宗派人毒死。
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诗、词、文皆通,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李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词艺术成就很高。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写自己的感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他的词语言明净,优美,生动,对词的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词中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学龄前幼童都认识的一句话,却深含丰富的内容: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这位原君主的心啊!遥想曾经终日歌舞升平,纸醉金迷的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这些孩子们是理解不到的。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送春,东风化雨,东风带来美好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引发人们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这“又”字包含了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在”与“改”之间,道尽了多少物是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又怎能不“欲语泪先流”啊?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意境上却无人能胜过李煜。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和汹涌翻腾,充分体现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从李煜的词中,我们看出这位皇帝的才情盎然,聪颖慧敏。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笔中多真情,字字是血,句句皆泪,李煜该是当之无愧的。我喜欢李煜的词,喜欢那明净的语言,喜欢那字里行间里露出的真挚情感,最后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李煜是帝王,可他的词句中却毫无帝王之居高临下,采用的是纯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
前人先人对之褒奖如潮,而今我谓李煜:皇城之内,你不配国君,是罪人。拱手献出三千里地山河,尚不知忧国忧民,独自御寒盖罗衾。皇城之外,你是王者,堪称绝佳词人。诗坛词曲千万首,一曲“春水”流至今,吟来思断魂。
《虞美人》读后感 篇5
就像王国维先生所说“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我们现在对古代文学大略地简概也喜欢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样包含时间的概念。诗歌在唐代发展到极为成熟、辉煌,后世没有人再能超越,因此词更有发展之地,到宋代达到了极致。更确切来说,词的兴起与唐代经济发达,五七言诗繁荣,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为适合市井需要的各种艺术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词最先在民间流行,后来为文人士层接受,并采取这种体制创作,经李煜等人之手,渐渐由宴间助兴的功能演变为表达士大夫情怀的文体。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李煜,南唐后主,精音律、工书法,艺术造诣极高,尤以词名世。因为,醉心声色犬马,最终国亡且被幽禁、不免被投毒药而死。作为一个词人,李煜绝对是一个境界高妙的词人,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绝对是一个荒淫误国的君主。他不眷恋君主之为,然而历史却把他推到了这个位子上;私下揣摩,他是真性情的人,他是宁为一词人,也不愿身处高高庭院而束缚了自我。他的词前期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受,不乏沉迷与陶醉的情绪;后期因境遇的变化,写亡国之痛,血泪至情。无论其词前后题材变化有多大,但都贯穿一个特点:“真”。词的感情处理上,少有理性的节制,一任真实情感的宣泄。《虞美人》便是他后期亡国经历下的一首绝好之词。
《虞美人》是李煜亡国囚居汴京时所作,是一首表达亡国之痛,感叹人生苦短的词。起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设问,非常概括凝练,将春去秋来的自然变化和过往时间的难寻一并展现在读者眼前;可知,李煜面对这样的节气自然变化时内心无限愁苦,深感度日如年的煎熬。“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将亡国之痛和人事无常缓缓道来,不加掩饰,往事如风,但是此刻不能潇洒,因着囚居与屈辱,愁怨与悲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倘若你要问“我”的哀愁有多少,“我”便会答你,就像那江滔滔向东流去的春水啊,数不清!
《毛诗序》里说:“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但是李煜的亡国之词中只有自伤之情,却不见对亡国后百姓的忧愁,何也?因为,他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词人,他以纯真质朴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彷徨无依,但是缺乏理性的'节制只能停留在一己之悲的狭隘情感上,而无对自己反省,更不用说是忧民之心了!在这一点上,比之后世词人的忧国忧民、豪放如东坡者,李煜是小家碧玉了些。
艾青在《诗论》里头说:“意象是诗人从感觉向他采取的材料的拥抱”、“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可知,意象的选取是非常严格,而且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感与意图的东西。这首词里,春之花,秋之月,东风吹过的小楼,玉砌的雕栏,向东流去的春水;不管是实还是虚,都传达出了与自然永恒相反的人生无常。那玉砌的雕栏想必还是在那伫立着,但是朱红的颜色早已斑驳,故国的一切还在李煜的心中,像一个霉菌总是隐隐发痛。
《虞美人》读后感 篇6
李煜的“愁”是封建帝王的愁,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说: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回过来看,我们怎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写的最好……
《虞美人》读后感 篇7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是南宋词人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听雨》。蒋捷是南宋末年中的进士,可叹尚未一展鸿图,岌岌可危的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一心想效力宋王朝重整山河的蒋捷,郁郁寡欢,退隐江湖,栖息于太湖中的竹山岛,恪守气节,终不出仕,过着飘零凄苦的生活。他的词作多抒发亡国之痛,山河之劫,读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有道是“物感于心,情发于衷”。蒋捷以敏锐的艺术触觉,深入到每个事物、每种境遇难以触摸的地步。到老来终于对人生大彻大悟的蒋捷,从伴随人一生始终的风雨中,提炼了“听雨”这一典型情景,融为富有韵味的诗境--就那么几十个字,三次听雨,概括了人的一生境界:青春的张扬和激情、中年的奔波与流落、晚年的凄苦与无奈。道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情仇爱恨。尤其是到最后僧庐下听雨,寥寥“一任”二字,便将人生的悲哀和无奈写到了无法言说的极致。
人生的境界如此纯美,而这种境界只属于敏感的心灵。它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体验,犹如月光、花香和清新的空气,弥漫在人生的旅途中。悲欢离合是人生永远的主题,恩怨情仇是人生永恒的旋律。因为有遗憾,我们才追求完美;因为有苦难,我们才珍惜幸福;因为有离去,我们才眷恋尘世。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疯狂归于平静,万事终成云烟,“从容走过”便是人生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