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北京折叠》读后感

2025/05/18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1

其实刚开始读这本书有一种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的,或是因有选择恐惧症的我最近实在不知道读什么好,便尝试去看看。

之前虽然经常看小说,但类似于这种科幻小说是少之又少的,可能是老觉得科幻小说会有太多关于科技发明的说法,便不愿去接触,《北京折叠》是一本在我意料之外的科幻小说,一方面是从科幻来说,打破了我对科幻小说一贯的粗鄙看法,另一方面从小说来看,这里好像没有明确的褒贬,它似是在描绘这个无可奈何却又残酷的北京城,似是在诉说这些形态各异的北京人,但好像没有一个明确对任何人的情感态度,有一种本该如此的感觉,当我读完这本小说的时候,我脑子想的是:是啊,如今的北京城,好像就是这样的,如今的北京人,好像就是这样的,北京应该就是这样才叫北京的。对于这本书的第一个评价是,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没有对错的小说。以上都是一些略显空白的概说,下面想详细谈谈对这本书的内容及感受。

折叠城市分为三层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大地的第一面第一空间的五百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的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不同的是,第二空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而第三空间是从夜晚十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看似不公的时间分配原则,我们说是命运不公,或是说命中注定,看似无奈看似残酷,实际上或许是自己最后的选择的结果。

第三空间:老刀。小说的主人公是底层劳工的代表。他的工作是垃圾处理,生活中充斥着肮脏与霉气。小说刚开始就提到他去第二空间的理由:为了金钱(供养女上幼儿园)。“他第一次到第二空间,他并不紧张,唯一担心的是身上腐败的气味”“他讨厌自己,可是他想把纸币抓牢。为了帮人隐瞒真相,他抓住了”。可是贫穷地卑微是谁的错呢,我不想说自私这样的圣母理论,我更想直面这无可奈何的社会问题:教育不均、贫富差距过大、底层贫民工作环境得不到保障。这没什么对错之分,能做的只能尽可能地最小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存在对比区分才所以为社会,而北京,更应如此。第二空间:秦天。代表第二空间奋斗的青年形象。秦天是研究生,有机会去第一空间实习,一个月实习工资十万左右。就像我们现在的状态,在模糊地触碰着现实,但同样奋力一搏着。还有秦天依言的爱情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让老刀送求婚信物。而现实却打破了青年想象中的爱情,最后还是败给了物质。故事中的秦昊并不知情,而我想这是另外一种成长吧,只能接受的成长,但我相信未来会更好的,奋斗的青年,无论爱情,无论物质。第一空间:依言和白发老人。第一空间代表着顶层统治者。依言是老刀来到第一空间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第三空间出生长大而在第一空间工作的老葛。他作为这类人群的代表,书中说到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环境能够改造和塑造人。正是因为这样,揭示出老葛晋升第一空间的原因,才能够表现出环境对人的影响。我相信命运但同样会抵抗命运,生活总要奋斗和抱有希望,你的选择在哪你就将会抵达哪,到底是命运选择了你,还你选择了命运,源于自己。而北京是寻找自己的故事。

这本书讲的时100年后的虚幻科教时代,而折射的是当代北京的现实世界。在这个告诉运转折叠的北京城,各式各样,各种各类的人,都在为了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现实的生活,想象的生活,奋斗着……很多人都说,北京,是一个充满可能和机会的城市,也是充满现实挑战和人性残酷的城市,命运直抵胸膛。“回想这四十八小时的全部经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晚老葛说过的话。他觉得自己似乎接近了些许真相,因而见到命运的轮廓。可是那轮廓太远,太冷静,太遥不可及。他不知道了解一切有什么意义,如果只是看清楚一些事情,却不能改变,又有什么意义。他连看都还无法看清,命运对他就像偶尔显出形状的云朵,倏忽之间又看不到了。他知道自己仍然是数字。在5128万这个数字中,他只是最普通的一个。如果偏生是那128万中的一个,还会被四舍五入,就像从来没存在过,连尘土都不算。他抓住地上的草。”——而我们在抓住些什么呢?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2

《北京折叠》这本书是新生代作家郝景芳写的,这部科幻小说获得了雨果奖,《北京折叠》这本书是短篇科幻小说,只有四十页。科幻小说是很难读懂的,必须要细细品味,才能找到书中的精华,才能找到书中蕴含的奥秘与书中神奇的文字。

《北京折叠》这本书写的是建筑工建筑了这座折叠城市——北京。北京这座城市被分为三层空间,分别是: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有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第一天清晨六点至第二天清晨六点;大地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次日清晨六点至晚上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来万人口,生存时间为晚上十点至清晨六点。也就是北京一天有四十八小时,第一空间的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二三空间的人共同享用二十四小时。主人公老刀就是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故事是老刀为了给抚养的女孩治病,他冒着生命危险闯入第一二空间当送信员挣钱。

读完这本科幻小说,我有许多的感想。首先,就是这座折叠城市的.不公平,第一空间的人们享受的是最高待遇,他们的工资很高,住的都是别墅,每一家都有机器人帮他们打扫房间;第二空间的人都是蓝领,待遇比第一空间弱很多;第三空间的人可有可无,都是清洁工之类的,如果不担心第三空间的人会失业,那么早就把清洁工他们替换成机器人了。第一空间的人享受的是一天的时光,而第三空间的人只能知道夜晚是怎样的,他们一生连看个日出或知道太阳长得是怎样的都没门,一二空间的人用得是十万十万的钞票,二第三空间的人用得是十元十元的钞票,第三空间的人是绝望的,也是可有可无的。现在的北京难道不是这样吗?许多人因买不起市中心的房子,只能怀着羡慕之情眼巴巴地望着住在市中心的精英们;我想,穷人最害怕的是什么?应该是你走在繁华的街道上,别人用轻视的眼神望着你,侮辱你的尊严,并且没有一个人从眼神里透露出怜悯之情吧?世界总是不公平的,有才干的人会被仰慕,无能的人会被轻视,无论在哪些地方,这一点都能深刻地体现出来。

这本书对任何读者都有深刻的映像,我要再仔细地读这本书,再次体会书中的精华。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3

很少读科幻小说,对于阅读作品的选择我一向觉得科幻意味着不真实,真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已经让我们应接不暇,科幻世界的虚无缥缈便如同一个疾步行走的人脚下的那颗石子,干脆踢开了事。而这部小说的名字还是吸引到我。

小说一开始就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奇幻的城市空间和生活模式。故事的男主角是一个48岁的单身垃圾工——老刀。他居住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这三个空间在48小时轮流切换,共享这48小时。第一空间住的是社会上层人物,分割其中的24小时;第二空间住城市白领、精英阶层,占据 6小时;而第三空间,也是人最多的空间住的都是像老刀这样的底层垃圾工,他们只分割到8个小时。故事讲得就是老刀为了能赚到养女上幼儿园的费用要翻越两个空间帮别人送信的经历。

释卷后,静神凝思,对于这个作品能获得 科幻类小说的"雨果奖",我不禁有些质疑这个奖的含金量。从文笔上来说流畅却平淡,科幻创意上仅注入了一个新奇的科幻概念,换句话说,只搭建了一个科幻的框架却填满了现实。但这个作品的亮点就是披着科幻的外衣、长着现实的躯体。而这件外衣对于每位读者来说,那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聊一聊文章的亮点吧!现实版的阶级分层和固化。北京不用折叠,我们就已经找到了这三个阶级,他们各行其道,泾渭分明。文中"老刀"们的第三空间如同那些生活在城中村的底层民众,他们为生活而奔忙却获取最低的报酬和拥有最狭小的生活空间,他们是"穷一代",孩子也绝大多数会成为"穷二代","穷一代"们甚至没有能力让孩子进入这个局促逼仄的折叠空间,他们嗫嚅着:"活着,我们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阶级固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现实中作为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都几乎已被堵死。哪怕是看似最公平的高考,曾有高考作文让从"中华美食、共享单车、高铁、移动支付"等词汇中选择一个写成文章介绍给外国青年。农村的孩子在家里只看到连绵的大山,背靠黄土面朝天劳动的父母,哪里骑过"共享单车"、用过"移动支付"!

秦天作为第二空间的代表,现实中应该是中关村的那些"白骨精"们。这个阶层有着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也可称为"中产阶级"。但想要上升一个空间却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代价、更要有那么一点儿"走了狗屎运"的运气!他们或许因为租住在某个城中村与老刀有了交集,或许依托高学历背景能跟第一空间的"白富美"谈一场渺茫无望的恋爱。

第一空间以"白发老人"为代表的规则制定者和掌控者们,他们的现实意义自不言而喻,他们丢个数据key的小失误都可以随意压榨第三空间所剩无几的剩余时间,如同蝴蝶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就能引发 "老刀们"生活中的海啸。

马克思曾经指出:"阶级对立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迄今存在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由这种方式所决定的交换关系上的。文中也着重强化了经济基础对于阶级分化的重要作用,但精神层面的分化呢?文中没有提及,但我们不得不思考,精神层面有没有那么泾渭分明?是否可以雾霭般地流动、渗透?

再聊几句小说中的不现实的部分。第三空间的人每天只享有晚上十点到凌晨六点的时间,到了时间要钻入"胶囊"并被空间释放出来的药物催眠四十个小时,这得需要多么强大的一个膀胱?什么意识主宰他们会乖乖进入所谓的"胶囊"?北京城外的司机可以目睹全部的折叠过程,老刀们为何不可以用八小时以外的四十小时时间到城外打工赚钱?诸如此类的漏洞,都无法细细推敲。

也粗略看过刘慈欣的《三体》,感觉科幻小说应该是那样的,有科幻的树干,更有科幻的枝桠,能在读者脑中结出丰满的科幻果实,最后可以细细咀嚼一番,但此篇没有!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4

抽了一点点时间看《北京折叠》,篇幅很短,只有两万字左右。这是一部获雨果奖的作品,作者郝景芳也因此成为亚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女性。

《北京折叠》构建了三个空间的北京,可以折叠的城市,冷酷的,分级的城市。第一层空间住着当权者,第二层空间住着白领,第三层是最底层的工人。上层空间可以去下层空间,而下层空间的人则不可以穿越到上层空间。

故事从一封信说起。在一次会议上,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爱上了第一空间依言,需要给她送一封信,而老刀因为急需钱送女儿上一个好的'幼儿园,接下了这笔活。

故事很平淡,但是读完又一点冷。阶层已经分开,我们何去何从?

但最后,故事回归到温馨。老刀帮助两个女孩交了房租,他看着从垃圾站抱养回来的女儿糖糖,在想,她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唱歌跳舞。

THE END。

再多说一句,和同获获雨果奖的作品——刘慈欣的《三体》来比较的话,从语言,从逻辑,从格局,从故事等等各个方面比较,这本书还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的距离啊。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5

北京折叠,全文将近2万字。用一种近似科幻的手法,描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描绘了智能化时代到来的利与弊。通过学习,总结并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1)社会阶层

本文将北京分为了三个空间并代表相应的阶级,即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如图,是各个空间的主要人口数及活动时间段。可以发现第一空间人数最少,活动时间最长,达到24小时,第二空间次之,活动时间为16小时,第三空间人数最多,活动时间最短,为8小时。(这些数据与后者老葛对于GDP和失业关系的看法是吻合的)

第三空间支柱产业是垃圾回收分选。垃圾工有两千万人,另外三千万人靠贩卖衣服食物燃料和保险过活。属于社会的最低阶层,其主要代表是范蠡以及本文主人公老刀。这个阶层的人干着最脏最重的活,领着最低的工资,每个人生活都是三点一线,工作—吃饭—胶囊睡觉。任劳任怨,唯一的要求就是满足温饱,基本也无其他活动(但是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类工作,更向往娱乐场所发泄证明自己)。他们很少讨论自己的未来与规划,跟如今很多老城区/城中村住户一样,他们才不关心世界变化,真正能引起他们注意的是柴米油盐,水电、房租费,以及那低的可怜的工资能否上涨。

第二空间,正是现实社会中层人士,知识分子,工程师。本文的代表是研究生秦天及其同学张显。这类人接受过一定教育,都有一份算作稳定且较为轻松的工作。他们有对爱情充满憧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跻身上层空间。他们的思想已经不是第三空间那样,温饱已解决,他们需要是得到社会认可,完成进阶,特别是能在职场得到晋升。如张显,已做好了基本的规划,那就是先挣钱(银行)后入政府,而且自己也明白,需要去第三空间锻炼一段时间(如现实的下基层),因为拥有第三空间的管理经验才容易获得升职,否则只能一辈子级别不高的待在第二空间。

第一空间,社会金字塔顶端人士的居住地,是第二空间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奋斗的地方,但也是第三空间想都未想的地方。这个空间的代表有葛大平、吴闻以及折叠城市设计者白发老人。他们三个人中葛大平是草根代表,靠自己一路从第三空间爬上第一空间的人,第一空间里面级别最低的一类人(安保、厨师、大夫、管家),属于高级蓝领。这类人已经明白了顶层的一些设计和做法,有了清晰的对于社会的思想和看法。而像吴闻及白发老人,他们都属于社会游戏规则的设计者,一个文件就能关系到底层的生存问题。他们已经不在关注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每天关注的是社会未来发展的大框架,去设定未来的路线,战略和具体实施方案。

(2)智能化社会

本文从依言与老刀吃饭场景,描绘了机器人送菜;从老刀进入第一空间被逮住时,描绘了机器人巡逻及跟踪捕捉;从晚会结束后,描绘了机器人自动清扫;以及科技园区的工厂都是机器自动作业。这些都是第一空间的场景,而第一空间也是未来全社会发展的样板。这些跟如今很热很火的工业4.0,中国智造以及智慧城市不谋而合。智能家具,自动化工厂,自动交通工具等等,都是当今研发与发展的重点。但是本文也从吴闻与白发老人对话以及老葛的看法中,得出机器换人需要解决一个更加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失业问题。吴闻启用自动化处理垃圾项目,利用溶液消解垃圾,大规模提取材质的办法来解决垃圾处理,即快速又清洁。可是白发老人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本身溶液是否有污染,二是项目上马,采用自动化后,怎么解决上千万的垃圾工的失业问题。老人的第一个问题与现在社会进行一些项目是一致的,比如最明显的电动汽车,即所谓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厂商争先上报新能源项目。但是目前很多仍采用锂电池,那么锂电池的制作以及后期回收处理是否会污染,如果污染,怎么解决。这些却是少有关注,明而不宣。

对于第二个问题,自动化带来的失业问题。老葛讲的很清楚。这与欧洲二十世纪末一样,经济发展,失业率上升,印钱不管用,菲利普斯曲线不符合。即经济发展,失业率没降反升。

老葛说了,人工成本上涨,机器成本下降,机器便宜,生产力改造升级,GDP上去了,失业也上去了,怎么办?越保护工厂越不雇人。地都腾出来搞大规模生产,人又不需要。那么人去干嘛呢。欧洲采取强行减少每人工作时间,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这样没有活力。最好办法是减少一些人的生活时间,但又给他们找些活干。就是塞到夜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通货膨胀传不到底层去,印钞票、花钞票都是能贷款的人消化了,GDP涨了,底下的物价没有涨。(这跟前面活动时间设置是一致的,第三空间只有8小时活动时间)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6

暑假,在故事侠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一篇短篇小说《北京折叠》。这篇小说获得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作者是科幻作家郝景芳。

故事的主人公叫老刀,老刀住在一个折叠的未来城市北京。折叠的北京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一空间有500万人口,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第一天清晨6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他们享有完整的24小时。第二空间生活着2500万人口,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到夜晚10点。第三空间生活着5000万人,他们生存的时间是从夜晚10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三个空间不停地转换。第三空间居住的主要是建筑工和垃圾工,第二空间的职业要优于第三空间,第一空间的职业又比第二空间更好。

故事主要讲述了老刀的一次冒险:老刀是一个在第三空间的垃圾工,他为了在垃圾站捡到的小孩子糖糖能够上一个好的幼儿园,就冒险去第一空间送信赚钱。他先来到第二空间找到秦天,又到第一空间送信给依言。原来秦天和依言曾经是情侣,但是依言隐瞒了自己已经和吴闻结婚的事实,依言让老刀带信并保守秘密。老刀在第一空间经历了意外和波折,并在老葛和秦天的帮助下回到了第三空间。

读完了《北京折叠》,我领悟到,地位高并不代表就是完美的、幸福的。举个例子:生活在第一空间的依言,她既想拥有一个很好的生活条件,也想拥有秦天对她的爱,但是她选择了吴闻,和他结了婚,却不让秦天知道这个事实,让秦天一直深爱着她,她是多么的自私呀!老刀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建造者,却控制不了转换的时间,他的后代只能生活在第三空间。

老刀虽然生活在第三空间,但是他特别关心别人,他在垃圾站捡到了一个小女孩,并且精心照顾她、呵护她,给她取名叫糖糖,把她当成自己的女儿一样,看着她渐渐长大,努力给她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比起依言来,谁在真诚地对待别人呢?老刀在那么艰苦贫穷的日子里,却那么有礼、关心别人,他是多么用心啊!为了糖糖上幼儿园,冒着危险去第一空间送信,他是真有爱心,是一个高尚的人。

我想生活在第一空间,但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和高尚的品格。

《北京折叠》读后感 篇7

折叠概念让我马上联想到我时常陪儿子看的Zack and Quack立体书动画,每翻开一页一个新的折叠世界就会立体起来,很好玩。所以一听到这个故事,就会开始把北京想象成一本立体书,在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就会被翻开生活。然而,这三个不同空间却不是儿童动画的美好世界,而是残酷现实生活不平等的写照。

然而,在这样充满现实揶揄的架构下,故事的笔调却没有太沉重。种种的阶级不平等在老刀那种乐天知命的性格下,不带血的'略过,就像折叠起来的邹疤,在这不断折叠的世界无声地隐藏着。

读到作者郝景芳谈及自己的创作,让我对这部小说更有感觉:“在我日常的工作中,我们是如此努力致力于研究并消除整个世界的不平等,可是最终也许一切都是徒然,就连人类历史上所有为不平等而奋斗的浴血奋战最终也只是制造了更多不平等。想到这个我就有些空茫。我似乎能看到笔下那座城,在最远又最近的地方,与我四目相对。它是我内心最冷也最热的推动。”

所以,我想,科幻及批判应该都不是这部小说最终目的。而是,我们能折叠到心里的世界,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