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2025/05/1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1

我很快发现有个奇怪的故事在她的朋友圈里流传。他们说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曾经去帝国大戏院[插图]看芭蕾舞剧,当时迷上了某个法国舞女,然后随着她去了巴黎。我搞不清这个故事是怎么传开的,但足够奇怪的是,它居然为斯特里克兰太太赢得了许多同情,同时也给她增添了不少的名望。这对她已经决定要开始的事业不无助益。麦克安德鲁上校当初说她身无分文倒是没有夸大其词,她确实需要尽快赚钱养活她自己。她打算利用她和许多作家的交情,于是片刻也不耽搁地学会了速记和打字。她的教养和学识使得人们以为她的效率可能会比普通打字员更高,而她的凄凉遭遇则让她更加受到顾客的欢迎。许多作家朋友答应把活都交给她,还不忘把她推荐给他们的朋友。

麦克安德鲁夫妇没有子女,生活又很优渥,所以承担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任,斯特里克兰太太只要养活自己就可以。她把她的公寓租出去,家具也都卖掉。她在威斯敏斯特找了两个小房间安顿下来,重新面对世界。从她做事的效率那么高来看,她的事业肯定会大获成功。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2

阅读毛姆的这部世界文学著作《月亮与六便士》,每一次的感觉与收获都不相同。小说中通过主人公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在中年时期,放弃了稳定的收入、放弃家庭和儿女,走入寻求绘画梦想而坎坷一生的故事,留给我们关于人生与理想、婚姻与爱情、生活与艺术的思考,回味无穷!

首先,我称这部小说是一部“学习鉴赏艺术手册”。

出生在70年代的我们,对艺术的了解知之甚少。每次当我站在美术馆展览的艺术品前,“彷徨”二字油然而生。虽然站的很近,但又是那么的遥远!我仅仅感觉到好看还是不好看,但对它真正的美和创造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却不知道应该作何描述和欣赏。我曾向很多人提出过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寻找到答案。直到在毛姆的这本小说中,看到了答案:美是一种美妙、奇异的东西,艺术家只有通过灵魂的痛苦折磨才能从宇宙的混沌中塑造出来。在美被创造出以后,它也不是为了叫每个人都能认出来的。要想认识它,一个人必须重复艺术家经历过的一番冒险。他唱给你的是一个美的旋律,要是想在自己心里重新唱一遍就必须有知识、有敏锐的.感觉和想象力。多么一针见血的语言!想要欣赏到艺术的美,我需要学习和积累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简介,当我看到毛姆是以法国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原型,写下的这部小说时,我找出高更的油画。在没有读这本小说前,看到高更的画,感觉整个视觉是被扭曲的,所有的东西都不成比例,而强烈的颜色冲击着我的视线。他的画有一种原生态的感觉,似乎开天辟地时混沌着。我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表达意境?难道真实的写实不好吗?

在一次又一次阅读这本小说时候,我才似乎朦胧的理解到高更绘画中所表达的美。精神上的追求如同大自然的美一般魔幻,稍纵即逝,但是抓住即永恒了。

其次,这部小说也堪称“爱情指导手册”

爱情对于物质极其丰富而精神空虚的现在来讲,受到的考验更为严峻。婚姻无法为爱情保驾护航,有时候反而带来的是加速爱情的消亡。妇人往往把家庭布置的温馨、孩子教育的得体、照顾好家庭成员的饮食起居作为的首要任务,男人把事业、地位、金钱作为身份的象征。大家却都忽略了爱人之间的精神沟通。毛姆在小说中指导我们“在冲动的热情前面,这种感情是毫无防卫能力的。”

如果做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也就不会出现斯特里克兰德夫人在结婚十七年后,才知道斯特里克兰德先生要的是什么;而勃朗什·施特略夫就不会被斯特里克兰德先生所抛弃。而恰恰懂得他的是爱玛。没有精美屋舍、没有锦衣玉食,有的只是茅草屋、简单食物,而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先生却生活的比什么时候都幸福。请有时间问问自己,做的东西是他/她要的吗?

最后,我把这部小说定义为“理想与生活指导手册”。

在这本小说中,能让我钦佩的不是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虽然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是自由的,我无需去评论,只能说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是一位让我敬佩其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尊重的人。而使我真正钦佩的是布吕诺船长。“我在自己的身上也深深感到激励着他的那种渴望。但是他的手段是绘画,我的却是生活。” 布吕诺船长和妻子共同用双手创造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我们都清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创造好的物质基础,也是想让自己和家人能幸福。只是我们在匆匆忙忙工作中,别忘记曾经小时候的我们也想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别忘记自己也曾经想学习的兴趣爱好!别忘记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陪伴、指导,别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变成一片沙漠!

理想和生活并非是一对矛盾体。他们就如同“月亮和六便士”一样,月亮挂在天上,六便士就在地下。没有六便士,又怎能触摸到月亮呢?只是在地上捡起六便士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月亮在那里。人生匆匆几十年,上帝创造我们,就是让我们在这世间生活的丰富多彩。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祝大家活的精彩!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3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名叫《月亮和六便士》。这本书是20世纪著名作家毛姆最著名的作品,畅销了一个世纪。

当我看到书封面上的一行字时,我立刻被吸引住了: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但在阅读的过程中,并没有提到月亮和六便士,而讲的是:“我”是一名年轻的作家,在一个意外的机会遇见了银行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谁知斯特里克兰为了心中隐秘的绘画梦想,弃家出走到巴黎。他对世俗的一切都冷酷无情,不屑一顾,他曾迫使爱他而抛弃丈夫的布兰奇自杀。但他对艺术有着一种非同寻常,无法抗拒的热情。最终他来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娶妻生子,最终双目失明,疾病缠身。但他完成了一幅最为伟大的作品,但在临死前,他委托自己的土著妻子一把火烧了一切。我这才知道,月亮指高高在上的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俗世与金钱。

毛姆把众多的写作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就像他自己讲故事似的,一切似乎都那么真实与生动。我看完后,差点以为这一切都是真的,真有斯特里克兰这个人。我仿佛不在看书,而在坐在火炉边听毛姆讲故事,不禁沉浸在其中。

再看看这本书的主角,不屈不挠的斯特里克兰。他只为自己的画画理想,放弃了家庭,放弃了名誉。贫穷潦倒,疾病缠身,可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信念,这就是真正的持之以恒!但他却没看到自己的成功。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持之以恒,不忘初心,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才能获得成功!斯特里克兰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月亮和六便士》是一本好书,我希望大家有空看看,一定能获得心灵上的收获。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4

这本书真的太难读了!原因有二。

一是作者毛姆本身的问题。本书头几章都十分的枯燥乏味,先介绍“我”的背景和一些心理活动,几乎都在抒情,看着每段话都很有深意,但我看着很像大段大段的废话,直到书读到一半,高更出场了才有点剧情。高潮很有意思,斯特罗夫好心接病重的斯特里克兰回家照顾,帮助他度过鬼门关,结果他的妻子斯特罗夫太太决定抛弃丈夫跟着斯特里克兰过流离颠沛的生活,最后因困不住斯特里克兰的心而自杀。

二是翻译者李继宏的问题。我读的版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典藏版,李继宏翻译。他最著名的'译本有小王子,还翻译了动物庄园和老人与海等经典著作。当我发现我买的动物庄园是弘丰翻译而不是他的时候,颇松了口气。

因为他这人有个“卖弄学问”的毛病,也不是说不好,毕竟通过他翻译的这本书,我接触了初中学文言文阶段才会出现词语,好几个都要查词典理解句子呢,真真让我涨见识,可不是厉害吗。

卖弄学识当然不是他的问题,是我文化程度不够才认为他卖弄。可以问题在于,一本外文翻译,大部分是英译腔,突然冒出几句现代汉语都很少用到的词句,实在是怪异,让我频频出戏。

这让我看得有些生气。在原作者对高更这类艺术家追随美的叙述中,字里行间还浮现了这名译者卖弄文字的洋洋自得,实在不喜。不过倒是增添了在枯燥的阅读中的趣味。时不时出现一个看不懂的词语,可不是有趣嘛……空口无凭,举个比方,打个例子吧。尤其在小说结尾翻译的一句,更是让我想作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我觉得原作的表达可能是,谁都逃不过上帝/神的制裁,或者,坏人都会下地狱嘞。因为全文谁提到过相信法律啦?天道是中国道家思想吧,太格格不入了!

有机会去一定要去图书馆借他别的翻译看看,全方位地批评他!OK,抱怨说在前面,接下来该是读书笔记的常规操作—点明主旨,表达感受。读书笔记这本小说的主旨应该比较清晰,通过小说还原毛姆所了解的高更这类艺术家追求的“美”,赞扬他们放弃六便士的舒适而去追求月亮的高大人格。文中有大部分模糊的“多余情节”,比如前文通过斯特里克兰的妻子引入他描写了很多看似不相干的事情,文章后面描述高更去荒岛生活最终惨死也是根据许多人零零碎碎的描述。

或许这是毛姆听说的高更真实的人生经历,也或许是他认为通过多个人模糊的表达能让男主人公这个人物更真实。

“生活在让你感到舒适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

至于读后感想嘛,也没有很深刻,全文似乎在聊些欧式的“大男子主义”。他们尊敬女性,女性也早已开始强调独立,可是文中主要出现的三个女人—斯特里克兰的妻子,被他拐跑到斯特罗夫太太,和最后小岛上深爱他照顾起居并为他生儿育女的土著女孩。她们的形象都很扁平,不外乎爱慕虚荣(前者),深爱斯特里克兰(后二者),和操劳度日。

我不能理解这些女人,相反,我能稍微理解充满理想抛弃一切的人生追求,虽然我做不到,但是对这类人充满敬意!其次,占文墨较多的人还有斯特罗夫,一个同样对艺术有着至高追求的人。他是斯特里克兰的反面,他能懂艺术,能懂斯特里克兰,但是他流于平庸,最终在太太死后也回归平淡的生活了。

高更等人如此高尚的人格和人生追求我很难完全理解,因为长命百岁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才是我等俗人的人生追求—间歇性踌躇满志,持久性好吃等死。

根据毛姆生平,感觉,男人敬佩一个男人,与情爱欲念无关,是五体投地仰望的那种敬仰。作者:蠢狗头顶一朵花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5

每个人对待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不同,所以才有了五彩缤纷的美景和故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都被现实的欲望绑架,无法活出真实的自己,读完《月亮和六便士》后会让自己驻足反思,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曾经的梦想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人性的弱点是什么?

《月亮和六便士》代表了两个不同世界,梦想是天上的月亮,现实是地上的六便士,不同的追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无论为了生活而追求现实的'理想,还是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现实的生活,人生百态,都是一次生命的旅程,每一种生命体验都需要被尊重,你不懂别人的灵魂,就不要对别人的选择评头论足。

通过对比,毛姆把理想与现实,纯真与伪善,真挚与虚荣,用最原始的方式把人性的弱点:虚伪、贪婪和懦弱赤祼祼地展现,用无情冷酷的纯真撕掉热情似火的伪善面具,让真善灵魂回归原始,回归自然!

生命是一场旅行,愿我们都可以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不被纸醉金迷的现实所打败,愿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能够始终保持初心,不被人性的软弱金钱的利剑所拖累!

但愿活出真善美不是一种错。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6

20xx年,第五本读完的书为《月亮和六便士》,作者为: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该部小说的原型为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

为什么会读这本小说呢?

一是,朋友推荐说这部小说不错,二是,无意中看到网上评价不错。

其实,刚开始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根本没有读进去,一直到第三章,才开始进入状态,直到我读完整本书,我又回过头去重新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这部小说描述了斯特里克兰不顾世俗的眼光、贫穷的纠缠、疾病的折磨;坚定、顽强、执着追求艺术道路的过程。读完这本小说,我认为作者描述了一个追求心中月亮(或者可以理解为理想)的画家,放弃了六便士(或者可以理解为安稳的生活),铸造了不凡的人生和不朽的作品的故事。

从刚开始的不太懂,到后来的一口气读完,我的读书心得为:

一、作者的写作手法很奇特,他以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画家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并且语言很朴实;

二、在画家斯特里克兰追求其艺术的道路上,贫穷,嘲笑,捷,疾病一切一切的困难都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他来说,只要能画画,一切足以,可以感觉到内心的宁静满足。

画家斯特里克兰或者是画家高更给予我的启发是:要找到心灵中真正热爱的事物,然后用尽全力去追求,遵从内心。

我还特意搜索了保罗·高更的画作。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当然,作为一个外行人,我自然也是读不懂这些传世作品,但是,通过《月亮与六便士》,我从侧面了解了高更追求心中月亮的那份坚毅铸造了这些作品。

最后,我记得在小说结尾描述: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斯特里克兰将一幅画送给库特拉斯医生的水果画,我在网上找到了高更的这张水果画,不知道是否对应小说里描述的那张水果画。

《月亮和六便士》读书心得 篇7

“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会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两手抓,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月亮你够不着,六便士你嫌少。”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告诉自己要忠于理想可最后还是会跪倒在现实面前。现实苍冷,就在脚下,触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围中,偶然间瞥见了一抹月光——那种前所未有近似玄幻的光辉被我们冠以理想之名,让为生计奔走到疲惫麻木的人们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顺着那道光束攀爬以摆脱一味苟且的自己。

克兰德——一个年过不惑、生活体面的男人,背井离乡抛妻弃子来到巴黎画画,他毫无画画功底、作品也不断遭人否定,可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仍然顽强不屈。但最终的最终幸而大获全胜,作品好评如潮。一切皆苦尽甘来功德圆满。对于男主,我只想说,他是个狂热而冷漠的人。痴狂于理想,却对至亲之人冰冷甚至可谓残忍。

尤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一个笑话:说两喝的烂醉之人打开手电筒,看着光束非要往上爬。许是爷爷的绘声绘色和自己年幼尚小吧,反正现如今听到类似故事是不再会笑的满地打滚嚷嚷着让爷爷再讲一遍了。我想,如果真有那束光柱,爷爷定是攀爬之人。因为我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眸里,是真的有火。并非星点,而是熠熠的一簇。可是他终是撤下云梯,转身把拽住他衣角的妈妈的手牵起,抱着牙牙学语的姨姨往回走。月光再亮,他还是选择了姥姥留给他的那盏微灯。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但同时,当我们醉心月光之时,总还是会惦念着六块便士。毕竟,月光再美,终是填不饱肚子的。无论是克兰德还是我的爷爷,同是朝着自己本心而去。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认为不应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谁抑或褒扬谁。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自我心理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坚定地,不回头的走下去。

蛇有蛇道,狼有狼道。子非鱼,勿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