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2025/05/2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在闲暇的午后,坐在书房中,一杯香茗,一本《红楼》,可谓,悠哉。能在百年之后,品读这一经典,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又可谓,幸哉。

——题记

《红楼梦》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妈妈的影响下,我至今已读了三遍。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尤其是书中对于人物的描写,那可以称得上是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无不令人叫绝。例如宝玉的风流潇洒,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雍容大气,都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中的一位老人家,却让我在前后三次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了三种不同的感觉。她便是——刘姥姥。

初读时,第一次看到这个角色,是在荣国府外,一位“村气”十足的老妪,牵着孙子,不停朝着府内张望。接下来,刘姥姥的形象似乎固定在了丑角这一类型中,插着满头的花朵,喝得酩酊大醉,见到华贵的餐具和丰富的菜肴惊叹不已,甚至还说出了“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引得举桌的夫人小姐们掩腹大笑?当时我想刘姥姥就是作者在这稍显沉闷的情节中安插的一个使读者发笑的闪光点,仅此而已。对此,我并不深究,只一笑而过。

再读《红楼梦》,书中的人物已不再陌生,再加上情节的辅助,对于许多人物的看法,我也改观了许多。而那位作为“笑星”的刘姥姥,我也不再认为她是一位单纯的丑角。作为一位“久经事故的老寡妇”,她初次见到贾母时会立刻想出一个奇特的称呼“请老寿星安”,这是多么的巧妙而恰当!此后,和贾母的许多对话又多么得体。当在筵席上鸳鸯和凤姐设计取笑她时,她将计就计,博得了众人的欢笑,此时的她心里是雪亮的,只不过装傻罢了。她还会投贾母和宝玉所好,讲一些稀奇的事儿,那样的“信口开河”让我刮目相看。另外在二进荣国府时,王熙凤要刘姥姥为自己的女儿取个名字,说要靠靠老人家的福。这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将来“事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的故事由此开始。在这个时候,刘姥姥这样一个老妪却比贾雨村这样的饱学之士更讲义气,更能担当。因此,我认为刘姥姥在《红楼梦》中的作用除了好笑,还注入了一份难得的小智慧,大义气,大担当和同情心。

第三次读《红楼梦》,我在不经意间和作者已有了细微的心灵交流,合上书本,细想,在整本书中,和刘姥姥年龄相仿的贾母,生活在大观园中儿孙满堂,安享天伦,而刘姥姥呢?只有和板儿相依为命。那些照辈分来看本应称刘姥姥为“奶奶”的红楼小姐们却讽刺她为“母蝗虫”,对她进行百般讥嘲。刘姥姥在《红楼梦》的主题中看似不重要,就是不写这个人物对于整部故事的发展似乎也并不产生什么影响。实则熟悉曹雪芹的读者,大概都知道作者的一生何其坎坷,他出生贵胄,享惯荣华,后来家道中落又受尽贫苦无援之苦,故深知朱门深锁的生活空虚,也深知一切卑微无依小人物的哀愁,为了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深入的感受,于是他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希望借她的眼睛一探富贵豪门之奢侈浪费,不自知惭愧,反以穷人开心。

但反过来,试看贾府那些高贵的太太小姐们以及那些有权有势的管家奶奶们,有谁能像刘姥姥这样心地淳厚,遇事待人都能满怀一颗感恩的心?那一些生前享尽富贵荣华之辈,到头来,还不落得像贾元春才选凤藻然暴毙而终、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样的下场。而刘姥姥呢?一对孙儿得以安享晚年,可叹命运弄人啊!《红楼梦》的作者用这样一个乡村老妇人和那么多的城市贵妇人来作对比,此时,刘姥姥就成了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大家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腐朽欲垮的丑态的镜子。仔细想想,在这表面看似繁华的背后早已是大厦将倾,形同枯槁,而刘姥姥的行为似乎揭示了这一大家族破败的命运!“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读了三遍《红楼梦》,认识了三遍刘姥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我感谢这位老人,通过对她的一次次改观,我渐渐拨开了这红楼之中的一场“富贵烟云”,更体会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2

柔情似水、泪眼朦胧、红颜命薄,乃林黛玉也。《红楼梦》这一本书中一共写了九百多个人物,而我最喜欢的,便是林黛玉。

她是一个身世坎坷、寄人篱下的女子。她六岁丧母,后又离开父亲,来到了贾府。她是一个多心小心、多愁善感的人。说她多心小心,那是因为她想的事儿要比别人多,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词,也要细细地咬文嚼字一番。因此,宝玉便说她:“……那是你多心,才染出一身病来。”

但是,她又是那么倾国倾城,那么才华横溢呀!美,美在两弯似蹙非蹙笼眼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才,就拿“元妃省亲”来说,她作的诗与众不同,当宝玉冥思苦想也想不出最后一首诗时,她快速地写了一首律诗,帮宝玉解围。和宝玉相互赠帕时,一口气写了三首诗。

我有时恨过曹雪芹:为什么把黛玉的生活写得那么悲凉,又为什么硬把宝、黛的爱情拆散?现在想想,才知道作者的用意。作者这样写既符合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更让我们看到了古代的人们,特别是女孩子追求自己的生活和幸福是多么的困难,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古代的社会生活。

像黛玉这等才女,如果在今天,也许她会成为一位名扬天下的文学青年,比如会成为诗人或作家,也许她还能享受荣誉所带来的富贵、地位。但是,在旧时封建社会中,总是重男轻女,封锁了多少才女的才华!像林黛玉一样,一生只能呆在那极为渺小的大观园里,没有一点独立自主的机会。最后,随着家族的衰落而走向悲剧、走向灭亡,像一朵婀娜多姿的花,无声地开,悄悄地走……

月夜是那样的宁静,一轮新月挂在空中,没有一点儿喧闹声。而此刻的我,却心潮澎湃,我为旧时封建社会的黑暗而愤怒,为旧时封建大家庭由兴到衰而感叹。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3

两旁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回想,黛玉刚进贾府之时,就意识到了贾府的不同之处,在见到祖母之后,忽听到一阵笑声传来,黛玉心中不解,只见来人“头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珮,身上穿着镂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褶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但唇未启笑先闻。”这就是王熙凤。

王熙凤的一生都是光耀的手握着贾府的权力,在这个大家庭中游刃有余,她可以说是我们现代女性的追求的目标,可我不理解她的一生是为了什么,权力?金钱?还是幸福?

宝玉和黛玉,他们的家世品貌可说是相配的,但最后为什么弄得两人阴阳相隔呢?

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若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人一见如故,宝玉对功名利禄的蔑视,整天与丫鬟一起玩闹,黛玉自尊多虑。黛玉葬花正是她的写照。

正是因为如此,她与宝玉之间误会众生,最终错失姻缘,可这又怨得了谁呢?只能怪造化弄人。让她们生如一身怪性格。

有时我会想,假如他们只能有一人改变性格,或许结果就会不同,可是一旦改变,又有几人喜欢呢?我不知道曹雪芹先生是怎么想的,是他所经历的,还是其他?我不知道,但我喜欢这本书,喜欢一本我读不懂的书。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4

我都不知晓自己读了《红楼梦》多少回了,但每读一次,就更喜欢它一分。在《红楼梦》中,最喜欢的就是林黛玉了。

林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自小体弱多病,贾宝玉在首次见到她时就评价道:“娴静似娇花映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又因“两眉颦颦似蹙”,为其命字“颦”。也正由于身体的柔弱,注定黛玉的幸福渺茫。

传闻黛玉前身为绛珠仙草,为了报答宝玉前世的浇水之恩,遂转生为林妹妹,向宝玉还眼泪,当最后一滴眼泪还干,也就是黛玉香消玉殒之时。虽说是传闻,但在贾府的黛玉,眼泪好像变得便宜,眼睛常肿得如两核桃。有人说是黛玉小家子气,所以才会常流泪,但在我看来,是什么原因在于贾府这一大环境。“一年三百六10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是黛玉对贾府的评价。贾府在黛玉看来,就如一洪水猛兽,充满污秽之气,而在如此黑暗龌龊的环境中,黛玉一直维持我们的内心不受污染,坚守“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宛如污泥中的白莲,一尘不染,洁白无瑕。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哪个怜”,身在贾府,是黛玉的无奈,知心的只有宝玉一个,在黛玉心中,向往着自由,“愿奴肋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可惜不可以如愿!黛玉是聪明的,她知晓自己摆脱不了封建女子的运势,但她没屈服,而是进行反抗,所以,她对于跟自己抱有相同想法的宝玉给予支持。

但运势是残忍的,宝玉因丢玉而疯癫,黛玉身子孱弱,遂有了新娘偷龙转凤这一招,也直接致使了黛玉的消殒,间接导致宝玉最后的出家····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女子最后都逃不过红颜色衰,黛玉的早逝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呢?或许,死,对黛玉来讲是一种解脱,是悲剧的终结,也是一种幸福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初读《红楼梦》大约在小学四五年级,当时只为那纯纯的小儿女情怀。

我素来不喜《水浒传》中的粗俗蛮横气息,而我又是个无神论者,对于牛鬼蛇神之流,向来敬而远之,故而对《西游记》一类的传说也无甚好感;至于《三国演义》,我害怕政治家之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因此,我似乎只能寄情于闺阁儿女之事。与世无争、与人无害。

再读《红楼梦》的时候,已经上初一。到了这个时候,我渐渐发现《红楼梦》中写作的好处:王熙凤初次亮相时的描写,在巴金、茅盾,甚至是金庸笔下,都不难看到这样的模仿。“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已成了经典的写作手法!就在这个时候,我渐渐明白了小说里面很多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例如名字:“原应叹息”是贾家四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名字。“琴棋书画”是她们丫鬟(抱琴、司棋、侍书、入画)的名字,也暗衬出她们小姐的特长……如果说,红楼梦是一座精美的宝库,那么,初读时的我仅仅欣赏到了它外观的美丽;再读时,我为从宝库的门缝里窥探到了里面如此众多的宝物而震惊不已,甚至是有些不知所措了。

那么现在呢?已经是“三看”了,我算是又有了些进步。暑假里,我是在“百家讲坛”上听了刘心武先生的讲座,意识到了高鹗的后40回续书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了曹雪芹先生的本意,萌生了进一步了解红学家们对后40回的探索……

起初我只是希望知道雪芹先生笔下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抱着这样的信念,我开始阅读有关红学研究的书籍。从中我逐渐发现,《红楼梦》已不仅仅是文学上的成就了,通过《红楼梦》可以了解到清朝当时的礼仪、习俗、饮食、服装筹许多方面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从《红楼梦》中发现一些关于“康熙朝胤扔太子三立三废”这段世人皆知的历史背后的故事,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在诗词歌赋之间找到作者“草蛇灰线,伏于千里之外”的种种用意,每一首诗、词都蕴含着主人公的命运。探索80回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岂非犹如在看侦探小说一般?

“三看”《红楼梦》使我更深地领会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隐含的种种深刻含义,进一步理解到作家在写作时的意图、目的。当然,这“三看”另一大收获就是终于买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脂评”有了新的了解,也便于我进一步的探索。现在的我,尚不能算作一个红学研究者,我能够做的,就是尽量多地了解,尽量多地阅读一下研究者们的心得,多看,多听,多思考。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6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有法国评论家称赞说:曹雪芹具有普鲁斯特敏锐的目光,托尔斯泰的同情心,缪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尔扎克的洞察和再现整个社会的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能力。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7

《红楼梦》,一部面带笑容的悲剧。《红楼梦》不但描画了一个封建权贵家子由草木开花走向凌夷的夏商周生存,并且还胆量大地指控了封建权贵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它们的种种做假、诈骗、贪得无厌、腐朽和罪恶。

它不仅指出这一亲族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同时也暗中示意了这一亲族隶属的阶级和社会形态的定然解体和失去生命。曹雪芹笔触下所发明和热烈地爱的主人翁是那一些有决心反判那一个接近死亡的封建权贵阶级的贰臣忤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一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决的是封建社会形态的做假道德和不符合理的`社会形态制度。一边儿是木石前盟,一边儿又是珍宝姻缘。一边儿是封建社会形态下务必寻求的功名光环,一边儿是心驰心里向往的自由之身。

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出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稀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所有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琳琅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临封建礼教下的种种压迫使受害和冷漠,甚至于以性命的支付为代价,质本洁的寻求始末不弃。我们兴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刻,看见了导致悲剧的一个关紧因素:林黛玉的纯洁高尚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初的世俗格格不入,没有办法与社会形态合成一体,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表现出来,也是她悲剧的着手。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8

通过《红楼梦》,我看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旺盛衰、世俗不能影响的爱情故事。作者曹雪芹就通过《红楼梦》来为我们展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黑暗,也同样表达了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

我认为《红楼梦》里最悲惨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他一开始就和贾宝玉两厢情愿。为了和他在一起,她费尽心思,可到最后还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家族不容而没能和宝玉在一起。最后,她一个人因为相思而死。

而现在的大部分女孩甚至说:“有钱、有车、有房、有学历才能结婚。”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为什么非得有钱、有车、有房、有学历才能结婚呢?说不定以后他就鸿飞腾达了呢?现在的大部分女孩真是目光短浅。他们应该好好学学古人的爱情,他们为了爱可以抛弃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为什么我们却越来越相反呢?爱一个人不是爱他的钱、车、房、学历,如果是真爱的话,就不会在意这些东西。

真正的爱情是一个洁净的事物,是不会因为钱、车、房、学历这些东西而改变的,也容不得这些东西玷污。

四大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9

第一次捧起那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红楼梦》时,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想把它彻底看明白。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尽管看过了,但是书中有的描述还是演员不能及的,还是被书中所描述的传奇故事所吸引。居然描写的那么好,其中的一些经典场景当然让我难忘。如,黛玉葬花、湘云醉卧、晴雯撕扇、宝钗扑蝶、宝玉挨打等等。

我最喜欢黛玉葬花这个场景了。这个场景不仅把林黛玉的性情描绘得栩栩如生,而且也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自爱自怜喜爱花的一个林黛玉。林黛玉是很爱惜花的,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对于美与他人有不同的独特见解,她也写了葬花吟,以花喻自己,把贾府及整个封建的社会比做污浊,她不甘沉灭,又无力摆脱封建恶势力。怜花就是怜自己,她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这首葬花吟也是其中最凄美的诗歌之一。

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见落花而感身世,不觉满目凄凉。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看了很让人心疼,但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最后并没有在一起。但是,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更幸福的,他们会彼此记得对方,记住他们凄美动人的故事。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是唯一。

总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仅仅是阅读上的满足,也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比较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