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2025/06/0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书与做人》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

最近,妈妈给我送给我一本书《做人与做事》。它的作者是知心姐姐——卢勤。这本书有点特别,书上面特别注明了写给孩子的,写给妈妈的。

“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才能学会走路。”这是马克思说的'话,用笑脸迎接失败,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吧!书中讲到了一个故事:一个高三女孩,平时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三好学生。参加后,她觉得自己考糟了,天天坐立不安,想到落榜后人们的白眼,她再也忍受不住了,悬梁自尽了。更令人惋惜的是,高考成绩公布后,她的成绩超出录取分数线7分!这个女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良好的承受失败与战胜挫折的能力,受到挫折后的恢复能力和百折不挠,不向失败屈服的精神,是成功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

记得我以前也是,如果考试偶尔没考好,就会害怕得把考卷藏起来,不让同学知道,怕同学们笑我,以后,我再也不会这样了。当我们失败的时候,我们要想:“太好了,我可以品尝一下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的滋味,我可以锻炼自己不怕失败,我肯定有机会再去体会成功的喜悦!”至于人家怎么议论你,那是人家的事,你不必去管,笑笑就行了。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2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有意义的书,我最喜欢《父母课堂》里的《诚信是做人之本》。故事的起因是这样的作者问儿子:今天偷看电视了吗?暑假,白天都是儿子一个人在家,为了控制他看到电视的时间,我们规定不许白天看电视。儿子故作轻松的说:没有啊。盯着他,他才认错。儿子被爸爸惩罚以后未经允许不得开电视 。

恰好,这个寒假,我妈妈也安排我自己一个呆在家里,也下了命令不能看电视。可我一大清早,趁妈妈上班后,马上起床看电视,为了逃避妈妈的`责骂,我就骗妈妈,每次面对妈妈的责问,我都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今天没看电视。可妈妈犹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一样,总会知道我曾经看过电视,我说没有,妈总说机身热,电视机没开,你能骗啥?我心虚,只好乖乖认错。其实我也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做,但总是就犯。结果我妈妈把家里的有线电视网卡收了起来,我每天只能等妈妈回来,经她允许才有电视看,我感到更吃亏。妈妈还教育我,应该清清白白地做人,而不能偷鸡摸狗,这只会让人不信任你。 通过这件事我感受到做人要有诚信不能说谎。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3

中秋前夕,我买了一本书,名叫《做人》。我十分喜欢这本书,因为在这本书里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则故事。

元朝时候战火连天,老百姓为了保全性命,流落异乡。有一位读书人名叫许衡,他也随着潮流落异乡。难民们走了一天的路,又饥又渴,大家看到路边的果树,大家欢喜地争着去摘水果,只有许衡不去摘。有人问“为什么你不摘?”许衡说:“尽管现在战火漫天,这个果园失去了主人,难道我们心中没有主人吗?我心中的主人时时刻刻替我监管道德,替我看守良知,我怎么能逾越规矩。”

读完这个故事相信大家也知道,日常生活中,如果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随意拿别人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在我们自己的心中的主人——良知,因为它会时时刻刻地监管我们的言行。

记得一次,我们全家在老家的`路上散步,经过一片果树地,姨妈说:“这果子真好,摘几个回家尝尝吧!”我说:“这里的主人都没有同意,这样不好吧!”姨妈说:“怕什么。你不说我不说谁知道?”姨妈没理我的意思就把果子摘下来。我觉得姨妈是不对的,因为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去拿,就是偷窃,侵犯别人的利益。

《做人》这本书真好啊!我还要不断地学习,从中懂得的做人道理。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做人与做事》。这本书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给我们和家长的一本书。让我们亲子阅读,帮我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这本书的第一篇名就叫做“好心态能改变你的世界”。有一篇叫:“太好了”。在我们的心里有两个小人,一个小人的名叫“太好了”,而另一个小人的名叫“太糟了”,和“太好了”的小人做朋友,每天生活在快乐的世界里,而和“太糟了”的小人做朋友,每天就生活在失望的生活里。所以,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对自己说:“太好了,我今天我有时机打败你了!”

还有一篇名叫“我能行!”在我们的心灵里有两扇大门,一扇叫“我能行”,另一扇叫“我不行”。这两个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里面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在生活“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勇于说“我能行”的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能勇敢面对。而总是说“我不行”的人,总会被困难所打倒。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今天假设不行,争取明天行! 读完这本书,就像送走了“太糟了”先生和“我不行”先生。辞别“太糟了”,辞别“我不行”。让“太好了”和“我能行”陪我们成长。我相信,成长的道路上会出现光明的。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5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夕阳之辉。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所以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作为一名教师就更应该有孜孜不倦的态度,要在书中汲取营养。

寒假中,我读了季老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一本好书,良师益友”的箴言再次回响在耳边。季老在本书中用最通俗的语言阐述一个最深刻的道理,即读书与做人是完全统一,密不可分的。在我们一生当中,读书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做人则是一生的事业。好好读书,真诚做人,应该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追求。

季老通过他的书告诉我“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正如他所说:“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些真诚话语,使我深深体会到:读书可以明智,可以让我们学到更多的知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现实中我们总是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读书,季老的一席话让我很是惭愧:“时间是一个常数,对谁都一样,谁每天也不会多出一秒半秒。时间尤其珍贵,要争分夺秒,但个人处境不同,对一些人来说就有一个怎样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问题。”是啊,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想不起读书,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经常出现在每个人的身上。我们做教师的就更感受颇深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终身职业”的时代已经结束,“终生学习”的.时期已经开启,我们必须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今后我要学习传承季羡林先生珍惜时间的“边角废料”,把借口化作动力。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智慧,承上启下的重任,所以我们教师更应多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心灵之旅,当成一种和古之先贤、智者名士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交流的过程,当成人生的一种态度,当成一种充实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我认为我们应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我们要广泛地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其次,要精读自己本专业的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要有所深入,而不是浅尝辄止。不断充实自己,与时俱进,为提高自己的素养而读书,厚积而薄发,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这本书的第二部分的主题是做人,相对第一部分的读书,我认为更有现实指导意义。书中,季老结合自身人生观、处世观、享乐观、长寿观及道德观等方面的见解与读者共享,让人从阅读中受到启迪和感染,书中说:“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季老的谆谆教导使我坚定了做事、做人的标准和筹码。人活着不要为名利所困,首先要用真心、真情对待身边的人,有困难伸出手帮助。其次,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即便被别人误会也要学会换位思考;即便别人的做法不合自己的意,也要想想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别人也不接受。我一定会牢记,做人要真诚、宽容,多为别人着想。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多些知足,多些有为,多些敬畏,多些真情,多些实意,多些容忍,授人玫瑰,手有余香,我要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放在承担对社会有益的责任上。

书能怡情,书能养性。业余时间,置心于一方书的天地,与书相知,任思绪翩跹,人的心灵会一片祥和、明净与旷远。读完季老的《读书与做人》,我的心灵再次得到净化,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懂得了怎样在今后的人生路上绽放青春的美丽,为了无悔的人生不停地奋斗,体现人生的价值,感受生命的精彩。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今后,我一定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完善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贡献自己所有力量。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6

“要懂礼貌”这四个字,在我耳朵里堆成了山,但我听了就忘了。读了《推敲》之后,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推敲》讲的是,贾岛去拜访朋友时,写下的诗之中的“推”这个词,贾岛觉得不好,就在斟酌是用“推”还是用“敲”。之后,贾岛到了长安城,遇到了韩愈。韩愈给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文中的.韩愈说:“还是用‘敲’字更好些。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礼貌的人。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更响亮些。”这句话中我明白了,要学习韩愈懂礼貌。

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吧,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每次见到老师都埋着头向前跑,一点都没礼貌。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老师,他又像以前一样低着头跑,可他撞到了一位老师,老师骂了他几句就走了。我们都笑话他,他终于被教训了。

如果不懂礼貌,所有人都会觉得你没教养,你会被大家抛弃。如果你被抛弃以后,所有人都不和你玩,不喜欢你,慢慢地大家就会忘记了你。

我们一定要懂礼貌,这样大会被大家关注喜欢。懂礼貌,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7

《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8

读罢季羡林先生的《读书与做人》一书,感触最深的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一文。季老先生从批评当代人歪曲的价值观谈起,通过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给出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最终答案——对于“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读罢此句,顿觉季老先生眼中的人生意义与价值与古人所讲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私以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人生大抵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开天辟地之远见卓识,以思想改变人类发展轨迹;二是怀经国济世之雄才伟略,以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三则凭庸常之才智,度庸常之岁月。人生际遇不同只是庸常程度的差异罢了。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前两者,凭借一己之力,创造人类世界的巨变,青史垂名。遗憾的是,我们中绝大多数是后者,困于世俗,疲于度日。

有人可能会说,既然如此人生何必认真?进而将及时行乐、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奉为人生真谛。这种人显然只是看到了兼济天下的难得,而未能看到独善其身的可贵。人生而独特,每个人都有着区别于他人的才能,也都有着异于他人的缺点。这些才能与缺点在人生之初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无法被我们发现,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发现。

然而,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自我认识,以及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自我完善。对自我的不断追寻、不断完善就是生命意义的全部内容。经过不断扬弃所塑造的崭新自我,就是一个人独特的生命符号。

纪伯伦曾写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这一次次对灵魂的深刻拷问,是对自我追寻、自我扬弃最精彩的表述。

把自我发现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中所有看似平淡无奇的活动都可以统一于这个终极意义。人的自我发现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并且一定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

在工作中,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短板,将提高效率和人类生活幸福度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标;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学习如何扮演好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儿女父母的角色,让上辈人生活幸福、让下代人素质提升;在朋友之交中,我们感受人与人之间最诚恳的情感互动、最真挚的人文关怀。生活中每一件小事都变得有意义,每一天都变得重要而特别。就像我现在写这篇文章,简单地书一书陋见,不求文笔畅达,但求自圆其说。即便如此,能够有所感悟,无论正确与否,也算是人生的思考,也会成为我独特生命符号中或深或浅的一笔。

有人可能要问,“独善其身”仅仅关注自我的认知与完善,是不是仅有燕雀之心而无鸿鹄之志,犯了个人主义的毛病。的确,独善其身确是因能力所限,那些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就留给达者们去完成吧!然转念一想,如果人个个都能做到独善其身,人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类文明岂不是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吗?别忘了,一滴海水其实就是整片大海。我想,季老先生所言“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吧。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9

一封信,一份爱,一支笔来勾勒爱,一句话,见真爱,父爱最美似泰山。

今天,我读了一封家书,是著名学者胡适写给在外上学的儿子胡祖望的。

难以置信,信中仅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父亲对漂泊在外年龄仅10岁儿子的关心与爱护。文章没有提到一个“爱”字,却在读者脑海里烙印下了一个高大坚定的身影,伴随着浓浓的父爱,一个如山的父爱,竟可以用如此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信中只叮嘱了儿子三个重要的地方:做人、学习、生活。看似平常的事例中却有着父亲胡适的文学哲理和做人道理,他告诉儿子,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他告诉儿子,如何与朋友交往……胡适学者的人生哲理多如繁星,可他却只写了寥寥无几的道理,我相信,胡适一定是这样想的:儿子的路还很长,之后的路不可以依靠别人,必竟靠人人倒,靠山山倒,只有依靠自己,才可以成功,之后的道理必须让他自己慢慢体会,才可以真正记在脑子里。

信中还写了儿子以后要注意的事项,生活中必须知道事情,儿子的健康、营养及很多风险,他都记在上面了,浓浓的父爱跃然纸上。

我想,胡适给儿子不仅寄的是一封信,一封家书,更寄来了父爱,融入了文字当中,成为了最美的语言罢了。

在读这一封信时,我仿佛还看见胡适,在写信时的模样,我想他一定会哭,毕竟想到年幼的儿子就在外读书,不禁一股想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只得让这一封信给儿子带去他的爱吧。

父爱,真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读书与做人》读后感 篇10

《读书做人》这本书一直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而我也把它当成了自己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这本书选编了众多震撼人心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其中,我最喜欢《心里的父母》这篇文章,因为它唤醒了我那颗尘封了已久的感恩之心。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三年级小学生裘里亚的故事。裘里亚家很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都压到父亲的肩上。父亲白天在铁路当雇员,晚上还要替人抄稿子。裘里亚提出要帮父亲抄,父亲怕耽误他的功课,坚决不同意。他就趁晚上父亲睡熟后偷偷起来抄,因此耽误了自己的功课。父亲不知道孩子成绩下降的原因,责骂了他。他默不作声,忍受着责骂,继续偷偷帮父亲抄搞子。直到一天,父亲发现了真相,非常懊悔,从此更加疼爱,关心自己的儿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为文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感动,更为裘里亚的孝行和懂事而动容。我比裘里亚大了整整三个年级,却只知从父母那里索取而不知为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父母做点什么,想想真是太令人汗颜了。

记得那天中午放学回到家,我一见饭没做好,就耍起了小姐威风。不问三七二十一就向刚刚从田里回来的妈妈大吼大叫,妈妈没有说什么,默默地走进了厨房,不一会便做好了我最爱吃的蛋炒房。我端起了饭全然不顾身边又累又饿的妈妈,三下两下吃完后,转身上学去了。

《心里的.父母》让我懂得了为人子女者,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应该从小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用自己的行动去爱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