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2025/07/03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1

学校有王金战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我借来抓时间看完了,作为一名教师,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王金战原来也是一名差生,正是因为老师一次一起和他共用化学资料,激发了他上进的激情,以至于到最后读书如醉如痴,甚至在一个山洞里点着蜡烛奋斗,那年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尤其是令我佩服的是,当年他在山东青岛的中学已经是教导主任而且小有名气名人,毅然辞职到北京去打拼,那年他已经30多岁,拼到如今在教育界可以说家喻户晓,大名鼎鼎。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呀,说明王老师是一个做事特别用心,敢于创新的人。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告诉我们:优秀从心态开始。王金战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心态最关键的是自信。确实,一个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能正确面对失败的正是自信的'心态。所以每一个老师第一个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自信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挑战获得成功。王金战老师就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潜移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读完这本书,我情不自禁的对我对女儿说,这本书大多讲的都是高中学生的事,你参加完高考后,一定把这本书读完。朴实、幽默、干练、有能力有个性的王老师的印象在心中挥之不去。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2

看书写读后感本来是一种享受,但作为一种任务交给我后,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下笔了,我想我们的教育很多时候也是这样吧,把本该作为享受的学习作为一个又一个任务交给学生,然后学生自然认为学习是天下最苦最无聊的事了。可是不作为任务,学生和我们又会去自觉自愿地去做吗?这正是世界所有教育的难题所在吧!

所在在最初看到这本书时我也很反感,今年带班主任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上网去找“班主任兵法”,在看王金战老师书的同时也看了任小艾老师的一些东西,发现任老师的做法更“好用”,而王老师的成功更多来自于“天时、地利、人和”。

后来,在阅读了“必修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以后,我又在王金战老师的博客上看了选载的《中国英才家庭造》,我觉得这两本书一起才构成了“王氏教育”的体系,有了第二本书才能让很多家长和老师理解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理念,才能解释很多家长和老师对仅仅只有“学校”和“教师”就能造就“英才”的误会,英才是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结果。

一直以来,激励我们一步一步前行的一是责任,二是乐趣。懂得责任的人不会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然而要想品尝成功的快乐,则必须懂得从中找到乐趣和体味快乐。例如任何一个教师都知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责任,有责任心的老师就肯定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因为他肯为自己的责任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心血;可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家,则必须要能够从平凡的教育工作中找到不平凡的乐趣,这种乐趣可能是旁人体会不到的,这种乐趣可能在旁人看来是枯燥而辛苦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有责任感的老师而非教育家,而王金战老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接近教育家的境界,因为从这份工作中他已经体味到我们无法或没有体味到的乐趣。

从王老师的书中我有以下三点体会或看法:

1、王老师在教育中很注重家庭和学校的合力。

人大附中的学生在起始阶段的家庭教育应该都是很成功的,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家长对教育和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导致教育方法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王老师的指导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教育“奇迹”。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倒觉得《中国英才家庭造》这本书对我更具吸引力,在十余年的教师生涯中得出一个结论:问题学生源自问题家庭。问题家庭中最大问题在于家长没有责任感,所有的问题都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或“树大自然直”,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比教育过度的孩子更难教。没有责任感的孩子最让人头痛!

从这个角度看,关注王老师的家长应该都是有责任感的家长,所以我向更多的家长推荐这本《中国英才家庭造》。

2、成功的老师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当你把学习当成任务时,你能完成它,但你不会很出色的完成,但是你在完成的任务后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学生的状态,更糟糕的是他们的任务大多数时候完成不了。

在我们一再强调减负的时候,其实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这当然有教育部门的责任,课程设置的重复、课程内容的枯燥、课程之间的地位不平衡等等,便作为普通教育者说这些是没有用的,对学生说这些更没有用,何不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改变。

刚进高一时的立体几何立刻击垮了我,几乎没有任何立体概念的我在长达半个学期的时间里一片茫然,然而那时教我们的是一位数学特级老师,他的脾气和名声一样大,几乎不认识我,也从来没有对我这个“后进生”进行过任何辅导,他只是每天带着自己自制的教具来上课,每天布置两道自己出的练习题,而那两题我几乎都有或多或少的错误。没有请老师辅导,也没有做过整本整本的练习册,就这样过了一学期,到了期末我的数学居然能达到100多分,在班里居前十名。这位只教过我一年的老师成为了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站在山顶,指点迷津,告诉他们哪里景色最好,哪里路途最近,而不是陪着学生一起走。所以王金战老师是成功的,他能让学生从题海中挣脱,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兴致盎然的一路攀登而不知疲倦。

所以我最需要的是学习,只有先让自己站到高点,超越高考的高点,才能给予学生更多有效的指导。

3、很不喜欢王老师书中的案例。

案例教学成了现代教学中的种很流行的方式,在王老师的书中也举了很多案例,可是这些案例很大程度上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而忽略了其他问题。例如那个著名的“三份评语”和“妈妈的'三句话”的案例,显然只是摘取了作者想要的三个片断或三个片面的材料得出了三个结论,这种不严谨的案例容易让家长和老师们进入一个误区,误以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有一个怎样的结果,而忽视了整体,其实从王老师的整本书看,他所做的工作非常全面、也非常细致。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3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在深思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近拜读了王金战老师《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感触颇多。初见此书, "英才"赫然在目的两个字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更令我质疑的是,这个让众多学生进入北大清华的王金战老师到底有什么过人的法术,敢喊出"造就英才"的口号?对于像王金战这样一个北京重点中学里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让这些孩子都能成为大学生已经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得让大部分能考进大学的孩子直接进北大上清华读牛津入哈佛。这几乎是一般学校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但这可能吗!

书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也许每个老师都明白也可以说出这样的话,但真正做到的却屈指可数。王金战老师做到了,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书中提到的教育思想吧!

优秀从心态开始——是王老师最先提到的。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心态最关键的是自信。确实,一个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能正确面对失败的正是自信的心态。所以每一个老师第一个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自信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挑战获得成功。

优秀是一种习惯。这里提到了习惯二字,词典上讲,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这本书里虽然没有具体的说明如何培养孩子的习惯,却为我们道出了优秀是一种习惯的观点,让我们再一次明白了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的重要性。看来,首先每一个老师都要坚信我们的学生都是优秀的,也要让他们有我是优秀的人的这种自信,并培养这种自信,细心的保护它,让它继而形成一种习惯。

然而,我觉得这本书真正给予我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骄傲。桃李满天下是每个老师都可以做到的,但要培育出优品质的“桃李”却并非易事。这里说的优秀并不是我们拿一个标准去衡量得到的结论,而是一个孩子在各方面取得成就后别人给予的评论。王老师是教数学的,我也是,这就让我想起了新课标上的一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知识,人人在知识上获得不一样的成功。抓住孩子的特长,让其发展是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教书育人是一件关乎国计的大事,我只希望凭自己的能力可以让别人不再有类似“像他这样的老师太少了!”这种遗憾。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4

暑假酷热,每天都闲在家里。无聊时打开书橱,偶然的在隐藏的角落找到了一本被遗忘很久的书,正是人大附中的王金战老师撰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记得这本书还是几年前学校里发给每位老师人手一本的,只是我从来没有好好的读过。现在正好,可以让我来打发漫长的时间。带着这样的心态,我翻开了第一页。

刚打开这本书时,我就被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

“一届不如一届”,常听到身边的同事这样抱怨。如何让孩子成才,怎样才能造就英才?我相信,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在深思的问题。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为我们指点了迷津。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显得极为重要,国家、社会、家庭赋予教育的期望在不断增加,赋予教育的功能也在不断提高,对老师的水平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和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 “在教育中,如果我们能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实的保障。”

读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在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爱的教育的那种真切的期盼。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了爱心,教育方法就显得处处灵验,没有爱,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会变得苍白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人问我:‘什么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我将毫不犹豫的回答:倾注于儿童的爱。”夏丏尊先生曾把学校比作池,把学生比作池中鱼,把师爱比作池中水。试想想吧,如果没有师爱,学校就是无水之池,学生就是无水之鱼。呵,无水之鱼,其景何惨!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而师爱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她与母爱、友爱一样是人类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当教师以一颗赤子之心,以师爱的力量去教育他的学生时——对教师而言,“可以激发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无穷的精力,教师对学生的爱必然使教师趋向学生,缩短他们和学生之间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这样的教师什么样的教育任务不能完成呢?——对学生而言,他沐浴着师爱的阳光雨露,感受着师爱的似水柔情,必然“亲其师,信其道”,什么样的教育不能奏效呢?

王金战积25年当教师的经验体会告诉我们:教师在学生面前应是导师,应是慈母,应是朋友。给学生以导师般的厚爱——多一点教导和激励,多一点严格和期待,多一点训练和督促,多一点和召唤和鞭策;给学生以慈母般的仁爱——多一点信任和搀扶,多一点温暖和体贴,多一点呵护和爱怜,多一点表扬和鼓励;给学生以朋友般的挚爱——多一点平等和尊重,多一点帮助和支持,多一点理解和关心,多一点肯定和赞赏。是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体罚、挖苦、歧视……只能使“正放异彩的”花朵加速“萎谢”。

“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么”?不是的,王金战老师的经验说明,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适当的惩罚。爱和惩罚才是一把双刃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著名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的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以会遭到更多的.失望。”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现代教育呼唤高明的惩罚,高明的惩罚,不是罚站、罚抄、罚打扫卫生、罚跑操场等等,更不是简单粗暴的无视学生自尊人格的“出洋相”、“整人”。高明的惩罚者总是针对不同的时间、场合、错误程度以及违纪者个性特点等,机智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惩罚方式,并努力将惩罚教育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高明的惩罚,有时可能表现为风刀霜剑,有时它又会是极富人情味的。 比如,可以惩罚唱一支歌,在愉快的氛围中,并没有削弱惩罚教育的效果。惩罚犯错误的同学为班集体做一件好事,这更能激起学生向善、向美、向上的追求。

当然,无论是爱还是惩罚,前提首先应该是尊重。哲学家詹姆斯也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尊重,首先就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从教者的角度看,优秀者的可爱,使对他们的尊重就很容易兑现,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处于弱势的所谓“差生”的人格尊严更应维护。差生长期形成的自卑心理,却很容易使内心的自尊之花凋落,而自尊心恰恰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教育者决不能冷落、歧视“后进生”,而应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更大的关注。真正从内心接纳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使学生感受到人与人的平等,以及被关注、被理解的温暖。

尊重、理解、爱、习惯、真诚等等这些是我们在这本书中常常欣赏到的词汇。它让我们对王老师充满了敬仰和渴望,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努力,教育之路艰难而又充满乐趣。当今的教育者怎样才能做一个智者、仁者,培养英才,造就英才,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5

初读题目我的心中便产生了一个疑问,是啊!英才是怎样才能造就的呢?我便带着这个疑问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这本书仔细的阅读起来,一打开书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书中讲述了王金战老师与他的学生的一系列故事,生动地描写了要想造就英才所需的一切条件,让我感触甚多,要想成为一个英才远远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我现在远远不能达到的,我深深地感受到想要获得成功的不容易。

优秀从良好的心态开始,要想成为一个英才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我们要选择一个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去对待失败与挫折,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总而言之我们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心态才能做好一件事。

其次,我们要有自己的目标,要想适应竞争环境,必须制定自己的目标,目标要针对自身能力来立,并要合理操作目标,这样我们便能够不知不觉提高自身能力。我们要学会去享受学习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并不是一种任务,我们要在学习的同时去寻找其中的乐趣。学习时更要掌握学习方法,良好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我们不能被外界的诱惑冲昏头脑,要记住学业比享受要重要的多。

我们的课外生活也尤为重要,优秀始于自己的强项,我们要学会培养自身特长,我们也要多做课外活动,为自己的学习灌注活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好地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还能凝聚团队精神。

读完全书我深刻的体会到要成为一个英才需要多么坚定的意志,多么专一的目标……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发奋努力,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基础,争取成为一个建设祖国的英才,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6

学校有王金战写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我借来抓时间看完了,作为一名教师,感触颇多,收获颇多。王金战原来也是一名差生,正是因为老师一次一起和他共用化学资料,激发了他上进的激情,以至于到最后读书如醉如痴,甚至在一个山洞里点着蜡烛奋斗,那年他如愿考上了大学。尤其是令我佩服的是,当年他在山东青岛的中学已经是教导主任而且小有名气名人,毅然辞职到北京去打拼,那年他已经30多岁,拼到如今在教育界可以说家喻户晓,大名鼎鼎。这是何等的不容易呀,说明王老师是一个做事特别用心,敢于创新的人。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告诉我们:优秀从心态开始。王金战老师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驱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这样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态也就平和了。这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心态的重要性,他还提到心态最关键的是自信。确实,一个自信的人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不会气馁。俗语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能正确面对失败的正是自信的心态。所以每一个老师第一个要教给学生的就是自信的心态,只有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挑战获得成功。王金战老师就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这种潜移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读完这本书,我情不自禁的对我对女儿说,这本书大多讲的都是高中学生的事,你参加完高考后,一定把这本书读完。朴实、幽默、干练、有能力有个性的王老师的印象在心中挥之不去。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篇7

“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这是王金战、隋永双老师所著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封面一段话也可谓是整本书的精义所在。

中国的家长可谓是最望子成龙的家长了,有些家庭,从人、财、物、时间各方面来说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真真可谓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但又换来了多少失望的家长。优秀从何而来?

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为人师表都应该考虑的问题。在这本书中王金战、隋永双老师用他们的亲身实验给了我们一个个宝贵的经验。

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他就变成了差生;当一个差生反复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差生也就变成了优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个学生都希望别人看重自己,尊重自己,如果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那么从学生身上焕发出来的那种学生积极性,其潜力将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

如果没有一个自己的奋斗目标,仅仅勤奋二字是远远不够的。世界上再伟大的事业,都是一点一滴完成的的,所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要对孩子们说:找出自己的目标吧。当然这个目标的制定,不要和别人比做得怎样,要根据自己现在的位置,给自己定一个实际的目标。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当目标一个个达到时,也就一次次享受了成功的喜悦,这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