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文学网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600字(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1
《三字经》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的精华,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三字经》三个字为一句话,一段共有四句。《三字经》主要是写人的善、恶、学、孝、礼、仪,它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的书,它教育我们要爱国爱校,亲师爱友,勤于读书……它教会我们太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最经典的台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几句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意思是:人生下来,天性都是好的,只是后来由于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不同,才使人们的性格不同。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它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特别是读到:“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时。”我真的很感动,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顺父亲,夏天为父亲摇扇子,冬天给父亲暖被子。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哥哥吃,自己就吃小的。而现在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所以我们更要好好学习黄香和孔融的高尚品德,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
书中的:“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让我明白了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那样老的时候就不会有所作为。俗话说的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使我知道了玉不经过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做人的道理。
读了《三字经》里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也坚定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我要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2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古人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欧阳修非常善于积少成多。他选了《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来读、背。他只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把这十部书读熟、背熟了。欧阳修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我体会到了古人欧阳修学习的好方法——积少成多、坚持不懈。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离不开积少成多的方法的。
记得我六岁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体育课老师辛老师让我们练习跳绳,我不会跳,所以只能跳完一个停顿一下,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跳了一堂课。回家后,总觉得这样跳方法好像不对。因此我又开始默默地跟着妈妈练习。一开始,我怎么练都跳不好,但经过妈妈的几次师范以后,我似乎发现了技巧。首先跳绳的时候要有好的姿势:自己给自己摇绳的时候不是手臂摆动,而是手腕摆动。再一个就是要有协调性,也就是手和脚的配合度。这就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了。就是这样,我每天回家练习20分钟,一天一天的积累,今天连跳两个,明天连跳三个,积少成多,坚持了10天左右,终于掌握的技巧,也能够连着跳了。记得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在我最前面帮我数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共十个!”妈妈爸爸高兴地说道。
“耶——!我成功了!我能连着跳十个了!”我惊讶地说道。
体育课考完试后,辛老师公布成绩:孟园五十一个、李明昊四十九个、宋妍霏四十六个......王梓懿四十二个。下课了,大家都在草坪上休息,我坐在草坪上,想: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让我跳绳的成绩从断断续续的一个变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十二个。
其实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可以用来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本领。从小到大,我用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学习和感悟到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起到作用。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3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全书三字一句,有两句一韵,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儿童识字课本,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含有丰富的典故,知识性强,全书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国学精粹中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习相远。大意是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差别。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习性便有了千差万别。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样的,有些人长大后还象小孩子一样善良了,有些人却不是,这跟生活环境很重要,要是爱学习的同学交往,从小培养优秀的品质,改掉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还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它的意思是刚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务,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经历风雨,是见不到彩虹的,玉在没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人也一样,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还有一句是这样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也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要求。这五常,不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素质。
《三字经》里每一句话的含义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个字的句话,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大道理。我们要从此书里,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4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经》不但要背,还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彻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呢!为了对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能够弘扬国学,倡导文明,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本独一无二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吧!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5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6
在这个暑假期间,爸爸帮我买了本《三字经》,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很无趣,可读着读着,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因为我经过一次次的阅读,感触也越来越深。
在《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母亲早故,从小跟着父亲相依为命,家里很穷,而黄香对父亲非常孝顺。炎炎夏日,他用扇子把父亲睡的席子枕头扇凉,伺候父亲安寝。寒冬腊月,黄香自己先睡下,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席子和枕头,等把席子和枕头弄暖和了,再让父亲安寝。
黄香年纪虽小,做事却不顾劳苦,对父亲极为孝顺。而作为当代小学生的我,年龄和他差不多,行为却与他恰恰相反。我早已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为了让我多吃长个子,爸爸妈妈总是绞尽脑汁换着花样给我做好吃的;为了让我不用步行回家,爸爸妈妈总是无论多热还是多大雨都等在学校门口接我回家;为了辅导我学习,爸爸妈妈总是上了一天班还不知疲倦地陪我写作业,为我检查作业……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不喜欢吃的还嫌七嫌八,却不会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学习累了还不乐意爸爸妈妈关心我的学习,喜欢冲他们发脾气;爸爸妈妈总是半夜起来看看我有没有踢被子,我却从没想过关心下他们有没有休息好……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像黄香一样,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让我们都来继承这些美德吧!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7
《古人读书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读书的方法有很多,因人而异。古人欧阳修的读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欧阳修非常善于积少成多。他选了《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来读、背。他只用了十年半的时间就把这十部书读熟、背熟了。欧阳修积少成多,学到了大量的知识。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阅读,我体会到了古人欧阳修学习的好方法——积少成多、坚持不懈。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离不开积少成多的方法的。
记得我六岁刚上一年级的时候,体育课老师辛老师让我们练习跳绳,我不会跳,所以只能跳完一个停顿一下,就这样断断续续地跳了一堂课。回家后,总觉得这样跳方法好像不对。因此我又开始默默地跟着妈妈练习。一开始,我怎么练都跳不好,但经过妈妈的几次师范以后,我似乎发现了技巧。首先跳绳的时候要有好的姿势:自己给自己摇绳的时候不是手臂摆动,而是手腕摆动。再一个就是要有协调性,也就是手和脚的配合度。这就需要一个慢慢熟悉的过程了。就是这样,我每天回家练习20分钟,一天一天的积累,今天连跳两个,明天连跳三个,积少成多,坚持了10天左右,终于掌握的技巧,也能够连着跳了。记得有一天,爸爸妈妈都在我最前面帮我数着;“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一共十个!”妈妈爸爸高兴地说道。
“耶——!我成功了!我能连着跳十个了!”我惊讶地说道。
体育课考完试后,辛老师公布成绩:孟园五十一个、李明昊四十九个、宋妍霏四十六个......王梓懿四十二个。下课了,大家都在草坪上休息,我坐在草坪上,想: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让我跳绳的成绩从断断续续的一个变成一个接着一个的四十二个。
其实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可以用来学习大量的知识和本领。从小到大,我用积少成多、坚持不懈的方法学习和感悟到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一定会起到作用。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 篇8
今天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字经”。同学们你们对三字经要都很熟悉了吧!今天我就给你们朗诵一段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同学们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为人们总是把坟埋在山下做丧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坟人做丧事。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镇上,可是邻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个卖肉的,孟子又跟着学起卖肉来。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学校附近,孟子这才跟着学生们学起读书来。有一天,孟子从学校逃学回到家,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机子上的线剪断了,以此来教育孟子。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觉得孟子这么做是不对的。以前有的家里因为太穷没有钱上学,那些人其实都非常想上学。后来,经过无数次的努力终于变成了有用的人。我们现在有那么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同学还不愿意图书。我们现在就要好好读书,认真读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说: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孙,东汉时的文学家。他有兄弟七人,当他四岁的时候,懂得谦让之礼。一天别人给他家送来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觉的把大的放到一边,挑了个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大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哥哥们比我大,要吃大的,而我是弟弟,要吃小的。”大人们又接着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要吃大的吗?”他说:“我比他大,更要让着他。”
同学们,我们都要像孔融学习,把好的、大的让给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这样我们才是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