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孔子传》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孔子传》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孔子传》有感 篇1
每读一次《名师启迪与骨干教师成长》这本书,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收获,这次也不例外。读了这本书的方法篇“高效课堂是教师一生的追求”这部分内容之后,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里面的学习金字塔式的七种学习方式:第一种,“听讲”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的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20%;第四种,采用“示范”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30%;第五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75%;第七种,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在这几种学习方式中,我觉得最有必要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得到的知识。虽然在这七种学习方式当中,“小组讨论”的学习效果并不是最佳的,但是比后两种操作起来更容易一些,因为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曾经经历过知识形成的过程,那么脑海中的记忆就会定格很多年。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有必要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下去。那么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也真实有效呢?下面就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从事教学这么多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商埠街小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很多年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用到,陌生的是我们一直在做“小组合作”这件事情,至于效果如何我只能说不是很理想。提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不得不说,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过于流于形式,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时间也由此浪费掉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糟糕。所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成了我们当下要认真研讨的问题。
每一次上公开课之前,我都会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为了能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不断从网上查这方面的资料,久而久之,对小组合作学习也有了一定的理解。虽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用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多,但我觉得效果还是有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成功的`例子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
记得2012年我上的一节公开课《年月日》中就合理地用到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之前我也没有想到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问题是“为什么2007年全年有365天,而2008年全年有366天呢?”问题一抛出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先是独立计算并思考,接着就是很自然的小组合作学习。他们在小组内激烈地讨论,每个同学都参与进去了。所以不用我讲,他们就发现2008年比2007年多出的一天正好多在二月。由此得出闰年就是366天,而平年是365天也是因为二月的缘故。这个问题的设计为后面的平年、闰年的知识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很容易看出闰年为什么比平年多一天,多就多在闰年的二月比平年的二月多一天。另外,小组合作学习还让我省去了教学“计算全年的天数”这个环节。这样即起到了衔接的作用,又节省了时间。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也不是一节课自始至终都使用,更不是只在课堂中使用。课前的预习,课后的练习,课外实践更离不开小组合作。因此,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以及训练要求,把握合适的时机进行合作性学习。真正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读《孔子传》有感 篇2
孔子,一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怀着对孔子为何伟大?为何被后人称为圣人的疑问,我打开了《孔子传》.
《孔子传》讲述了孔子的一生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说孔子在这个人生阶段中有兴有衰,但孔子从来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志向,可见他高尚的品德。而孔子被称为圣人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他那高尚的品德吧!
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出生于一个“士”家族,但随着时间的流去,孔子父母皆逝,那是孔子才十七岁,还是一个初入社会的孩子,也就是以至于他在社会中唯一的依靠“士”的身份没有了,孔子还如何实现那远大的志向呢?只有“靠学识”,但孔子的志向为什么要立下呢?“所谓”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就是因为这三者的关系而立下的,因为有了远大的志向,孔子在二十岁时就成为了“兴艺”专家,得到了国君“鲁昭公”的礼物“鱼”就是揭示了“志向”的重要性。它能带来无尽的动力。
三十而立--经历了十五年难得磨炼孔子“立”起来了,书中也提到了立的两个指标
1、社会的认可
2、自身的境界,在这其中我不由得感到孔子这些年的勤奋,努力这也反映了一个道理:“努力总会有收获,重在于你努力的程度”一个人如果没有上进心那将会是一败涂地最终“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还从孔子创办私学中学到了“复习”的重要,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达到按时温习并坚持下去,也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好学,只有把学习当成乐趣,那你随时就会学习、温习。而在孔子到齐国后,又反映了一个道理“统治者如果想要长久统治就须用仁政”。但无论一个人多优秀,也不能张扬高调。
四十不惑--四十不惑这一篇中,我感触最大的就是“不惑”这一词的理解,当我自己第一次看《论语十二篇》时心里就有个疑问,四十不惑指的是什么都知道,无所不能吗?可是看了《孔子传》一书我才知道不是的,毕竟只是是无限的,身边的一切,确切的说是万物内皆含知识,拿叶子来举例,它就有生物学中的知识。所以知识是学不完的,无论你悟性有多高。其实不惑指的就是
1、确立志向,对人生方向不再动摇。
2、有判断力,在大是大非不再迷惑。这也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要去培养的东西。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即上天的旨意,其实这并不是天命,比如我们生在哪,好学或不好学都是天命,孔子在五十的这几年也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志向,去实践了为就是当上了乡长,毕竟孔子早已靠自己的学识名振远扬从孔子把地方治理的有规有矩,从最后当上司寇来看更能体现“仁”的.重要性,也就是“仁政”,孔子的核心思想。
六十而耳顺--耳顺指的是
1、尊重别人的意见。
2、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这对耳顺的解释就可以看出孔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奋进所达到的境界之高,其实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听得意见。这也侧面体现了耳顺与判断力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后文所说怒比忠更重要,这些可以体现出孔子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因为学习他的境界才会提高,因为境界的提高,孔子才会称为“圣人”高尚的人。可见学的价值。
七十而从心所欲--在十七岁的孔子对“学”已成化镜经常与学生讨论自己已在政治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命运”弄人,从他17岁父母皆逝,又到现在又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的弟子也一个个逝去。可见孔子命运的悲惨,但他一直保持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孔子在外十四年中也无时无刻不忘回到祖国连自己逝世后也要求按殷商的礼仪在安葬他,这就是高尚的品德!
读《孔子传》有感 篇3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开始在网络中收看热播的《孔子》电影,后有在书架上找到这本《孔子传》。以前,我只以为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只会读读古人的诗、读些论语。现在,我通过这部电影和书籍了解了他不仅是个书呆子,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个会用兵打仗的人,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军师;在宫殿里,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亲。在战场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吓退了对方五万多兵马。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同事吧。在这个近80人的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幼儿教师,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
读《孔子传》有感 篇4
美玉待沾这一小节中写到孔子为何一直不从政,我在看时也在思考:“为什么孔子不从政,而是把精力放在办学上?”
孔子不去从政,把精力一直放在办学,学生们不断成长,孔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他一直向着臻于至善的境界攀登。
有许多人问孔子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不去做官,为国家效力?孔子的回答是:“孝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孔子说可以从很多地方上从事政治,谁又规定一定要做官才算从政。孔子从事政治的方法不同,却也是在为国家。
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深远,是通过思想上去改变国家。孔子的思想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且孔子的思想也是非常的高。鲁国的政治掌握在阳货手中,不是国君,所以孔子不愿与乱臣贼子合作。
孔子这些行为告诉了我们:为国家献力,不单只是从政,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化他们,并告知我们要为正确的国君效力,不可为想要谋权篡位的人效力。
读《孔子传》有感 篇5
阳光明媚,水波温柔,于万千光辉之下,我手捧鲍鹏山先生所撰写的《孔子传》,细细品读其中所蕴藏的深意与道理。微弱的光影打在泛白的扉页上,洗刷过“十五志于学”的高远,“三十而立”的大道,“四十不惑”的开明,“五十知天命”的参悟……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对人生是非的理解与通透,而如今我仅以少年的身份领略其中的奥秘,在心间留下最深印象便是那“十五志于学,少年方始终”的感悟。
在鲍鹏山先生的叙述中,孔子自小便聪慧过人,更是在颜母的教导下汲汲而学,掌握了礼乐等基本知识,那又为何称十五才志于学呢?原因有其三:
一为“志于学”即心之所向为大学之道。在《大学》中曾指出“大学之道”指的是我们要发现自己内心中本来已经被蒙昧了的德性,从而让自己成为君子,然后在达到真正的至善后止步。孔子十五志于学便是立足于至善的`目标,从这一年起坚决而又明确地为学而不倦。
其二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曾谈及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是圣人。然而孔子却常以“学而知之者”自居。因此孔子称自己“十五志于学”也是一种谦虚,是希望自己能够戒骄戒躁,初心前进。
其三则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他认为圣人并非真在十五志于学,因为圣人是天生聪慧的,并不需要像常人那样慢慢累积,但圣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圣人,因此孔子仍然称自己“志于学”是想以此来让后学者自我勉励,奋发前行。
读懂了为何“十五志于学”,我们便可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岳飞矢志报国的慷慨﹑徐霞客志在远方的无畏……漫长历史中也还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尽数其间,均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底气与信心,更激励着我们向先辈学习,志存高远,德才颖超。
岁月匆匆,转眼间,蹒跚学步的小儿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时代青年。高考近在眼前,我们的征途也需要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奋勇向前,无畏险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孔子传》有感 篇6
大家好,我是33号袁泽瑞。今天分享的是《孔子的故事》。
老师发了一本w孔子的故事》,我读了才知道孔子是教育家,思想家,还是儒家的创始人。看了孔子的故事,让我感受最深是孔子和老子的相遇之交。孔子向老子请教了很多儒家思想和为人之道。孔子在洛阳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老子依依不舍送行,并且根据自己的处世态度向孔子叮嘱。老子说:“有钱人送行送钱,有学问的人赠几句话。我没钱,姑且冒充一下有学问有道德的人送你几句话。第一,你所钻研的是古人的东西,可是古人死了,不能把那些话看的太死。第二,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本来应该阔绰一下,如果过得去也就算了。第三,会做买卖的都不把东西摆外面,有道德的人都很朴实。你应该去掉骄傲,去掉贪恋,去掉架子,去掉妄想,这对你都是有好处的'。一切事不要太任性,这样对家庭,对朝庭也不合适"。
孔子深深地记住了老子的叮嘱,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都是谦虚谨慎的对人对事。在遇到挫拆的时候都心存善念。
我觉得我们也要向孔子一样虚心接受他人的教诲,遇事谦虚谨慎。遇到了困难也要勇敢乐观。
读《孔子传》有感 篇7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作者:杨云烁 ,希望能帮助您!
读《孔子传》有感 篇8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那就是鲍鹏山老师的著作《孔子传》。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在家搁置了好几天,都不曾翻开,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介绍孔子的书无外乎“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堆砌,看起来艰涩难懂。另外,圣人的思想高高在上,非我等平凡小辈所能理解的,所以我有些抵触情绪。终于有一天,我闲来无事,翻开了《孔子传》,它竟深深地吸引了我,再难合上。
书的扉页是孔子讲学的一幅图画,更吸引我的是另一页附的一首诗《仲尼》,它顿时把我领进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知识的殿堂。感谢作者鲍鹏山老师,把我们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孔子的思想这么深入简出地介绍给我们,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在文中既有孔子思想精髓的原文,也有通俗的文言文翻译,还有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孔子不再是只能顶礼膜拜的大人物,而是洋溢着人间气息,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他的广博学识和伟大成就,后人固然难以企及,却有一种强烈的亲切感,可以产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愿望。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虽然他有治国之才,但他一生在政治上并不得志,不为国君所重用,最终周游列国,兴办私学,设教授徒,培养出许多有用之才。通过读《孔子传》,我对孔子有了更深的了解。《孔子传》以完整的传记形式讲述了孔子从青壮年时期到七十多岁去世的事,包含遵循母训、立志学礼、兴办私学、周游列国,到政途失意、潜心授徒、著作春秋等故事。
在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孔子坚信“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他坚持道义,为理想而奋斗终生。仁义礼智信,如果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当时的鲁国政局混乱,孔子对此很感失望,这才带着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生活十分艰辛。我们甚至可以体会到孔子与其弟子们的艰难处境,特别是当他们到达陈蔡交界处时,已无丁点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即使是在没有粮食可吃,而且有人病倒、有人离开的情况下,孔子仍不间断地弹琴歌唱来鼓励弟子们。在弟子们的疑问声中,孔子说到:“没有经历忧患与挫折,就不会思考得久远;身体没有受到节制,就不会智慧深广。怎么能说我们现在所遇到的困境不正好是我们的幸运呢?”在困境中,孔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乐观坚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精神。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每一天,坚定不移的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之后尽管遭误解冷落而被迫周游列国,历经磨难十四年,但最后鲁国迎请他回国时,他还是非常乐意地带弟子们回国传授正道。孔子回鲁后,鲁哀公和季康子都对他尊崇有加,季康子尊他为国老,朝廷给他以优厚的待遇。但孔子却依旧“不知老之将至”,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实践。孔子——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精神家园!
也许很少有哪一本书像《孔子传》这样深深地震撼我的心。孔子的形象,谦和敦厚而又聪敏睿智,如大地能承载一切,如天一般刚健进取,如水一般真诚明澈能照万物,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形容,只能如《中庸》上说“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与其说孔子是一个思想上的名师,不如说是我心里的一盏灯,现在的我,坚决坚持自己的教育梦想走下去,只要选择了,就要无悔的走下去,像孔子一样为理想而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