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2025/07/07心得体会

文学网整理的世说新语心得体会(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本书。全书用文言写成,分为言语、德行、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的不少故事既有很强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几句话,但就在这些记录人物言行举止的文句中,我们却可以体会到魏晋时代浓郁的政治氛围和人物特色。

今天,我读了《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这则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难,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但却遭到华歆的反对。王朗不解地说:“正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呢?”华歆最后答应了。后来追兵即将追上,王朗又想抛弃那个人。华歆说:“之前我犹豫不决,原因就在于此。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急抛弃他呢?”世人便根据这件事判定华歆和王朗作的德行优劣。

这个故事中的华歆刚开始对于别人的请求犹豫不决,看上去似乎不近人情,王朗的表现更贴近喜欢的答案。但是,后来追兵到来情况紧急时,那个想抛弃那个人的真正寡情人却是王朗!关键时刻,心里只想着自己,没有责任心,太自私。而华歆,虽一开始拒绝,但一旦答应了就坚持到底,这说明他既是一个重诚信、守承诺的君子,又是一个遇事深思熟虑、稳重靠谱的人。

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就是说,只有合理的的承诺,才有实现的可能。承诺之前必须深思熟虑,量力而行,不能为了沽名钓誉而轻易许下承诺;而一旦做出承诺,就必须负责到底,因为承诺即意味着责任。

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华歆一样才行,做一个有责任心、敢担当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2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多少风起云涌,多少豪杰闪耀,每一段历史都宏大而壮阔。《世说新语》这本书,保存着南北朝时代一群风流雅士的点滴琐事,还原了一段乱世里的个性言谈风貌,生动真实,让人倍感亲切。

我印象最深的《世说新语》故事是“王蓝田吃鸡蛋”这一则。“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短短六七十个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罕见的天真和傻气,而且幽默风趣地暗示我们:性情急作文躁的人,一旦遇上不顺心的事情就会极不耐烦,可是发脾气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把事情引向更糟糕的一面。急躁,其实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遇到问题时应先平静下来,调整好心态去对待,事情才有可能得到合理解决。

仍拿王蓝田来说,他暴躁地的'和一个鸡蛋过不去,而面对谢无奕的谩骂却能“一言不发”,这又体现出他心胸宽广。

东汉末到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但《世说新语》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士人的纯真和痴情,这一点点纯真,历经千年一直感动着无数读者,包括现在的我。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3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写的。语言风趣,幽默。全书今传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方正等,共一千多则,记叙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琐稳逸事,主要有关人物评论,清淡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我阅读的文言文: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中,队伍里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着江岸哀鸣哭号,跟着船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离去,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刚跳上船就马上气绝身亡了。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全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温听说了这件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的官职。

感受: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位母亲,有一句歌词唱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小猿被抓走了,母猿一定悲伤万分,而去想办法救回自己的孩子,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这件事还能说明另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动物,爱护动物,它们也是一条条生命,它们也有权利享受与家人的平静生活,所以,爱护动物,并保护它们吧,保护动物就是保卫人类未来。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4

光山话有句方言叫“谈玄”,意思是打妄语,说一些不切实际话,但是在《世说新语》中,谈玄却是一种坐而论道的高雅行为。下面我们进入魏晋时期的“朋友圈”,对这群“谈玄”的人,一窥究竟吧。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详细的描写了魏晋士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不能深究内容史料性的严肃真实,在九品中正制的调节下,人物获得的社会评价等级决定了他所处的社会阶层和地位,进而影响到生前富贵与身后名誉,所以全书基本上都是品评人物的内容,有些是别人口中说出来的,有些是人物本身的行为反应的,不一而足。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比如“皇帝得子请客,大臣说咱们也没啥功劳的,您还请吃饭,皇上笑道,我生孩子怎么能有你的功劳呢?”“王蓝田吃鸡蛋的故事”“卿卿我我、性情中人”的由来等等,刘义庆可谓是当时文人圈中的段子高手了。

有意向读这本小书的话,还是建议读燕山出版社或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小册子本,注解不啰嗦,直取原文,这版本我已刷了七八遍了,是爱不释手的一本书之一。想要深一些的了解魏晋人物的背景故事,可以买一本三联书店版本的,细细读来。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5

这几天,我看了《世说新语》,这本书里的一篇篇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其中,两篇讲孝的文章尤其令我映象深刻。

第一篇讲的是王祥的故事。王祥对待后母朱夫人十分恭敬。有一回他后母半夜暗杀他,刚好赶上王祥起夜,只空砍着被子。王祥回来后,知道后母一定为没砍着人而遗憾不止,便去后母那请求处死自己。后母终于醒悟过来。

王祥对后母多么孝顺那!虽然知道后母要杀他,却也毫无怨言,还特地请死,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二篇是陈遗的故事。他对他的母亲十分孝顺,母亲爱吃锅巴,陈遗便准备了一个小口袋,每逢煮食,便把锅巴存起来,回家时送给母亲。一次,孙恩反贼入侵吴郡,袁山松出兵讨伐,陈遗积攒了积攒了几斗锅巴,没来得及送回家,便带着它出征。袁山松军队被打败,军队溃散,都逃入了山林沼泽地带,大多数人因饥饿而死,只有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陈遗时时刻刻记着自己的母亲只要煮食,都将锅巴带给母亲,让自己因此活了下来。

孝的力量多么强大啊!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6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刘义庆编纂的一部笔记小说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谈和人物逸事。“管宁割席断交”和“韩康伯复裨”这两则故事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让我获得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管宁与华歆“割席断交”的故事记载在《德行》篇中。他们两人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跑出去观望。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对于这则故事,作者虽未加一词评判,但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了。

在《夙惠》篇中有一则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大寒时节,年少的韩康伯运用类比的方法解释火在熨斗中熨柄是会热的,那么穿上了短袄下身就自然会热起来,所以不需要再做夹裤了。韩康伯深深地体会到母亲持家的艰辛,通过自己的智慧说服母亲不要为自己做夹裤,表现他的聪明和孝顺。

读完这两则故事,我掩卷深思,思绪万千。“割席断交”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时要做到心外无物。华就读书时为外界环境所困扰,以至于管宁认为与他相交为耻,最后割席而坐。管宁读书时却能做到专心致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习专注,才能成才。

韩康伯复裨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玉汝于成”的道理。“至大寒,止得福”,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母亲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穿了短袄就真的不冷了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慧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困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韩康伯心智成熟和对生活艰辛的理解,着实令人感动。就连他的母亲都夸赞他长大后必成治国之才。

《世说新语》的文学成就极高,它以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著称于世,历来被视为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这部笔记小说集以独特的魅力奏出了生命的强音,穿越时空,回荡在古今天地之间。它更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智慧典籍,每一篇故事都会让我眼前一亮,给我一些独特的启示。相信一定也会让你获益匪浅!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7

初中时听说刘庆义的《世说新语》,直到大学才通读了一遍,读之不忍释卷,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一桩桩小故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荫道上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从市图书馆借了本来看,如同老友相见,分外亲切。孔子说:述而不作,这述又何尝不是作?王夫之主张“六经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话语体系去阐释六经,旧瓶装新酒,经典著作就是一张皮,每个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许多毛毛来,西方有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在读书上我向来主张“误读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并非此意,你或颠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却到达一个好的效果,这也是可取的。《韩非子》里有一个小故事说一个楚国人给燕国的相国写信,因为是晚上写,光线不好,楚国人就吩咐手下:“举烛”,边说边写顺手就在信上写了“举烛”。燕国的相国收到信了,打开一看有“举烛”二字,不禁感叹:“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啊,这是让我们选拔任用贤能的人。”相国把他的“误读”给王说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国变得国富民强了。像一本《红楼梦》让多少误读红楼又自称研究红学的人吃上饭,这“误读”多好啊。

所以我看《世说新语》的读书心得将不拘于字句的解释、不拘于时代的考量、不拘于玄理的`考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记录脑海火光一闪,这也是我把这篇文字分类到随笔的地方。这样做可能会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多有谬误,再加上本人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可能会有不马克思的地方,科学学得不好,可能会有不科学的地方,难免贻笑方家,欢迎批驳、指正、赐教。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8

地位不同,有不同的气质;时代不同,有不同的性格。谁知,即使时代、地位甚至处境都相同,气质与性格也会截然不同呢?

《世说新语》中的人各有特点,他们的处世风格颇为迥异,形成了一组又一组鲜明的对比。

镇定与慌乱只在危急时刻真正显现出来。王徽之、王献之从起火的房子中逃出,王徽之像打了败仗的兵,鞋也不穿,一个劲地往外冲;王献之则神态自若,他从容穿鞋,让仆人扶他出去。虽然我们明知慌乱只会使事情越变越糟,但我们在危险的境地,又能有多少次像王献之那样从容不迫?

是伪装就终会被撕破,丑恶的事物总有现出原形的一天。华歆、王朗乘船逃难,途中有人向他们求助,王朗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贼人追至,却又欲丢弃;华歆一开始不愿意,后来反而不肯丢弃,他们一前一后的态度,引人深思。时间会见证人的优劣,处境的改变会撕掉人的伪装。为人要讲诚信,做事要有始终。除非不答应,要么不做,既作文然已经有了选择,不管过程多么危险、结局多么难测,我们都不能轻易改变。

不随波逐流,往往带来出人意料的惊喜。人们挑女婿一般都注重仪表,要博学多才的。而准女婿们也会精心打扮自己,就像快要出嫁的新娘。但奇人多出的魏晋时期,还真有人逆流而行。有一个大人去王家提亲,到了公子聚集的地方,一看,个个都打扮得漂亮往那一站,像在展示商品。这时,一个人便显得非常打眼。他的衣服敞开着,正躺在东边的.床上,犹如处于无人之地。这位大人呢?一下便挑中了他。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此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便传为美谈。佳话是佳话,这种做事全凭自己兴致的态度,我们难论其好坏。因为,不羁的王羲之也得碰到这位放旷的“大人”才行。但这也正提醒我们,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更容易留下脚印。你想要“惊喜”吗?来吧,打破常规!

相同的时期,不同的性格,为人处世亦不相同。我在魏晋人士的风流中收获很多。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9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

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0

今天在翻阅《世说新语》时,偶然翻阅到了言语第二的第27篇,感受十分深刻。

简文帝这种适应环境,创造坏境,满足的心态可以令我们学习。文中简文帝说:“会心处不必在远。”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简文帝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了一句很流行的现代语,那就是“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一句话。有的时候,人们总是把事情或目标看得很难,或定得很远,其实身边就有美,我们为什么不贴近生活,切合实际,真实地去看看这个世界呢?有的时候,有些东西,有些事情,我们有可能很努力也得不到它,因为现实摆在那里,但在这个过程中你有可能会失去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失去一些你曾拥有过的美好,我深刻的觉得要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其实幸福很简单。

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简文帝这种创造环境的能力,赏心悦目的地方不一定在远处。我们经常会带的作业去旅行,在旅行时的一些时候,爸爸妈妈便会督促我们写作业,我们有没有说过:“这么好玩,喧闹的.一个环境,你觉得我能写成作业吗?”为什么这时我们不能像简文帝一样,没有环境,那就去创造环境。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我有一个考上大学的姐姐,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圣诞节那天,学校放假了,学校里所有的情侣都出去happy了,但唯独她拒绝了男友的邀请,独自一人留在了宿舍。她远离了世间的嘈杂与喧闹,尽管窗外的嘈杂声不断传来,但她静下了心,使她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事后,她说:“当窗外嘈杂喧闹,我能避开人间的男欢女爱,静下心来,写一篇文章时,那是一种新的领悟和新的境界。”我深深的折服于她,折服于她这种创造坏境,淡泊的人生精神。

我想说的是:“有的时候,人人都说好的,对于你来说,不一定是真的好,只有是你内心深处想要的,对于你来说,才是好的。珍惜当下,其实眼前的也很好,如果没有环境,我们何尝不能创造环境呢?我们要相信,“会心处不必在远。”其实幸福很简单!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1

《世说新语》每章节都是简单的交代一件事或一个人,并不给出自己的评价,让读者有了独立思考的空间。所以这是一本非常客观的书,非常尊重每一个人物原本的样子,不夸张,不渲染,谢安算是其中最受推崇的人了,《雅量》篇里几乎都是他,然而书里也收录了几篇可以看出他缺点的,这样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也就使每个人都丰满?立体?现实。

书里反差最大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在《德行》中,讲管宁与华歆决裂还有王朗学华歆不成的两篇了,这两篇是紧挨着的,然而前一篇中华歆还是一个不专心锄地,读书而被外物干扰的人,从而招致管宁与他绝交。后一篇就变成了在见识和气度上的楷模。一开始我甚至以为自己看错了,因为之前总认为古代的贤人们不论何时何地总是贤能的完美无缺的,现在看来并不尽然。一个人好的一面恰好是那个时代在推崇的,于是便为贤士。而华歆的不专注是管宁所厌恶的,于是他们做不成朋友。

我非常羡慕《世说新语》中描写的当时士族们的生活,似乎总是那么悠闲,每天游山玩水,写写书法,写写文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我愿生在那样的`时代的名士家中,日日品酒赏花,定能成就一身风流。然而透过士族们悠闲奢靡的生活,也可窥见当时百姓的疾苦,而名士们清闲生活的背后大多是政治上的不如意。名士们表面过着悠闲生活,内心也许非常苦闷抑郁。这样一想,清闲对于他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酷刑。

最后要讲其中我最喜欢也最感到疑惑的一篇,有关小时候的晋明帝。晋明帝的父亲元帝两次问他长安和太阳孰近孰远,得到的两次答案却是截然相反的。我反复读了多遍,只能理解第一次他说太阳远过长安是为了宽慰父亲。而后一次说长安远过太阳我却始终想不通,只是这个小孩子在表达自己对长安的思念吗?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2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它内容包罗万象,举凡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皆有涉及,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注重描写人物的形貌、才学、心理,善于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主要有清谈、饮酒、服药和隐逸等几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这种名士风度,难怪鲁迅会将之戏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初中学生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积累一些文言语感,同时,那一则则生动形象而又富有情趣的小故事可以给他们很多思考和启迪。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阅读感想,也尝试着以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解读与演绎:徐兆豪同学继上回以围棋的形式成功解读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更加成熟地进一步以此形式演绎《世说新语》德行篇中的几个小故事;司源同学、郁雨晨同学尝试以漫画、编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戴雍涵、李茗宇同学更是以魔方和溜溜球来表现自己的体悟——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将这些精彩而别样的《世说新语》阅读感受分三期推出,此为第一期。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3

魏晋时期,有许多故事反映了当时的名士风度,主要表现在:清淡、饮酒、服药和隐逸。《世说新语》这本书大多讲的是清淡,类似于现在的谈论一些事。

令我记忆犹新的就是邓艾口吃的那篇,邓艾善于辩论,别人嘲笑他一直说:“艾……艾”到底有多少“艾”时,邓艾说:“凤兮凤兮,也只不过一只凤罢了”。不愧是当年的晋国大将啊!

另一篇就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元方还小,却也能言善辩,当他父亲陈寔的.朋友毁约,并对着他本人骂他父亲时,元方向这位“友人”指出:“你不仅毁约迟到,还没有信用,对着别人家的儿子骂父亲,则是没有礼节。”友人知错后,想与陈寔握手致歉,可元方进了家门口头也不回。虽说这样不不好,但试问,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把你父亲骂得狗血淋头,你会与他握手吗?如果是我,我就会和元方一样“入门不顾”!

而我认为《世说新语》与我做过得最像的一件事,也许是“荀巨伯远看友人疾”那一篇呢!我也曾经为了朋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只不过没有荀巨伯那样的“死心眼”而已。其实古代人还是挺讲义气的,朋友病了,又逢故人来袭,荀巨伯没办法,只能到胡人面前代朋友死;若换成我,我一定带着朋友逃跑,却无代死之心。正因为荀巨伯的那种“愿陪死”之心,打动了野蛮的胡人。胡人是游牧民族,不懂礼节,但被荀巨伯打动后,说自己这不讲道义的人进入了讲道义的地方,便撤退了。原来一个人的道义可以具有这样大的震撼力!

《世说新语》故事大大小小约一千多个,例如《言语》中的“一览无馀”、“千里莼羹”,《文学》中的“才高七步”、“相煎何急”等等,篇篇都能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

世说新语心得体会 篇14

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有人诣见料视财务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麓,着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末知一生当着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意思就是:祖少士贪财,阮遥集喜好木屐,都是常常自我谋划管理。同样是一种问题,可是还不可以由此分出两人高下。有人到祖少士家去,看见他正在清点查询财务,客人到了,还没有整理整理完毕,剩下两只小木箱,便放在背后,侧着身子遮挡,心神没办法平静。又有到阮遥集家去的。看见他正在亲自用口吹火给木屐涂蜡,因而叹息到:“不知这一辈子会穿几双木屐!”神态安闲自在。于是两人的高下才分出来。

读完这一则我不禁为祖少士的问题而笑出来。钱乃是身外之物,人去世了不可以把钱带走,人活着也不可以把钱看的太重。钱虽然是每人都渴望的得到的东西可是不可以把每一块钱都看的十分要紧

那样的话将会先把自我的生活搞的一团糟再把其他人搞乱。这就成了得不偿失。不只会搞乱生活并且还会有偷盗的心里总觉的`不满足。如此最后还会害了自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大家喜欢钱可以,但要光明正大的得到。大家要掌握以一种视资金如土的方法去看待资金。资金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一些人把资金当作一种工具去做坏事。拉拢人心。钱会使人走向犯罪的道路。钱毕竟不是万能的。所以还是让大家以一种正确的心态去正确的认识资金不可以够被资金所迷惑不可以被资金所借助。

大家仅有正确的看待资金才不会让生活被资金所搞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