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精选1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
近期我读了《论语》中的《学而》,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经典,记录了孔子对为政、交友、处事等方面的理论。而我读的《学而》阐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是这两个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帮别人谋事尽心竭力了吗?和朋友相处以诚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学业用心复习了吗?这三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它是对每天生活的一个总评,学会这样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会很充实。从此我也感到曾子对自身的修养的严格。我们也应这样对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让每一天都更充实吧!
这是第一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可以时时鞭策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过得更充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学习知识后,时常地温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人家对我的学问和道德不了解,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这句话主要在说学习方法,第一个问句在讲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是学习过程,“习”则为复习过程,把“学”、“习”结合起来就能学习到新知识,这的确是一件“不亦说乎”的事;第二个问句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来拜访,大家既可一起学习,也可以增进友谊,也是一件高兴事;第三个问句是关于为人处事,别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气,多么谦逊,确实是君子作风。
这是第二个让我有深刻体会的句子,它告诉我们孔子的学习方法和为人态度,使我们今后学习更轻松更有趣,也让我们以后为人更优秀。
以上就是我读了《论语学而》的感受,它让我明白了很多。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2
《论语》的经典语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讲的就是君子之道。
先说学习了知识,时常回来温习,难道不是快乐的一件事情吗?这句话就充分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获得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这个良好习惯,便能够提升自我的气质。
同时,孔子也并不提倡韩非、荀子等人的思想,而是认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趣,赋予自己所习得知识的价值,这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孔子又说有朋友从远方道来,这难道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吗?
人类是群居性动物,总会有三两个是好友。曾子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说的也就是此意,彼此之间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学习探讨,这也就是孔子所广为推崇的一种朋友之道。
孔子还说别人不怎么了解你你也不生气,这样难道不才是君子吗?
这里就提出了君子的核心概念,孔子希望人能够做到温柔、谦逊、和气,别时常跟人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别人不是很了解你,那又如何?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眼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总要如玉,有更高的生活趣味、更广的视野眼界,终有伯乐。
经读这部儒家思想经典著作《论语》,个人阅读收获良多,受益匪浅,让我领探出了其中隐隐暗含的许多人生大道和智慧,更加坚定了我们学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定信心和奋斗决心。
《陋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当年孔子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的话。揭不开锅的困境,被升华为一种浪漫的想象。在安贫乐道中,把贫苦的生活过得情趣情趣盎然。如今身临其境,看到当年颜回居住的街道,却怎么也抵挡不住那份穿越千年的温情和安宁。在寒冷的冬季,街道干净而整洁,人平静而温暖。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3
中华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无限光辉,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论语》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钻石,《论语》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一部经典。它是儒家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响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学习的内容颇丰。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将“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标准,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要广博,不能单一,不能偏颇。他还强调学习要先确立明确的目的,表明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这也就是其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为政。孔子认为一切正直懂礼、并且具备一定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政。但是要求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有处理事情的远见卓识。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谓的“君子”重在强调对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处处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认为君子应当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
如何治国安邦。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视仁德、以身作则;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论语》让后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4
常言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论语》中经常出现的词,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是君子呢?其实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是孔子的弟子,他曾经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君子,孔子的回答是君子不忧不惧。他又追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了吗?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所愧疚,你又有什么可忧惧的呢?君子的这一要求看似简单,却不容易做到。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仁义的人,由于内心的富足使得他不会担忧,所以仁厚的人能够坦然的面对一切。有智慧的人,在面对多种选择的时候能不迷惑。我们当下的选择太多,所以我们只有努力让自己更强大成为一个智者,才能从容面对。勇敢的人由于内心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就会足够自信。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自己足够勇敢时,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害怕了。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做到仁、智、勇,所以就少了很多的忧、惑、惧。正是因为君子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修缮了修养,才能表现的从容不迫。
君子注重自我修养。君子不去苛责外在的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经历等用来苛责内心,所以,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相对会厚道一点,就远离了怨恨。学习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身的修养,做最好的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
君子胸怀天下。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和小人每天想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牵挂的是道德,小人惦记的是自己的房子,君子尊重法制,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是高尚的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自身修养,不断地磨练自己、完善自己,在他有能力之后才有可能去帮助他人。
君子讲究言行,注重说话和做事的标准。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意思是君子要做一件事,总是等真正做到了再说出来,敏于行而讷于言。
君子,虽然只是简短、朴素的字眼,却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君子,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5
小时候,很小我们就开始接触启蒙教育读本,从“人之初,性本善”,背到“弟子规,圣人训”,有接触了《千字文》、《论语》等等。然而,在这众多书中,《论语》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语》可是一部经典著作,大家都知道这部书。可是,你真的了解这部书吗?
《论语》,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死后,由其弟子编写,是一部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言行和思想的书。而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此部经典。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这部书,是边读边悟的,小学时,只是摇头晃脑地看似津津有味地读,其实心里一点想法也没有。而现在,已经长大,自然对这部书的理解更深了,这本书,从学习,到人格的修养,再到政治,都予以读者深刻的道理,无论是从做一个君子,还是做各种职业,无论是教书,还是做各种事情,孔子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堪称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现在透过这部书,更多的是学习孔子教学中的学问。
记得小学期末考试前的一次国旗下讲话,有我来介绍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而现在学子们也都在为中考,高考忙这忙那。在学习中,孔子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我们最熟悉不过,我们要做到预习,复习等等。还有“吾日三省吾身……”等等,都使我收获颇多,所以,孔子也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
孔子这位伟大的人,提出了许多思想,最主要的两个字就是“仁”和“礼” 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而这和如今一点也不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为了治国。我相信将来,会振兴中华!
不管怎样,记住“仁”。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6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读起这句,不禁想起了家乡的朋友们,不禁使我有了深思:什么是朋友?
朋友是对你好的人。那“朋”是何解呢?《说文解字》中有,“‘朋’是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两串细贝串连在一起,本义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五贝为一朋。如《诗经·小雅·菁菁者莪》:‘既见君子,锡(通‘赐’)我百朋’引申指朋友。”
看,朋,是朋友,是君子,君子是真诚待人,这样真诚待人的人如果是你的朋友,那他一定会做出对你好的事情来,一定是对你好的人,一定是你的朋友。
我就有一位这样的朋友,当我获得观鸟比赛名次时,他第一个祝贺我,夸我,“你真是了不起啊!”当我懒惰不想运动时,他就拉着我到广场上踢足球。他,就是我家乡的朋友,一个赞美我,又陪我玩耍的小男孩。
朋友是与你有相同爱好的人。有相同爱好的人在一起,才能有“不亦乐乎”之感。我的同桌与我一样,爱读书,爱写文字,他创作的童话小说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简直让我“垂涎欲滴”。在他的影响下,看,我开始创作“小论文”啦。
朋友是陪伴你的人。“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李白)每读到这句诗,那与家乡朋友分别时的场景便浮现眼前。我又要回北京上学了,朋友们纷纷来送我,有的送我家乡小吃让我带着,有的送我手工礼物让我摆在书桌上,有的送我拥抱告诉我“咱们寒假见”。
看,虽然我们有暂时分别,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突然感到有朋友牵挂真的好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读起这句,我便开始想念我家乡的朋友了,你们好吗?放心,我在北京一切都好。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7
《论语》是我国的“天纵之圣”——孔丘,及其弟子的言行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给华夏等地区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在《论语》中,我最喜欢孔夫子的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作为我国具有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他之所以认为“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是因为他觉得只有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在教育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我记得老师常常教导我们:温故而知新,那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复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在能力范围以内,只要广泛阅读书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了解的知识,也要定期地进行巩固复习,就能有与第一次阅读时不同的心得、领悟。并且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习旧知识中隐藏的新知识。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让生活中充满知识的存在。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才可以称为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中,我懂得了,只有不断地温习旧知识,才能从中领悟到新知识。只有把旧知识弄懂了,才能理解就只是中隐藏的新知识。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那么,成为老师也不难了。
只有多学习《论语》才能从中学习孔子交给世人的学习、道德、礼仪、做人之道。《论语》给予了我一种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让我明白了学习新知识固然重要,可巩固旧知识也不能忘记,只要多多巩固旧知识,才能从中得到新知识。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8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哪用半部《论语》,几则《论语》就足以让我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就如这句——————字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这才是真正有内在的智慧!
孔子还说过:“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这个字,可以让我终身受益。就是自己不想不喜欢干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别人欺骗自己而反过来是不可取的。就像蛇咬了你,你该不会咬回蛇吧。所以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经典诵读比赛,《论语》也是我们必背的内容。下个星期比赛就要开始了,随着诵读的深入,《论语》总是让我有常读常新的感觉。《论语》不光让我明白了要谦虚谨慎,要学会换位思考的道理,同时它还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的奥妙。
让家庭和睦就要做到“孝悌”的本分。正如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在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也要顺从长兄。不应该与兄长姐姐斗嘴,更不应该与父母亲作对。孝敬父母,顺从长兄,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人拥有“仁”德的根本。如果人人都能守住这个做人的本分,那么社会上就不会有孩子因父母批评赌气出走的新闻,也不会有某地“逃儿村”的怪相,更不会有日本留学生汪某机场刺母恶劣事件的发生!因此,让我们将孝悌铭记于心,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而《论语》中的“克己复礼”,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的准则。礼,就是礼让别人,大家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没有坏心眼,世界不就变得很美好的吗?而礼的另一个层面是“诚信”,这也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也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诚信,做生意也要诚信。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这些语言闪耀着非同一般的光芒,使我参悟了其中读书与做人的重要性,以后我们依然会继续诵读,也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9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0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1
今天,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春秋时期的孔丘写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对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的看法,也写了孔子的一些习惯。后面还有学生与孔子的对话。从而写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几十章。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读完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要好好学习,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讲文明、懂道理。还要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不能小气,要大方一点。最后就是宽恕。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总会遇到误会或做错了什么事。这时你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你宽恕他人,自然别人也会宽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书呀。我也要像书中说的一样孝敬父母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2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3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民殷王室的后裔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其远祖遂成为宋国贵族孔子出生于鲁国地位亦由公卿下降而为士。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学无常师尤其留意于周代的礼仪制度以恢复周初的“德政”为自己的理想并很早便以博学知礼而名闻遐迩。
“儒”在甲骨文中作“”象形字本义是沐浴儒身指那些以为人相礼祭祖祀神为本质的人。因相礼前他们必须沐浴斋戒故称之为“儒”。
说到了儒家经典就自然要提到《论语》。“论语”二字的解释有很多。《汉书·艺文志》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说法有很多很多现代人一般皆从《汉书》之说将其理解为语言的论纂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语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一部典籍。
《论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它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此中“仁”出现过109次它是一切理论的中心。
说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说到为政治国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
总之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
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的潮流相背离的如政治上的复古倾向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对妇女、劳动的轻视等但瑕不掩瑜祖先具有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为之骄傲的。
四年级学生读《论语》有感 篇14
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并不反对富与贵,而是反对不义的富与贵。君子可以享受富贵生活的乐趣,但是即使是清苦的生活,君子也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很难过的样子,相反,尽管吃的并不算太好只是蔬菜,也没有什么琼浆玉液,渴了只能喝点白水,心情仍然平和快乐。这是为什么?
自从参加工作以后,仿佛就陷入了一个争夺名与利的漩涡,与人接触,无非围绕着名利。虽然也知道有远有人不如自己,但是心里还是难得安乐,总有更高的山要攀登。也有偶尔一一刻,忽然灵光闪现,觉得人生究竟为了什么呢?难道一定要和人家去比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比赛吗?
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的湖泊,不算美,也不算不美,有一座公园傍水而建,学生时代我常去那里,有时是背书,有时是和同学玩耍,有时只是躺在水边的石基上晒太阳。在那里的时光多半都是快乐的。后来工作了离开了学校,心里面离那所公园的距离也仿佛一天天遥远,去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但是在生活的漩涡里总有那样的时刻,让我非常怀念那曾经有过的快乐时光。
从小,母亲就希望我能出人头地,后来我也一直为此而努力。现在我非常的怀疑,所谓的出人头地就是生活的目的?为此我要付出多少代价?付出了那么多的代价就一定能成功吗?那么多的人都想出人头地,凭什么我一定要成功?就算成功了,就真的拥有快乐了吗?可是当我在水边晒太阳的时候,我也没有出人头地,口袋里只有几块钱,还不能随便花,那样的日子为什么反到快乐,这又如何解释?
我想人生最应当解决的问题是:我真的须要什么?
有人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又有人说金钱不是万恶之源,攀比才是万恶之源。这话不知对不对?但我可以肯定一点,盲目的攀比一定错误的选择。
不管是不是君子,一个人最好能反省自己的人生,反省外面的世界,也许会渐渐明白自己真正的目标,从攀比的漩涡中跳出来,这样的人才能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这样的人自然富贵也可以,清苦也可以,忙也好,闲也罢,都能享受悠然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