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2025/07/10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白鹿原》读后感800字(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1

在一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我读完了这部长篇巨著。与我之前的阅读速度相比,这次应该说是读得很快了。然而阅读感受却并不是很美妙,反而觉得很痛苦。以前的我,是不喜欢让自己不舒服的文字的。但是这一次,我却坚持看完了。在痛苦的挣扎中,我仿佛回到了一个多世纪之前,置身于宽广的白鹿原之上,和他们一起经历着充满苦难的人生,内心的悲哀与感动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作为一部史诗级的小说,《白鹿原》不仅展现了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故事,而且在文字背后隐藏着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涵。故事发生在建国之前,而作者是在八十年代创作的,今天的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当时的人们?不同的背景经历和不同的认知方式,造成了我们对同一件事的不同的看法。这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我,在这部史诗中,看到了中国旧社会的普通民众在天灾和人祸的打击之下无能为力甚至只能等待死亡的绝望;看到了传统儒家文化在时代的巨浪之下黯然没落的无奈;看到了那些平凡卑微的女人在看不到希望的现实中压抑以致扭曲的灵魂。同时,我也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看到了平凡夫妻之间的脉脉温情;看到了有志青年为理想信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诸多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仁义正直的白嘉轩、不断钻营的鹿子霖、儒家文化的化身朱先生、桀骜不驯的黑娃、被视为瘟疫的田小娥、为理想信仰奋不顾身的鹿兆鹏和白灵以及那些在那个时代最典型的普通妇女,他们在干旱、瘟疫以及各种人祸之中,坚韧地活在这片神奇的平原上!

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问题:白孝文为什么那么容易就堕落了?田小娥悲剧人生的根源何在?黑娃从桀骜不驯的土匪变成了朱先生“最好的学生”暗示了什么?等等。

阅读与思考,是我们的生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暂时结束,思考现在开始!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2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在《白鹿原》的扉页上,作者陈忠实引用了巴尔扎克的这句话。

近50万字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展示了北方农民生存状态中那种耐人寻味的原生态生沽: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己,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巧取风水地,恶使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囯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己。

这次我所看到的《白鹿原》是修订本,是作者按照茅盾文学奖评委员会的意见修订旳,一些与情节和人物性格刻画没有多少关系的、较直露的性行为的描写被删掉了,政治上旳可能引起误读的地方或者删除、或者加上了倾向性的鲜明的文字,这也正应了那句老话:每个人都要向生活妥协,从来没有例外,毕竞茅盾文学奖在当今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此举也无可厚非。在我看来,通过修改和删除部分只是多余的枝杈,并未伤及主干和筋骨,不能撼动《白鹿原》在中囯当代文学的地位。

众所周知,路遥、贾平凹、高建群、陈忠实等不少陕西作家的拼博姿态一向为文坛所赞叹,他们大多出身于三秦乡下农家,饱尝人间酸辛,都有着艰苦、坎坷的文学奋斗生涯,而且能安于寂寞和清贫,始终不渝地追求文学的目标。他们的作品要么厚重雄浑、古老苍凉,要么诗情画意、哲理个性,不论是对农村生活命运的透视,还是对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开掘,在当今文坛均可称为独树一帜。

《白鹿原》,无疑是一部渭河平原50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十多年前,我初读《白鹿原》,看到的是"秘史"热闹的表象,而如今人近中年,过尽千帆,看到的则是百年家囯的变迁,再过几十年,我到老年时,大概看到的是更多的人生苍凉和无奈吧!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3

最近看了《白鹿原》的电视剧版,对于其中部分情节又专门从微信读书找到小说原版“核对”一遍。最早看《白鹿原》,是高中,那时候手机还没有普及,镇上学校都是放学后才能出校门,学校大门对面有间小书铺,押金几块,五毛钱可以借一本书看一整天。

那时候看完了几本矛盾文学奖作品,其中就包括《白鹿原》。当时看书为了赶时间都有点囫囵吞枣,对于书中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就是描述田小娥被人们发现死在窑洞里的场景,非常有画面感,惨烈,触目惊心。

电视剧里,李沁演的田小娥和电影版张雨绮,是两个风格,但都演出原著中这个人物形象的一部分悲剧特点。小说中,另一个女性悲剧形象是鹿兆鹏的妻子冷家大女儿,第三个女性悲剧形象是白孝文妻子。

男性的悲剧形象,最突出的就是白孝文了。严格来说,黑娃不算悲剧角色。电视剧里的演员很成功的塑造了白孝文这个人物,尤其是最后其父白嘉轩把他骗至家里,让鹿兆鹏抓捕他的时候,“这辈子,这辈子……”重复了好几遍,这个场景特别令人恻隐。

分析白孝文,不得不先说说他的“老子”白嘉轩。剧中有一个很有深意的对话场景。

白孝文在县城当了保卫团的官之后,回到村里,通过自我批评和检讨获得了他父亲白嘉轩的认可,终于被允许进了“祠堂”。之后晚上,白嘉轩带着他来到田小娥惨死的窑洞旁,那上面竖着一座白嘉轩特意花钱花人力造的塔,目的是“压制”人都已经死了的田小娥——只是为了安抚人心。

白孝文哭晕在塔前,是因为他父亲告诉他,这个女人怀着他的孩子,并且“该死”。(小说中,是他独自一人刨开破窑洞前堆积的土堆,从天窗进入窑洞,在田小娥的尸骨旁哭晕过去,没人知道,然后第二天独自一人出来,重新封好那个天窗。)

所谓“杀人诛心”,白嘉轩是一个代表了过去社会压制和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的化身,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其身上有正面积极的部分,但是小说中也成功塑造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次日,白孝文准备起身回县城,电视剧里这个时候的白孝文经过前一晚被其父的“诛心”,面容惨白,脸上挂着违心的麻木的笑容。白嘉轩叫住他,说了句“你还是踏实回村里种地吧,你不是当官的料。”白孝文问他父亲“为啥”,白嘉轩回答“你太能装了”,白孝文说“大,你当了一辈子族长,你不也是装过来的吗?当官不就是跟上面的人要装,跟下面的人也要装”白嘉轩又说“我那是装给别人看的,你呢?别到最后装的‘自己’都没了”。

这番对话其实有几层含义:

白孝文从小被其父寄予“厚望”,被训得非常听话,老实,满口仁义道德。小说中描述过这个人小时候的几件事和他成亲后不懂男女之事的一些情节,足以说明白孝文长到十六岁娶妻后,都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得到真正自我认识和成长的人。

白孝文并没有按照白嘉轩既定的方向发展,白嘉轩认定他“本性”如此,当官更会迷失自我,甚至走上歧途危害百姓。

白孝文因为从小模仿其父言行举止,把其父当做模范,却很难得到其父认可。一直想要证明自己。到最后发展为一种执念。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4

《白鹿原》之所以厚重,取决于所描绘的这段历史题材,决定了它的份量。

陈忠实写了很多最后的人物,最后的现象,最后一个好族长-白嘉轩:最后一个好长工-鹿三:最后一个好先生-朱先生;这些最后的人物,从历史的评价中,他们都是过去的人物,但都写得很美,有夕阳之美。同时,他又写了很多最早的人物,最早的人物又有朝阳的绚烂。最早一批通过社会运动改变家族社会地位的人群-白嘉轩的女儿-白灵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的。最早以人性的自由解放冲决礼教的殉道者-田小娥。历史并不因为你退出历史舞台,你就变得丑陋,不见得。你走在时代前面,你就变得善良,也未必。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也是历史的矛盾性。历史是矛盾的。是复杂的。秩序和心性的解放,也是复杂的,是矛盾的。这是《白鹿原》最大的好处,它全面的反映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到经济计划,在转到市场经济,《白鹿原》全面的反映了出来,从一个旧社会的土崩瓦解到一个新社会的酝酿建立,《白鹿原》可以说是两部分夹击,一部分是社会运动冲击,一个部分是以人性的自由解放冲击,白嘉轩那么厉害的人,到最后还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当然,《白鹿原》也有缺点,因为进入中国话语太深,从而导致疏忽了,国际社会和人类审美坐标的接受程度,对于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和长工鹿三的儿子黑娃,心理活动可以开掘更深一点儿,黑娃变成土匪的过程就很粗略,还有就是过多的卷入了具体的斗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应该始终是一个对家族的历史审判,应该始终定在这个高度上。

《白鹿原》我觉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所有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中的第一。无论是从内容、作品厚度、以及写作技巧,它都是毫无争议的。你读懂它,它就是深邃的。你读不懂它,它就是庸俗的。最后,套用著名画家、学者-范曾的一句话:“白鹿原一代奇文也,方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多读书,读好书,我建议大家读《白鹿原》,《白鹿原》我读了两遍,看了一遍,如今剧版《白鹿原》正在热播,晚上追剧,白天又在读《白鹿原》。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5

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用暑假二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忠实老师的长篇巨著《白鹿原》。

以我现在的水平,书中很多的事件和观点我还不是很懂,但有一点我读懂了,那就是“善”与“恶”。

《白鹿原》这本书,它以陕西白鹿原这个大村庄为背景,描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长长的一本书,揭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有时会遇到很多坎坷和艰辛,有时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总能度过难关,挺直腰杆,坦坦荡荡,半夜不怕鬼敲门的活着,做一个心怀鬼胎的人,他也能衣食无忧的活着,他也能度过一些难关,但他的心始终是颤颤抖抖的,每走一步,他都要向后望望,是不是有鬼要敲打他的头。

书中的白嘉轩,他就是那个善的代表,在他当族长的那些年,他始终举着正义的利剑,就是他的儿子违反了族规,他也向儿子举起正义的鞭子,在闹饥荒的年代,为了村民,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向土匪借粮……

他从头到尾都是白鹿原村民心中一颗不倒的大树,正如文中鹿兆鹏所说,每次回家,只要能在村头看见他,我觉得我心中的那棵大树没有倒,村民们是安全的。

文中的鹿子霖,他就是那个邪恶的代表,在他当乡约的那些年中,贪钱、贪粮、侮辱妇女、嫁祸于人……

不过他最后失忆了,到了一个无知的世界,这是梁老师给他选择的最好的归宿,如果他不失忆,他将如何面对原中的父老啊。

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有这样的因果啊,一天,我和妈妈在街上散步,当一辆110警车经过时,走在我们前面的两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突然脱掉西装,发疯一样狂奔,警察叔叔感到不妙,猛追上去,抓住那两个人,经查,那还真是网上追捕多年的逃犯,其实,110警察只是正常的巡逻,是那两个逃犯做贼心虚。

我们小区有一位王奶奶,她为人热心肠,别人有什么事情找她帮忙,她都不会拒绝。有一次,王奶奶的儿子出了非常严重的车祸,急需要很多的钱做手术,不然,就有生命危险,而肇事司机逃逸了,小区的人们听说后,就自主办了一个募捐活动来帮助王奶奶。

让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吧,他强让他强,真心明月照。他横让他横,邪恶终有报。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6

“给事物贴标签不是错,贴错了才是错。”——某同学

我起了一个很大的标题,可我并不打算对标题里的这些词汇进行阐释和分析——我没有答案,只有问题。

这都是源于和班座的一场对话。

一个半月前,班座突然向我推荐了《白鹿原》。这并不值得称奇,从《百年孤独》起,班座向我推荐过很多作品。可这却是我印象中的第一部,让班座说出如此多的赞美之词的小说。

讲实话,我原本并不喜欢《白鹿原》,因为我把它划归于乡土文学。这样归类也许有失偏颇,但持这种看法的必然不止我一个。

我不喜欢乡土文学,以至于莫言的书我一页也没有翻过。可鲁迅和萧红的作品,我却又很喜欢,这种矛盾我自己也无法解释。所以在班座对《白鹿原》几番称赞之后,我还是打开了这本书。

不同于我,班座对它的定位则准确得多——现实主义小说。班座说,“白鹿原感觉是全面的对时代的描写,有俯瞰的高屋建瓴的感觉。“他说,“白鹿原不以塑造正面形象为目的,这让它可以淋漓地描绘出来人性的善恶。里面的人都有善恶两面,而且很多直言不讳的批判。”

我盗用了班座的评价把它们写在这里,是因为我大概是写不出这样的书评的。因为相比于这些,我似乎更在乎那些人——白嘉轩、仙草、田小娥、鹿子霖……而这,恰恰与班座的关注点背道而驰。

我一直有个疑惑,我看书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呢?直到看了班座的这番话,也许我才从对比中找到了我自己的位置——是人。相比于班座对历史和社会的俯瞰,我的眼光似乎盯着的是一个个的人——这更聚焦,也更狭隘。

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对乡土文学的不喜——更准确地说,我不喜欢的,是作品里对人的刻画。直至读完整篇《白鹿原》,我没有改变我的态度。书里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善、有恶,有闪光点,也有短处,可我却一个人都不喜欢。也许唯一让我觉得有些“可爱”的人物,是惨死在窑洞里的小娥吧。

为什么呢?我也会问我自己。这时候我才会想起我问班座的那个问题,“人是工具么?”

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会想起康德的那句名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可是,然后呢?如果这就是历史,我们真的可以挣脱时代的枷锁么?

你我,除了承认自己的渺小之外,还能做的,又应该是什么呢?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7

陈忠实先生说,这本书是要用来‘垫枕头’的。没错,这本书,像砖头一样的土黄,也像砖头那样构建起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可以说,白鹿原的兴衰起伏,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起伏。只能让我辈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如果将白鹿原具象为一个人,那毫无疑问就是族长白嘉轩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典型地主。但这个地主却代表着混沌深厚的白鹿原。那个一生都在坚守内心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腰板太直’的族长。不同与鹿子霖白嘉轩没有紧跟时代的变化,走上仕途。而是坚持着几千年来从未改变的传统,继续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在‘新’与‘旧’的交锋中艰难的坚守传统。是他闹交农,是他制定《乡约》,也是他专横的包办子女的婚姻,当众行刑孝文和小娥。大至权力更迭饥荒瘟疫小到白灵出逃,鹿三痴傻。什么都无法改变他内心封建道德的一杆秤。当然,白嘉轩也无法改变别人,无法改变小娥,孝文,白灵,兆鹏等一切新势力的兴起。

田小娥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没有之一。她跳脱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之外绝不像大部分受荼毒的女性一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做一个‘伟大’的‘贞洁烈女’:在残酷漫长的烈火中苦苦煎熬,在县志中争得一个蚂蚁般大小黑压压的名字。她逃离郭举人,奔向黑娃。在黑娃逃走后又爱上了白孝文,向利用她的鹿子霖吐唾沫。小娥是一生都在黑暗中徘徊的飞蛾,就算前方是恶毒的咒骂甚至万劫不复,也要扑向光明幸福的火光。是封建与愚昧禁锢了这个中国的雷梅黛丝,让天性自由的飞蛾拘泥踌躇在世人的目光与唾弃中。连死后还要被人掘坟挖尸。

可以说白嘉轩与小娥是当时白鹿原,乃至整个社会的缩影与极端。代表了新旧势力,阶级之间的巨大矛盾。鹿三,朱先生,鹿家,白家子女,黑娃,都是在这两者之间奋斗的人物。但无论选择什么,都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精神的。

白鹿原,是一个处于巨大变革中的民族的秘史,在这片土地上有乡约和朱先生千年的智慧,也有政治与战争带来的丑恶和杀戮。但这一切权力,阴谋,革命,希望,坚守造就了白鹿原,化作一只筒体洁白的白鹿,沿着历史的道路向前飞奔而去。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8

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用暑假二十多天的时间读完了梁忠实老师的长篇巨著《白鹿原》。

以我现在的水平,书中很多的事件和观点我还不是很懂,但有一点我读懂了,那就是“善”与“恶”。

《白鹿原》这本书,它以陕西白鹿原这个大村庄为背景,描写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长长的一本书,揭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有时会遇到很多坎坷和艰辛,有时甚至会有生命的危险,但他总能度过难关,挺直腰杆,坦坦荡荡,半夜不怕鬼敲门的活着,做一个心怀鬼胎的人,他也能衣食无忧的活着,他也能度过一些难关,但他的心始终是颤颤抖抖的,每走一步,他都要向后望望,是不是有鬼要敲打他的头。

书中的白嘉轩,他就是那个善的代表,在他当族长的那些年,他始终举着正义的利剑,就是他的儿子违反了族规,他也向儿子举起正义的鞭子,在闹饥荒的年代,为了村民,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向土匪借粮……

他从头到尾都是白鹿原村民心中一颗不倒的大树,正如文中鹿兆鹏所说,每次回家,只要能在村头看见他,我觉得我心中的那棵大树没有倒,村民们是安全的。

文中的鹿子霖,他就是那个邪恶的代表,在他当乡约的那些年中,贪钱、贪粮、侮辱妇女、嫁祸于人……

不过他最后失忆了,到了一个无知的世界,这是梁老师给他选择的最好的归宿,如果他不失忆,他将如何面对原中的父老啊。

再看看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有这样的因果啊,一天,我和妈妈在街上散步,当一辆110警车经过时,走在我们前面的两个西装革履的男青年,突然脱掉西装,发疯一样狂奔,警察叔叔感到不妙,猛追上去,抓住那两个人,经查,那还真是网上追捕多年的逃犯,其实,110警察只是正常的巡逻,是那两个逃犯做贼心虚。

我们小区有一位王奶奶,她为人热心肠,别人有什么事情找她帮忙,她都不会拒绝。有一次,王奶奶的儿子出了非常严重的车祸,急需要很多的钱做手术,不然,就有生命危险,而肇事司机逃逸了,小区的人们听说后,就自主办了一个募捐活动来帮助王奶奶。

让我们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吧,他强让他强,真心明月照。他横让他横,邪恶终有报。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9

最后把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看完了,结尾令人有些震惊。思绪随着故事情节的波动有些纷乱,白鹿原上的生活百态随着白鹿两家的主线而展开,在中国大地上描述的这一小块儿地方折射着整个社会时代的变迁。

岁月的风霜雨雪,风和日丽一遍又一遍,一茬又一茬地涉足这片古老的平原,精灵的白鹿跃动着人们记忆中久违的传说,不管经历多少坎坷风雨,生活的轮子依然不分昼夜地滚动前进,这是岁月蕴含的冷酷而坚实的力量。《白鹿原》的主人公白嘉轩、鹿子霖两大家族有形或无形的较量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深入。为了生活而争,为了脸面而争。当然书中并无直接而露骨地描述两大家族的斗争,而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最终以鹿家惨败结局。性格决定命运或许是条真理。白嘉轩是中国传统男人的写照,墨守陈规、自力更生、谨小慎微、兢兢业业地生活。因此,他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始终以一个威严族长的身份立信于白鹿村,恪守明哲保身的理念。鹿子霖的性格与白嘉轩不大一样,他追求功利,争强好胜,作风不谨,却又有胆小怕事的一面。他一生虽然也经历了起伏的官场,但终究也没创造些什么辉煌,最后也以悲惨收场。我觉得性格变化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白孝文,一个是黑娃。白孝文经历了一场饥荒的打击之后,由软弱变得坚强起来,这也多亏他鹿三叔的话语刺激的作用。他从原先的唯命是从,规规矩矩,优柔寡断的性格中走出来,变得桀骜不驯,急功近利了。而黑娃的性格可谓一波三折,先是小时的胆小羞怯,后又

勇猛剽悍,最后又归于知书达礼,学为好人。其实性格与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环境塑造了某人某种性格,而某人凭着某种性格来重新塑造环境。

《白鹿原》作为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它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个平原,一个族群的生活画面,读进去,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随人物之悲而悲,随人物之喜而喜。我们往往被小说中的人物感染,这大概就是大师笔下写实笔触的力量吧!

书中的生活生命人生跌宕起伏,而我们的呢?

期望用青春奋斗的热情搅破生活的波澜不惊,用我们的双手与智慧打造自己的未知前程……

《白鹿原》读后感800字 篇10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难忘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那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那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白鹿原》

一阵狂风呼啸,掀起一抔黄土。可谁又能想见,一抔黄土下隐藏的当代风流……

在神秘的白鹿原,白家族长白嘉轩一生淡泊名利,却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鹿子霖,被人引为奇谈。

白嘉轩此生历尽大风大浪,却始终淡泊名利。少时,他贫困至极,甚至连彩礼也置办不起。他被所有人瞧不起,被认为丢尽了白家的脸面。“凡人绝对信服圣人的圣言,但是绝不真心实意的施行。这并不是圣人的悲剧,而是凡人永远成不了圣人的原因。”深知这一点的白嘉轩,凭借白鹿这一迹像,重现白家当年的辉煌。他老成持重,即便面对强盗,却淡然处之,即使强盗用一根木棒将他打成驼背,他也丝毫没有怨恨,而是淡然的接受。可谁知,正是驼背,使得他在解放后没有被当作间谍论处。

难道他是神吗?

“我一生没做过见不得人的事,凡是怕人知道的就不该做,应该做的就不怕人知道,甚或知道的人越多,越觉得这件事该做。”这就是白嘉轩的做人标准,待人接物,皆有底线。不求闻达天下,但求问心无愧。他不是神,但心境比神更高一层。

“能享福也能受罪,能人前也能人后。”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祸福相倚,白嘉轩早已看透,所以他一直隐忍,并不是他不够强大,而是他隐忍非常。他能在无数因果中看透,淡泊名利。他能入世,更能出世。他品性非比寻常,却能隐忍不发,淡泊名利,然后厚积薄发。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他是圣人,而是因为他找到了心灵上的净土∶责任与担当。他身为白家族长,理应肩负起振兴白氏的重担;他身为家长,理应肩负起家庭温馨和谐的责任……压在他身上的太多太多,但他始终隐忍,不露锋芒,因为在心灵净土——责任与担当面前,一切争逐都显得那么的不重要。不求屹立于世俗之巅,但求无愧于心,不愧于人,如此,安好。

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我们也能了解自己的责任,寻到那一块心灵净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