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思录》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沉思录》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沉思录》有感 篇1
现在来品味《文艺沉思录》这本集子的味道,并掂量它的分量,是有意思的。
收集在这本集子里的绝大多数文章,当其在报刊上发表之时,都是些不趋时之作。当时中国文坛上轰轰然滚动着诸种披金挂彩的时髦声响,梁超然先生的这些文章则属于另一种声音。1987年和1988年两年期间,梁先生就曾顶着舆论大潮起劲地“敲边鼓”。先是写《鲁迅、柏杨异同论》、《再论鲁迅与柏杨》,对当时极为走红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大陆版“编后记”提出批评,给大骂祖宗的“疯狂比赛”泼了一盆该泼的凉水。接着就是对被超高温的宣传着的《河疡 )),一口气写了4篇短文,历数其谬误。梁先生就这样一路写来,对诸如“性文学”,“玩文学”、“文艺商品化”,“人体热”、“崇洋媚外”、“洋压力”、“娱乐片主体论”等等,都用他那鞭辟入里,泼辣流畅的短文,直言不讳地说出与当时的时髦观点相左、相悖的话语。
这就是梁先生的不趋时。不趋时的另一而该是追赶时髦。与不趋时相比较,追赶时髦好像容易许多,只要跟上时尚行就行,就是后来被证明是跟错了,也是人多势众,谁也不能怎么样。而不趋时却还能做到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则绝对不是一种容易的事情。这里极需要才识。当有人声称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意在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说柏杨的崇洋“也就是对鲁迅‘拿来主义’的'发挥”时,梁先生便凭
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稳和刘‘鲁迅伟大人格精神的精深把握,驾轻就熟般写了《鲁迅、柏杨异同论》等,文章流畅质朴,为立论服务的材料左右逢源,足以使持异议的人们膛目结舌。在这里,作者的才识,就这样自然地转换成为文章的力量。《河殇》正走红时,梁先生的第一篇谈《河殇》的文章就是评《河殇》的“大胆”,有力地揭露了这部被当时的评论界吹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学术文化片的反学术、反文化的“硬伤”。比如,《河殇》说:“我们的文明史就从大禹开始。”梁先生便问:气“黄帝、炎帝以前或者在编撰者的眼中属于不可信的传说时代,:编撰者们可以从略不计。那么,是谁派大禹治水的呢?禹的父亲鲸又是在禹之前还是禹之后呢?禹之前算不算中华民族的文明史?要是不算,为什么《河殇》的编撰者又大谈什么黄帝、炎帝的大战?”如此种种,梁先生顺着《河殇》的“妄说”,毫不费劲地发现了的“情绪”是“如当今的一些幼稚青年问父母:‘我们爷爷为什么不给我们留下金条、外汇,一般地埋怨中华民族多次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千载良机;《河殇》的‘坐标’
读《沉思录》有感 篇2
当它说我能否为它放弃一切去找它的时候,我迟疑了。没有像平时答应一件事那样。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品质,甚至我的感情的专一性。看了本卷之后,我逐渐明白了我的品性不如意。我爱情随时招摇晃动。而我觉得确实是我对它没有像对待某种心爱的那么好要不它也不会说:我不能视而不见。
我需要一整个春天来还你的一切。我需要一整个冬天来修复我的品性。按照书中说的:拥有一个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
从这里我已经丧失了我的本性,也不能承受感情的失措。大多时候是我对它的期待而过于想念而变得软弱。
因此我需要再次确定我的处事行为再次训练我的.潜移默化的幻想。“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无论弘德,谦虚,果敢,解除恶年,不夸夸其谈,不诡辩,不伪善,不口是心非,爱真理,爱追求。一切都是在我们身边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也根深蒂固般不能忘却。
在这里我只有尽量为什么而忙碌,为什么而付出一切代价。面包不能阻止我的去意,在她说不能容忍的时候。就像金融危机的证券市场时而破产时而繁荣,控制不住生命难保。父亲说:为人要仁慈,做事要负责,对人要真诚。这我没有忘记更不会流逝。
就这样的思路零乱无可奈何。
读《沉思录》有感 篇3
人,往往有些不能自拔的想法,或者疯狂购物,或者拼命的吃东西,甚至x,或者杀人。无论如何这些都是因为难以忘怀而不知所措罢了。而本卷能够让我们认清我与社会,人与天,活着与死亡的关系,从而让我们做出恰当适时的行为来挽救失去的东西,也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和修养,做识时的人。
我们会遇到困难,会因不能解决而烦恼。在与人交往中会在意他人的看法也会渴望得到肯定。不能得到,于是闷闷不乐,最后受伤的永远是自己。因为他人不会因为你的伤痛而落泪,不会因为你的难受而不乐。他人重视的是心灵的寄托与解脱,是自私的。原本我认为真心付出会得到接受者的肯定,但是如果做错什么事乃至很小的损害的是自己,接受者不会怜悯。按照书中说: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自己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
于是有些人开始不予以心交心的付出,敷衍了事成为社会的主题。可是这样人会很累很孤单。继续下去,我们会陷入无望的伤痛中。也仅仅生活在现在,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现在做到的是一直与人矛盾的现在,而丧失的也是现在。
现在是我们的一切。难道我们要选择一生的悲伤不可理喻的现在生活?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要在不喜欢的不能享受的交往生活中坚强面对,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训练自己。如前面所言,不管别人做或说什么,不管你自己说什么,不管将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使你苦恼,不管在将你包裹的身体中或者在天生与身体结合在一起的生命中,有什么东西违背你的意志而附着你,不管那缠绕的事物旋涡是如何旋转,为使我们生活的自己开心乐观和免除命运的.灾难,我们要做恰当适合社会他人的事情,又要恰当停止避免自己受伤,不要没有目的(不能过于强烈)。于是又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做恰当的事情又恰当的停止,一切回归平静。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开始做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时机和对象,过程中保持着一定程度冷热交加让速度持恒才能控制在自己的范围内,也容易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停止一切的活动,让自己又在另一个起点。比如爱,刚开始会让自己陷入爱的深渊中不能自拔,继续下去不能得到,推出又不能,这是愚昧的做法。但是不是不能爱,是讲究一个适度。
二、抛弃意见你将得救。
1、“三思而行”简单的说就是做事情前先加以考虑后果,不要等到受伤才说“悔不当初”。
2、学无止境。我们遇到的挫折,与他人的矛盾,对自己的意见,我们要学会转化,分给每个人。而人是无尽时间中一个小闹钟。生活给我们的永远是给我们的教科书。慢慢学,终究会成为“圣人”
读《沉思录》有感 篇4
《沉思录》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极似中国的《论语》,思想之光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充满浩然正气和深远大气,读起来令人冷静,发人深思。《沉思录》并非一本“快餐式”的心灵鸡汤,而是初读可能会令你大失所望且略感索然无味,但细读之后却直达你心灵深处的书。
读《沉思录》,犹如与一位智者或禅者的对话,让人灵魂高贵,精神净化。
“人总是想退隐乡间、海滨或者山林,你必定也对这种退隐生活十分渴望。可这种想法只是多见于最庸碌的常人,而你则有能力决定何时隐退到自己的内心。只有隐居到人的内心,一个人才能收获最多的平静和最少的烦忧,尤其是如果他内心思绪万千,只需凝神内视,即可立刻回复平静。我确信宁静正是心灵深处井然有序的表现。不断地隐退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吧,这样你就可不断获得新生。”每次读到这段话,我就更加明白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意境。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以金钱和名利为代表的诸多欲望无法满足而感到烦躁不安的滚滚红尘中,只要我们能“退隐到自己的心灵深处”,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收获内心的平静,解除自己内心的焦灼,就能找到自己的“世外桃源”。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是呀,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多富有,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宿一隅”,我们不能被“名利”遮望眼,而忘却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所羁绊,而失去真正自我的自由。我们不必纠结于过去的种种伤疤和痛苦,桎梏于历史的层层包袱,亦不必迷茫于未来的种种未知,恐惧于将来的袅袅迷雾,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抓住“现在”,珍惜当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去快乐迎接崭新精彩的每一天!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正是对该段话的穿越时空的遥相呼应。我们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头悬利剑,如临深渊,慎独慎微,勤于自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报国之举,常励奋进之志,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净,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要像屹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岿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人必须有信仰。人生有了信仰才会拥有前进的动力,才会拥有奋斗的目标,才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只有坚守信仰,坚定信念,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人生才能更加美丽辉煌!
读《沉思录》有感 篇5
《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是本好书,本人虽然没有读完,但也有些体会。
上学的时候,班主任的嘴边经常挂着一句口头禅——“人贵有自知之明”,在懵懂的我的心里,留下很深的印记。
将要踏足社会之际,母亲告诫我:“年轻人容易心浮气躁,但是你要谨记,不要‘半桶水晃荡晃荡’,越是没本事的人,越喜欢吹嘘自己多有能耐;越是高人,越是深藏不露或者大智若愚,后者才是值得你学习的对象。”
现在,已经在社会上打拼多年,才发现班主任和母亲的话灵验如真理。
人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至少要知道自己多高、多重、多胖、多瘦、多美、多丑这些外在的东西。人都喜爱听好话、奉承话,不自知的人听到好话、奉承话,信以为真,飘飘然,觉得自己好伟大,他没有考虑在这些话的背后,说这话的人的目的是什么。
传说在阿尔卑斯山的入口处,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变得睿智,你才能胜不骄、败不馁。首先要“察己”。客观的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自我完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能耐的.人,总是安守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只是在关键的时候让大家眼前一亮,话语掷地有声,而且,当肤浅的人卖弄自己的时候,他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了一番成绩。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哪些是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避己所短,扬己所长,才能对自己的人生坐标进行准确定位。当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着手改进之时,就是进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