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乌塔》有感

2025/07/25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乌塔》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乌塔》有感 篇1

昨天,我刚学完《乌塔》这篇课文,它使我受益匪浅。

课文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为准备一次欧洲旅行,自己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用了3年的时间,阅读了很多有关欧洲国家的书籍;为了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去陪小孩玩。在一个暑假,乌塔按照自己设计的旅行路线,用自己挣得的旅费,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在旅行时,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乌塔独立自主、自理能力强、细心,真让我佩服。如果不具备这些品质,怎么独自一个人去旅行呢?虽然不是每个同学都应该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去旅行,但难道不应该学习乌塔的这些品质吗?

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由于我练琴不认真,晚上妈妈不帮我洗澡了,要我自己洗。我在浴室里手足无措,根本没怎么洗就出来了。现在,我睡在自己的房间里,有时还会害怕,必须听着故事才能入睡。我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做菜,也只有蛋羹和盐焗萝卜。我四年级了,也只会洗自己的内裤和袜子,自己的`衣服还没办法洗干净。如果让我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我肯定撑不了几天。

在生活中,我还有很多事情无法自己做,乌塔却已经可以独自生活了。我要学习她的品质,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

读《乌塔》有感 篇2

今天下午,我上网找些文章来读,无意中发现了《乌塔》这篇文章,看完后,我才回忆起,这是一篇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曾经度过,只是日久忘了。今天重读,我感慨万千。

乌塔只不过是一个14岁的小姑娘,就有胆量独自一人游历整个欧洲,乌塔的家人,居然有如此魄力,放心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从这可以看出,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很强的,乌塔的父母也是非常注重培养乌塔的独立生活能力的。

反观我自己,一个14岁的'大男孩了,连独自出远门的经历都没有,而我的父母,也万万不放心我独自出远门的。

通过这一对比,我和乌塔、我父母和乌塔父母的差距就体现出来了。我父母和乌塔父母恰恰相反,父母对我是无微不至的关怀、事无巨细的干涉,所有事情都要过问,任何事情都要帮我做——除了学习,还从来不让我一个人出远门。

他们这样对我的原因,无非就是溺爱,怕我受到伤害。但是我想说,爸爸妈妈,你们对我的这种溺爱过头了,你们的过于溺爱、对我的过于干涉,让我失去了自主意识,缺少了独立自主的能力,慢慢地让我变得懒惰。

你们要知道,雏鸟在学会飞行前经历了无数次摔下、小树在成长时经历了无数次风雨的打击,阳台上的花盆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鸟笼里的金丝雀飞不到蔚蓝的天空,在温室里长大的花朵只能插在花瓶里工人欣赏,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

你们应该培养我做一只雄鹰、一棵苍松,我要像乌塔学习,你们,要想乌塔的父母学习。

读《乌塔》有感 篇3

今天我再次阅读了《乌塔》这篇文章,它带给我的震撼依然那么强烈,文中德国小女孩乌塔只有14岁,却能够独自一人游览欧洲。

乌塔是多么独立而勇敢啊,她见解独到,经验丰富,考虑周全,有很强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和她相比,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中国孩子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我们的生活中有电视、游戏、书本、游乐园,看起来似乎很丰富。可是父母总是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很少给我们锻炼自理能力的机会,更别提让孩子独自出远门,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

还记得去年我想参加湘潭日报社组织的北京夏令营,报名前家里大大小小开了好几次会讨论。爸爸支持我出去历练,妈妈因为不放心坚决反对,相持不下。最后还是召开了“扩大会议”,由外公一锤定音,我才得以成行。听老爸说,从我上了高铁那一刻起,妈妈就开始坐立不安。直到我从北京平安归来,收获满满,她才停止了唠叨,并且真的相信了我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

亲爱的.妈妈,放手让我去锻炼吧!有一句话说得好,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今后我会把乌塔当作学习的榜样,通过实践提高自理能力,积累生活经验,勇敢地去广阔的世界中体验人生无限的美。请相信,我一定能飞得更高!

读《乌塔》有感 篇4

最近,我学习了《乌塔》这篇课文。课文讲了一位14岁外国小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我非常羡慕乌塔,同时又很惭愧,自叹不如。

我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不停地把自已和进行比较;我有这个能力吗?没有!我有这个勇气吗?也没有!我们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独自出门旅游?我们为什么不能发广告单挣钱呢?我们怎样才能挣到出门旅游的费用呢?

在家里,我极少做家务,每当我想帮妈妈做点什么,可妈妈总说我太小,等长大再干;我要是不小心摔了一跤,妈妈总会不停地问我:“摔伤了没有?”晚上睡觉还不让我一个人睡,说我怕黑;过马路一定要拉着我的手,从不让我一个人过马路;每天上学,放学甚至连背书包的事也被他们代劳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变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遇到困难,我们不是逃避就是把问题扔给父母。变得懒惰、胆小、不自信,就像温室里的花,不能见风雨。

在中国,有些考上大学的学生,因为不会洗衣服,整理衣服,不会又叠被子而被辍学或自杀;有些大学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让妈妈洗;有的人以为人父母,嫌工作累,工资低,在家里当“啃老族”。 日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滴自已的汗,吃自已的饭,自已的事情自已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我们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来充实和磨炼自已,让自已变得自力自强主见,变得勇敢、自信。爸爸妈妈,请给我们机会吧!

读《乌塔》有感 篇5

星期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乌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小乌塔是一个七岁的小姑娘,她的父母在很远的地方,对小乌塔毫不关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家。小乌塔很伤心,于是她下定决心要独自一人去寻找自己的父母,自己要永远跟他们在一起。

合上书本,我陷入了沉思,文中的小乌塔不正是和我一样的遭遇吗?我的父母也远在外地做生意,对我的学习成绩不闻不问,过年回家说的话也是有数的`,更别说是平时了,几乎是一面也见不上,电话也不打。当我看见别人的爸爸妈妈都在他们的身边,而我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他们,心里很不是滋味,免不了几颗“金豆豆”会洒落。当我看见我们班学习差的学生也有自己的父母陪在他们身边,我就很嫉妒,为什么,为什么我不能和我的父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我宁肯自己学习也很差,只要父母在我的身边,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可是天不从人愿,我的愿望只是浮云。当别人问妈妈为什么不让我和她们在一起时,妈妈总会笑笑说:“自己独立也好,再说了,给她安顿到这里人生地不熟的还费钱,在家吧。”妈妈自以为找了个绝妙的理由,可是以乌塔的的话说,就是:“既然爱孩子,为什么不让孩子跟你们在一起呢,为什么要让孩子日思夜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呢?”

在外工作的大人们啊,从今天起,减少工作的应酬吧,工厂没有你一样会运转,但孩子的成长过程缺少你们的参与,却是一片空白。有人说,培养好一个孩子就是赚钱了,当一个孩子学坏是,你要花费很多的金钱和时间,才能让它学好,这样你还是幸运的。最怕的是你付出了所有,孩子依然不能变好。金钱不是万能的,它能让你买来孩子,但买不来好孩子,它能让你买来亲人,但是买不来失去的亲情。有人说得对,养好孩子就是赚了钱,赚了

一个家庭的幸福,赚了人生的快乐。

读《乌塔》有感 篇6

第一次参加小语新教材的备课会,虽然因为送孩子去少年宫参加市少先队“绿色20xx”夏令营活动回来后,迟到了。但还是颇认真地聆听了两位名师对新教材的处理讲解,徐老师的简要指点,以及两堂研讨课,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思索。徐老师的讲话风格一向实在、简约,较民主;两堂课也很实在,纯粹是可借鉴、可研磨、可参照的“家常课”。下午大溪小学卢老师的课和他对这篇课文的处理方式让我想得更复杂些。

第一次接触《乌塔》,捧着新教材匆匆浏览了一遍,当时就有一股强烈的想法:这是一篇写给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长、中国的教育工作者看的、且迫切要看的好教材。而恰恰我就具备了这三重阅读者的身份:我有一个孩子,而且就在这个上午我把我的孩子送出去参加为期一周的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夏令营活动,我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阅读它;我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的家长,我有十年“为人母的教龄”,我以家长的切身体验去阅读它;我又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以“为人师”的身份去阅读它。我想,不同的阅读身份肯定会有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孩子们阅读《乌塔》,就如我校三(3)班孩子的阅读感受一样,他们最关注的是仅仅只有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她的钱哪来呢?她的爸爸、妈妈会放心吗?她怎么那么胆大呢?等等——,因为孩子们的问题似乎是关注细节,其实这些细节更能反映孩子心灵中的本质!所以我觉得卢老师在孩子们提问后在黑板上罗列的三个问题(怎么游?游得怎么样?一次怎样的旅游?),显得有些牵强,这应该是他自己备课时的预设。

中国的家长阅读《乌塔》,我想那感慨可就多了。这就涉及到卢老师最后点到的不同国情的两种不同的“爱”的方式。卢老师是想通过一次小小的辩论揭示爱的哲理。(同时我发现男教师上课偏重理性些。)“爱到底是放心让孩子出远门呢?还是不放心让孩子出远门?通过对这篇文本的阅读,最后得出如此的“爱的诠释”,在我觉得过于的就文论文,也显得狭隘了些。其实乌塔父母对孩子的爱包容性很宽泛,这种爱里有信任,有尊重,有智慧......如果让我们的孩子结合自己从爸爸、妈妈那里得到的'爱,相互比较,可能他们会谈得更实在,更真切。作为家长,我也爱我的孩子,可我真的无法做到像乌塔的父母那般,我对孩子的爱并不纵容、娇惯,但有些事还是有割舍不掉的挂牵。因为听课时,我就在想:我的孩子一星期的夏令营活动,和完全陌生的孩子在一起,会快乐吗?这是她第一次完全过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

作为教师,阅读《乌塔》,我不禁想:自上而下的“安全教育”这顶大帽子,舍弃了孩子多少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活动。我小时候,每年的春游,老师都会组织我们去远一点的地方,不管是坐船还是坐车,也没出什么安全问题。现在的孩子,春游的地点越来越近,几乎失去了春游的味,更别提有闪失的探险之类的活动了。学校似乎觉得,组织活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嘿!于是,我发现,卢老师在讲解这是一次怎样的旅游时,把“重墨”挥洒在“这是一次安全的旅游”上,再层层深入、点拨,这又是一次“快乐的旅游”,这又是一次“收获的旅游”。可我觉得,“安全、快乐、收获”这些本身无层次性。譬如,孩子们找到了这一句——“这时,乌塔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一边吃糖,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难道这句话只是说明了这是一次安全的旅游吗?这何尝不是快乐的呢?看来,“安全教育”太深入我们教师的骨髓了。我倒真的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有更多的不被太呵护的自由活动。浅薄的见解,只是信口开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