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1
今天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故事很感动。
小时候谁没有那些有趣的事呀,象小豆豆这样充满奇思妙想的小朋友碰到的事情可就更多了。她竟然会有这样奇怪的习惯,每次上完厕所都要向下看看,于是心爱的东西便自然掉进了粪坑,小豆豆很会动脑筋,自己动手,借来了长勺去一点点舀出来,连课都没上。
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的我们身边会是怎么样呢?
但幸好没有发生在我们身边,不然一个天真的小豆豆也许会失去一份幸福的回忆,一份大人对她的信任的回忆。
因为校长是那么出色,他没有指责,也没有帮忙,只是很相信小豆豆自己能解决好这一切,所以小豆豆不再为失去心爱的东西而伤心着急,相反她得到了快乐,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观察一下孩子处理事情的方法和角度,他们也许比我们更执著更努力。
还有一点似乎是值得拿出来感慨一下的,因为小豆豆的爸爸是个小提琴首席,如此在音乐的环境下成长的小豆豆是否就多了更多的想象和诗意,多了更多的平和与善良,多了更多纯净与快乐呢?现在的孩子被社会和父母压得喘不过气来,不妨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音乐学习中找到点放松。还有小豆豆的妈妈,是个多么温柔的母亲啊,她能理解小豆豆的很多于众不同的行为,为何我们常常从父母口中听到的却是对孩子的不满和责备呢?
一个孩子能在家中得到家长的欣赏和爱护,能在学校得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这又是多么让人期待的状况啊,但这应该不是“小豆豆”们一个人能做到的哦!
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2
第一次看到这样奇怪的书名——《窗边的小豆豆》,然而,书中这样一朵“奇葩”——小豆豆在巴学园里生活得如此快乐,我和妈妈不由自主地往下看。
小豆豆在进巴学园之前总是被别人认为是脑子出了问题的女孩。然而自从进了巴学园后,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竟然听小豆豆“叽里呱啦“讲了一个上午,由此可见,小林校长是多么谦虚,多么有耐心啊!小豆豆也很有趣,她从电车的车票谈到妈妈做的新裙子,整整讲了四个小时,因为她从来都没有遇到这么好的校长。而且小豆豆听了校长的话,还决定要做个好孩子,要受到小林校长的喜爱。
他们学校很奇特,教室都是一辆辆列车,一到六年级只有五六十个学生,可他们一直都很开心。好玩的是暑假的时候有时去大礼堂扎营,有时去海边泡温泉……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小林校长为他们付出了多少心思啊!
而想想我自己,我妈妈经常在家里“关门打狗”,比如我和同学疯跑,比如我不想做作业时。我多么希望妈妈能像小林校长一样温柔,能像他对待小豆豆一样对我啊!
其实,最感动的还不是这个,是小豆豆是多么喜欢巴学园啊!我和妈妈看到巴学园被炸毁,小豆豆难过的样子不知不觉地哭了起来,其实爱是可以征服一个人的,爱也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所以小豆豆最后也成了作家。
我真想有座这样的学校,愿这所学校能和小豆豆的爱永远在我们心中铭刻。
精彩点评:“爱,是可以创造奇迹的”,我想,这是对本书最好的评价了!作为三年级学生,子和能悟出这一点,着实不易!本文赞扬了和蔼、民主、开明,有自己的教育主张的小林校长,虽文字比较稚嫩,但感点很准!
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3
小豆豆是不幸的,她被退学,因为上课不专心,被老师抛弃;小豆豆也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巴乐园,遇到了能夸赞她“你真是个好孩子”的小林先生。而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也就是小林先生和他的巴乐园。
这位一生致力于学前教育研究的老师,他知道孩子的天性,所以努力钻研去挖掘孩子们的天赋,让他们好好发展。小豆豆就在小林先生的引导下一点点长大,在巴乐园愉快的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巴乐园是与众不同的,它让小豆豆的身心得到了释放,满足了她的好奇心。而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学前教育所需要和推广的,不是一味的“学前指导”教育,而应在释放儿童充满想象的世界中加以肯定,给与他们支持和鼓励,让孩子们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教他们学会用心去感受世界,认识世界。
回望当今的教育,一套一套的练习题,每次妹妹回家,总是能看到她附带回来的“今日作业”,上面一条条列了一串,每每感叹。这样的教育方式,正无形之中慢慢磨平他们的棱角,慢慢失去每个孩子的特长天赋,这样的他们今后还有什么创新性可言呢。如今的教育,过分看重能力的重要性,而忽视创新发挥的影响。教育成为了批量生产的生产线,大同小异。忽视每个孩子个性的发挥,麻木而机械化的教育。巴乐园里,小林先生给了小豆豆最适宜的土壤,让孩子们从大自然中学习,和大自然亲近,保持孩子本真自然的性格。
《窗边的小豆豆》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巴乐园,更是一种引人深思的教育模式,让孩子能够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懂得尊重孩子,关爱孩子,学会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去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发现孩子的美。
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4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早有耳闻,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有一次我在书店里看到了它的身影,一个箭步冲去,如获至宝般的地捧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去发现其中神秘的宝藏……
小豆豆总是在别人安静的时候做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把抽屉打开又“砰”的关上;在桌子上画满了画;问老师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窗前等待着宣传艺人……后来,小豆豆被迫退学,妈妈带着她进了一所用电车当教室的巴学园。虽然这所学校一共才50多位学生,但是学校的教育方法很特别。小豆豆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学习生活。可是有一天巴学园被美国的B—29飞机摧毁了,大家都非常悲痛。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使得许多人无家可归!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宝贵。
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如有神思妙笔一般,用生动的语言把她的童年生活描绘得精彩绝伦,每个读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身上看到小豆豆的身影。书中的小豆豆一直向往穿有很多褶皱的灯笼裤,这也勾起了我的记忆。小的时候,我就很想穿妈妈的高跟鞋,觉得穿上了它我就可以很美丽。于是我总是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地找出她的高跟鞋套在自己脚上,然后在屋里“嗒嗒”地走上两圈,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同时我也很喜欢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老师,因为他敢于创新,把电车当教室,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先上,带着学生去校外实践。而现在的老师却大多数抓紧学生的成绩,忽略了我们的兴趣发展,我也希望老师能让我们多多实践,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
如今,这本窗边的小豆豆就成了我爱不释手的“珍宝”,我多么希望也成为“窗边的小豆豆”呀!
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5
我真的舍不得合上书,总想再看看书中的小豆豆是怎样调皮的,还想再听听小林校长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张爱希。
讲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小女孩是怎样变好的故事。书中描写了一个特殊的学校----巴学园和一位与众不同的好校长----小林宗作先生。巴学园和一般的学校不同,主要是有一个好校长小林校长。在小林校长的教导下,很多曾经让人头疼的孩子渐渐地变得乖巧,可爱了。
我很羡慕小豆豆有这么好的校长,他连续听小豆豆说四小时的话都没有打哈欠,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们快乐地去学习。不像有的学校里,学生一提到学习就愁眉苦脸。不管这个学生有多差,小林校长总能发现这个学生的优点,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最棒的孩子。他付出的不仅是时间,更多的是他的爱心,比如:专门为个子矮小的高桥君精心安排的运动会,是为了让那些觉得“在别人眼里我很特殊”的人的羞耻感消失,让欢乐和笑声一直留在每个人的心里。
小林校长很温和,不管孩子犯了多大错误,他都不会严厉的批评孩子,只是告诉孩子以后不能这么做了,孩子们也愿意听他的话。有一次,小豆豆不小心掉进了厕所里,身上弄得脏兮兮的。校长没有严厉批评她,只是叫她下次小心点,还把她带到家里的浴室里帮她洗干净。
读了小豆豆的故事后,我知道了其实每个人都想成为好孩子,谁也不想犯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有缺陷也不用自卑,要相信自己!
通过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很想看一看《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呢?
小学生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篇6
听很多人尤其是同行们对《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评价很高,这也使我对这本书很是神往。终于在暑假期里,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我觉得书中的巴学园犹如一个童话般世界。在这里没有歧视和嘲笑,有的只是平等与爱心、宽容与真诚。
同时,这个充满童稚可爱而又不懂规矩的孩子也吸引了我。正是巴学园的一切,使小豆豆成长为一个情感丰富、心地善良而又单纯快乐的孩子,就向小林宗作校长总是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对于一个被其他学校退学的学生,巴学园愉快地接纳了她,让她和其他孩子一起快乐成长。她会在上课时站在窗边呼唤宣传艺人,会和小草聊天,会对小燕子打招呼;她爱交朋友,无论是美丽的美代,还是患了小儿麻痹症的泰明,或者是永远也长不高的高桥君,还或者是她家里的那只叫洛基的小狗。她喜欢他们,他们也喜欢小豆豆。为了美代她会放弃漂亮的蝴蝶结;为了泰明,她会让他笨重的身体骑在自己的身上爬上自己的树,让他也能看到在树上可以看到的世界;为了高桥君,她会停下自己飞跑的脚步,陪着他一起走;洛基每天都送小豆豆上学,为了洛基,她会捂着被洛基咬伤的耳朵对妈妈说:“不关它的事,别骂它。”;她还会帮聪明的阿泰削铅笔,无论他是否喜欢自己。
我被这个孩子的天性感动,更使我感动的是那位陪着小豆豆们成长的巴学园的小林宗作校长的耐心。你见过能听一个五岁的孩子唠叨四个小时的大人吗?我没见过,但是小林宗作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你听说过学校建议家长让孩子们穿最差的衣服来学校吗?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没有顾及的去玩耍,太让人觉得奇怪了!我作为一名老师和家长很幸运读到了这本书,它告诉我怎样来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小林校长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良好性格的培养远比知识的学习重要的多。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