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者》心得体会

2025/07/26心得体会

文学网整理的《读者》心得体会(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者》心得体会 篇1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读者》心得体会 篇2

通过参加朗读培训,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下面是我培训后的收获,和大家分享。

朗读也称颂读,是把静止的文字语言变成活的有声语言,也是通过读者的艺术加工的有声语言活动。

做到把作品清晰地响亮地读出来,绘声绘色,入情入理,朗读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朗读者本身也有很高的要求。

上午通过培训让我们了解到了音节,声母,韵母,声调等基础知识以及读音错误与缺陷的常见类型,比如:癖好,压轴线等词语的读音。

下午冯亮老师给老师们做了精彩的朗读师范,针对老师们的朗读进行了点评,讲解了如何做好朗读。

朗读时,应把握文章的体裁和和背景、语句特点,注重朗读的感情色彩,注意朗读语句时那些字应该重读,那些应该轻读,哪里该停顿,哪里该延长。

做到朗读时句句读得抑扬顿挫,或是振振有力。

在朗读的过程中,不应当看一个字读一个字,而是应当看一句话,通过瞬间的记忆或思维来读这句话,做到“眼先到,脑思考,口读好”。

我们的母语很优美,其原因在于汉语是声调语言,可以有平仄规律,汉语也是单音节语素语言,可以有它的特殊的声韵规律。

所以,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不能自始自终采用一成不变的速度。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

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在朗读实践的过程中领会朗读的技巧——要“读出韵脚,读出音步,读出意思,读出言语关系,读出意境”。

通过朗读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语文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感,加深并促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朗读本身又是一种创作,朗读者加入了自己的体会,并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朗读因而成为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创作行为,而这正是朗读的魅力所在。

而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调,如果能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读的“金钥匙”。

朗读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让有效的组织和实施教学,使课堂充满生气,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感知。

它还是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讲究涵咏,讲究体悟。

语文学时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提升人的文化修养。

而朗读正是一条通向人类宝贵文化遗产的路,是我们与古今圣贤精神对话的桥梁。

因而在工作中,我会不断实践,不断提高,走进朗读的天地,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读者》心得体会 篇3

今天,我一气把冰心写的《寄小读者》读完了。这篇课文主要是以两个小小的日记为例,告诉我们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我把这个主要内容分成三点:

第一点、“他总是专心听课,笔记也记得很好,”我读到这,不由得想起自己上课时,总是控制不了自己,老要和别人说说话,还要玩一下小东西。笔记那就更不用说了,老师要求抄的,我就随便抄点,不要求抄的我连看都不看,怪不得我的作文进步不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些坏毛病,专心听课。从课文中学习好的写作方法。

第二点、“他尤其喜欢看书,辅导员和老师介绍过的书刊,他总是读得很认真。”多读课外书,积累好的词语才能写出好文章。我虽然书得不少,但总是读得太快,只注意到故事情节,而不记好词好句,所以在今后的读书中我一定要多积累好的词语。

第三点、“你们现在的课文中有许多思想性很强的,写的很好的故事和诗歌。”我读到这里回忆了一下,我们的课文里几乎都是思想性很强的,写的很好的故事和诗歌。我不由得想到解放前的孩子多可怜啊,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高玉宝想上学却只能是梦想。相比之下,我现在条件这么好,我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

我读完这篇文章,下定决心一定要像冰心说得那个孩子一样,上课认真听讲,多看好的课外书,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的新世纪的接班人。

《寄小读者》读书心得体会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叫《寄小读者》的书。相信大家对这本书应该不陌生,对了!其实这就是冰心写的一篇十分有名的书。

书中的内容只要看一下书名就可以知道了手机版,就是把冰心从小到大的生活用写信的格式给我们看。这本书记录了冰心一生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如走在意大利的京城罗马、意大利西海岸的那坡里城、冰心那慈祥的母亲去世等等。然而,就是这么多的事情,让我明白了一些人生的哲理。我们亲爱的祖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从一开始的.动乱到现在的国泰民安,都是用无数战士的鲜血换来的!我们是幸福的,有多少美好的日子等着我们来过,更有多少伟大的事业等着我们去做啊!

外面的世界是广阔的,哪儿有美丽的鲜花、挺拔的大树、强大的部队所以,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应该勇敢得去面对每一个困难,心中还得有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懈,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最后希望大家也能买一本《寄小读者》,细细地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内容。

《读者》心得体会 篇4

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董卿则转型担任了《朗读者》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朗读者》首播的成绩让董卿十分兴奋,“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推动人心相互靠近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给大家调制了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带来惊喜感动

在首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董卿说:“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 星素结合 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样能看懂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节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难掩兴奋之情,给记者分享了她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意见。董卿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读者》心得体会 篇5

作为中国最有商业价值的传统文学作家,麦家曾凭借谍战小说《暗算》摘得中国传统文学最高奖项“茅盾文学奖”,由他的每一部小说都被改编成影视剧,曾一度掀起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狂潮。

虽然麦家凭借作品在业界和读者群中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但在生活中,他行事低调内敛,极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此次,在《朗读者》节目中,麦家是第一次公开分享自己与儿子的父子故事。

“儿子,当你看到这封信时,你已在我万里之外,我则在你地球的另一端。地球很大,我们太小了,但我们不甘于小,我们要超过地球,所以你出发了。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致信儿子》是一封麦家写给远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的信件,字里行间,不但有麦家对儿子的叮咛嘱咐、有对生活感悟的分享、对人生的探讨、也有不吝表达的'切切爱子之心。

茅奖作者也曾头疼儿子的青春期

周六播出的《朗读者》以“选择”作为主题。而麦家关于“选择”的故事,关于自己当时正处在叛逆青春期的儿子。“很多人的青春期都有叛逆难弄的一面。面对这种有问题的青春,父母应该怎么办?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忍耐还是放任?”以父亲的身份,麦家分享了自己与儿子的点滴。

采访中,麦家说:“我的儿子青春期可以说是特别的作、特别的叛逆。”麦家直言,青春期来了就是“鬼敲门”,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对于儿子,麦家无数次想放弃,因为忍无可忍,但是最后又无可奈何。

“我们始终不放弃,每天把老师请到家里来,但很多老师上了几天后就劝我,麦家,还是算了。”儿子气走了家庭教师,麦家却仍然不放弃寻求让孩子可以继续接受教育的途径,甚至一度自己掏钱开了一家培训机构,只是为了让儿子和同龄人在一起,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但麦家一直未停止对儿子的陪伴,他说:“年轻人,或者说青春期就是一个危险,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我们作为长辈,只有一种选择,帮助他变成一朵花,抹平坚韧的地方。帮助他度过最摇摆不定,定时炸弹的这样一个阶段。”

终于,麦家的儿子到了本该高考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看到曾经的小伙伴们都开始努力读书,纷纷准备出国读大学,孩子突然意识到和朋友们的差距。“他本身英语基础很好,人也聪明,努力了半年,靠着他的童子功过了英语关,通过了6所美国那边大学的申请。”当有一天儿子告诉麦家,自己被一所大学录取了,麦家一度完全不信,经过确认才喜出望外,“他申报了八所学校,陆陆续续过了六所,包括他现在正在读的费城艺术大学,还给12000元(美金)的奖学金。”麦家提及儿子,似乎在庆幸自己当初选择陪伴儿子,“现在他的情况也比我期待得要好,学业不错,也交到了朋友。其实儿子虽然话不多,但是为人大方,受人欢迎。当初我的选择,就是用我的力量来保护他,陪着他承受青春期的痛。”

《读者》心得体会 篇6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我妈妈从小就培养我读书的兴趣。

读书不仅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丰富了知识。我喜欢读书,因为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

读书是一把金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读书就像太阳为我照亮美好的前程。读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是不言而喻的`。

书,不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是如同一个人一样生动,有趣。每一次,我就像快乐的小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喜欢读书,它让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许多,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文笔,熟练地引用名人名言。这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因此,我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

爱书吧!它会让你有许多收获。

《读者》心得体会 篇7

如约而至,我又走进了今晚的《朗读者》,倾听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经历所拥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读者》的主题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却久久难以平静。

陪伴,可以有很多种,可以是很多类。今晚的陪伴,丰富、饱满、深情、纯粹、温馨,每一段都闪闪发光打动人心。父亲郑洪升陪伴郑渊洁一路写作,母亲陶艳波陪伴儿子杨乃斌求学十六年,蒋雯丽作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铭五年时间独自陪伴受伤野生动物,妻子唐国妹陪伴丈夫乔榛共抗恶魔。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每一种陪伴,都彰显着人性的光辉,都带给我深深的感动,而我想说的是这位母亲的陪伴。

杨乃斌八个月大的是失去了听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灾难。母亲陶艳波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绝孩子上聋哑学校,从小学开始就带着小凳子成为儿子的同桌,陪着儿子上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毕业,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练,终于让儿子成为有用人才,让儿子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细腻、深沉、无私、坚韧。

这一段陪伴,看得我无法抑制地泪流不止,内心的感动和震撼无以言表。杨乃斌的朗读《不为什么》诠释了母亲十六年陪读的唯一理由,这个孩子是不幸的,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听了,无声的世界里他该是多么的寂寞。手机版可是,这个孩子又是幸运的,他有那么一位伟大坚强智慧的妈妈,作为他的耳朵让他听到了声音,让他学会了正常的表达,过上了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生活。成长,充满了坎坎坷坷艰辛磨难;成长,又有多少惊喜和欣慰。十六年来的种种滋味,也只有这对母子心里知道。

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是同时拥有了菩萨心肠金刚之身,陶艳波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她会让多少人肃然起敬惭愧不已呢?当妈妈的要不断学习,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反思,陪着孩子成长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智慧和修养。我想,今后的我还得提高自身修养,因为这是一生德修行。

以前,我总想当妈不容易,但要努力当好。现在,我认识到了,仅仅是尽我所能还不够,而是要竭尽全力。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会很灿烂地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着别人的花绽放了,自己的那一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慢慢地看着长大,陪着他她沐欲阳光风雨。如果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也不要着急,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生命的成长,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的痕迹。但愿我们的陪伴,是孩子一生最温暖的记忆。倾听他人的故事,感悟自己的人生,这也是成长中的自修。

今晚的陪伴,让我为女儿写下这段话: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温暖的力量;陪伴,是最纯粹的关爱。陪着你,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我的孩子,慢慢长大!妈妈愿意陪着你,陪着你。

《读者》心得体会 篇8

在这个假期,我精读了《读者》这本杂志的其中一期。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生活中的实事。文章都以情动人,以理悟人或以人悦文,浅显易懂,使得我们仔细品味,认真学习。每一篇作文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及写作方法,让人爱读,有的甚至催人泪下或开怀大笑。我还悟出一个道理:知识是我们借以飞上天堂的羽翼。一开始我总是很快的浏览一遍,囫囵吞枣,颇有“不求甚解”的味道。吸引的首先是故事,是各总人物的命运遭遇,他们的悲欢离合常常使我牵肠挂肚。后来,父母告诉我文章要仔细品味,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想得到知识的羽翼飞向天堂,那么就一定要有阅读方法。莎士比亚说过,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既然是营养品,就更要仔细体会、琢磨。于是,我如饥似渴地仔细读了起来,养成了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成了忘了吃忘了睡的“书呆子”。从此以后,再练习写作的时候,都要拿出我的好伙伴《读者》翻一翻,其中的好词佳句和思想感情,大大增加了我的想象力,使文章经常得到老师的好评,这册杂志对我而言好处太大了,我总是认真地感悟,真是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是《读者》给了我知识王国前进的脚步。

读了《读者》,我真正感受到了一撇一捺组成了一个“人”字,撇是知识,捺是理想,这样的人生才是充实有力的,鸟会飞翔时因为有翅膀,人会飞腾是因为有智慧。这样有益的课外书使我受益匪浅。等着吧!知识太空,我会乘坐着《读者》制成的飞船去那里遨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