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砣子又转动起来,他此时完全忘记了自我,把他的命、他的心都和玉融为一体。当他第一次看到那晶莹别透的玉时,他的心就被玉 这件美丽的东西吸引走了,博大雄浑的千年古都使他迷恋,珠玉璀璨的奇珍斋使他迷恋,他就像一颗随风飘扬的草籽终于在这方宝地上落了下来。他的一生也将随着玉一直走下去,他就是玉王韩子奇。
在韩子奇第一次遇到他一生的归宿-玉的时候,他就爱上了这美丽的东西,三年的磨炼,三年的学徒,使他成了新的一代玉王。他对玉一生的执著让我无比尊敬。
长大后的韩子奇仍然爱着玉,执著地爱着。他爱收集玉,不是为了钱,为了张扬,而是为了实现他内心最大的愿望。他爱玉,就像爱着他的女儿、儿子。虽然在师傅去世后,他毅然选择了走,去投奔了仇人,不是因为他是小人,他只是为了完成师傅生前的心愿,完成师傅最后的作品。为了他心中的玉,为了玉匠人的尊严,为了对玉的执著,他去了。
他最终的去世和他师傅梁亦清一样,为了那心中的玉。梁亦清也是个爱玉如命的玉匠人,当他与徒弟双手紧握的时候,两代师徒就一起走向了属于他们的、用玉铺就的`路。
读完这本《穆斯林的葬礼》,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执著。玉匠人的执著,一生的执著让我永远也忘不了。执著到底是什么?执著就是为了一个自己心中的目标,用全身心的力量,一生的时间去努力奋斗,心无杂念,旁无他人,这就是执著。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一个目标,执著地为之而奋斗。
从小到大,我都不曾了解执著,不懂那到底是什么。就像看书,一开始,我只关注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表面的喜怒哀乐;可我没有发现,书页中还隐藏着一种精神和力量,需要我慢慢体会、细细体悟。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我调动了每个感官!一开始我也有读不进去的感觉,但我坚持读下去,随后,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就传入我的脑海,这才让我第一次完全了解了书中的人物,从而获得感动和精神的给养,我感谢这本书。
现在我明白了其实执著还有很多含义。执著是一种爱,坚定如一。执著是一种理想,永不言败。执著也是一种信念,坚持奋斗。执著还是一种坚守,决不放弃。执著更是一种行动,奋勇向前。执著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就可咀穿过一切风险,打倒一切敌人。
感谢韩子奇,感谢玉匠人。是他们教会我执著。感谢《穆斯林的葬礼》,感谢霍达,是他们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他们使我感悟执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这是一本以回族清真教徒穆斯林的宗教文化为背景,讲诉琢玉大师韩子奇与其女儿韩新月两代人纠葛缠绕的故事,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
我读这本书,一开始是被封面上仅小于题目字号的“最具生命力的茅盾文学奖经典作品”所吸引的,而“穆斯林的葬礼”这几个字又让我很有一探究竟的欲望,是死了多少人呢?是多么壮观的葬礼呢?当我身临其境时,才发现每一场葬礼,都是对读者心灵上的一次凌迟。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欣赏它独特的叙述方式,章节交错,从“月梦”“玉魔”“月冷”“玉殇”到最后的“玉魂”“月别”,以月象征纯洁善良的韩新月,以玉影射视玉如命的韩子奇。而层层推进的章节标题更彰显了故事伏笔重重,跌宕起伏的叙事风格。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当你读的越深入、越细致,就越能感受到作者于细微之处不易察觉却又精心的布置。就像在品一杯好茶,残留着舌尖上的甘醇越往后越浓烈。
读《穆斯林的.葬礼》,我最欣赏它在人物方面精细深微的刻画。没有一个角色应当是完美的,你无法用“好人”“坏人”去界定,他们是你边恨得牙痒痒,又边怜惜的鲜活的存在。
韩子奇,在爱与责任的较量下,他毫无悬念的选择了后者,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爱情的魔障。深受民主自由思想熏陶的梁冰玉与智慧担当的韩子奇十多年的朝夕相处中从未动过情念,然而当冲出束缚的牢笼,在异国他乡战乱流离的三年,他们却毫无保留地相爱了。也许,爱便是在对的时间与你在一起。
可那又怎样呢?爱有多么深刻,痛就有多么深刻。抗战八年,作为韩子奇的妻子,梁君壁却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撑起整个家。试想一下,一个女人,她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在国难当头时每天惧怕着丈夫、妹妹与儿子、自己的死亡熬过八年光阴?而八年后,携“夫”带子回家的梁冰玉却在亲姐姐面前喊着人格尊严,这又是何等的残忍?梁冰玉毅然决然地带着自己的人格独自离去,她是坚强的。韩子奇为着责任留下,幼小的韩新月却从小失了亲娘,受尽“新”娘的冷漠。
韩新月,似一弯清清的小溪潺潺地流动,涤净了每个人的心田,似一阵春风吹绿了枝桠与春天,似天边一弯皎洁明净的新月。她的美,她的善,她与自己老师真诚纯洁的爱,让这本悲剧的书有了明快的乐调。
然而,正因为有乐,才衬得最后的葬礼多么悲伤。她死了,连天上的月亮都好像要陨落了。
她长眠于地下,穆斯林的葬礼落幕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以双线的结构穿插写了三代人的命运浮沉,新旧社会交替下,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矛盾冲突,融入在战争背景中的小人物故事。回族作为少数民族在汉族主流文化下遭受的非议和歧视,瞬间就能穿越回20世纪初期,一同感受到他们生活中的默默无闻,也在作者的笔下领略穆斯林人的虔诚。也看到在岁月推进中小人物的浮萍,对世事的无可奈何,不过是在人世间走一遭。
书的前半段写的还是挺好的,但是到后面人物的塑造有点让人大跌眼镜。看完整本书,故事情节略显得单薄了,至今也想不通为什么书名叫穆斯林的葬礼,尽管书中有不少对于穆斯林葬礼细致入微的描写,但是以此为主题确实有点有失偏颇了,也情节也经不起推敲。
韩子奇,年少时是个有主见、有野心、能屈能伸的男人。把师父的家业—奇珍斋发扬光大,并且成为京城人尽皆知的“玉王”。一生视玉如命,为了保护他的玉,他宁愿抛家弃子,选择跟商业老搭档亨利去英国躲避即将发起的日本侵略战争,却没想到在在那里遇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战争中,破灭的希望燃起了他跟妻子的亲生妹妹梁冰玉的爱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女孩新月。熬过了战争,离家十年后选择踏上了归家的路。归家之后,梁君璧与梁冰玉的争吵倒是很有意思,伦理与爱情的冲突。韩少奇与梁冰玉的不伦之恋,为穆斯林的宗教所不容。新时代女性梁冰玉勇敢追爱,不在乎教义,不在乎世人。(PS: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真有这么敢于追求爱情的女性,我对此是打问号的?)终究还是过了,韩少奇与梁君璧的婚约尚在,她竟以前妻称她姐姐。韩子奇是懦弱,但是又是合乎清理,他终究选择了伦理。勇敢追爱是权利,但是任何选择都不应该在伤害他/她人的前提之下,也不应当违背伦理。
另一条主线是韩子奇的女儿,韩新月。作者笔下的她看似完美,争当第一,不甘人后,性格体贴,貌美如花。大概作者塑造这样的新月,是为了跟她的悲剧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小拥有别人羡慕的一切,以高分考入了北大,遇上了美好的爱情。只可惜,当她纯纯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却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最后她也发现从小到大她喊的母亲,也并非生母,而是她的.大姨。这样悲剧的一个人,生命中唯有的一线光来自爱情。但是楚老师表达的始终不渝的爱情,却有着不可逾越的偏见,看到他说出的那一句“没有我她怎么活。”真的让我打冷颤。
最后讲点实在话,这本书没几个人人物是我喜欢的,要么就是人物塑造的不真实—如新月、楚老师。要么就是人物塑造的太真实,却又让人恨之入骨。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穆斯林的葬礼》简直让我的心都碎了。新月揪着我的心,让我几乎不敢再读下去,我和韩子奇一样害怕失去新月,和楚雁潮一样舍不得新月,和韩天星一样心疼新月。
《红楼梦》里贾宝玉把女孩子比作无价的宝珠,待结婚、苍老了便渐渐成了死鱼眼珠。《穆斯林的葬礼》里的新月便是如林黛玉一样的女孩,无价的宝珠,而且永远的是一颗宝珠,全然没有得到结婚、苍老的折磨,没有变成死鱼眼珠的机会。这是诗意的愿景,却是命运的残酷。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贾宝玉希望美好的都不散去,他贪心的可以,全然只顾自己的喜乐。他哪里想过,黛玉竟是来还泪的。他哪里想过黛玉凭什么不该得到世俗的幸福,他根本没有那份给黛玉幸福的自信!《穆斯林的葬礼》里,韩子奇可否想过,新月怕也是来还泪的,全然是因为他的贪心和他的懦弱。
新月死了,我悲伤极了,我在韩子奇身上看到了如贾宝玉一般的贪心和懦弱。贾宝玉没能救下晴雯,未来他也肯定救不下黛玉。而韩子奇守护不了爱情,害了女儿!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韩子奇啊,你执着的玉,离你而去。你爱着的玉儿,也离你而去。因为你太贪心了。你被玉控制着,离乡背井。而你又被玉控制着,锁死在博雅宅!你的玉,离了你,它们还是国宝,你的玉儿离了你,还是独立的人。那么你算得什么?你的儿子未被你呵护,你的女儿未被你守护,你的妻子被你辜负,你的爱人被你息去了爱的光火!我知道你为什么那么害怕见到安拉了!
《穆斯林的葬礼》用诗歌一样美丽的文字,述说着两代人的`命运和情感。我被优美的 篇章所吸引,被动情的故事所牵绊,四个下午,我读完了这本书,就好像跟着这些个人,度过了好几个别样的人生。
合上扉页,我好想抱怨,但是读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有一句话:众生皆苦!我无法去苛责梁君璧,也无法苛责韩子奇。因为我发现他们都是真诚有爱的人,尽管他们的缺点会带给别人伤害,甚至为自己的命运埋下隐患,但我也不能苛责他们。因为他们就像普罗大众一样,有真有善有纯有美,也有缺点。
韩子奇执着心太强,他到了失去一切,才认识了自己。
梁君璧性格强势,是一个难以认错的人,她像一把弓箭,总是把自己撑的满满的。少年丧父,家中长女,母亲病弱,幼妹太小,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长姐了,她硬惯了,因为她知道温柔换不来温饱、换不来安逸,她把自己撑的满满的,就好像这样能让她凭白多出很多力气,便可以撑住小小的家,保护得了妹妹和母亲。哎,寻出她许多的好处,便对她也心疼起来了。她最后为新月所做的便可以看出,她其实是爱新月的,是真心的。只不过她硬惯了,她强势惯了,她不知道女人该像水一样温润,润泽她的儿女。她伤了女儿,其实也伤了儿子。叹叹!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第一次听说《穆斯林的葬礼》是从我的小学语文老师那里,她说是读了这本小说,让她爱上了文学,从而选择了中文系的专业。第一次读起这本书,是上初二的时候,翘了几节课,坐在学校的操场边,清凉的风吹过发梢和书页,一个下午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多少次在深夜里辗转反侧,直到夜近拂晓也无法入睡。
女作家笔下的故事总是柔肠百转的,是离不开爱情的主题的。书里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女性角色,青年时艰难撑起家业,中年后充满市井气息的壁儿;在战火中失去丈夫和儿子,一生老实勤恳的姑妈;纯洁无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韩新月;以及,追求爱的权利和人性自由的玉儿。
全书以回族家庭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玉器世家几代人在战乱中的变迁徐徐展开,讲述了一些即使在现今的时代也带有巨大争议的冲突:玉儿和姐夫韩子奇在英国相爱,并生下女儿;这个女儿韩新月又在燕京大学与自己的老师楚雁潮相爱;壁儿亲手养大自己的丈夫和妹妹所生的孩子,充满疼惜与矛盾;玉儿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小女儿,成全姐姐姐夫一家的平静,在年老时又返回北京,寻找到的只有女儿早已无常的消息。
有篇写金庸的文章说,金庸的书,只写了三个字,就是求不得。这三个字,用给这本书也是极为合适的,战乱的突袭,人生的错位,让故国、故园、故土都已面目全非,人生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漂若浮萍。人沉沦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巨大悲恸中,被烽烟裹挟着向前奔走。即便独立坚强如玉儿、新月这样的新时代女性,个人的意志也在时代、爱情和生命面前显得无力;即使精明聪慧如韩子奇,因玉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也因玉而成懦弱不堪的人物,守不住他一生的挚爱。人生百年匆匆而逝,恍如云烟,被生离死别折磨的痛彻心扉;只有那些古玉,代代相传,灼灼其华,或许这就是霍达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吧。
无论是如玉儿一般为爱义无反顾,还是如壁儿般为现实磨砺成世俗的样子,结局都是那三个字求不得。或许也正是人生的无常,让真主的庇佑和精神力量显得更为可贵。这种与生俱来的信仰不仅仅是葬礼上的形式,是带着白帽子的男子,也是婚姻上无法逾越的束缚。它同命运一样,不经选择的降临,让个体在它面前显得短暂又渺小。信仰终究是什么又带给了他们什么这些问题已无从辩驳,因为人间本就是无法逃离的剧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6
就像冰心奶奶所说的,《穆斯林的葬礼》真的是一部奇书。用巧妙的方式将一个横贯半个世纪的家族故事贯穿起来,从时间的两端开始行进,最终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圆。用一个玉器家族的几代兴衰,唱出一曲人生的咏叹调。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长河中唱出一曲关于命运、关于人生的悲歌。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章节目录的每一章的名字也很特别。全是两个字,而且第一个字是用“月”、“玉”来互换。那两个世界,一章章地轮番出现,其中一个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个世界时下一代的,是新月这一代的。刚刚在这一个世界发现动情处,这一章却完了,轮到另一章中的另一个世界,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气,重新投入另一个世界,也带着上一章的感情读,两个世界就这样相互交融,最终汇聚出故事的答案。 当然,每本小说中的人物都和美,但是那种美式小说中丑的形象来衬托出来的。
《穆斯林的葬礼》中大部分人物的美是很自然流露出来的。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声中的那种“心中只有玉”的专注很美;两姐妹壁儿和玉儿拿着绿茸茸的盛着玛瑙似的樱桃的鲜荷叶,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凉的滑腻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阶上坐着凝神阅读很美。 小说的主人公新月与一种别开生面的美,那是一种“不必特别地打扮自己,便有种天然去雕饰的`朴素的美”,这种美含有简爱的刚强。她自信:高考时,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愿那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气。新月凭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当新月毕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时候,面对对手会感到不安,担心被打败,同时又不甘心落后,这样新月这个形象才丰满,真实。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却又心脏病,但病魔带来了爱情。我想,这就是《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饱含的凄美,它埋葬的不仅仅是少女年轻的生命,还有悲伤的过往。开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礼上的祈祷”所说的“宽恕我们这些人”中的“我们”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为着全世界祈福。让存在着民族歧视的都埋葬了吧!这一场葬礼后,全世界的人没有了障碍,天下一家亲。在新月的葬礼上,不是有汉人(楚雁潮)参加了吗?而且他还为新月试坑(试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这一规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声? 故事的结尾似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那是“玉器梁”的又一代人,诉说这下一个新月,下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