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 篇1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每天都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需要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需要汲取为人处世的智慧。其中,学习是最关键的前提。可是在当下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去学,都需要我们细细思考,踏实去做。《论语》一书给予我很多启迪。
人生在世,必须树立学习目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也与我们一样,在十五岁时把追求学问作为人生的志向,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自己的志向,终其一生,学而不辍,最终开创了儒家学派。可见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便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
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者学习的效果。孔子一直强调“学而不厌”,并赞赏孔文子“敏而好学”,说的正是这种态度与精神。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主动学习,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而学,为自己的梦想而学。“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之谓也。
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弄清如何去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过的内容要按时复习,经常练习,直到把知识理解,并能熟练地运用它为止。即使这样,也还不能说是真正理解透彻了,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在巩固与复习中举一反三,可以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那么怎样才可做到“温故而知新”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就是“学”与“思”的结合,他认为“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这更是验证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在新知识的汲取中,我们更要做到这点,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一味的记忆与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孔子更强调“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这就是学习的目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知识的奴隶,古代的掉书袋多半是这样,我们应该让学习的知识,与品德融为一体。无目的的学习,就如同失去了梦想,让我们无法向更远的前方迈进。
这就是《论语》中的“学”,同时也是孔子主张的“学”,我身同感受,作为高中生,应该遵循圣贤的学习之道,去探索去发现学习,同时应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读懂《论语》,读懂《论语》中的“学”,让你我走得更远。
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 篇2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也被世界各国借鉴。而《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著作,书里的很多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指导意义。从学习到修身,从安家到治国,我们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真理。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论语》中的讲学的读后观点。《论语》中首要呈现的一个观点就是人要学习,它从二个方面阐述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首先,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后多温习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乐意去学,这样才能得到最多的收获。这些学习的观点是最纯朴的学习的观点,它体现的是学习的最本源。人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反观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脱离了学习的本源,体现的是学习的功利性。人们选择学习什么,往往是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用,是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而忽略了个人爱好。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却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个人学习规划中,不妨在有知识学习规划的同时加入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最乐意学的内容,它们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光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谦虚,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言论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太有用了。学习之后要多复习,学习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要多思考等等观点不正是我们常告诉学生的学习方法吗。在这些恰当的方法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必定更有效率。
《论语》中阐述的学习的观点,句句经典,字字值得回味。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全民学习的热潮下,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我们该如何学习。学习不该只给我们带来知识,我们要享受学习的过程,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和人生。
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 篇3
说来惭愧,虽为人师,却很少看书。平时上班,不是上课,就是备课、批改,没时间看书。下了班,人已感到很累,回到家还要忙于生活琐事,够烦了。即使有时间,也宁可看看电视剧。偶尔翻翻杂志,看看散文,读读笑话。像我这样的,大概有很多。其实,看书是一种习惯,“忙、没时间、累”只是一种借口,一个人如果喜欢看书,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来。
曾经对低段老师要求低年级小朋友背《三字经》有不同看法。那些之乎者也的文字,成人都一知半解,要求孩子们一字不漏背下来,有何好处呢?但仔细一想,这些书籍都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可以先熟记后领悟。当然,不同年段的孩子应该学习不同的版本,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治天下。”论语确实有许多精华供后人学习,关于学习,有两个过程,一是学,二是习,只学不习,仅是书本,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习要由生到熟,熟能生巧,由习到术,进而学术。术指导行动,为了更好地做一件件事。
《论语》是一本博大的书,它包罗万象,总的精神是“正心修身”,讲的是做人的艺术,是成就人生的指南。人生的一切事业功绩,都从做人开始。最终所能达到的成就就是做人的必然结果。《论语》就是人学,是做人处世的经典,既是原则论,又是方法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无不包含在论语的思想照耀之下。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再三反省自己:替人家办事没有尽心竭力吗?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用心复习吗?
生活中能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如果我们反省我们的人际关系,反省我们的人生道路,教训的背后,大多是对这些话的否定,谁践踏真理,真理就践踏谁。如果能把别人的事像自己的一样重视,别人能不信任你吗?把别人的利益看得像自己的利益一样重要,别人能不推举你吗?真诚地伸出自己的手,毫无私心地帮助朋友,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朋友能不多吗?朋友多了路好走,办事情能不容易吗?老师教的东西,温习了吗,总结了吗,对别人的劳动果实尊重了吗,不尊重别人,别人能尊重你吗?
一连串的问题回荡在耳边,就像警钟让我们清醒,教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我们的人生,让生活更踏实,更自信,更从容……
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 篇4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五年级学生《论语》读后感 篇5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