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论语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论语读后感 篇1
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和《论语》十章,经过几节课的学习,我有了一些心得和感触。
孔子虽然已经去世了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话语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仍然是耳熟能详,这些话仍然在影响这我们,指导着我们。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君子,要爱学习,乐交友,做有修养的人。现在人们依然保持这种追求,要做一个德才兼备人格高尚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用自己的经历来教导我们,要循循渐进,终身学习,还告诉我们学思结合的重要性,短短的三十八个字,孔子叙述了自己的'一生,这三十八个字成为多数人都要达到的为之奋斗的人生理想。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教导我们,当正义和财富发生冲突时,要坚守道义正义。君子不是不爱财,但要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获取。现在,有多少人因为贪污受贿而被判刑,他们之中不乏都是一些大官员,他们虽说,学识渊博,单绝对不是君子。
我知道孔子颇有盛名,但在学了《论语》中的一点儿之后,我才正真意识到孔子的伟大,他绝对担的起圣人的称号。正因为有孔子他们这样的人存在,我们才能被称为“礼仪之邦”之一,我们的民族得以延续才有了文化纽带。《论语》这本书的语句已经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那一串串话语早已成了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性格基因。
论语读后感 篇2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和终身学习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这使我想起了最近吉他考级的事。虽然我学的时间不长,但我坚持每天弹奏练习,即使手皮磨破了,我也从不放弃。考级前的一个月,我把乐理知识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复习,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考场上我轻松应对,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六一舞团组织表演活动,导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套表演服,我发现我的衣服上面有个黑色的污垢,看上去影响美观,我就想,何不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换一件好的过来?但转念一想,我自己不喜欢穿的,别人也不喜欢穿啊!我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就是将心比心。于是,我决定把这件衣服留下来自己穿。即使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这应该是我们终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则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某些人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嫉妒或厌恶,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嘲笑或轻视,这都是不好的处世观念。我们要朝好的行为看齐,学习他人的优点。倘若看到别人身上不足的地方,要引以为戒,不要犯下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更趋于完美。
《论语》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朋友们,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论语》吧!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3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 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 篇4
当你灰心丧气时,名著为你排忧解难;当你高兴快乐时,名著与你一起欢笑;当你无所事事时,名著给你笑声连连。四书之一《论语》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品读这本书,让我们在一句句话、一幅幅画、一个个人物中悟出许许多多的人生哲。
为人处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仁”,而这句话正好体现出“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等都能体现出。我的感受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并且做到“仁”,那么我们就会博得别人的好感和青睐。
道德品质
“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不能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要宽容大气而且谦虚一些,这样就算得上是一个接近于完美的人了。我的感受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这样的人也不会得到重用。
学而不厌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十分重视“博学”,全篇共四十三章言及学,共出现六十五个“学”字。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学习,并且教导学生也要勤思敏学。我的感受是:当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学透彻,学明白,不懂就问,不要不懂装懂。《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朋友们,快快再次拿起这本书读一读吧!你会发现,《论语》其实充满了奥秘与神奇。朋友们,让我们多读好书,多读名著,丰富我们的知识,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携手共同创造明天的辉煌吧!
论语读后感 篇5
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对自己人生的感叹,是很有远见的一句话,他的弟子把这句话放在论语全书的首位,显然是很认同这个观点的。如果我们学到了点什么,在机会到来时能卖弄两下子,把所学的东西用到了实践中,这当然是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了。我们一边学,一边用,越学越熟,越用越熟,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更广的发挥,自己的信心不断的得到提高,自我的感觉越来越良好。此时我们岂能不手舞足蹈、“不亦说乎”。心“说”乎,有朋自远方来自然则乐乎,人不知自然不愠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凡是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但要问《论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都写了什么,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和现代文相比,之乎者也,本就难懂,谁会对它有兴趣呢。
关注《论语》,是因为于丹,她的《论语心得》,每一讲都如丝丝春雨,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我也被她的讲座迷住了,听了又听,看了又看。进而想到,于丹的讲座,只是对《论语》中部分言语的解读及感悟,但已让人深受启迪,受益匪浅。如果有了这本书,不就相当于找到了人生导师吗?于是,我到书店,买来了《论语》。
咬文嚼字,一遍遍阅读,虽有些吃力,但仍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论语》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且大多都是孔子的“语录”。这“语录”虽然极短,但内容却很丰富,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无所不包,字里行间,充满着人生哲理,体现着古人的人生智慧,让人大受裨益。
论语读后感 篇6
为政:离人求道,如鱼脱水求活,不可能也。人之真,非人非非人,故不自伐,吾丧我。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三代相推礼乐,本于人伦人性,非人为之创制所谓制度,故无论何损益,皆不离人伦,故可知也。如年前余参加京中某书院会,论书院古今问题,多强调时代不同,新时代如何应对经济形势,无非为书院商业化找依据,余不以为然,若以为万年百世良知不易,则作为良知的善护所,其损益亦可知也,岂可以另外定义,书院因人而设,人性人心不移,则书院之损益,亦百世可知也。
人若明人之真为志道明理,非囿于稻梁,则三代可知。人若不以真为归,则永不得真活人。三代以正道为征,人若自失,必非其鬼而祭,谄而不义,则往而不返。观于今日,拜屋拜物拜科技之新,皆日远于人,人间多鬼邦之相矣。
哀公问政:“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举枉措诸直则民不服”,上行下效,上正则下随,上伪则民诈。为政者,若以典章刑法为待,而不因人性道德为乘,必导天下以伪。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或谓者,非孔门弟子,带有上对下之质问,故孔子引书以应,此重言之谓也,政者,正人而已,此政之大本,只是孝悌,政治非高于人伦之上另一事,政之伪以为经式义度。庄子云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人世万有,要在有人,人真则天真。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乃天枢, 人乃天地万物运行之键,故天下之根本在于人真,人不真则天下道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意诚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圣人谆谆念念不离人伦,人而离人求他以为有悬于人之上之真理,实为悖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