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的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数学的教案(精选4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数学的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情境中帮助幼儿积累10以内数量组合的经验。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大中小体操圈若干、数字点卡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你们玩过“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玩一个“狼抓羊”的游戏,玩游戏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小羊躲到圈里,狼就不能抓羊。
(2)每个圈里只能站一只羊。
(3)没轮到游戏的小羊们要保持安静。
二、游戏——狼抓羊
●6的组合
1、第一次游戏:六只小羊六个圈。
请六只小羊做游戏。
小结:六只小羊六个圈,每个圈里都站了一只羊,狼就不能抓羊了。
2、第二次游戏:六只小羊五个圈。
提问:拿掉一个圈,让六只小羊全部站在圈里,有什么办法?
出示大圈,一个大圈可以站两只羊,用五个圈做游戏,怎么换?
六只小羊做游戏,并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3、第三次游戏:六只小羊四个圈。
提问:用四个圈行不行?怎么换?
六只小羊做游戏,并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4、第四次游戏:六只小羊三个圈。
提问:圈的'数量还能再减少吗?你觉得最少几个圈就能站下六只羊?
小结:每个大圈里站两只羊,一共有三个圈,合起来是六。
●8的组合
1、第一次游戏
提问:增加小羊的数量,请八只小羊做游戏,你们觉得最少要用几个圈?
提问:四个怎样的圈?请个别幼儿放一放,数一数。
八只小羊做游戏,并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2、第二次游戏
提问:还要减少圈的数量,行不行?你们觉得可以怎样做?(教师出示最大圈)这个圈可以站几只羊?
请幼儿换圈,再次游戏。
小结:原来圈的数量一样,放的方式不一样。
3、第三次游戏
再次减少圈数,进行游戏。
●10组合
1、第一次游戏
提问:再次增加小羊数量,请十只小羊做游戏,需要几个圈?
请幼儿放圈,进行游戏。
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2、第二次游戏
减少圈数,再次游戏。
请幼儿用点卡表示。
三、延伸活动
如果还要减少圈的数量,我们就需要更大一些的圈,下次我们再来一起游戏吧。
数学的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页例4和“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的:
通过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使学生了解生活中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学习三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及其与两步应用题的联系,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明确两步应用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成为三步应用题,三步应用题也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和问题变成两步应用题;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计划与实际相比较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答
1.8×50.78-0.330.6÷0.12
6.3+2.90.08×0.77.3-0.7
4.8÷0.62.4+0.521.5×40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校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是怎么一回事?题中告诉我们计划烧40天,为什么又问可以烧多少天?
教师:这就是说,计划烧的'和实际烧的都是这1吨煤。要想求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必须先知道实际每天烧多少煤。实际每天烧多少煤题中没有直接给出,只告诉我们“每天节省5千克”。谁知道怎样算出实际每天烧多少煤。
小组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
教师:好,数量关系弄清楚后,请同学们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注意算出得数以后,要先检验再写答案。
学生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分析、列式。最后集体订正。
2、改变例4的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练习分析解答应用题。
教师:如果我把这道题的第三个已知条件和问题改了,你们还会解答吗?
板书: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改进炉灶后,这批煤比原计划多烧了10天,实际每天烧多少千克?
先由学生自己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一、两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或者做在黑板上。最后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书第54页做一做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同时指名板演,然后让他们给大家讲一讲,应该怎样分析和解答这道题。
2、练习十三第4、5题
这是两道与例题有所不同的题目,解答时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其意义,计划与实际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答有关计划数与实际数的应用题,而且还通过改变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进一步研究了怎样分析和解答应用题。一道题三步应用题还是两步应用题,要在分析了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后才能确定。以后我们还要做这方面的练习。
五、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十三第1、2、3题
六、教后感:
数学的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三、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在小学算术中,我们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关知识,那么,一个实际问题能否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呢?若能解决,怎样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相比较,它有什么优越性呢?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二)师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例2 某面粉仓库存放的面粉运出15%后,还剩余42500千克,这个仓库原来有多少面粉?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设原来面粉有x千克,则运出面粉可表示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关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来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时,让学生讨论:本题的相等关系除了上述表达形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表达形式?若有,是什么?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1)这两种相等关系的表达形式与“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虽形式上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可以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仔细审题,透彻理解题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关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题中的一个合理未知数;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3)根据相等关系,正确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应满足两边的量要相等;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的单位要相同;题中条件应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将一个条件重复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组同学去苹果园参加劳动,休息时工人师傅摘苹果分给同学,若每人3个还剩余9个;若每人5个还有一个人分4个,试问第一小组有多少学生,共摘了多少个苹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2x=10,
所以x=5。
其苹果数为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三)课堂练习
1.买4本练习本与3支铅笔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铅笔每支0.12元,问练习本每本多少元?
2.我国城乡居民1988年末的储蓄存款达到3 802亿元,比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的18倍还多4亿元。求1978年末的储蓄存款。
3.某工厂女工人占全厂总人数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厂总人数。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1)代数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全面掌握题意;恰当选择变数;找出相等关系;布列方程求解;检验书写答案.其中第三步是关键;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五)作业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2.用76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的教具,要使宽是16厘米,那么长是多少厘米?
3.某厂去年10月份生产电视机20xx台,这比前年10月产量的2倍还多150台。这家工厂前年10月生产电视机多少台?
4.大箱子装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装在4个同样大小的小箱里,装满后还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个小箱子里装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奖金分给22名得奖者,一等奖每人200元,二等奖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奖与二等奖的人数。
数学的教案 篇4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数数。
(1)从1数到10。
(2)教师把实物图贴在磁性板上,要求学生数数。
①左边贴4只小鸡,右边贴7只大公鸡。
要求学生说出:左边有4只小鸡,右边有7只大公鸡。
②第一排贴6朵红花,第二排贴4朵黄花。
要求学生说出:第一排(或上面一排)有6朵红花,第二排(或下面一排)有4朵黄花。
2、请小朋友把学具袋中的学具拿出来,先分类,再数一数;△有几个,□有几个,○有几个。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同样多”。
引入:同学们,为了学好今天的新知识,老师特意买来了一些萝卜,并请来了一些小白兔。
(1)电脑动画显示4个萝卜集合图。
提问:这里有几个萝卜?
(2)电脑动画显示4只白兔集合图。
请同学们再看,老师请来了几名白兔,白兔最爱吃什么?
(3)谈话:下面我们把这些萝卜分给白兔吃(把萝卜和白兔一对一地连接)。
(4)提问:一只白兔吃一个萝卜,连线以后,小朋友看,萝卜有多余的吗?白兔都吃上萝卜了吗?
(5)揭示:萝卜与白兔比,一个萝卜对一只白兔,萝卜和白兔都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萝卜和白兔同样多(板书课题:“同样多”)
2、操作。
(1)竖着摆2个○,在○的右边摆□,□要和○同样多(教师带着学生一对一的摆)。
(2)横着摆4个○,在○的下面摆△,△要和○同样多(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其余的学生在课桌上摆,然后集体订正)。
3、实践。
(1)教师出示两个实物袋(一个袋装5个杯子,另一个袋装5个杯盖),拿出5个杯子(放在讲台上)。
(2)想一想:要想知道杯子和杯盖是不是同样多,你会怎样做?(请一个小朋友上台操作演示:将杯盖盖在杯子上)
(3)说一说:(启发学生说)每个杯子和每个杯盖正好全部配对起来,我们就说:杯子和杯盖同样多。
4、教学“多些、少些”。
(1)电脑动画显示2只小鸡的集合图和1只小鸭的集合图。
①观察思考:不用数,怎样比就能一眼看出小鸡和小鸭谁多些,谁少些?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边连线边继续引导观察: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鸡吗?再仔细观察: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吗?有多余的小鸭吗?
③揭示:小鸡和小鸭比,一只小鸭对一只小鸡,小鸭和小鸡都对上了,小鸭没有多余的,可是小鸡有多余的,这时,我们就说:小鸡比小鸭多。
(2)电脑动画显示2个苹果集合图和3个桃的集合图。
①提问:怎样比较苹果和桃谁多、谁少:
②引导观察:通过连线,你发现谁多些?谁少些?为什么这样说?
③启发学生口述:苹果比桃少或桃比苹果多。(板书课题:多些、少些)
5、操作。
(1)第一排摆3个○,在○下面摆△,△要和○同样多。
(2)第一排摆3个○,在○下面摆△,△要比○多1个。
(3)第一排摆4个○,在○下面摆△,△要比○少2个。
6、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两种实物比多少,有时同样多,有时多些,有时少些,我们可以用一个对一个连线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既便于观察又不容易出错。
(三)巩固练习
1、先连线,再说出比的结果。(课件出示下图)
6个羽毛球
5个乒乓球
5张桌子
5把椅子
2、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课件出示第2题的图)
(1)让学生数一数各是多少,然后教师启发,跟这两只
小狗的数量同样多的点子图是哪一个?学生回答,教师连线。
(2)请一个学生在投影片上连松鼠图与点子图。
(3)剩下的两幅图与点子图连线请学生打开书做在书上,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1)教师读题,使学生明确要求。
(2)要求学生完成后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拍手游戏。
(1)教师拍5下,学生拍5下。
要求学生说出:教师和学生拍的同样多。
(2)教师拍7下,学生拍6个。
要求学生说出:老师比学生拍得多些。
(3)教师拍4个,学生拍5个。
要求学生说出:“老师比学生拍得少些”。
……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来比多少,大家懂得了“多”和“少”或者“同样多”都是比出来的,回家后小朋友可以数一数家里有几个男的,有几个女的,家里人是男的比女的多,还是女的比男的多,把比的结果告诉爸爸妈妈,看谁说得对。
点评: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老师设计教案,驾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听了这堂课,都会被学生兴致勃勃学习的热情,积极思考探索的欲望,语言表达与实际操作的能力所感动。纵观老师的教学,她能巧妙地采取最优的教法,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同样多,多些,少些”这节课来讲,有如下几方面的特色:
1、情境交融,求知索引。
兴趣和期待,是学好新知识的良好基础,如果在上课之始能有良好的开端,把学生的兴趣和期待的火苗烧旺,使之转化为学习的激情,那就已经取得一半的成功。新课一开始,老师引入:同学们,为了学好今天的新知识,老师特意买来了一些萝卜,并请来了一些小白兔,这时电脑动画出示了萝卜集合图和小白兔集合图。顿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小白兔是学生最喜爱的小动物,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原本呆板枯燥的图案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小朋友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直观,建立表象。
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特别注重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获取知识的作用,通过直观演示,不断掌握了事物规律和本质属性,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此外注重学具的.使用,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于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注意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实物、图形、学具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所学知识牢固深刻。
3、巧妙渗透,指导学法。
一一对应是数学领域中常用的又十分重要的方法,它能反映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学思想对认数及解答应用题是有很多用处的,可这种数学思想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不可能马上理解和掌握的。运用具体实物、电脑动画,及学生的学具,让学生进行摆一摆、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如何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种实物的多少,得到对“同样多、多些、少些”这三个基本概念最初步的认识。整堂课中,老师老恰到好处地进行了学法指导。例如摆图形,先是示范——老师摆——再是引导——共同摆——最后是放手——独立摆。再如概念的表达,先是老师初步归纳,再是学生试着表达,最后是大家归纳概括等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知不觉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
数学的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物体的平移在学生生活中并不陌生,但作为数学概念则是第一次和学生见面。因此本课在介绍平移时要注意教学应从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现象并体会他们的特点,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概念,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能直观的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过程,培养观察、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三、重、难点
重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感知平移的特点。
四、课前预习
1、怎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
2、平移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游乐场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游乐场,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生活中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平移)
播放游乐场动画视频。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移的特点
师:提出观察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根据你们昨天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看看画面上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现象?)
生:平移现象有观光梯、缆车、话题、小汽车。
师:这些项目大家都玩过吗?谁能用手势来演示给大家看?
师:这些运动都是平移现象,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课件出示)
同学们认真观看。
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平移现象,那现在请同桌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平移现象。
师: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全体起立,我们一起先向右平移两步,,再向左平移两步。(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呢!你能用你桌子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学生自己用桌子上的物体做运动,然后集体交流汇报。
通过刚才大家的认真观察和亲身体验,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平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运动方式?
课件出示平移的定义。
当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它的(形状)、(大小)、(自身方向)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位置)改变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平移现象。
(三)巩固提高(出示房子图)
师:这里有几座房子,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让我们一起移移看!
学生交流汇报。
小房子师朝哪个方向移动的?怎样运动?(让学生用语言描述)
师:说的真好!瞧!(出示平移的特征)
七、知识应用
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两只蝴蝶,两只小乌龟为什么不连?(方向不同)
其实,再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处处有平移,比如:我们在学习美术时,也能用到平移。
八、走进生活,欣赏图形的运动。
九、小结
平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课后大家可以运用轴对称和平移画一画,剪一剪,老师相信你们的作品会更出色,更漂亮!
课后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现象,而且还必须渗透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通过学生的亲自体验以及活动集体探究出平移的特点。再次,通过小房子的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
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学生举例说明小鸟的飞行也是平移现象吗?我没能够给与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只是让他再好好思考。我感觉在突发事情上,还是教学机智不够。
2、激励性语言还是不够丰富。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数学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 体验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上一节课“前后”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个、三个小动物的上下位置关系,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知道上下是相对的,是比较的结果。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五官位置使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和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能确定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上下位置的关系与顺序,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练一练”里的习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理,自己判断上下的位置关系,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已具有初步感知上下位置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在生活中,在具体的活动中,基本能确定上下的位置顺序,但关于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认识有限,这是理解和体验的重难点;所以这节课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之体会上下的相对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时地引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趣的,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好,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在“森林运动会”上学习了“前后”,今天,我们继续在森林里逛一逛、玩一玩,看一看还能发现和学到什么数学知识。
(二)情境探究,体会领悟
1. 看一看。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初步体验上下(先不让中间的小松鼠出现)。看,眼前有一棵柏树,还有什么?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2. 说一说。
出示松鼠,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瞧!又跳过来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
(松鼠在小兔的上面,松鼠在小鸟的下面。)
3.议一议。
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谁说得对呢?为什么?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4.教师小结。
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是因为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兔比,一个同学是把松鼠与小鸟比,所以说法不一样,但是说得都是对的。
5.放松小游戏。
说一说自己鼻子的位置。
6.说见闻。
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物品,它们之间也有上下的位置关系吗?(学生、教师身边物品的上下关系等等。)
(三)拓展应用
1. “练一练”第1题。
出示小书架,请同学们看一看、填一填、说一说,指名到前面摆一摆并提出问题,找同伴解答。要求先独立完成,再在班上交流。
2. “练一练”第2题。
先按要求写数,写完之后,自己说一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3.“练一练”第3题。
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多种说法和答案,只要孩子们说得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对只说一个答案的学生,教师也应鼓励和表扬。教师组织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练一练”第4题。
本题答案不统一,先组织学生观察图,房子有几层?哪是第一层……哪是第四层?然后再按自己的意愿确定小动物的位置,即把小狗、小猫、小兔、小象的头像贴在相应的窗户里,最后说一说它们的上下关系与顺序。
5.“练一练”第5题。
本题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让大部分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只标出名字就可以了。如果还有不理解的',可以小组帮学、交流;还可以用人物头像试着贴一贴,帮助学有困难的学生理解知识。
师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愉快呀!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课后到商场和家里再观察观察,看看还有哪些东西也有上下这种位置关系,用你的巧嘴巴讲一讲、说一说。
〖教学反思〗
由上节课的“森林运动会”设计情境,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延续性。由于低年级学生专注时间短,又爱活动,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撂放书架、写字、鼻子在哪儿、分房子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上下位置的关系,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案例点评〗
本节教学设计,教师能够联系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直接给出的三个小动物比较上下,改为先出示两个小动物,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再出示第三个小动物,比较三个小动物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引导学生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这样设计,不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符合《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接着,教师又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活动,比如:指鼻子游戏、说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组织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练习等等,在这一个个具体活动中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很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如:鼓励学生认真倾听、仔细观察、发表不同见解等,教师都能用准确的语言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不仅如此,教师还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形式多样的评价,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生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数学的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
数学的教案 篇8
教学内容:课本第14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完整地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进行正确熟练的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熟练运算
教学用具:幻灯
教学过程:
一、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16-50÷25+8×2 116-(50÷25+8)×2
[116-950÷25+80]×2 (116-50)÷[(25+8)×2]
要求:
1、让学生划出运算顺序,同桌批改。
2、选择其中的两题进行计算。
3、反馈讲评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就完全不同,因此在进行计算时一定要注意运算顺序。
二、根据要求添括号 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30+120÷15-5×2
说出题目的运算顺序。
要求改变运算顺序:
1、-——÷——×——+
2、-——×——÷——+
3、÷——+——×——-
4、-——÷——+——×
5、+——÷——-——×
在反馈讲评时,着让学生说说添括号时的思考过程。
三、在○里填上适当的数,然后列成综合算式
27+12 40×6
÷13 282-
50- 168÷
+26
讲评:你在列综合算式时有什么好方法?
四、应用题
1、文具三生产一种彩笔,60盒可以装720支,照这样计算,500盒可以装多少支?
60盒——720支 你能用两种方法计算?
500盒——? 支
讲评时 着重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计算结果所表示的意义。
改问题:3000支彩笔要装多少盒?
五、提高性练习
计算24点
课堂作业
数学的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情感目标:体会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引入
引入: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为了某些事情或某个问题常常需要做各种调查,在调查中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与整理数据,因此就常常要用到统计图,那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都见到什么样的统计图?
你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在日常生活应用中的统计图是多种多样的,只不过我们目前所接触最多的就是这三种统计图,但是你们在学习和观察中是否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信息要用扇形统计图来呈现、有些要用条形统计图来呈现、还有要用折线统计图来呈现的,那么,我们在选择统计图时,以什么为标准,作为依据呢?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用途呢?这就是我本节课要跟同学们共同研究的内容——统计图的选择。
二、探究新知
A、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121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5 — 29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特点,清楚选择的依据。
三、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122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问答竞赛
学生分小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提一个统计图的问题,其他学生回答应用何种统计图,再一次让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如何选择统计图。
3、火眼金眼:让学生看统计图读信息
(1)某班学生膳食喜好人数情况统计图(少挑食,要注重膳食营养的均衡)
(2)中秋节小明一家月饼分享情况统计图(学会分享、学会感恩)
(3)我校学生05~09年上黑网吧人数变化情况统计图(网吧尤如一把双刃剑,随时伤及自己和他人)
(4)假如你是下一届英国伦敦奥运会的运动员,你猜我国会夺得多少枚金牌?简单说说你的理由。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奥运会
——统计图的选择
条形统计图清楚反映各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清楚反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数据,选择统计图,来解决“奥运会”的问题。这课的设计突出了“统计图”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用学生身边的事例,促使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经历选统计图的过程。
1、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字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实践证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紧密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如课的开始,播放04年奥运会刘翔夺冠情景及部分冠军的照片引入问题,在练习环节解决有关NBA、垃圾处理、跑步、我国人口等数据问题,在展示部分投影学习成绩、海口空气质量、家电销售情况等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活动。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人们也在进行着有关方面的深层次研究。“统计”知识的学习,比较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我组织了一些“合作学习”。在归纳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后,让学生同桌合作做图,小组讨论选统计图来巩固知识点。在整个过程中,先出现范例,内容贴近生活,又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印象,后又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讨,在小组讨论中发扬合作交流精神,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数学的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如下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本节教学内容分数除法中的解决问题,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表现为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求这个数,这样的的实际问题,与上一单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即数量关系相同,区别在于已知数与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识地采用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二.学情分析:
我跟班上来的,对我班学生也比较了解,我班有47名学生,人数比较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差异较大,对数学学习缺乏信心,积极思考的习惯有待于培养。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
PPT课件、尺子等。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第一关
找出下面题中的单位“1”,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占兔子总只数的1/3。
(2)甲数正好是乙数的4/5。
(3)男生人数的5/6恰好和女生同样多。
2.第二关
阅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根据测定,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重有35kg。他的体内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师小结:同学们对于运用分数乘法来解决问题这一块内容掌握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运用分数除法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书: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
出示例题: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成人的信息与问题有关系吗?
(二)画图分析,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每当遇到这样的题,我们常规作法是什么?(找到关系句,画出单位“1”,画图理解,写出等量关系式。)
(1)问题中最关键的句子是什么?
(2)从“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3)哪个量是单位“1”?用线段图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关系式。
单位“1”的量×对应分数=对应量
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三)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关系式中,哪个量是未知的,哪个量是已知的?
(2)学生尝试完成。
预设有3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等量关系式列方程解,设小明的体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据:小明的体重×4/5=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
则:小明的体重=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4/5
方法三:根据份数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顾反思,沟通不同方法
(1)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35×4/5=28
(2)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单位“1”相同,数量之间的关系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单位“1”,一道是未知单位“1”)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完成练习八第1题和第3题.先自主解答,再集体交流。
2、完成练习八第2题.做完思考:“鲜牛奶250ml”这个条件与要求的问题有没有关系?
3、完成练习八4题。本题有几个要求的问题?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样筛选的?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谈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2、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5.6题。
数学的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操作、描述、讨论的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在拼长方形和用语言描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生谈话引入本课。
二、新授: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自主操作。提出教材中的.拼图要求,鼓励学生拼出不同的图形。
2、交流拼出的图形。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拼出的长方形,再展示拼出的图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
3、讨论“议一议”。启发学生根据拼的图和表中的数据去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学生充分交流不同发现的同时,要使每个学生了解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4、公式。先让学生试着,再交流。
三、试一试: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先自己试着算一下,再全班交流。
四:练一练:
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二、三题,是关于学生身边实际物品表面面积的计算,按教材中的要求进行。
五、:说说本节的收获及教法、学法。
数学的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2、用餐3、买纪念品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数学的教案 篇13
一、现场购物,体验成功。
谈话:我们已经了解有关购物知识,现在我们一起到小小商店去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教师可以选定一部分学生扮演的售货员,其余的.扮演顾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在活动过程中,要让买卖双方互相检查对方在进行人民币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例如,顾客要检查售货员有没有找错零钱,售货员则要检查顾客所付出的钱数。活动中,如果发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和其他同学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二、汇报讨论,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问题进行讨论。
(1)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方法是不是的?
(2)你原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判断一下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三、实践平台,拓展提高。
红红到超市买东西,他付给营业员50元的人民币,营业员找给他5元钱,请你说一说他可能买了下面哪几样东西?
汽车38元飞机5元沙滩玩具10元布娃娃30元手电筒2元纸扇3元
教学反思:
数学的教案 篇14
课题:命题
课时:00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引入: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二、新课教学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若x2=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3能被2整除.
讨论、判断: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抽象、归纳:
1、命题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
(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5)=-2.
(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若a>0,b>0,则a+b>0.
(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解略。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方法: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
(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解略。
三、巩固练习:
P4第2,3。
四、作业:
P8:习题1.1A组~第1题
五、教学反思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数学的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知识目标:掌握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为用方程解应用题等量关系做准备。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能力目标:注重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
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2)当a=5时,2a=(x),a的平方=(x)
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操,五年级站了x列,平均每列20人,六年级有a人。说出下面各式所表示的意义:
(1)30x(2)30x+a(3)a—30x
3、小结;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二、综合练习:
1、独立解答p51第7题师巡视指导个别学困生。
投影展示,集体评议,注意评讲求值的书写格式。
2、讨论口答p51第8题注意指导学生理解(3)小题,3x表示投中3分球得的总分数。
3、分小组完成p51第9题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说式子表示的含义。
4、独立完成p52第10-12题师注意巡视指导学困生。
三、全课总结:通过练习,你还有什么疑困?你觉得你掌握得比较好的知识是什么?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地方是什么?
四、发展练习:
1、讨论p52第13题请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讨论。
2、在下面算式中,a、b、c、s各代表什么数?
数学的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教材P69例4、例5及练习十五第6、8、9、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
(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
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3.出示教材第69页例5:解方程2(x -16)=8。
先让学生说一说方程左边的运算顺序:先算x -16,再乘2,积是8。
思考:你能把它转换成你会解的方程吗?
让学生尝试解方程,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然后集体订正,学生可能会有两种做法:
(1)利用例4的方法来解。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重点说一说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先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2(x -16)÷2=8÷2(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x -16=4
x -16+16=4+16
x =20
(2)用运算定律来解。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有些学生会看出这个方程是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来解。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过程:
2(x -16)=8
解: 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2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2x =40
2x ÷2=40÷2
x =20
4.让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先说一说如何检验,再自主检验。
(可以把方程的解代入方程中计算,看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分析图意,再列方程解答。解答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可以把5个练习本的总价5x 看作一个整体。)
2.完成教材第69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解方程,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列方程解答。特别是第一幅图,要提醒学生天平两边的砝码不一样重,审题要细心。第二幅图,学生可能会列出方程30×2+2x =158,再引导学生观察有两个30和两个x ,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1.在解较复杂的方程时,可以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来解。
2.在解方程时,可以运用运算定律来解。
3.教材第71~72页练习十五第6、9、13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4: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例5:2(x -16)=8 (把x -16看作一个整体)
方法1: 方法2:
解:2(x -16)÷2=8÷2 解:2x -32=8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x -16=4 x -32+32=8+32 (把2x 看作一个整体)
x -16+16=4+16 2x =40
x =20 2x ÷2=40÷2
X =20
数学的教案 篇17
一、情景导入
见书问题
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建立直角坐标系后,平面内的点都可以用坐标来表示,为此,要确定区域内一些地点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标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选取怎样的比例尺?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
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格相当于实际的100米).
点(150,200)就是小刚家的位置.
画出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标明它们的.坐标.
归纳:
注意:
(1)通常选择比较有名的地点,或者较居中的位置为坐标原点;
(2)坐标轴的方向通常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正东为横轴的正方向;
(3)要标明比例尺或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下图是小红所在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请你指出学校各地点的位置.
四、课堂小结
怎样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数学的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的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同上.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观察屏幕上的温度计,读出温度..(3个温度分别是零上,零,零下)
问题1:
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分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总结一下,用一条直线表示有理数,这条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说出含义就可以)
小游戏:
在一条直线上的同学站起来,我们规定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按老师发的数字口令回答"到"游戏前可先不加任何条件,游戏中发现问题,进行弥补.
总结游戏,明确用直线表示有理数的要求,提出数轴的概念和要求(教科书第11页).
三.动手动脑学用新知
1.你能举出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温度计,测量尺,电视音量,量杯容量标志,血压计等).
2.画一个数轴,观察原点左侧是什么数,原点右侧是什么数?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
四.反复演练掌握新知
教科书12练习.画出数轴并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 , ,0.
2.写出数轴上点A,B,C,D,E所表示的数:
问题1先给出情境,学生观察,思考,研究,表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满足的条件可以先不必明确,基本能明确就可以,在后面逐步明确.
游戏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数与点的对应关系,并知道要想在直线上表示数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数轴的正确画法和要求.
练习中注意纠正学生数轴画法的错误和点的表示错误.
小结
1.数轴需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2.数轴的作用是什么?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备选题
1.在数轴上,表示数-3,2.6, ,0, , ,-1的点中,在原点左边的点有个.
2.在数轴上点A表示-4,如果把原点O向负方向移动1.5个单位,那么在新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是xx。
A.B.-4C.D.
3.(1)(请先在头脑中想象点的移动,尝试解决下面问题,然后再画图解答)一个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5,这个点先向左边移动3个单位,然后再向右边移动6个单位,这时它表示的数是多少呢?如果按上面的移动规律,最后得到的点是2,则开始时它表示什么数?
(2)你觉得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大小与点的位置有关吗?为什么?
总结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总结,教师完善。
数学的教案 篇20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3、独立自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弧、圆心角和扇形。
4、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史料,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单元重点:
1、认识圆和轴对称图形;
2、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
单元难点:
理解圆周率“π”;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以及画具有定半径或直径的圆。
第一课时 认识圆
(1)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等。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行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说这些图形的特征?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三角形 梯形
3、 出示圆片图形:
(1)圆是用什么线围成的?(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圆形的物体?
(钟面、车轮、水杯、碗口等)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
1 、教师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圆纸片。
(2)课本第56页动手折一折。
折过2次后,你发现了什么?再折出另外两条折痕呢?
(3)指出纸片的圆心、直径和半径。
2、自学,教师巡回指点,发现难点。
3、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个别学生上台指出。
4、小组讨论:
(1)什么叫半径?圆上是什么意思?画一画两条半径,量一量它们的长短,发现了什么?
(2)什么叫直径?过圆心是什么意思?量一量手上的圆的直径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5、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1)学生独立量出自己手中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讨论测量结果,找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圆里,
(2)58页做一做第一题。
(二)画圆。
1、介绍圆规的各部分名称及使用方法。
2、让个别学生说出老师刚才是如何画圆的。
学生自学课本第57页并小结出画圆的步骤和方法。
3、小组内画r=3cm的圆。组长检查评比,然后全班评比。
三、当堂测评
1、判断,并说明理由。(40分)
(1)半径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 )
(2)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
(3)直径是半径的2倍。 ( )
(4)圆的半径都相等。 ( )
2、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30分
3、思考题:在操场如何画半径是5米的大圆?(30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发现疑难。
小组内评比,纠错。组长组织解决存在问题
四、谈收获、讲表现。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自己的课堂表现还有什么提议吗?觉得在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数学的教案 篇21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PPT课件、音乐《找朋友》
2、袜子若干(实物)、夹子若干(实物)、衣架(实物)
3、鞋柜鞋子操作学具、胶棒
配套课件:
小班数学课件《配对》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以《找朋友》律动进场,然后进行故事引题。
1.师:宝贝们!我们一起去找好朋友吧!
2.师:有一位小朋友叫妮妮,她特别的爱漂亮,每天都要换一双新的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她穿了一双特别的鞋子。
(出示PPT:一个小女孩图片,家里有一个鞋柜,鞋柜上有许多鞋子)
(一)出示PPT(女孩穿了一只红色的鞋子、一只白色的鞋子,鞋子的款式一样,鞋子上面没有花纹,但颜色不一样)
1提问:请小朋友找一找哪只是妮妮的鞋子呢?(PPT:出现三只鞋子:绿色、黄色、红色)
2、小结:原来两只鞋子颜色一样,它们可以成为好朋友哦!
(二)出示PPT(女孩穿黄色有树叶的鞋子,在出示一只黄色的鞋子上面有树叶、另两只鞋子上是小花、圆形)
1、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一下,哪只鞋子是妮妮的呢?
2、小结:妮妮的鞋子不仅颜色一样,还要图案一样的鞋子才能成为好朋友。
(三)出示PPT(女孩脚上穿一只鞋子是红色有小星星的,另一只是蓝色上面有蝴蝶结的,另外出示三只鞋子,两只大小的是跟脚上一样的,另一只是不一样的)
1.师:小朋友认真观察哪只鞋子才是妮妮的呢?看看小朋友们找的对吗?
请幼儿给鞋子配对
2.小结:妮妮的鞋子不仅要颜色和图案一样,大小还要相同,才是一双鞋子,这样才是好朋友哦!
二、袜子配对(让幼儿操作实物练习)
1.师:老师这边晒了好多的袜子,有点乱了,小朋友们一起帮助老师去晒袜子好吗?
2.小结:原来颜色、花纹、大小一样的袜子,它们才是好朋友哦!
三、鞋子配对(幼儿操作学具打印)
1.出示鞋柜和鞋子卡片
2.师:娃娃家的宝贝们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的妈妈找不到了,还常常穿错鞋子了,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请小朋友们整理一下好吗?可是怎样的`两只鞋子才算是一双呢?
3.师:请小朋友们按鞋子大小、颜色、样式一样的找出来,把这些鞋子一双一双的配对好,再把它们整齐的粘贴进鞋柜吧。
4.幼儿进行操作
5.小结:原来鞋子是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的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
6.幼儿互相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粘贴鞋柜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了,这下娃娃家的爸爸和妈妈宝宝们要穿鞋子就很方便了,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整齐漂亮哦!
2.师:小朋友们回家之后也要把你们家鞋柜里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哦!下次穿的时候会又快又方便,而且看上去也很舒服的。
数学的教案 篇22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几)第69、70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过比较,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9加几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的思维过程。在探索9加几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10加几的转化思维。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学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渗透转化思想,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会用“凑十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关键:把9加几转化成10加几。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苹果卡片。
学具准备:每人准备小棒20根。
数学的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
2、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教学重点:
学会认识基础的.图形,并用生活中的例子作对比,从感观上认识图形。
教学难点:
因为是数学启蒙阶段,孩子比较小,对任何事物都很好奇,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回答孩子们提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十万个为什么。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各种道具卡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几种基本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三角形、星形,最直接的了解几种图形的样子。
你知道小动物身后都是哪些形状吗,请用直线将它们连起来。
课后反思:
1、在辨认图形时,要抓住图形的特征,如有几条边,几个角等等。
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在于正方形四条边相等,而长方形仅对边相等。
3、圆形和椭圆形的区别在于圆形的圆心到边的距离都相等,而不完全相等。
数学的教案 篇24
活动一:
用“左右手”感知自身的左右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谁有信心上好这一节课?请举起你的小手。
(1)感知左右手
师:看看你举起得手是你的哪只手?再看看你的另一只手,是你的手?
平时我们常用右手(左手)作哪些事?
师:左右手要多锻炼,特别是左手,会使我们的小脑袋越来越聪明。
(2)体验自身左与右
师:左右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看看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谁来说一说?
(3)游戏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左手拍左腿,右手拍右腿,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活动二:体验相对
师:我举起的是右手吗?(右手、面对面)
我们面对面的站者,因为方向相对,举起的右手就会相反。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的教案 篇25
二年级(上册)教材曾经安排过一次“观察物体”,那时从物体(玩具、茶壶、汽车等)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并选择适宜的图形表示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本单元继续教学“观察物体”,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并用视图表示看到的形状。全单元教材分两段编写,第一段观察长方体、正方体或这些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2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观察由3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在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基础上,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体会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物体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相同的。
第86页例题观察长方体形状的图书柜,首先教学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由于学生已经能辨别图书柜的前、后、左、右等面,图书柜的前面又可以说成它的正面,图书柜的左面和右面都是它的侧面,图书柜的上面更容易理解。所以,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由大卡通直接问学生“你能指出图书柜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吗”让学生在指指、认认、说说等活动中实现认识的转化。然后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这个图书柜,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三个面,有时能同时看到它的两个面,有时只能看到它的一个面。教材在情境图的下面又画了两个这样的图书柜,其中一幅图上画出了正面、侧面、上面三个面,另一幅图上只画出了正面和侧面。让学生判断这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各看到了哪几个面?学生在情境图里分别感受老师和女孩的观察,能够体会老师同时看到了图书柜的三个面,女孩看不到图书柜的上面,只同时看到两个面。虽然例题里没有出现只看到图书柜一个面的情境,但学生能够从看到三个面、看到两个面,自觉体会有时只能看到一个面。
“想想做做”里的习题大致分成三部分。
第1题是巩固对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分别指一指哪是洗衣机的正面、侧面、上面,哪是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大多数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两种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不会有多少困难。他们凭头脑里已有的洗衣机和冰箱的表象,识别洗衣机、冰箱各个面的图形;又依据洗衣机、冰箱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图形,想像这两个物体的样子。教材通过物体与图形间的这种转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果有学生因不熟悉这两种家用电器,指出它们的各个面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下面的实物图给予帮助。
第2题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放在桌上的长方体形状的文具盒,看到的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最多只能同时看到文具盒的三个面。教材不把这个内容作为知识讲授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体会这个内容。由于文具盒比较小,经常能同时看到它的正面、侧面、上三个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正面、同时看到它的上面或侧面也不难。而只看到它的正面、侧面,只看到它的正面或只看到它的侧面却不是很容易的,要把视线放在与文具盒的正面、侧面相同的高度上才能看到。教材希望学生学会把视线放在适宜的高度上观察,为下面继续学习物体的三视图作好准备。
第3~5题是观察几何体,先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再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正方体,说出看到的图形;然后是观察两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指出看到的图形。在从正方体或长方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时,要指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正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把视线垂直于物体正面的中间。又如从上面看,应站在物体的正前方并紧靠物体,低下头看把视线垂直于物体上面的中间。另外,观察正方体和长方体必须看实物,不是看教材画出的正方体、长方体的实物图。
2、进行简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能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作为空间观念的一个表现。一般情况下,物体的三视图是指描绘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面的形状的平面图形。
在第87页“想想做做”第4、5题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方体、长方体的三视图,初步体验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要领,初步使用了说一说或连一连等选择视图的方法。
第88~89页教学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例题先让学生用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照教材插图里的.样子摆一摆,再分别从摆成的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然后把观察位置和相应的视图用线连一连。摆、看、连是教材安排的三项学习活动。
为什么先“摆”?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通过摆能够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区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便于观察;第二个原因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可观察的实物,防止部分学生因缺少几何体而去看教材插图。
“看”是例题教学的重点,分别从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这里的“看”要注意三点:
一是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在全体学生中必须是一致的。
二是观察方法要正确,视线必须垂直于物体的那个面的中间。
三是要想一想看到的形状是怎样的图形。例题里的物体,从正面看到的图形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面是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其中右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从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两个上下连在一起的正方形。从上面看是教学的难点,虽然在物体上的两个正方形面一个高些、一个矮些,但是用同一幅平面图表示它们,应该是左右并排连在一起的两个正方形。必须让学生一边看、一边体会。
“连”是表达观察结果的一种方式,教材里画出了物体的三幅视图,让学生指出从正面、侧面、上面分别看到的是哪一个图形,适当降低了学生表达的难度。“试一试”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先是依据指定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然后是画出这个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让学生比较充分地经历“视图—物体—视图”的转换活动。
依据视图摆出物体一般经历“研究视图—摆出物体—验证摆法”的过程。“研究视图”要分析视图的结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其中左边的那个正方形上面还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对视图进行分析研究能启示物体的摆放方法。“摆出物体”是在分析视图、构思摆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时也会在分析视图的同时进行。如看到正视图的下面是两个左右并排相连的正方形,就拿出两个正方体左右并排摆在一起;又看到左边那个正方形的上面还有一个正方形,就在摆出的左边那个正方体的上面再放一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是不是符合要求?需要验证。验证的方法是从这个物体的正面看一看,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一致,摆出的物体是符合要求的。如果看到的形状和指定的视图不一致,应该重摆。这道题在摆好以后还要画出物体的侧视图和上视图,画视图的要求比选择视图连连线的要求提高了些,学生能画出草图就可以了。
3、“想想做做”围绕几何体与其三视图相互转化而设计。
第1、2题要求学生先用三个正方体摆一摆。其中第1题是照教材画出来的几何体那样摆,第2题是按“横着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要求摆,教学时不能疏忽这一点。
第3、4题是“依据视图要求拼搭”,其中第3题的每小题都只有一种摆法,摆好后还要从正面和侧面观察并画出视图。第4题是开放的,符合正视图要求的摆法不惟一。先把两个正方体一上一下竖着(或一左一右横着)摆放后,第三个正方体可以摆在这两个正方体的前面,也可以摆在后面。虽然摆成的物体形状不同,但正视图相同;虽然这两个物体的正视图相同,但侧视图不同。学生在体会这些同与不同时,空间观念得到了发展。
第5题里的三个物体都是用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其中左边和中间的物体都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4个正方体,右边物体只能直接看到3个正方体,让学生体会还有1个不能直接看到的正方体。
数学的教案 篇26
班级情况:
本班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对于新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特别喜欢游戏这种活动类型。数学《图形找家》这次教育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游戏形式的猜想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数学教法的单一、枯燥,是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了对各种集合分类,充分发展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和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
在这次活动中要实现的几个目的:
1、在角色游戏和猜想活动中复习几何图形的结合分类,以及复习10以内序数的加法,巩固三维特征的概括。
2、发展思维的敏捷性及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准备:
幼儿准备:每2个幼儿人一套学具《图形找家》
幼儿认识各种几何图形、掌握10以内的加减。
教师准备:
教师演用放大的一套。
活动过程: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以角色游戏(复习集合图形、分类、集合)来导入。教师:森林里有一所动物幼儿园,有一天,老师和小朋友做图形找家的游戏,你们看,哪几个小动物来做游戏了?教师逐一出示……大象、小鸡、小老鼠、小狮子。因为幼儿都是比较卡通的形式,而且又是角色游戏扮演小动物,这样可以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接下来将幼儿分成4组,每一组个扮演一种小动物角色。
教师出示图1:这10个图形有些什么不同?教师引导幼儿为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角的个数、边的条数来回答。教师通过这种色彩鲜艳的图片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游戏开始:教师出示图2,模拟各种小动物的口吻说。大象说:我要有单数编号的图形。小鸡说:我要有四条边的图形。小老鼠说:我要红色的图形。小狮子说:最后的三个图形给我。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用各种小动物口吻和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说玩后,请每组“小动物”个派一个代表上来找图形,教师按角色分别指出要哪几个图形。这部分用的是教师的放大的教具。
过后请下边的小朋友再次操作刚刚的游戏过程。教师:下面请小朋友两个两个一起合作,帮第一张图上的小动物找到自己的家,教师再次提醒一遍幼儿四个小动物要什么样的图形,教师巡回指导,这部分充分发展了幼儿之间的合作精神。
最后进行猜想活动……复习10以内序数的加法和方位。教师:图形娃娃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小动物们真高兴!我们再来玩一个猜图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出题:大象家没有,小老鼠家有,小狮子家没有,小老鼠家没有?0 4 0 0=5(5号图形)大的红的圆形,。要求幼儿猜出图形后,说出它的三维(大的、红的、圆的)以及在图1中的位置(第一排第五个)。这种猜想 活动幼儿非常感兴趣,抓住了幼儿好奇的心理特征,使幼儿思维高度集中。
数学的教案 篇27
说教材
这一活动主要要求幼儿辨认平面几何图形,中班小朋友他们的思维是直觉形象的,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感知事物的明显特征。然而几何图形的认识往往过于单调、抽象。因此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为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设计此活动,让幼儿能大胆地参与活动,积极地投放实践中去。
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能正确辨认圆形、叁角形、正方形,并能说出图形的名称。
2、知道叁种图形的特征,并能利用叁种图形组合变化出新形象。
3、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发展创造力及动作表现力。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互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特征。
2、自制的图形大小、颜色不同若干。
3、圆形、叁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
知识准备:
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坳。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找朋友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找朋友"中渗透了情感教育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主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纲要》提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石砖,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幼儿观察图形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
3、找朋友: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找朋友"的游戏我,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纳要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如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我会引导他们想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数学的教案 篇28
设计背景
教育方法运用要恰当、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往,我们老师所关心的是如何把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儿童,而无视儿童的兴趣、认识规律及发展水平,幼儿只是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只管跟着老师思路走,缺乏自己的思考,其结果是限制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这次学习序数1—10,我首先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教育环境,通过买东西的游戏情景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活动中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活动,当他们从不同颜色的货架格子里买到了所需的物品后,就请幼儿根据格子的.颜色特征猜一猜他们是从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物品,而从不同方向数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当大家发生争论时我就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2。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序数1到10的数字。
2。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
活动准备
超市小货架。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创设超市小货架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参与购物。
师:今天,我们来玩超市游戏,你们想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自由讨论准备买一些什么东西。
幼儿参与活动。
2.请个别幼儿告诉大家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货物,并请其他幼儿猜一猜他是在第几个格格子里买到的东西。
幼1:我在红颜色的格子里买的是娃娃,请大家猜一猜在第几个格子?
幼2:第二格。
幼3:第九格。
幼儿争论。
师:启发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答案呢?”
(二)交流讨论:
1.师:为什么买同样的东西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幼1:我是从左数到右的。幼2:我是从右数到左的。
师: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幼儿再次思考。
幼1:老师货架有高有低还可以从上往下数。
幼2:从下往上数也可以的。
2.师:引导幼儿发现序数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数,从不同的方向数得出的结论会不同。
3.幼儿分组交流。
4.集体交流: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所买东西的序数位置,请大家猜一猜他说的东西是在什么颜色的格子里买到的。
(三)游戏巩固:
1.幼儿分成两组,根据老师要求,依次把不同的物品放回两个货架,比一比哪一组放得又快又对。
2.相互检查放得是否正确,如有放错请幼儿自己改正。
教学反思
让儿童学会学习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它必然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和方法,作为儿童的援助者,引导儿童自主学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把教育的重心从“教什么,学什么”转移到“如何学”上来。现在,我采取了为幼儿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并在矛盾中寻找答案的学习方法,发现幼儿能积极投入,思维也很活跃,由于所学的内容是幼儿通过实践、思考后自主习得的,所以幼儿能较快理解并掌握,与此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大脑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幼儿脑功能的开发。
数学的教案 篇29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义及两个判定方法;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与综合应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菱形的两个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补充的题目,这两个题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运用,主要目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会用这些判定方法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这些题目的推理都比较简单,学生掌握起来不会有什么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级,可以选讲例3.
四、课堂引入
1.复习
(1)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2)菱形的性质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性质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应具备几个条件?(判定:2个条件)
2.【问题】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除根据定义判定外,还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吗?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木条,在它们的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四周围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木条,这个四边形什么时候变成菱形?
通过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两个条件:(1)是一个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通过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图,可以得到从一般四边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五、例习题分析
例1 (教材P109的例3)略
例2(补充)已知:如图 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E∥FC.
∴ ∠1=∠2.
又 ∠AOE=∠COF,AO=CO,
∴ △AOE≌△COF.
∴ EO=FO.
∴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又 EF⊥AC,
∴ 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例3(选讲) 已知:如图,△ABC中, ∠ACB=90°,BE平分∠ABC,CD⊥AB与D,EH⊥AB于H,CD交BE于F.
求证:四边形CEHF为菱形.
略证:易证CF∥EH,CE=EH,在Rt△BCE中,∠CBE+∠CEB=90°,在Rt△BDF中,∠DBF+∠DFB=90°,因为∠CBE=∠DBF,∠CFE=∠DFB,所以∠CEB=∠CFE,所以CE=CF.
所以,CF=CE=EH,CF∥EH,所以四边形CEHF为菱形.
六、随堂练习
1.填空:
(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 ;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3)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________;
(4)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 的四边形是菱形.
2.画一个菱形,使它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cm、8cm.
3.如图,O是矩形ABCD的对角线的交点,DE∥AC,CE∥BD,DE和CE相交于E,求证:四边形OCED是菱形。
七、课后练习
1.下列条件中,能判定四边形是菱形的是 ( ).
(A)两条对角线相等 (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 (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2.已知:如图,M是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的中点,DM⊥AB,EF⊥AB,ME⊥AC,DG⊥AC.求证:四边形MEND是菱形.
3.做一做:
设计一个由菱形组成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长为15 cm,宽为4 cm,由有一条对角线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菱形组成,前一个菱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后一个菱形的一个顶点.画出花边图形.
数学的教案 篇3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笑笑家新买了一套房子,爸爸拿回了新房子的平面图,现在让我们也一起看看吧。
1.出示平面图。
2.观察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3.思考: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1)独立思考。
(2)同伴交流。
(3)汇报。
得出: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1:100的含义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4.量一量平面图中笑笑卧室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 )米,宽是( )米,面积是( )平方米。直接提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2)汇报交流。
强调:必须先求出实际的长和宽,然后再算出实际的面积。
5.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订正。
6.在父母卧室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标出来。
(1)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交流方法,即要根据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先求出平面距离,然后再在图中标出。
(3)进行计算。
7.笑笑在本子上画自己卧室的平面图,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活动二、试一试
1.小明家在北京,他和妈妈要到上海去旅游。算一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1)理解题意,独立思考。
(2)交流自己的想法。
(3)进行计算。
活动三、练一练
1.完成32页第2题。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
2.一张地图上,用3厘米表示实际距离600米,求这张地图的`比例尺。
(1)独立计算。
(2)汇报,全班交流。
(3)说说自己的想法。
活动四、实践活动
1.找一张中国地图,量一量,算一算。
(1)量出北京和台北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量出乌鲁木齐和上海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2.找一张中国地图,用▲表出你家乡的大致位置。
(1)估一估在地图上你的家乡与北京的距离大约是( )厘米,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2)放暑假时,你打算从( )到( )去旅游,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 )千米。
3.量一量你的卧室的长和宽,以及一些家具的长和宽,然后以1:100的比例尺画出你卧室的平面图。
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里完成。
课后小结:说说你今天的收获和问题。
数学的教案 篇31
学习内容:
“分梨”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2.尝试学会用逆推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发现、欣赏并学习同伴身上的优点。
4.提高加减乘除的口算能力。
学习重点:
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
用逆推思维解决问题。
学习过程:
1.老师考勤学生,点名。
2.认识新同学,每个同学进行1分钟介绍自己。
3.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座位。
4.讲解解决“分梨”的问题:一只篮子中有若干梨,取它的一半又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其余一半又一个给第二人;又取最后所余的一半又三个给第三个人.那么篮内的梨就没有剩余,篮中原有梨多少个?
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反馈交流,老师引导启发思维。
⑷小结策略:逆推的解题策略就是从结果倒着推回去,在逆推过程中总数是不变的,我们要能找出关键条件,即最后得到的数量入手分析。
5.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对应例题的反馈练习:一只篮子里有若干梨,取他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一个人;再取余下梨的一半零一个给第二个人;最后只剩下2个梨。问篮子里原来有多少个梨?最后集体交流反馈。
6.进行扑克牌“24点”小游戏。
学习内容:
“水桶和油桶”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增加对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的多种形式。
2.另外教授一些数学计算的巧妙方法。
3.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操作发现并验证“水桶和油桶”问题的特征,培养学生大胆猜测、勇于探究的`求索精神。
4.利用简便方法,提高学生计算效率,更加高效的学习数学。
学习形式: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引入
师:提出问题:你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吗?展台出示题目。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取出1号靶,认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
2.小组交流,探究解决。
3.请同学们取出2号靶,尝试解决。(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如果有的学生做出来,让孩子展示,教师给予赞赏;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充分调动组内力量,探究解决。
4.请同学们按照组内交流出的方法各自解决。(小组合作,互相帮助)
三、课堂拓展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是不是觉得数学充满了奥秘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网络上找很多有关“水桶和油桶”的知识,然后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研究研究,好吗?
今后老师会继续为你们介绍一些更有趣的数学现象,这些数学方法更贴近你们平时的数学学习,有助于你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数学的教案 篇32
活动目标:
1、在情景和游戏,理解5以内的加法。
2、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的有用。
核心内容:
数量的分合包括具体的分合与抽象的数的分合两个部分,数量的分合包含着分解和组合两个方向,是指一个总数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数(量),几个部分数(量)可以合成一个数量(总量)。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符号卡片,PPT,操作图纸,经验准备5以内的分成。
活动过程:
一.引入
教师出示PPT水果园背景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水果园,这个水果园是这位老奶奶的,她要来考考我们的小朋友。她带了来了五个香蕉,他问我们5可以分成几和几?
二.学习五的.加法
1.教师出示PPT苹果园
师:老奶奶要开始考我们了,老奶奶在苹果园里摘了3个大苹果放在箩筐里,她觉得不够,又去摘了1个小苹果,现在老奶奶一共摘了几个?
师:谁用我这里的数字卡片,谁能帮我来列一个算式。(3+1=4)
师:3表示什么?
师:1表示什么?
师:4表示什么?
2.教师出示橘子园PPT
师:老奶奶先摘了3个大桔子,然后又摘了2个小桔子,现在一共有几个桔子,请小朋友摆一摆算式。
师:3+2=5,除了这样摆还能怎么摆?
师:它前后的数位置交换一下,结果不变。
3.教师出示西瓜园PPT
师:老奶奶来到了西瓜园,他摘了1个大西瓜,然后又去搬了4个大西瓜,老奶奶现在有几个西瓜?请小朋友摆一摆算式。
师:试试你能摆几种。
师:原来这里也可以摆出两种,1+4=54+1=5
4.5的加法算式
教师列出5的加法算式:1+4=54+1=53+2=52+3=5
师:原来5的算式有这四种。
三.游戏“破解电话”
师:小朋友真聪明,老奶奶说当我们都成功时,打电话给他,我来看看老奶奶的电话号码。
师:咦,怎么是6个空格啊,看样子需要我们自己破解电话号码。
四.开火车
师:老奶奶打来电话,邀请我们去她的水果园,你们想去吗?他给我们准备了一张火车票,需要我们自己算一算自己坐在哪一节火车厢。
在开火车的音乐声中做开火车的动作。
数学的教案 篇3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背醪蕉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迸嘌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上一堂数学课,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探究新知
(一)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苯淌Γ何颐蔷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提?
2毖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二)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背鍪局魈馔肌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毙∽樘致郏焊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毙∽榛惚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毖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背鍪尽白鲆蛔觥钡牟逋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笨渭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3笨渭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条件:有15只小鹿。
提问: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4弊邢腹鄄欤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苯淌Υ友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6苯淌η敫霰鹧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惫鄄煅生的奖品“智慧鸟”,提问:“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呢?”
2惫鄄炱渲幸桓鲎榈娜耸。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四、总结
1彼狄凰担航裉煺饨诳文阌惺裁词栈?
2苯淌,幔航裉煳颐茄Щ崃艘桓鲂卤玖欤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用数学)
五、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在让学生熟悉“用数学的题型结构的基础上,从给出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过渡到给两个条件可提多个问题,接着是只有一个条件提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最后是看图自己选择条件提问题。根据教材编写层层递进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1碧寤崾学问题的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叫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并由学生做评价。
2毙驴谓萄А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例题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据教材主题图,不规定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二是根据教材“做一做”的插图先给定两个条件提出问题,最后是只给一个条件提问题。
第一层次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当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题:“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再口答。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范围上要窄,难度上要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的第二、第三层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数感,并能说出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其次是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这一层次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计算机形象生动的演示,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化难为易,使全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最后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书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环节是知识应用。“用数学”这个课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让“用”字发挥到实处。要说明的是,对本节课课题“用数学”的出现,原本是一开始就出示的,但经过反复试教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课题出现得早了,学生根本不明白用数学的含义,就把它搁在一边,不去想它,最后课题与教学内容还是无法统一起来,至于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还是一知半解。现在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体验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才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用数学”,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用数学的含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再抽象成书本数学知识,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的教案 篇34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
教学目标
1背醪蕉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迸嘌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尊重他人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能根据已知的一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提问题的情境,体会提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来到了一个新的地方上一堂数学课,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二、探究新知
(一)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存在
1苯淌Γ何颐蔷常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时,就会向别人提出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藏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谁能试着提一提?
2毖生合作解答所提问题。
(二)教学主题图,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
1背鍪局魈馔肌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跟你的同桌说一说。
2毙∽樘致郏焊据主题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毙∽榛惚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4毖生口头解答所提问题。
(三)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自主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背鍪尽白鲆蛔觥钡牟逋迹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笨渭演示: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3笨渭演示,跑来了15只小鹿。
出示条件:有15只小鹿。
提问: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问题吗?
4弊邢腹鄄欤看着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苯淌Υ友生提的问题中选出若干个进行板演。
说明:“你喜欢解答哪题就解答哪题,你也可以自己提个问题进行解答。”
6苯淌η敫霰鹧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
三、应用知识,体验成功
1惫鄄煅生的奖品“智慧鸟”,提问:“能不能提出数学问题呢?”
2惫鄄炱渲幸桓鲎榈娜耸。提问:仔细观察,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四、总结
1彼狄凰担航裉煺饨诳文阌惺裁词栈?
2苯淌,幔航裉煳颐茄Щ崃艘桓鲂卤玖欤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边说边出示课题:用数学)
五、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用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的一个新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第19~20页的例3,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用加减法解答的用数学和20以内退位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和提升,要求学生不仅能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列式,还能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解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在设计时,力求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社会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如前所述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备课时,通过钻研教材,我发现,这节课的编写意图是在让学生熟悉“用数学的题型结构的基础上,从给出两个条件提一个问题,过渡到给两个条件可提多个问题,接着是只有一个条件提问题,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最后是看图自己选择条件提问题。根据教材编写层层递进的特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因地制宜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1碧寤崾学问题的含义。
课一开始,教师就让学生提问,使学生体验到什么叫问题,为什么要提问题。然后将提问题的要求提升,引导学生提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再以合作的方式解答问题,并由学生做评价。
2毙驴谓萄А
当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以后,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入例题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这一环节的教学又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据教材主题图,不规定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二是根据教材“做一做”的插图先给定两个条件提出问题,最后是只给一个条件提问题。
第一层次是由计算机创设情境,一群小朋友在做游戏,游戏一个一个地出现。在这一过程中不要求学生急于回答,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仔细地观察,当学生充分感受信息后,提出思考题:“根据图中小朋友的活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喜欢说哪个活动就说哪个活动,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再口答。这就比第一环节的让学生自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范围上要窄,难度上要高。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书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事情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在第一层次学习成功的基础上,继续利用计算机演示教学的第二、第三层次。首先是“做一做”的小鸟动态图,根据演示,引导学生感受教学知识的存在,形成初步的数感,并能说出两个条件:“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让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其次是再演示出现“15只小鹿”,要求学生根据这一条件提出问题。这一层次的学习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设计时采用了计算机形象生动的演示,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给学生带来乐趣,还化难为易,使全班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突破了难点。最后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了多个问题后,让学生进行书面列式。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列式,教师并不是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规定选择,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喜欢写哪题就写哪题,还可以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这样做,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的环节是知识应用。“用数学”这个课题最关键的就是这个“用”字,如何才能用好数学?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两个应用活动,一是观察学生的奖品“智慧鸟”引导学生从大小、颜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二是观察其中的一个组的人数,根据这个条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让“用”字发挥到实处。要说明的是,对本节课课题“用数学”的出现,原本是一开始就出示的,但经过反复试教发现,由于一年级学生本身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就弱,课题出现得早了,学生根本不明白用数学的含义,就把它搁在一边,不去想它,最后课题与教学内容还是无法统一起来,至于这节课到底学习了什么,还是一知半解。现在的设计是在学生反复体验用数学知识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最后才总结出这节课的课题“用数学”,这样就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用数学的含义。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数学问题,再抽象成书本数学知识,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
数学的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的教案 篇35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数学的教案 篇36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9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简单的统计图,知道统计的对象,会看简单的统计图。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统计的对象,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教学难点: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
课前准备:
每组一个篮子,4双筷子,4个小碗,玻璃球若干;小印章30个;统计图2种;多媒体课件;纸花若干朵。
课前交流:
1.给小组的每个同学编号。
2.公布奖励办法,给表现好的小组贴小红花。
3.了解学生的生日,教师对每月过生日的人数做好记录。
教学过程:
一、认识统计
(一)导入
师: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看比赛,有一场精彩的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想不想去看看?
(教师边播放小猫钓鱼的课件进解说: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参加比赛的队员,他们要参加什么比赛呢?想知道他们比赛的成绩吗?请看一下比赛的记录单)
(二)指导看图
师:图上有一条横线,下面分别列出了参加比赛的三只猫的名字,上面的小格表示他们钓鱼的条数,一小格代表一条鱼,涂了几格就表示它钓了几条鱼。
(三)认识统计
师:看这个图,你能告诉大家什么?
先小组四个人说说,再指名答。
生1:小黄钓了6条鱼,小白钓了5条鱼,小花钓了4条鱼。
生2:小黄钓得最多,小花钓得最少。
生3:小黄是钓鱼比赛的冠军。
生4:小黄比小白多1条,小白比小花多回条。
生5:小白比小黄少1条,小花比小黄少2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贴小红花鼓励。)
师:如果再有一条小黑猫参加比赛,你猜他能钓几条?为什么?
生1:可能是7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一只可能钓7条。
生2:可能是3条,因为图是按6条、5条、4条的顺序排的,再来,只可能钓3条。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的也很有道理。看这个图,我们不仅知道了每只小猫钓鱼比赛的成绩,而且知道了谁是冠军,知道了小黄比小白、小花多几条等类似的一些问题。
二、感受统计
师: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咱们同学之间的一场比赛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
(一)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要举行的比赛,请全体同学参加,高兴吗?先听清比赛的规则。
(1)每个同学必须听到老师“开始”的口令再动手,听到“停”的口令必须住手。
(2)必须用筷子将玻璃球夹到每个人的小碗中,手碰到玻璃球就是犯规。
(3)时间1分钟,由电脑计时。
师:请组长给小组的每一个同学发一个小碗,再发一双筷子。
(学生活动。比赛结束时,要求学生将筷子放回篮子,给动作快的3个组贴小红花。)
师:谁想把你的成绩告诉老师和同学?(指名3~5人,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师:大家都忍不住想说,老师也很想知道每个同学的成绩,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这样的一张纸,请组长记录,纸上有一条横线,下面是你们小组四个同学的号,谁夹了几个玻璃球,现在就请组长在谁的上面从下往上盖上几个小印章。(组长注意:盖章的时候要用力,一定要给大家记清楚。)
(每组一张统计图。)
(记完后将玻璃球倒入篮内,组长收起小碗。)
(二)认识统计
(展示一个组的统计图。)
师:这是第6小组的记录,从这张图上,你知道了这个小组比赛的哪些情况?小组的四个同学可以先商量一下,商量好了再举手告诉老师和同学。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商量的情况。)
生1:我知道了1号夹3个、2号夹6个、3号夹4个、4号夹7个。
生2:我知道了4号夹的最多,1号央的最少。
生3:我知道了2号比1号多3个,1号比2号少3个。
生4:我知道了2号比3号多2个,4号比3号多3个。
生5:我知道了1号、2号、3号、4号共夹20个。
(学生边回答,边让被展示的组评价,贴小红花)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真好,这个组夹的最多的是4号同学,其他组还有没有比他更多的?是谁?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师:我们这次比赛的冠军是××同学,我们向他表示祝贺,并发给他一个小奖品。
(三)小结升华
师:我们刚才记录了每个同学夹玻璃球的成绩,并且评出了冠军,咱们数玻璃球的`个数并且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板书)。
师: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评出了的夹玻璃球比赛的冠军。了解了小猫钓鱼的一些情况,统计的作用真不小。
三、应用拓展
(一)统计生日
师:课前,老师了解了同学的生日,现在请你根据老师刚才的记录,把大家的生日也用这样的图统计出来,好吗?谁先说说怎样涂?
生:横线上面一个小格代表一个同学,每个月有几个同学过生日就涂几格。
师:说得真好,我们奖励给这个同学所在的小组一朵小红花。
(学生涂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师:我们挑几个同学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挑两个同学的作品展示。(第一个同学的作品)
师:先自己评评好吗?
生:有点脏,不算太好。
师:挺谦虚的,谁还想给他评评。
生1:他涂得挺清楚,就是有些地方出头了。
生2:他涂得很准,和老师记录的一样。
师:第一次就涂得这样准,这样清楚,就不简单了。
(第二个同学的作品。)
生:他涂得很好,不但涂得很准,而且干净整齐。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二)统计红花
师:看黑板,你有什么发现?
生1:6组的小红花最多,得了5朵。
生2:1组、3组、5组的小红花一样多,都是两朵。
生3:2组得了1朵小红花,4组得了4朵小红花。
师:6组的小红花最多,说明6组的表现最棒,你觉得他们哪些地方做得好?
生1:他们发言最积极。
生2:他们反应最快,四个人的动作最快。
生3:他们最守纪律,听指挥。
师:大家说得真好,我们以后就要向6组学习。
四、小结全课
数学的教案 篇37
活动目标: 1、 学习按图形的两个特征标记分类并正确记录其数量。2、 培养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的习惯。
活动准备: 图形拼图一幅,标记卡、数字卡若干,各种图形若干,数字印章,印泥、操作用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教学活动
1、学习用两个特征标记对图形进行分类。以集体、个别、小组的形式,学习用两个标记卡记录三角形、长方形的`不同点。
2、学习按标记记录数量幼儿一次按标记集体、分组操作记录相应图形的数量(用数字卡表示)。
3、引导幼儿学习讲述操作结果要求幼儿看着标记图,说一说,图中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分类游戏(幼儿分别取自己的图形卡片)看一看,说一说,你的图形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看教师出示标记图,图形特征与标记相符的幼儿,举起卡片站起来。送图形回家,要求图形必须符合门牌号。
2、记数活动看图按标记记录。学习记录后,说说这幅图里有几个什么样的图形。 分类计数(数学) 相关内容:中班科学活动《比较厚薄》“一课三议”头饰(数学)
数学的教案 篇38
活动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6的形成,认识数字6,理解6的实际意义。
2、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幼儿操作,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数字6教学难点: 理解6的实际意义活动准备1、萝卜、青菜、磨菇卡片各6张,1—6数字卡片。
2、萝卜图片(数量是幼儿人数的三倍),上贴各种图形;另备与萝卜上所贴形状相同的图形若干。
3、兔子拼图(幼儿人数的一半),反面划成6格,分别写上1—6的数字并剪开。同样大小的底板图也划成相应的6格,画上1—6的圆点。
活动过程:
1、拔萝卜、青菜,采蘑菇(学习6的数数,认识数字6)(1)律动:师幼扮兔子随音乐"兔跳"。
(2)说说你(兔子)喜欢吃什么?
(3)为过冬备粮食:拔萝卜、青菜,采蘑菇。
(4)数数:有几个萝卜、几棵青菜、几个蘑菇。出示数字6,认读数字6。
2、分萝卜:学习6的形成,数数。
萝卜太少不够吃,请兔宝宝把每个萝卜分6份。
老师示范在一个萝卜上贴上6个图形,先贴5个红色的.圆形,再贴1个绿的圆形,5个圆形添上1个圆形是6个圆形,把萝卜分成6份了。
幼儿操作:找图形贴到萝卜上。
3、拼小兔:复习认识数字1—6和6以内数数。
老师介绍玩法:出示拼图底板,上划成了六格,每格上画了圆点,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出示拼图6块,(数一数,认一认它们背后1—6的数字)请兔宝宝将六块拼图贴到底板相应的位置。
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
教学反思:略
数学的教案 篇3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的概念。
2。掌握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和相交的概念。
3。使学生熟悉简单的几何语句,并能画出正确的图形表示几何语句。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一些几何语句(如:某点在上,即“经过”这点;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有且只有”的双重含义,即存在性和惟一性)的教学,训练学生准确地使用几何语言,并能画出正确的几何图形。学生通过“说”与“画”的尝试实践,体验领悟到“言”与“图”的辩证统一。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严密的思考方法及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学习好数学必备的基本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公理的讲解,举出实例说明它的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从实践到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再进行实践的认识过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其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激励学生要勤于动脑、敢于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使学生体会物体的对称美,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画体会美,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并尝试指导与阅读相结合。
2。学生学法:自主式学习方法(学生自己阅读书本知识,总结学习成果)和小组讨论式学习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的表示方法,的公理及相交线。
(二)难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理解,公理的理解。
(三)疑点
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实验法解决公理的理解;通过逆向思维解决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的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软盘)、三角板、木条、铁钉。
六、师生互动
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知识点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及其性质,通过画图及对几何语言的认识培养学生图形结合的'数学思维方式。
(二)整体感知
以情境教学为主,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逐步领悟,教师概括总结和学生自我学习评价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充分体现以学为主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投影仪显示本章开始的正十二面体的模型,学生观察这一复杂图形中有哪些是我们认识的简单图形?(学生会很快找出线段和角。)
演示:投影从正十二面体的模型中分离出某一部分,即线段、角。
引出课题:要掌握比较复杂的图形知识,需要从较简单的图形学起。本章我们就学习最简单的图形知识,即线段和角的知识,也就是我们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的两个图形。在这个基础上,以后我们再学习相交线、三角形、四边形等等。
【板书】第一章 线段 角 一、 射线 线段 1.1
探究新知
1。的概念
师: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小学就已经认识了它,你能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几种日常生活中形象的例子吗?
【教法说明】学生有小学的基础,会很快说出一些实际例子,如:黑板边缘、书本边缘、拉直的线、笔直的公路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演示:学生发言的同时,教师利用电脑显示一些实例,如:黑板、书本、笔直公路等等。然后变换抽象成一。
师:我们在代数中,常用一条特殊的,你知道吗?
(学生会回想起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
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几何中的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我们可以用直尺画,但画出的只是的一部分。
2。的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第四自然段,总结的表示方法。
【教法说明】对于的表示方法很简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会理解。但记忆不一定深,这种采取让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一是培养学生看书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爱看书且会看书。自己学到的知识要比教师直接告诉的记忆深刻得多。
由学生小结,得出的两种表示方法:
(1)用上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图:记作 。
【教法说明】用字母表示图形,小学没有介绍,现在学生初步接触,所以教师这里要补充说明点的表示方法。同时指出:以后学习中,常用字母表示几何图形,便于说明与研究。
3。点和的位置
找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一,另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找一点。然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平面上一条和一个点会有几种位置关系呢?
师生共同总结:
(1) 点在上,如图,叙述方法:点 在 上,或 经过点 。
(2) 点在外,如图,叙述方法:点 在 外,或 不经过点 。
【教法说明】在点和的位置关系中,要注意几何语言的训练。点在上和点在外,各有两种不同的叙述方法,要反复练习,以培养他们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4。的公理
实验尝试:用一个铁钉把木条钉在小黑板上,让学生转动木条,并观察现象。教师在木条上加上一个钉子,再让学生转动,并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以上实验你认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相互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同时板书公理内容。
[板书]公理:经过两点有一条,并且只有一条。简言之,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
体验证实:教师小结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分别经过一点和两点画。
【教法说明】
(1)学生通过实验,对公理有认识,但欲言之而不能,或虽能表达出意思但不严密。此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一定要强调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向学生们讲清“有且只有”的两层含义。第一个“有”说明的是存在性,过两点有存在。“只有”说明的是惟一性,经过两点的不会多,只有一条。如果把公理说成是:“经过两点有一条”就是错误的了。(2)公理得出后,让学生再次动手验证,使学生体会到公理的科学性,培养学生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便于学生对公理的记忆。(3)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实验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学生间的相互讨论、教师补充等手段,使学生了解公理的应用,如:木匠怎样在木料上画线;植树时怎样能使树坑排列整齐等等
【教法说明】通过公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举例,使学生明白科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只有现在好好学习,积累本领,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并体会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认识过程。
5。相交线
师:根据公理,过两点有几条?
(学生会答出:有且只有一条。)
师:反过来,两条不同的可能同时经过两个点吗?
(学生容易答出:不能)
师:两条不同的不可能同时过两个点,也就是说,两条不同的不能有两个公共点,当然,也不能有更多的公共点。因此,我们得出一个新概念;
[板书]如果两条有一个交点,我们叫这两条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这两条叫相交。
如图, 和 相交于点 ,点 是 和 的交点。
【教法说明】两相交为什么只有一个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从 公理入手提出问题,再反过来考虑,这种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突破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1)
1。问答题
(1)经过一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2)经过两点能否画?能画几条?
(3)只用上的一个点来表示是否可以?用上的两个点表示呢?
2。读出下列语句,并按照这些语句画图
(1) 经过点 。
(2)点 在 外。
(3)经过 点的三条。
(4) 与 相交于点 。
(5) 经过 、 三点,点 在点 与点 之间。
(6) 是 外一点,过 点有一 与 相交于点 。
【教法说明】问答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巩固公理,作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 “言”与“图”的转化能力。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点:
八、布置作业
预习下节内容
补充:按照下面的图形说出几何语句。
数学的教案 篇4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系列“春游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的独立、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学会解决旅游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选择较合理的策略。感悟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活动表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出春游的课题
1、诗歌欣赏:《春天来了》,这是一首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自己创作的诗。这么优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这美好的春天里,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游”的课题。 2、你喜欢旅游吗?在旅游中要注意什么?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感受旅游的快乐,但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问题,要同学们一起解决。让我们出发吧!
二、合作探究春游中的数学问题
1、选择合适的租车方案
(1)出示租车信息:一共有40人参加春游活动,有两种型号的车可供选择,大车租金每辆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车租金每辆120元,限坐乘客12人。请你算算怎样租车最省钱?
(2)先让学生估估、猜猜。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把租车方案填在课本上。
(3)租车方案怎样租车最省钱?
(4)汇报结果后总结方法:最省钱的策略是,车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满,空位必须尽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辆大车和2辆小车的方案最合适。
2、快餐店用餐
师:到达目的地,同学们玩得真开心,转眼到了吃中饭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快餐店用餐,这里的食品真丰富,有凉菜、热菜、主食、饮料等。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最喜欢的食品。
(1)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再把自己的选择填在课本的表格里,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钱?(提醒学生别浪费。) (2)汇报结果,看看大家都选了哪些营养又美味的食品。
3、买纪念品回家
师:在快乐的游玩中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该返回的时间了。导游把大家带到一家纪念品商店,让同学们买些纪念品带回家。
(1)与小组同学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淘气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为什么先给爷爷买拐杖?
(2)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并提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再解答出来。
(3)如果你有20元钱,你准备带什么纪念品回家?说说理由。
三、写数学日记
师:同学们,愉快的一天结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开心吧?而且用你所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请你把它记下来吧。你这一天是怎么过的,在游玩的过程中解决了哪些数学问题?有什么感受?请按下面的格式写一篇数学日记。
XXXXX年XXX月XXXX日星期( )天气: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延伸:清明节到了,如果学校要带六年级的同学们去茅家岭烈士陵园扫墓,你能不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填在课本第38页),下节课在班上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请你试试吧。
板书设计:
旅游中的数学——春游
1、租车2、用餐3、买纪念品4、写数学日记 5、设计扫墓计划
数学的教案 篇4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
教学难点:
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奇偶性
1、游戏:换座位
首先将全班39个学生分成6组,人数分别为4、5、6、7、8、9。我们大家来做个换位置的游戏:要求是只能在本组内交换,而且每人只能与任意一个人交换一次座位。
(游戏后学生发现4人、6人、8人一组的均能按要求换座位,而5人、7人、9人一组的却有一人无法跟别人换座位)
2、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能很直观的找出原因,并说清这是由于4、6、8恰好是双数,都是2的倍数;而5、7、9是单数,不是2的倍数。
(此时学生议论纷纷,正是引出偶数、奇数的时机)
3、小结:交换位置时两两交换,有的小组刚好都能换位置,像4、6、8、10……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偶数;而有的小组有人不能与别人换位置,像5、7、9……不是2的倍数,这样的数就叫做奇数。
学生相互举例说说怎样的数是奇数,怎样的数是偶数。
二、猜想验证,认识奇偶性
活动1
(1)出示题目和情景图: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
(2)提出问题: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3)探究活动
学生可能会运用数的方法得出结果,不一定正确。
师:小船摆渡100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你会怎样做?能保证正确吗?
引导学生运用策略:①列表法;②画示意图法。
三、实践操作、应用奇偶性
我们已经知道了奇偶数的一些特性,现在要用这些特性解决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问题。
1、试一试
(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一次,杯口朝下。翻动两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呢?翻动19次?105次?请尝试说明理由。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奇数次朝下,偶数次朝上。
师: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2)有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两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3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你手上只有一个杯子怎么办?(学生:小组合作)
学生开始动手操作。
反馈:有一小部分学生说能,但是上台展示,要么违反规则,要么无法进行下去。
引导感受:如果我们分析一下每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杯子数的奇偶性,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
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发现
交流:一开始杯口朝上的杯子是3只,是奇数;第一次翻转后,杯口朝上的变为1只,仍是奇数;再继续翻转,因为只能翻转两只杯子,即只有两只杯子改变了上、下方向,所以杯口朝上的杯子数仍是奇数。由此可知:无论翻转多少次,杯口朝上的杯子数永远是奇数,不可能是偶数。也就是说,不可能使3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
学生再次操作,感受过程,体验结论。
2、活动2
出示两组数: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1)学生独立猜想,完成“试一试”,小组内汇报交流,然后统一意见进行验证(要求:验证时多选几组进行证明)。
如果两个数相减呢?如果是连加或连减呢?
汇报成果:
(1)奇数﹢奇数=偶数
(2)奇数-奇数=偶数
(3)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个)
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个)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你能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学生的举例可以引导从正反两个角度进行)
(2)运用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 + 20xx:,46786-5787:,11231+2557+3379+105:
11387 + 131:,60075-997:,335+7757+223+66789+73:
268 + 1024:,9876-5432:,2+4+6+8+10……+998+1000:
3、游戏。规则如下: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转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你。谁想上来参加?
学生跃跃欲试……如果继续玩下去有中奖的可能吗?谁不想参加呢?为什么?
生:骰子始终在偶数区内,不管掷的是几,加起来总是偶数,不可能得到奖品。
是呀,这是老师在街上看到的一个,他就是利用了数的奇偶性专门骗小孩子上当,现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自由说。
四、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1、说说我们这节课探索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2、那如果是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上放在桌上,每次翻动其中的3只杯子,能否经过若干次翻转,使得4个杯子全部杯口朝下?最少几次?
数学的教案 篇42
【教学内容】
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2~25页。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活动中,了解三角形的各组成局部,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在探索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边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三角形。
1.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
2.认识三角形的各局部名称
(1)回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2)补充:顶点
3.揭题:三角形还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地研究三角形。
二、探索三边关系。
1.理解“围成”的含义。
(1)提问:围一个三角形就要用到几根小棒?
(2)生围
(3)小结:相邻两根小棒的头和头相连了,就说是围成了三角形。
(4)质疑: 三根小棒是不是一定能够围成三角形呢?
(5)小组合作研究
(6)交流:有时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2.探究第一个条件:
(1)质疑:为什么有时能够围成三角形,有时却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2)讨论:红、黄两边的长度要符合怎样的.条件,才干和蓝边围成三角形?
(3)交流并检验
(2)小结:要围成一个三角形,红边和黄边的长度和就必需要大于蓝边。
3.探究第2个条件。
(1)固化条件1:4组判断
(2)质疑:蓝边10厘米,红边3厘米、黄边15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
(3)操作并得第2个条件:要围成三角形,红和黄的长度和要比黄边长。
4.探究得第3个条件:
(1)设疑:会不会有了这两个条件还不够?还要满足其他的条件?
(2)讨论并验证
(3)小结:还要符合第3个条件,黄边和蓝边的和要大于红边。
5.形成结论。
(1)问题:要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要同时满足几个条件?
(2)小结: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长度和都大于了第三边。
6.优化判断
(1)固化结论:要围成三角形3边要符合什么条件?(2题)
(2)优化判断:
长边+短边>中边 长边+中边>短边 短边+中边>长边
a.问题:哪一个条件符合了?
b.判断说理
c.方法: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断。只要短边之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就能围成三角形。
(3)巩固
三、全课总结。
四、解决实际问题。
路线判断。
五、拓展提高。
固定边7厘米、3厘米,配一条活动边。活动边可以是几厘米?
数学的教案 篇4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挂图!
二、探索新知:
213元 42元 12元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12+12+12+12=48
(2) 12 (3)12
12 × 4
12+ 12 48
48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买两个书柜需要多少钱?
213×2=()(元)
213× 2 答:
2、 14 31 123 214
× 2 × 3 ×3 × 2
3、7×3+4 8×6+3 5+2×8
2×6+5 4×9+6 3+6×7
4、一件大衣的价钱是一件羊毛衫的3倍。一件大衣多少钱?一件大衣比一件羊毛衫贵多少钱
羊毛衫132元
5、填表。
2辆 3辆 4辆 5辆 6辆 7辆 8辆
大车乘客数 60
小车乘客数 24
数学的教案 篇44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数学的教案 篇45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20×10 30×20 40×30 400×30
(2)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文第32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先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数学的教案 篇46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数学的教案 篇4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过程设计:
一、激情导入
1、导入课题
生读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路上得到了一个大西瓜,他们知道猪八戒想多吃。师傅说:“分给他二分之一,他嫌少,分给他四分之二,他还嫌少,之后师傅说分给他八分之四,这次猪八戒觉得已经很多了,高兴得答应了。可是悟空却在旁边一个劲地笑,你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吗?
师:孙悟空为什么笑呢?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这三个分数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用折纸的方法来看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2、明确目标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3、预期效果
达到教学目标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任务呈现
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自主学习
师:拿出准备好的三张正方形纸。按照下面的要求来进行操作。请一同学读学习要求
1、把三张正方形纸平均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将纸平均分成2、4、8份,分别把2分之二、4分之二、8分之四涂上颜色,并标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8分之四。
2、仔细观察三张纸的涂色部份,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同位分工合作完成。现在开始。
师选择一份作品粘贴在黑板上,请一同学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请二至三位同学说一说。
师:我们都发现了涂色部份的面积是相等的,那你们能不能把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列成一个等式呢?
生回答。师:现在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笑了吗?请同学回答。
师:猪八戒每次分到的都是一样多的。它还以为啊,开始分得少,后来分得多。不过猪八戒也许也正纳闷呢?这几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各不一样,那它们的大小怎么会一样呢?你们想帮猪八戒解决这个问题吗?(想)
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个式子从左往右地观察,看一下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得到下一个分数。
生:我发现了二分之一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2得到了八分之四。
请二名同学重复。
师:你们想得一样吗?我把二分之一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到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又得到了八分之四。那在这个式子中我们是把分子分母同时乘2,分数的大小不变,那如果我们把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5分数的大小变吗?同时乘以10呢?那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来总结一个规律呢?
生回答: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分数的大小不变。
请一至二名同学回答。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谁来举一个例子。指名三位同学回答,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右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请一同学回答,
生:我们发现了8分之四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了四分之二,四分之二的分子与分母同时除以2得到了二分之一。
师:嗯,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2分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同时除以4大小会变吗?同时除以5呢?能不能根据这个式子再总结出一句话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二名学生重复)
师板书:或者除以
师:你能根据刚才总结的规律举一个例子吗?
让三名学生举出例子,师板书。并问: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几?
展示交流
师指着板书说明:我们说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那是不是包括所有的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板书八分之四同时除以0,问:这个式子成立吗?(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
师:为什么
生:因为0不能作除数,
师: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式子是错误的。(画叉)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除以0了,我乘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板书:8分之四乘以0,打上问号)
生:不成立,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相当于除数,除数不能为0。
师:对,大家都知道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画叉)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不是所有的数需要加上一句什么话
生:0除外
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
师:我相信如果当时猪八戒会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了,那咱们同学们千万不要范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生齐读二遍。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
任务二
任务呈现
课本76页的例2,请一同学读题。
自主学习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和同位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展示交流
每题请二名同学回答,(集体订正答案)
检测导结
1、目标练习
76页“做一做”
练习十四的1、2、6、7题
2、结果反馈
生做完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结果。
3、反思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大家谈谈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收获。
三、辅助设计
教具课件设计
小黑板正方形纸数块
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和作业设计
1、完成课本76页做一做中的1、2题。
生独立完成,师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中的1、2、5、6、7题。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而且我们还学会了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转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其实生活当中还有许多的数学知识,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就能够发现,我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在学习上面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