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

2025/07/3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话语背后,是父亲包容又严苛的爱;一次次不厌其烦的教诲,是父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这就是钢琴家傅聪与父亲傅雷书信的点点滴滴。这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一部呕心沥血的成长记录。

《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记录了傅聪由钢琴学童到世界瞩目的钢琴家的成长过程。书中有傅雷夫妇对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千个叮咛万个嘱咐,有亲情间的心灵沟通,是傅雷夫妇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当时,通讯根本不发达,远隔重洋的他们,只能凭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书抵万金”,见字如面,书信让他们近在咫尺。这些纸上的家常话如涓涓清泉,滋养着这个学童;如冬天的阳光,温暖着这个学童。让身在异乡的他,感受到亲情的温度。

1955年,傅聪在第五届钢琴大赛上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比赛上获奖的新中国音乐家。傅雷给傅聪的信中写到:“但愿你做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在傅雷的影响之下,少年傅聪就有一颗赤诚中国心。在波兰钢琴独奏会之后的傅聪写信给父母:“能够让人家对我最爱的祖国产生这种景仰之情,我真觉得幸福。”傅雷给傅聪的做人原则是:“先要学做人,次为艺术家”。

《傅雷家书》突出体现“傅雷精神”,傅家门风,是傅聪成长必要的精神钙片。在这样的家风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级钢琴家,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严苛的家庭教育让傅聪养成勤奋的好习惯,同时他也有常人不具备的品德和毅力:一个人独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坚持练琴至少十二小时;在荣誉和成功面前,不骄傲自满,所以造就了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

不管我们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们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为孩子们付出。寸草难报春晖啊,你看,每一个热气腾腾的早晨,每一桌丰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学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为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唠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把父母对你的种种唠叨当做爱的絮语,不要辜负父母对你的无私奉献,不要荒芜了这份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楼适夷曾经说过:“《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空闲之余,我再次从书架上抽出这本书,摩挲着封面想再次感受家书的温情与厚重。

万水千山也无法阻隔这种陪伴,直至傅雷离开这个世界,其实,他并没有离开,至少在傅聪心中,至少在喜爱他的读者中,他从未离开。那一封封书信给我的震撼如同海面上的滚滚波涛——汹涌澎湃,经久不衰。

“赤子之心”是贯穿全书的精神,同时也是傅雷先生做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傅雷先生虽然家教严格,但他的教育方式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改进,父子关系愈发和谐,他们在对艺术的切磋交流中成了知心朋友,他在孩子面前从来没摆出过高高在上的姿态,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感情总是溢于生活的细节之中。同很多父亲一样,爱子之心犹如大海,澎湃而深沉。对艺术无上的追求,真挚的感情流露,心系民生的家国情怀,这三者拼在一起便是傅雷父子,便是——赤子之心

当今社会,如傅雷父子一般的'人很多,留守儿童就要面对这种父子聚少离多的情况,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的几率很大。父母怕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便试图用钱来弥补。假如他们像傅雷先生一样,用书信的方式陪伴孩子的成长,也就不会留下遗憾了……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令我记忆犹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解脱。”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啊,当我们面对成功时,要谦虚坦然,面对失败时,要积极进取,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这句话给了深深的启迪,我一定会永久铭记。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浮生如寄,寸阳亦争。陪儿子一齐看《傅雷家书》,让孩子能很好地阅读到半个世纪前中国翻译家、作家傅雷给儿子傅聪186封书信,一齐感受了这个优秀家庭星火传承的故事。我觉得未必每个家庭都会有才艺出众的家长和天分突出的孩子,可是每个家长对子女寄予厚望的初心亦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家庭价值观值得我们学习的好书。在傅雷给儿子的书信里,我眼前浮现出一位父爱如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子浓烈的热爱、谆谆教导、满怀期望的`伟大的父亲形象。看到那里,这让同为家长的我感到自惭形秽。傅雷教育儿子十分严格,不但从行为举止,并且思想、意识上尊尊教导。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都有标准不可逾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艺术方面的鼓励和鞭策。在信中还时不时关心家人,充满了浓厚的亲情。担心儿子身体健康,怕儿子生病,叫他气候转变及衣服。看到这些我有些感慨,原先春天里每一朵绽放的鲜花,都有着阳光、春风、雨露、土地无私的培育。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深藏着其父母为孩子努力撑起一片蓝天的艰辛背影。

我觉得我作为一名家长,读了这本《傅雷家书》后在孩子日后教育方面有了更清晰的方向。我很欣赏傅雷家长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人格看作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作次要,艺术教育只当全面教育的一部分。家庭中的艺术气氛,关切社会上大大小小的习惯,孩子在长年累月的侵淫之下,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能说没有影响。我家儿子即将迈进青春期,我该如何去正确地引导他,让孩子能够在专属他的青春花季里芬芳馥郁,我想我已在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古有抱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念而潜心研读的莘莘学子,也有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豪情而发奋的志士仁人。读书学习不仅仅是礼貌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更是国家兴盛之要。

亲子共读《傅雷家书》或批注整理,或深度解读,或深情演绎,诠释着各自的阅读感受。在共读中倾听交流,在分享中碰撞思想,在彼此陪伴的时光中,细腻与绵长的爱在静静蔓延。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中发现美丽,在书中享受人生。愿书中的光亮永远投影你心,让心底的感动一向温柔长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为国人培养出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八十年代至今。《傅雷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中“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教子的历程”;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印象最深的除了傅雷每信必有的关于音乐的见解和如何做事做人的教导外,最记得的就是他告诉傅聪,进屋脱大衣时要连丝巾一起拿下来,站立着跟长辈说话时,要身体站直两手下垂,以及若把手抄在裤袋里,是很不礼貌的,而把手抄在衣服的口袋里,则更不礼貌。看到这些文字时,我的惊讶甚至大过了我的感动。这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呵!这样的琐事,也要不远万里点点滴滴地写在信中!为此在当年的笔记里,我写下了一句话:这是博大而精深、感天而动地的一本书。傅雷对音乐富于穿透力的诠释,对中国文化清澈的认知,对美术作品深刻的理解,对人生几近苛

刻的执着,等等,等等。除非你亲去阅读,你亲去感受文字间的深刻和温暖,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本书它会教会你很多。教会你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教会你如何生活得雅致而富有品位,教会你如何理解音乐如何对待艺术,教会你去读哪些中国古典图书能更快地吸取其精华,教会你接人待物的礼貌。最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应该怎么样做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的楷模。凭借着独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语言,他把对儿子那股深沉的父爱,那份真挚又朴素的情感,点点滴滴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为傅聪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就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读书学习、穿衣吃饭,还是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体现了傅雷本人的个人修养。外宾做客时,傅雷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又是亲自下厨,又是陪着逛街,让外国友人“真正尝到了中国的人情味”。傅雷还经常教育傅聪尊师重道,多与老师联系,不要辜负了老师的.厚爱,而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画作送给傅聪的老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人生的片段。“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不愧是身为文学家的傅雷,人间百态顿时跃然纸上。

人生确实如此,就像是一场旅途,走的越远,就会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顶,也终究会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顶远望呐喊,雀跃放松,下坡时就会越加手忙脚乱;上坡时在意下坡的困难与疲惫,身上的枷锁不但会越束越紧,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压垮自己,寸步难行。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不骄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读后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的价值。有志者自有千万记,无志者终感万千难,每当我们用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时,总能发现出世界的五彩与缤纷。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可却都是充满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只有那些坚信自己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每一封家书都值得我细细地品、慢慢地研,它拥有着文学价值与人间美好的情感。傅雷深爱着孩子,“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为什么?因为父亲在思念着、爱着孩子。“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这是一位父亲讲给儿子的人生大道理。

傅雷对儿子说“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要求我们。傅雷给儿子深沉的爱,把儿子当作朋友,讨论艺术上的问题;指导端正着儿子的品格;让儿子产生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观念。正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宝藏。

读完《傅雷家书》,我想了想自己,也不禁一触。天下父母之爱都一样深沉。记得我初一住校时,约定每天与父母打一通电话,父母千叮咛万嘱咐,给我指明学习方法,提醒我注意身体,好好学习。一次周末回家,看到一个小本,本上密密麻麻的字,原来是父母每天接我的电话前,先记下要和我说的话。每天虽时间不长,可在这一句句话中夹着爱。我明白了要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互相理解。

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傅雷教他的儿子做人、做学问、爱国,言传身教,影响着儿子的一生。而我们的父母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感染着我们,扶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