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2025/07/31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1

主要内容:

这是一部美与丑不朽碰撞的作品,昭于首人们在美丽的躯体中,未常不能蕴着高尚的灵魂。

副主教克洛德指使敲钟人卡西莫多劫持爱期美拉达。卡西莫多因此被除数判鞭刑,在行刑广场上,爱期美拉达不计前嫌给他喂水。后来,爱斯美拉达由于受到克洛德的嫁祸而被判处了死刑。卡西莫多从刑场救出爱期美拉达,藏于圣母院,但却被克洛德劫去交给了官兵。行刑之日,卡西莫多将克洛德从楼顶推下摔死,自己则在爱斯美拉达的遗体帝自尽。

片段回顾:

第十一章《母女团聚》(140页)

隐修女激动地大喊:“快把它拿给我。”她一把抓了过来,把两只鞋比较了一下,浑身颤抖:“我的女儿!”“妈妈!”爱斯美拉达回答。隐修女急忙把铁栅打开,抱住他的女儿,把她换进小屋,轻轻地放在地上,又抱在怀中,她快乐到了极点。

阅读感想: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让我们看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真实较量。外表丑陋但心地善良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让我体会到“只有善良的内在与真诚的情感,才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而有华丽的外表,但缺乏善良的内涵,生命就形同虚设。”我长大后一定要做一个像卡西莫多的人,但外表和内在都同样完美,那是更好。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8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小说描写了15世纪光怪陆离的巴黎生活,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以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和悲剧命运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

首先一组人物形象是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但在当时社会,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美丽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邪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强悍的卡西莫多,最后也只有选择徇情这一悲剧结局;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也爱上了美丽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弗罗洛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充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雨果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深刻剖析了这个人物阴暗扭曲的灵魂。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2

维克多·雨果(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内容梗概

这个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爱斯梅拉达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少女,以在街头跳舞和表演为生。副主教觊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吩咐身强力壮的卡西莫多将少女劫走。爱斯梅拉达在途中被年轻英俊的军官弗比斯所救,卡西莫多也因此被绑在广场上示众,当他焦渴并受尽嘲笑时,爱斯梅拉达为他送来了水。爱斯梅拉达爱上了救她的军官,而军官贪图她的美色,在他们的一次幽会中,弗比斯被隐藏在暗处的副主教杀害。副主教嫁祸给爱斯梅拉达,并以此威胁她委身于他。爱斯梅拉达拒绝了,在她即将被处以绞刑的前夜,卡西莫多将她救出并送进了世俗无法管辖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悉心照料并使她免受主教的骚扰。弗比斯大难不死,抛弃了爱斯梅拉达,即将与高贵的表妹结婚。法院决定逮捕爱斯梅拉达,而吉普赛兄弟姐妹想救下她,在混乱中主教把宁死不从的爱斯梅拉达交给了因痛失爱女而疯癫的隐修女,而隐修女认出爱斯梅拉达正是她失踪多年的女儿。虽然隐修女极力救助,但爱斯梅拉达还是被抓住,她的母亲也在混乱中被杀。主教站在巴黎圣母院上看到爱斯梅拉达被杀而癫笑,被卡西莫多从楼上推下摔死。卡西莫多早已爱上爱斯梅拉达,他来到坟场抱住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只留给后世两具无法分开的尸骨。

人物性格

爱斯梅拉达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她从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作者则把爱斯美拉达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卡西莫多是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是雨果根据美丑对照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他外表丑陋,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这一形象还体现了善战胜恶,真诚战胜虚伪的理论。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道貌岸然,衣冠楚楚,但灵魂肮脏,毒如蛇蝎的伪君子。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该书的深刻内涵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反映十五世纪法国封建统治的黑暗的浪漫主义色彩长篇巨著,它所想要表达的不仅仅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更是想要通过宗教生活牺牲品深刻揭露被教会控制下的中世纪宗教文化,教育对人性的束缚,揭示其不人道的一面。同时也想通过外表丑陋但内心却无比善良的卡西莫多来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友爱,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我觉得这部小说最经典的点是将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毁灭而来昭示悲剧所带给读者最深沉的刺痛。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3

看完巴黎圣母院已经有一个星期了,早该写的书评却迟迟没有动笔。其实挺不想和别人交流我的阅读感受的,我怕有人觉得我矫情。因为我真的并没有那么喜欢这个故事,不喜欢美丽又无辜的爱斯梅拉达,不喜欢金玉其外的弗比斯,也不喜欢面丑情深的卡西莫多。但是我一直想写些什么,如果说有什么理由让我如此的话,大概就是我想谈谈一个人克洛德·弗罗洛副主教。

忘了在哪里看过的一句话,坏人总是有着最高尚的伪装和最坚定的操守。所以即使小学课本里就说过,副主教如何残酷地导演了整场悲剧,我还是被他表现出来的近乎圣人的形象迷惑了:对科学与知识严谨而执着的终生探索,对世俗生活的敬而远之,对年幼弟弟的强烈热爱和永远冷静的面容。如果不是秃头和他对女人过分虚伪的敌视,我想他或许是个有魅力的男子,至少是个令人崇敬的教士。

他对无辜的爱斯梅拉达有着最恶毒的仇视,以一种可怖的自我压抑,来远离她几乎可以征服一切的美和魅力;另一方面又像一个变态跟踪狂,旁敲侧击了解这个姑娘的纯洁生活。爱之如狂,恨之切齿。他用阴郁的眼神追随那灵巧曼妙的身姿,用不顾一切的残酷陷她于地牢和将死的困境。可是我看到监狱里的一段,突然停下了翻页的手。我想,若是一切到此戛然而止,我几乎要为他落泪了。因为他在爱里不得救赎,比起爱斯梅拉达的无知和弗比斯的虚情假意,他爱得无望。冷酷,对别人也是对自己。

“我又惊又喜,心醉神迷,忘情地注视你。我全神贯注地凝望,猛然惊恐得战栗起来:我感到命运抓住了我。”

“以心灵的全部狂热去爱她,深感为换取她一丝微笑,情愿献出鲜血和生命,情愿牺牲名誉和灵魂,情愿舍弃今生和来世,舍弃永世和永生!”

“我的灵魂里是一片黑夜。”

雨果的浪漫主义渗入字里行间,以至于这个罪恶的魔鬼在肮脏地牢里吐出的言语,如同世上最真诚的情书。可是《巴黎圣母院》并不是要讲述一段爱情,更不是对一个教士袍下被束缚的灵魂的.同情。我大概是魔怔了,竟在这本该只有淫欲和残酷的双眼中看出无奈,在这黑色的灵魂里触摸到痛苦。但这其实并不能怪我。雨果将他所信奉的“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美学原则践行得太彻底,我竟不是从卡西莫多身上而是在克洛德处感受到这一切。

故事并不会如我所想,戛然而止,美是要被歌颂的,丑恶是要被击落尘埃的。所以副主教不值得同情地走向自己的地狱,贪生怕死、威逼利诱,死前的形象终于被丑化得可以成为完美的反面教材。他虽然出自阴暗天性并不一定成为一个好人,却本不至于此,终于因为这份甚至不知道该不该称之为爱情的迷恋走向万劫不复。我并不为之难过,却庆幸还好只是小说,又忐忑是否真的只是虚构。

既然已是魔鬼,爱不爱还有什么所谓。

愿我们每个人,在爱里都不至面目可憎。总有更广阔的世界在未来等待着,所以我一定不会记得这一刻,所有不好的爱恨怨憎。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4

人们时常感动于《巴黎圣母院》中相貌奇丑敲钟人卡席莫多对吉普赛美妙少女爱斯美腊达谦卑的感情,而我却被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弗洛德对爱斯美腊达孤独、霸道而绝望的爱所深深震撼!

作为一个教士,弗洛德性情温润、清心寡欲、时常沉醉在主的教义中。但自从他偶然看到在街头跳舞的爱斯美腊达之后,她颀长的身材,优美的舞姿,无与伦比的美貌深深地征服了他,唤醒了他沉睡三十多年的感情,他深深地爱上了她!

噢!作为一个教士这是不允许的!所以他只能默默地关注她,深深地沉沦,疯狂地迷恋她!教士这一身份的特殊性注定了他的爱是无声的,是孤单的。

有人说:“没有经历过感情伤痛的人,一旦爱起来就是疯狂的!”这句话在弗洛德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三十多年的感情禁锢使他爱她爱到骨子里了。为了得到她,他深夜潜入爱斯美腊达的房间,应对着爱斯美腊达的咒骂,反抗他深情表白:“开恩吧!但愿你明白我是多么爱你!是火,是熔化的铅,是千把钢刀剜我的心啊……你就糟践我吧,打我,使坏吧!你要怎样样都行!可是你开开恩,爱我吧……爱我吧,爱我吧!我求求你了!”这么深的感情,让我动容!

可是感情是自私的。弗洛德的感情更是如此,他始终坚信:得不到就该毁灭!所以他不能理解爱斯美腊达不爱他的事实,亲手杀了她的情人,并嫁祸给她,致使她被判死刑。在刑场上,他伏在她的耳边那句:“那好吧,你就死吧!谁也得不到你!”令人感觉自我的心被硬生生地剜去,深深地疼了。可是在爱斯美腊达登上死刑车,驶向生命最终一站的时候,他于心不99。忍,匆匆离开了,连他自我也不明白要去哪,只是机械性的想要逃离。他一遍遍审视自我的心灵,一遍又一遍回想他们的过去,不停地悔恨:是她毁灭了他,又被他毁灭了!

他的人生因为她的出现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不爱他,他却为爱痴狂!因为没有她爱的回应,他的爱孤单前行,因为她不爱他,在绝望中他欲毁灭她!弗洛德的这种“得不到就毁灭”的感情观让我心疼,也让我想温柔的`抚摸他的头,轻轻地告诉他:“成全感情的方式不止一种,有一种爱叫做放手!看着她幸福,默默祝福她,会比得到一个不爱你的她更让你幸福!”

深深感动于《绿光森林》里欧文优雅转身,成全了威廉和苏菲的幸福;《斗鱼》中单子默默守护,成全了语嫣与于浩的情缘;《还珠格格》里尔泰无声退出,成全了小燕子和五阿哥轰轰烈烈的感情……那些男二号以自我的方式守护了他们深爱的人,成全了她的幸福。同时他们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能在转角目睹着她们的幸福,看着她开心,再不舍心里也会感到欣慰!

因为感情,他们退出;因为感情,他们选择守护,这样无声的爱比毁灭更让人动容!

亲爱的弗洛德,放手吧!不要再折磨爱斯美腊达了,不要再毁灭自我了!

听!有人在低声吟唱:“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5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

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6

这本书看完好几天了,那感觉就像是有一团说不清是什么的东西一直堵在心里,很想找人和自己探讨,很想让它澄清。书里面的经典情节很多很多,那里面展示的很多,我不能一一的重复,就这样借着几个点,简单的说几句好了,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也就是个人的才华,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我想那时的人们,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怎样狂躁,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教堂里面是那么的阴森恐怖,这让人联想到在宗教的遮拦下,当时社会是怎样的肮脏和败坏,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制造血腥事件,形成了强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这样的对照下进行的,让人的心灵深刻的体会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剑,你会尽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层蒙在社会上空的阴云,那阴云是邪恶的,你对它充满了愤怒和鄙视,就像书里面的那些流浪汉们对待社会的疯狂的报复。可是你不能,因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恶,你就先要将代表着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啊!还有比人丧失本性更悲哀的么!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美丽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美丽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木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绝,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著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失去了对美好的追求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