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将相和》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将相和》有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将相和》有感 篇1
宽广是可以融化恶意的,也可以建立友谊。可以说,宽广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不可过于地宽容某个人。
蔺相如就巧妙的运用了这一品质。廉颇是个知错就改的人,只要是自己错了,便虚心改正。而蔺相如面对廉颇所发的'牢骚,熟视无睹、忍气吞声,处处让着廉颇。最终,蔺相如的宽容感动了廉颇。于是二人成为好朋友,共同保卫赵国不受秦国的侵略。
不仅在中国,在外国,有些名人也用此来化解矛盾。如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一次在一个只能容纳一人行走的公园小道上碰到了一个一直诋毁他的人。那个人直接就毫不相让,甚至还恶言相加,说什么也不让路。但歌德只说了“我却相反”四个字后把路让给了那个人,自己却踩到了草地里。由此看来,歌德是多么宽容啊!说不定因那番话他们就已化解了矛盾,可能还是好朋友呢!由此可见,宽容是一种好品质。
但如果过于宽容一个人,会过于放纵他,让他过于骄傲,以至于犯更大的错误。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恰当的利用宽容非常重要。
读《将相和》有感 篇2
《将相和》是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吧!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在让赵国君臣进退两难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上建立了奇功,被赵王封为了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意避让他,廉颇知道真相后,到蔺相如的府上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什么能当上上卿?那是因为他能在困难面前,能够以大局为重。我们在生活中不也要是这样吗?
记得有一次,我们的班长——蒋睿彤同学的嗓子哑了,可她坚持按时按点提醒我们排好路队,虽然她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我依然觉得这声音是最动听的。当我走出教室时,仿佛蒋睿彤的沙哑的声音还在我耳边回荡。
蒋睿彤以大局为重,没误同学们一分一秒。我们做事也要以大局为重才不会耽误大家。蔺相如以大局为重,没有和廉颇当面争执,最终以一片赤诚赢得了一生的朋友。是啊!只要我们以大局为重,就能帮助大家许许多多。当我们和同学争吵时,不能因为要为自己争一口气而不顾全大局。
廉颇负荆请罪也让我深受感动,他懂得与蔺相如精诚合作,使赵国日益强盛。
读《将相和》有感 篇3
我们学了《将相和》这一课,它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发生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赵王想骗取和氏璧,蔺相如以他的'智慧和勇气征服了赵王。第二件是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升为上卿。这样一来,就引发出了第三件事,廉颇认为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就升为廉颇之上,很不服气,但还是被蔺相如的顾全大局的品质感动了。
在这篇课文中,我觉得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识大体顾大局,英勇奋战就是小肚鸡肠,我明白了,做人要机智勇敢,顾全大局为国家利益着想,这才是人生的价值。
读《将相和》有感 篇4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叫《将相和》,读完以后,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写的是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活动为线索,写了“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
蔺相如身为一国之宰相,在廉颇不服气的时候,不仅没有生气,和廉颇撕破脸,而且为了赵国的利益,避免和廉颇发生冲突。廉颇将军听到蔺相如的话后,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过错,并且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蔺相如门下谢罪。他们两人都是国家重要领导人物,在互相发生冲突的.时候,都会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会光为自己争一口气,过份看重自己的面子,去和对方争强好强!
故事中,蔺相如不计前嫌、宽容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知错就改!他们这种“和为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读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我身边的人和事,尤其是在班级里,很多同学都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发战争”——吵起来,甚至大打出手。我也惭愧地想到了生活中自己犯下的种种错误。记得前不久的一次体育课,我和朋友正在开开心心地玩游戏,可是朋友一不小心把我撞倒了,他满不在乎地对我说了声“不好意思,我不小心……“这么不小心,那就别玩了!”我一时没好气地说,还忍不住推了他一下。他立刻就怒了,炮弹般的拳头干净利落地落在我的肚子上,我怒火中烧,顾不上疼痛,快步走上前,与他扭打在一起……唉,如果我俩能像蔺丞相、廉将军一样是个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心怀宇宙的男子汉,就不会……
学习《将相和》之后,我俩深深反思各自的错误。我们又握手言和,友谊的小船又重新修整得完好如初!我喜欢《将相和》,它不仅让我学习到战国时期的历史,还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读《将相和》有感 篇5
“人心齐,泰山移”,《将相和》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有功不居,十分令人敬佩;廉颇负荆请罪的精神也让我我敬佩。
自古以来,人们以和为贵,俗话说的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故事说的是站国时期赵国屡建功勋的文相蔺相如一心为大局着想,礼让廉颇,最后,廉颇被感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说明了“和”的重要。
清朝的战争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时清朝政府的无能,污史内外勾结,卖国求荣,让大量流入中国,致使无数中国人民吸食上瘾,全国上下人心涣散,因而八国联军轻易敲开了我国国门,掠夺了我国大量领土,人民成了卖国奴,多么悲惨的教训啊!
后来,日本来侵略我国,但我们齐心协力,让日本举白旗投降,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吗?
由此可见,团结就是力量,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是多么重要啊!
读《将相和》有感 篇6
宽容,是什么呢?或许是《将相和》里蔺相如大度原谅了为难他的廉颇,与他兄弟相称,齐心协力扶持赵王。或许是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建议下宽恕了曾经射了他一箭的管仲,在齐桓公登基后又重用其,使得齐国九合诸侯,一度成为春秋霸主。
宽容,真的能改变许多。
我抬起头,这才五月天,太阳就耐不住性子,急着将云挤到一边,迫不及待地让阳光穿过蓊蓊郁郁的树冠,炙烤着人们的脸。一切都是那样安静,除了知了在不停地叫着。天气太热了,热到那个好动的四班不见了踪影,只剩下一声声抱怨般的叹息。
长跑开始了,我早已丢失了看蓝天白云的心情,只是低着头,听着足球鞋与跑道碰撞发出的“哒哒”声。恍惚中,我只觉得与身前一个软绵绵的东西轻轻撞了一下,那个身影便像羽毛一般,在空中悠悠地飘了一会,落在了地上。我这才抬起头,是她摔到了!我将她扶起,指尖触碰到她的胳膊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她是那样的瘦弱。在宽大的T恤下,她的身板显得更加单薄,好似随便一阵轻风都能将她吹倒。我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生怕手中的“瓷娃娃”碎了。“没事的。”一个软绵绵的声音在我耳旁响起。声音很轻,像天上的云,和学校对面卖的棉花糖一样柔软,但却字字渗进了我的心里,如同一股清流,像薄荷一样。她像是看清了我眼中的不安与歉意,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背。我抬起头望向她,果然,她整个人都是软软的:大大的眼睛,里面是泪汪汪的`,总有股伤春般的惆怅感,却从不向别人抱怨。见我看过来,她便咧开嘴笑了。那一刻,一切都停了下来,她的头发在微风中扬了起来。在太阳的照耀下,她的眼眸散发着银色的光芒,她整个人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雾,那样遥不可及……“你快跑步吧,老师发现了就不好了。”我点点头,冲她一笑,又跑了起来。
位居大夫之右的蔺相如以国家为重,处处隐忍避让,不与廉颇争功,最终以一颗宽容之心让廉颇负荆请罪;齐桓公贵为一国之君,却不与差点要了他性命的管仲多计较,以一颗兼容坦荡的大度之心换得管仲的忠心以报。多么惊心动魄的故事,多么风起云涌的画面,引得司马迁掩卷沉吟,最终为他们谱写了宽容的赞歌,永留史册。
先人的美德在我指尖留香,但于我,有时宽容不需要齐桓公和鲍叔牙谅敌的胸怀,只需要一个微笑,便足矣。
感谢你,那微笑的瘦弱的姑娘!
读《将相和》有感 篇7
我学了一篇课文《将相和》,分为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知道了蔺相如顾全大局、机智勇敢、爱国和廉颇知错就改、爱国的精神。
藺相如在秦国王宫里巧妙地保住了和氏壁;在渑池之会上,为维护国家尊严,又以生命威胁秦王,令其为赵王击缶;当他知道廉颇老将军不服他做上卿时,为国家利益着想,尽量不与廉颇吵架、结仇、要与他共同保卫祖国,从这些事中我看到了藺相如的爱国、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精神。廉颇老将军知错就改的品质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一定要在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候,要顾大局,不能光为争一口气去和别人闹意见。当自己有错时,在指导自己的错误后,一定要知错就改,这样,就能更好的保卫集体的荣誉。最后我悟出一个哲理:一个集体起内轰,容易让敌人有机可趁;惟有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抗外敌。
读《将相和》有感 篇8
血泪“和氏璧”
荆山人卞和,砍柴见凤凰站立青石,便认定石为宝石,将那不起眼的青石献厉王,失左足,献武王,失右足。文王继位,卞和想献宝,但无足,于是,在山脚悲泣三天三夜,文王知,命玉匠将青石雕琢,见光润无暇,雕成璧,以卞和之名相命“和氏璧”。
卞和是砍柴人,非玉匠,仅凭“凤凰不落无宝之地”的坚定信念就认定这是宝石,其意之坚,断足也不能磨其志,失双足,不能行走,也不知几十年如何生活。为献宝,堂堂七尺男儿,号啕于荆山之下,幸好这果真是宝石,倘若本身是普通石头一块,岂不双足白砍,眼泪白流?
和氏璧现世,遇上卞和这样的傻人,以泪相浇,以血铺道,从而奠定了它不平凡的一生。
和氏璧的不平凡还在于遇上一个“好时代”,王侯将相迷信“璧环象天”,它就成了无价之宝,从它被雕琢得晶莹剔透,浑身散发宝光时,它的身价一天高似一天,由璧玺传国玺,身份几与皇帝相等,甚至让人不惜以城池,以性命相交换。“和氏璧”的确威风,它是皇帝的宠物,权利的象征,被施与人时是皇上的大恩惠,住朱红楼阁,锦衣玉盘,出门车马开道,小心翼翼,所遇崇敬之目光,这身份,除皇帝能享,还有几人?
古曰:“高处不胜寒”。“和氏璧”所住之处已是人间极限,其上是雪风,冰风,它所见的人间欢乐只是在其未成璧之时,其后所见都是血腥杀戮,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王朝更替,而自身,也因这耀眼光环惹来杀身之祸。先有蔺相如设巧计,从秦昭王手中夺回,差点同蔺相如一同赔了性命,再有孝元太后使命一摔,被摔缺一角,后王莽用黄金修补,也应证了“伴君如伴虎”之言,它还多次被盗,即便现今还不知在何方流浪。
“和氏璧”威风凛凛,却过的苦不堪言,倘若它知道荣华富贵所要付出的代价,定会拒绝凤凰降落,卞和以身献宝,还不如就呆在青石里,呼天地之灵气,见自然之风光,花草树木为伴,清风明月为伍,过的还自在逍遥,偏偏不由自己做主,做了一块宝玉!
“和氏璧”怎么也脱不了血腥的,它由楚到秦,秦始皇时为玺,刘邦时为“传国玺”,王莽时身受重伤,后到曹操,再后来音信杳无。每一次交接,都有多少亡魂相伴,多少鲜血相浸,血流成河,“和氏璧”就在血河中间飘荡,红的血,白的璧,真可谓触目惊心,即便有光,在浓稠的血浆中也散不开。
“和氏璧”一生始终伴着各种各样的目光,敬畏的、贪婪的`、悲戚的。它历经了人间的大悲欢,集爱愁于一身,这也不能怪它,它只是比一般人更多地了解人类。孝元太后称它为“亡国玺”也没错,任何朝代都有开始和灭亡,它转移到另一个朝代时,也就是前一朝代灭亡时,它的身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几个字也没能支持秦王朝长久的国运,可它还是被觊觎,蒙骗了一代又一代国君,或者说各朝皇帝用它来蒙骗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和氏璧,一块青石罢了,它的身上被套上一圈又一圈绳索,笼上一层又一层人为的光环,待光环散尽,它还是一块石头,只是比较光滑,或许能发光,也没有什么稀奇的。物如此,人又何尝不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