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文学网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1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简单的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掂一掂、称一称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认识1克有多重和建立1千克质量的观念。
课时安排:
认识千克1课时
认识克1课时
练习五1课时
第1课时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了解称物体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准备:台秤一个、两袋质量不一样的食品、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若干其他重量的物品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教学时间:年月日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160-70=504×=7×4-5=5×700=
52+48=7×500=78-49=
二、教学设计:
(一)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二)教学新课:
1.课件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2)千克常用字母kg表示。(板书:kg)秤面上一大格就表示1千克,指针指着数字1,也就是说这袋红枣重1千克。你能在秤面上找出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吗?……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并记在心里
(2)把自己带的秤好的1千克的东西比一比是不是与1千克盐一样重,体会出1千克到底有多重
(2)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3)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2)同学间相互估计对方的体重有多少千克,再把自己的真实体重告诉猜的同学,看谁估得准
三、巩固练习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板书设计
千克的认识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K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四、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刚、小芳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苹果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一个汉堡重2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xx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作业。
1、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
估计的重量
称出的重量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3
一、导入
1.请学生一手拿一支铅笔,一手拿一本数学书,你有什么感受?(铅笔轻,数学书重)
师:轻、重很好地描述了铅笔和数学书的重量,看来物体都有它们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质量。
2.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这里用到的质量单位是什么?(板书克和千克)
3.你还知道哪些质量单位?(斤、两、公斤)
师:公斤、斤、两这几个质量单位在我们国家比较通用。而克、千克是在世界上都通用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克和千克。
二、新课
(一)认识克
1.出示图片(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
请你说一说它们的质量是多少?
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来表示,(板书:克g)
师:你还知道生活哪些物品可以用克做单位呢?
2.感知1克的质量
出示一枚2分硬币的图片,这是一枚2分硬币,它的质量大约是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师:现在2分硬币已经不常见了,老师拿来了钮扣,这枚钮扣的质量大约是1克,请同学们放在手里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一下它的重量,记在心里。
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一片维C药片……)
3.认识天平
这是一架天平,请跟老师说:天平、天平。天平是称量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量的物品放在左边的托盘里,在右面的托盘里放砝码。
瞧,这就是砝码,每个砝码上都标有不同的重量,有1克的,也有100克的。在天平的中间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0”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看图:天平左边的托盘里放了几粒黄豆,七粒黄豆的质量是多少呢?
请同学们拿出七粒黄豆掂一掂,再次感受一克的质量。
4.做一做
我们已经充分感受了1克的'质量,那么请大家判断这些物品当中哪些物品比1克轻?(出示做一做图)
(二)认识千克
1.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图片
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净含量”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到前面拿起一大桶洗衣液,有什么感受?
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做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请大家拎一拎自己的书包,你认识应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书包的质量呢?
千克和克之间有什么关系?1千克等于多少克呢?
请同学们看书102页,寻找答案。
板书1千克=1000克。
2.感受1千克的重量
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是500克,两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请同学们拿起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
(三)认识生活中的秤
1.出示三种秤的图片
请生说在哪里见过?叫什么秤?
师介绍,这几种秤都是以千克做单位的,指针指向几,就表示所称的物品有多重。
2.请学生秤出1千克的苹果。
3.秤一秤书包的重量。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十的1、2、3、5题。
四、作业
1. 1千克=()克3千克=()克
1000克=()千克20xx克=()千克
2.练习二十的4题。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道,你有哪些收获?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兴趣导入
师:同学们,让我们进行一次动物知识大赛怎么样?师:请听题: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师:蜂鸟在刚出生时还不到1克重呢!
师:请听第二题:肚上大口袋,装个小宝宝,是什么动物?师:恭喜你们又答对了!最大的袋鼠体重可达到90千克。师:最难的题目来了,世界上最小的狗是什么狗呢?
师:你来说,你知道的真多!这就是可爱的茶杯犬,大约重1千克。
2、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师:看到这些有趣的信息,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情况1)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板书)
师:大家都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课题)
二、克的认识
1、初步感受克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克和千克?
师:你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看来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克和千克。我们先来认识1克有多重。
(情况2)生:克和千克是是什么?(板书)
师:大家都想知道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克、千克(课题)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见到过克和千克?(节奏快些)师:你们都非常善于观察。看来啊!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克和千克。
师:要想认识克和千克,我们先来了解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板书问题)
2、感受1克
师:我们先来了解1克有多重。师:猜一猜桌子上哪些物品会和1克差不多重?(1枚2分硬币、一粒花生米。)
师:你们也找到了吗?那我们猜的对不对呢?还得通过这个小助手来验证一下。(课件加实物)师:他是谁?你会用吗?你来说说看。
(如果孩子说不到点上)大家同意他说的吗?老师有一个小疑问:如果两边一样高呢?说得真好!
(如果说到点了)大家同意他说的吗?老师也明白了:如果两边一样高就说明两边的物品一样重,是吗?你说的真好!师:除了像这样比较物品的轻重,天平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师:这就需要用到砝码。他们专门用来称出物品的轻重,砝码有200克、100克、、、等等
师:天平的托盘里已经有了1克的砝码,你们不能用它来验证一下硬币和花生米是不是1克呢?注意:在另一个托盘里放东西时一定要轻轻地放,明白了吗?好,开始验证吧?师:怎么样?有结果了吗?
师:那1枚2分硬币是不是重1克呢?(1克),一粒花生米呢?、、、、、、
师:猜对了的同学请举手!真了不起!接下来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1克有多重。
(学生掂硬币、花生米,体验1克有多重)
师:你掂了1克的硬币,还掂了1克的花生,你觉得1克怎么样?大家觉得呢?
师:是啊!真的是很轻很轻!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克作单位,克可以用字母g表示,一起说,用什么表示?
3、进一步感受1克
师:现在记住1克的感觉了吗?这次不用天平称,你能不能通过掂一掂,来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吗?师:这些物品就在桌子上的小盒子里,组长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记录卡上,聪明的孩子们听明白了吗?开始!
师:有结果了吗?那就以最好的坐姿给老师看。哪个小组上来交流一下?
师:下面的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小组是不是和你们的一样?师:你跟大家说说吧!
情况一: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大家估的都一样准啊,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小称可真准!看来大家对1克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你心中的那杆小称能不能称稍微重一点的物品?
情况二:师: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到底哪个小组估计的对呢?大家赶紧用天平来验证一下。有结果了吗?(找错了的小组回答)现在我们就知道了,(钙片)比1克轻还是比1克重呢?
师:同学们,你们心中的`小称可真准!看来大家对1克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你心中的那杆小称能不能称稍微重一点的物品?
4、体验20克、60克、500克
师:从桌箱里拿出一个小面包放在右手,再将一克的硬币放在左手里,对比着掂一掂,估计一下小面包大约有多重?、、、、、、
3、4人,有猜到大约20克)师:同意10克的同学请举手,同意20克的请举手,同意X克的请举手。师:到底谁估的更接近呢?赶紧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师:大约多少克?
师:刚才谁估计的是大约20克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不但知道1克有多重,还知道了20克有多重,真是了不起!其他的同学要加油哦!情况2:(没有人估的接近)到底有多重呢?赶紧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
师:有结果了吗?多少?师:一下子估这么重的物品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估错了也没关系,赶紧掂一掂小面包,感受一下20克有多重,把它记在你的心里。
师:小猴子去超市买了两样物品,我们来看。这次不用电子秤,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对比着20克的小面包来掂一掂、估一估这两样物品呢?把你估计的结果先记录在探究卡的这个位置,听明白了吗?好,从桌箱里拿出小盒子,开始!
师:估计出来了吗?赶紧用电子秤来验证一下,把结果页填写在探究卡上,我们比比哪个组完成的最快。开始!师:哪个同学起来交流一下?
(生1交流)估的这么接近,真准!还有谁想交流一下?(生2交流)你的小秤也真准
师:他们两个估的可真准!你们也估的这么准吗?
师:看来有的同学估的准,有的同学估的还不是很准是吗?我们再比比谁的小手更灵活?
师:请同学们把QQ糖、鸡蛋和苹果都放到小盒子里,三个数放回桌箱,
师:既然大家估的这么准,那快速掂一掂桌子上的一袋盐,你觉得它有多重?
师:好了吗?你来说!
(有说到500克的)就是500克,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们观察的真仔细!其他同学也来找找看,找到了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这就是包装袋上的标识,通过它就知道这袋盐重?(500克)很多包装上都有这样的标识,大家回去后找一找、认一认好吗?
师:赶紧再掂一掂,感受一下500克有多重。(拍手坐好)师:同学们,你觉得哪些物品的轻重还可以用克来做单位?师:看来都是一些比较轻的物品是吗?你觉得老师的体重用克做单位合适吗?为什么?那用什么作单位?
三、认识千克
1、师:你知道的真多!在计量像老师这样较重物体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来做单位,(板书)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一起来说,可以用字母?(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师:你能从桌子上找到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吗?我们比比赛,看谁最先找到?
师: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大家都觉得两袋盐重1千克,我们找的对不对呢?要验证1千克是不是还要用天平来帮忙呢?
(收天平:将放有砝码的托盘轻轻拿下来放在另一个托盘上,再轻轻地把天平放回材料箱)(师拍手坐好)
2、师:我们一起来看,称较重的物品都用到了哪些秤?(图片)师:你会看秤吗?我们来试试看师:它有多重呢?
(提醒说完整,反馈的语言)
3、师:刚才找到的两袋盐是不是大约重1千克呢?我们还得请上盘秤来帮忙验证一下。可以两个人轻轻地抬上来。好,开始吧!师:称出来了吗?两袋盐重多少呢?(板书:1千克)师:我们找的对吗?真了不起!
师:再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回想一下,一袋盐重?两袋盐就是500+500等于1000克。
师:同样的两袋盐,用秤称是1千克,而计算出来的却是1000克呢?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师:你的意思是1千克=1000克,是吗?说的真对!用字母表示就是:1kg=1000g师: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示范)生读
师:那2千克就等于?6000克就等于?真聪明!
4、感受1千克
师:轮流掂一掂这两袋盐,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可以和硬币对比着掂。师:掂完了吗?你觉得1千克和一克比有什么感受?大家觉得呢?师:所以在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用(千克)来作单位。
5、称1千克物品,再次感受1千克。
师:记住1千克的感觉了吗?那你觉得几个这样的苹果能有1千克?(学生估)认为是3个的举手,4个的,5个的。师:到底谁估的准呢?赶紧来称一称,看看有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交流)
师:赶紧在小组内拎一拎,再次感受1千克有多重。(拍手坐好)
6、估计比1千克重的物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1千克,如果是再重一点的物品,你还能估计出来吗?
师:这里有一棵大白菜,小组内商量一下,你们觉得大约有多重?(交流)
师:你们俩(最靠前的同学)再来掂掂试试,估计有多重?师:到底哪个小组估计的更接近呢?你们小组帮忙验证一下。多少?哪个小组估计的更接近?真是厉害啊!
师:你俩在提白菜时有什么感受?(很重)我们的爸爸妈妈每天买菜拎回家是不是很辛苦啊?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分担一些,好吗?
师:同学们,这么重的大白菜你们都能估计的出来,那如果是更重一些的呢?还能估计出来吗?
师:找一位坐姿端正的孩子上来,还是小组内估计一下,他大约有多重?(再找两个同学上来抱抱试试)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体重秤,你上来称称看,多少?师:估计对了的小组请举手。
四、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实在是太好了!老师要出几道小题考考大家,敢闯关吗?
1、第一关:这瓶墨水有多重?你是怎么算的?同意吗?
2、让我们进入第二关:快速抢答!你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
3、加大难度!第三关:你知道一袋有多重?几袋重1千克吗?
4、第三关也顺利闯过,来看第四关: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有信心顺利过关吗?赶紧拿出桌箱里的练习纸,快速做一下第1题。
师:这是谁做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同意吗?全做对的举手!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5、最后一关:你会填吗?快速做一下第2题。(交流同上)
师:咱班的同学学的太好了!真是一群聪明的好孩子!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计量较轻物品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如果是计量像大象、汽车这样特别重的物体,我们还会用到一个新单位,这个要留着我们下节课来学习。好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 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有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她给姥姥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生2: 克和千克的单位使用有误。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 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
(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
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
(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
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三、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四、全课总结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芳芳写给姥姥的信,你找到信中的问题了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 篇6
克和千克教学设计(经典)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克和千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