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带给全世界几千万读者无数的笑声和感动,而且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20世纪全球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
新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封面是粉红色的,那句“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的话,勾起了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想起了小姨当年送我的那本没有版权、印制粗糙的“小豆豆”。小豆豆的故事,早已模糊不清,我记住的是当年阅读的温馨和感动。如今重读这本书,更加感受到一份童真和不带世俗的纯净。也不知道现在热哈利?波特的孩是否还会为小豆豆那些小小不言的淘气动心,真正动心的倒是我们,少年时代的记忆只要有一扇窗口打开,就会像清新的空气一样扑面而来。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也很有创意、会想到用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最最棒的是,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当小豆豆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校长先生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时,妈妈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所以我觉得每个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孩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和小豆豆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的成长,了解孩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的出发点。
有人把《窗边的小豆豆》说成“成年人的童话”,把它和时下流行的几米系列、麦兜麦唛系列混为一谈,并说什么“……的童话很美好,……的童话很无奈”。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小豆豆并不是……的童话,而是讲述……的童年往事,我们这些成年人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小孩可以从中看到他们现在的童年。童年是人一生值得回味无穷的东西,它和童话一样都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但童年绝不等同于童话,童年始终是真实的,而童话纯属杜撰。
这个叫小豆豆的女孩眼里所展现的童真世界是我们曾经忽略和淡忘的美好事物,这种忽略通常都是一生的,那些生命中非常宝贵的东西,居然整整一生我们都没有想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我们更应该去读这本书,弥补这种遗憾。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由六辆电车改成教室的学校,校名叫“巴学园”,更读到了一个儿童成长的旅程,这个旅程是创造力和社会适应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过程。这个旅程对于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更重要。
多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孩时,那个时候看着他(她),我一定会回忆起这本书,想起小豆豆曾经给我带来的这份恒久的感动,还有对当今教育的思索!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写好“读后感”要做到四点:
一、读懂原文抓中心:我们在读中可分三步去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思路,通过认真地“读”,才有写“感”的条件。
二、选择重点作感点:一本好书和一篇好文章可“感”的点很多,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感点,作自己读后感的切入点。
三、读感结合有侧重:处理好写读后感时“读”与“感”的关系。
四、联系实际谈感受:联系自己或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在漫长的暑假里,我不顾夏天的炎热,一口气读完了《窗边的小豆豆》这本风靡全球、深受读者喜爱的好书。读完之后,回味无穷,我完全被书中饶有趣味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尤其是书中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活泼可爱的小豆豆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位和蔼可亲、有独特教育方式的小林校长以及那个充满童趣、改变小豆豆命运的学校——巴学园,都让我羡慕不已。
这本书讲述的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小时候的真实故事。书中上一年级的小豆豆由于上课时淘气,不循规蹈矩,时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而让老师头疼不已,最后只好被退学,幸运的小豆豆也因此因祸得福,来到巴学园一个童话般美妙传奇的学校。在巴学园里,一切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完全是学生们的天堂,可以随心所欲,按学生自己的方式理解、看待事物。
巴学园为什么让学生如此痴迷呢?巴学园为什么能让一个常人认为的“坏孩子”逐渐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呢?我想,应该是因为巴学园里有一位真正了解孩子、爱孩子的小林校长。在巴学园里,学校没有固定的课程表,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程;在巴学园里,可以享受到平等和尊重,不分年龄和尊卑;在巴学园里,还可以品尝到“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午餐。看看幸福的小豆豆,想想我们,如果我们的学校也像巴学园一样,那该多好呀!我们再也不用每天在书海、题海艰难前行,再也不会因做错了事情而受到老师的惩罚。我们也就可以尽情的挥洒自由,拥抱蓝天,感受快乐,享受美好的童年了。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小林校长每天都会对小豆豆说,正是因为这句看似平常的话让小豆豆忘记了自己是其他老师认为的坏孩子。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让小豆豆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其实,我也和小豆豆一样,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和表扬。我也曾因为老师的一句夸奖、表扬,在亲戚、朋友面前炫耀半天,就像今天,因为妈妈的一句“儿子你太厉害了!”我忙活到半夜写这篇征文却乐此不疲。我好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多鼓励孩子,让我们在赞赏的阳光下成长。
书中小豆豆的妈妈是我理想中的妈妈,我也想拥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妈妈。小豆豆退学,妈妈怕她不理解自己做错了什么,在心里留下自卑的情结,一直没有告诉她被学校退学了。直到小豆豆二十岁那年,在她的追问下,妈妈才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是退学了”。小豆豆的妈妈从不限制孩子的自由想法,也从不责怪和埋怨孩子。每次小豆豆问妈妈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她的妈妈总是耐心地一点一点给她讲解,就连小豆豆被退学、露营、掏厕所便池里的钱包等怪异行为她也一一包容,为小豆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假如是我们做错了事,像小豆豆一样淘气,家长会轻易原谅我们吗?我想应该不会,家长不骂我们就已经不错了,更不敢奢求要他们心平气和、包容理解了,我真羡慕小豆豆有这样善解人意的好妈妈!
我陶醉了,我把书翻了一遍又一遍,闭上眼睛,我浮想联翩,我仿佛走进了这个梦寐以求的童话世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幸福而又幸运的小豆豆,与众不同的巴学园,令人敬佩的校长。唉!遗憾的是,因为这所我们理想的学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毁了!假如巴学园没有被炸,有多少孩子可以走进这所学校,又有多少“坏”孩子会被改变啊!
可爱的巴学园!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写的。文中的巴学园是一所学校,一所专门收所谓的“特别学生“的学校。小豆豆是个在一般人眼中名副其实的“坏学生”。文中的第一篇章就讲了小豆豆的妈妈和班主任老师见面,老师说小豆豆在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是玩笔,就是对屋檐下的小燕子打招呼,要么就是站起来对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说话,然后请他们表演,好不容易等艺人表演完一曲,也已经下课了。这个样子,老师还怎么讲课呢?老师不停的说呀说。一大堆的事情,妈妈也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再麻烦同学打扰老师了。最终妈妈领着豆豆到了另一所学校,她没有告诉豆豆她是被退学了的,因为她怕打击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紧接着,精彩奇妙的巴学院生活才刚刚开始……
说心里话,我挺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她碰到了一个超级棒的小林宗作校长,小林校长对幼儿教育有他独到的见解。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呵欠;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慈祥的妈妈,直到她二十岁之后,妈妈才跟她提起小时候因为太过调皮被退学的事情。如果当初在小豆豆还是个六岁的孩子时,妈妈如果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这样的话,小豆豆一定承受不了这种教育。所以我觉得每位老师与家长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来探索我们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发现小林校长与小豆豆妈妈这种教育方式很适合孩子的成长,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巴学园最妙之处是教导学生尊重别人,爱护自己。也就是现在我们所提倡的“爱人,爱己”,而小林校长就真正地实现了这一点。
我们应该如何尊重自己,爱自己呢?那就是通过实现别人对小孩子的尊重,让他自己赢得信心,和自尊,那么自重也就在心中建立起来了。对身体上有缺陷的孩子要给予特别爱护,这种爱护不是溺爱,而是适当地用一些方法帮他跨越一些自己因为身体缺陷而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书中有一个得了侏儒症的孩子,小林校长为了他举办了学校的“小型运动会”。在他根本无法跳过比自己高很多的木马时候在背后暗暗地帮了他一把,使他得到了自信。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叹。
诸如此类的例子,多不胜数。其实天下没有坏学生。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只是某些孩子生性好动(比如小豆豆)和一些孩子比较大大咧咧。但是无论他们因此犯了错误或是怎么样,都不可以胡乱给我们下“坏学生”的定论。他们都需要尊重。比如说,巴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的时候听她讲了四个小时话,不打断,知道她想停的时候才停。这就是尊重。有了尊重才能够沟通。
巴学园,一个教育的理想学园,正是因为这样一位理想的校长---小林宗作校长。他对幼儿教育有独到的见解:他很有创意,会把废弃的电车改装成上课的教室;他尊重着每一个人,并拥有着博大的胸怀。他很有耐心连续听六岁的小豆豆说四个小时的话而不打哈欠;他细心呵护着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个生理有缺陷的孩子。
这本书不仅让我记住了“巴学园”,记住了小林老师(校长),记住了一个慈祥的“小豆妈”,读出了怎样去面对一个人的行为,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过去的我是如何,现如今该如何,将来又要如何吧!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5
亲爱的同行,当接到我们教科研中心要进行第二次读书分享的时候,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我曾经读过好几遍,又超级喜欢的有关小朋友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黑柳彻子的一部代表作,作者讲述了自己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描述了一所让人无限向往的学校——巴学园,介绍了一位让人无限崇拜的老师——小林宗作校长,还有一个曾让普通学校的老师无比头疼的孩子——小豆豆。
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该书的英文版销量70多万册,至今无人超越。1984年,联合国的官员在读完英文版的《窗边的小豆豆》后,认为“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因此任命她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
最有价值的一本图书是人们对它的评价,这么好的一本书,我们怎么能放过呢。请大家先来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常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下面我们走进这座校园,来共同感受这所特别的学校:
特别的校门 特别的教室
特别的座位 特别的上课方式
特别的盒饭 特别的运动会
特别的校歌.
2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这位小林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期间校长只是微微笑着问几句:“后来呢?”或者说:“原来是这样的啊!”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
“巴学园”有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慢慢地老师就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和他感兴趣的方式,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我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
“你是一个好孩子!”
校长经常会听到学生家长或老师们对小豆豆的埋怨和担心。尽管如此,只要碰到机会,校长总是对小豆豆说:“小豆豆真是个好孩子呀!”小豆豆当时还不理解这句话的内在涵义,但却在她心灵深处树立起了信心,使她确信“我是个好孩子”。
每当校长先生看见小豆豆就会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这时候,小豆豆就高兴地笑, 蹦蹦跳跳地说:“是啊, 我是一个好孩子。” 于是,小豆豆也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在小豆豆就学于巴学园的整个期间,校长先生是一直挂在嘴上来鼓励她的。这句至关重要的话语便是:“小豆豆真是个好孩子呀!”
小林校长的所作所为使我深深觉得:一位优秀的校长,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选择,
3 关爱孩子的身心,解放孩子的手脚。
最后让我用校长小林宗作的话结束我的分享: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发现不了孩子们的美,有耳朵却听不到孩子们动听的声音,有嘴巴却从不去赞美这些可爱的孩子,有心灵却无法感受孩子们的心跳......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6
几乎是流着泪看完《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浓浓的爱还有那平静,温馨,淡定的氛围一直萦绕在我心里。我不得不佩服那位小林校长,内心的大度和宽容,还有他那独特的教育方式深深地感动着我。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动就是,我们在教育的时候,真的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因为,只有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方式,才能真正搞好教育。
在书中多次出现了这样的例子。作者塑造了一个好妈妈,还有一个好校长。正是他们的“好”,成就了小豆豆这样的孩子快乐的童年。其实说起来,小豆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如果真按照我们的思维来看这个孩子,她的确是个问题比较多的孩子。经常会做一些大人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在我的教学经历中就有这样的孩子。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能理解,很多时候,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如果按照他们那个年龄层来看问题的话,很多事情也就只能那样解决的,但是我们往往很多时候是用自己的成人的经历和经验来教育孩子。孩子们很多时候不能做到,那么就会出现分歧,出现批评,出现责怪,那多么伤害孩子的心啊!
里面有一篇写到小豆豆捡钱的事情。我真的很震惊,拾金不昧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经常听说也经常遇到过。但是,看完了那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原来一个孩子在捡到钱了的时候他原来会有这么多的心理压力,会有这么多的想法,小豆豆隐瞒了硬币,不了解的人可能就认为小豆豆品质有问题了。但是当我们了解了小豆豆的想法后,我真的为小豆豆那善良的纯净的心感动了。
书中同时还塑造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妈妈。面对孩子的撒谎,小豆豆的妈妈显得是那么地沉着,冷静,甚至认为孩子撒谎说明孩子对那撕破了的衣服也同样很在意。还对小豆豆爬进爬出感到很有兴趣,甚至试图想走进孩子的游戏方式中!这样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真的太难得了!真佩服小豆豆的妈妈有这样的想法!不得不羡慕小豆豆生活在这样一种充满着幸福和爱的氛围中!
其实这本书倡导的教育观念,是西方很多国家都倡导的观念,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教育孩子。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了。站在孩子的角度,能更深入地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做某件事的目的,能让孩子心灵上有更多的余地,感情上能够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安慰。但是在很多原则问题上,我们同样要持坚定的态度,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才是性格健全,内心充满爱和感激的。其实书中塑造的小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爱的孩子。帮助残疾的泰明爬树,看似很危险很没原则的事,但是背后透露出来的小朋友之间那种纯净的爱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让泰明感受爬树的乐趣,小豆豆费尽心思。这样纯净的爱,我们作为大人,舍得去破坏吗?还有那小儿麻痹的孩子,在参加运动会时校长特意设计了适合他的运动,让他得到了第一名。这个第一名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在第一名的荣誉后树立了自信!如此良苦用心,我不得不为小林校长鼓掌叫好!
这是本好书,几乎颠覆了我教育的观念!给我心灵极大的触动!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