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清的文化结晶,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国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具体事件也不想多说,主要感悟的还是三国这段历史和如何成就不平凡的命运。
中原地区可谓是人才辈出,时逢乱世开始便是群雄争霸,跨州连郡都不在少数,掌握朝政大权进而统一中原的只有曹操,他的成功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做人就要有鸿鹄之志。对汉末朝政掌握曹操并非第一人,前有大将军何进外戚当政,却无平天下之志,怀妇人之仁,终为宦官所杀。后有董卓起兵入京,杀少帝、欺君主、兴劳役、征重赋,最终为义子吕布所杀。再到 李鹤、郭汜,一个大司马,一个宰相,一点实事不干,一个劫皇帝,一个抓百官公卿,自相残杀。而到了曹操,先是发兖州、青州之兵击溃乱军接驾,再逐渐掌握朝政,对外安抚,对内重新建立朝纲,结党营私,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逐渐架空皇帝,再挟天子以令诸候,这些无不都体现了他的鸿鹄之志,从一个宦门遗丑变为乱世之枭雄。
做人就要有清醒的头脑。当曹操灭了袁氏兄弟在中原的势力时,胸怀大志头脑清醒的他,早有一番鸿图伟业藏于心中。随即他斩了吕布,再把刘备赶到荆州,尽管还有东吴的孙权,汉中的'张鲁和刘璋、刘表等对手,但大势已成,再加上百万雄兵下荆州,刘琮束手,得荆州水军陆军数十万,他感觉离统一天下 改朝换代的日子近了,被喜悦冲昏大脑的曹操,以为东吴可以轻易拿下,刘备、孙权五万之众,蝼蚁之力难撼泰山;诸葛亮、周瑜不足虑也;庞统、黄盖投降理所当然。不料赤壁一战险些丧命,最后狼狈而逃,可谓是他人生中最大遗憾了。吃一堑长一智,经历众多战事,曹操对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虽然权倾朝野,但始终不称帝。
以今人之眼光来看,曹操似乎是个奸臣,是奸诈虚伪的象征,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更增添了我对他的了解,其实与其说是曹操生逢其时,不如说是三国选择了曹操,动乱时期,统一中原是历史的大趋势,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个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今年寒假,我看了《三国演义》原著版。《三国演义》,是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作者为“湖海散人”罗贯中。
三国演义全书共120回,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描写,一直叙写到公元280年司马炎统一天下为止。话说东汉末年,朝政日非,人心思乱,盗贼蜂起,官府残酷剥削百姓。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于是黄巾起义爆发,动摇了东汉封建制度的根基。随后,董卓入京、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于是诸侯割据,天下大乱,战争不断。200年袁曹官渡之战、208年曹孙赤壁大战,之后210年曹孙合淝会战、214年刘备入川蜀、219年曹刘汉中之战和荆州争夺战、222年吴蜀夷陵之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220年曹丕建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称帝建吴,自此,三足鼎立的局势正式形成。而诸葛亮北伐却不能灭魏、曹丕南征却不能吞吴,证实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吞吴,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天下终于三分归一。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有气吞山河的英雄豪杰,有深谋远虑的智士谋臣,有舍己为主的忠臣良将,有万夫莫敌的勇士猛将……从诸侯纷争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分归晋,他们演绎了一篇壮丽的史诗!
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如魏国的.曹操、曹丕、司马懿、郭嘉、张辽;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刘禅、赵云、关羽、张飞;吴国的孙权、甘宁、黄盖、周瑜、鲁肃、陆逊……三国演义着重描写了关羽、诸葛亮等人。如关羽,书中描写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处,突出了关羽神威勇武的特点。而诸葛亮,则是书中着重美化的人物。“舌战群儒”、“借东风”、“空城计”、“锦囊妙计”、“八阵图”、“草船借箭”、“火烧新野”、“七擒孟获”等处,突出了诸葛亮是个天才政治家,有预见性,通晓天文地理、对敌情了如指掌。
263年魏灭蜀,265年晋代魏,280年晋吞吴,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至于我们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那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的书房里传来了一阵读书声。没错,就是我在读《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讲述了汉末时期,天下大乱,汉朝皇帝失去职权,汉朝被瓜分成三国:魏、蜀、吴。三国为了称帝天下,而群雄争霸的故事。中间包括了古人无限的智慧。读了这本书,你可能会为刘关张三人的浓浓兄弟情感到感动;可能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到感动;可能为赵子龙为了报答刘备,不惜单骑救主感到感动......在这本书中,最感动我的就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下面,就让我为大家讲述这个动人的故事吧!
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进攻汉朝国都洛阳。朝廷发布了榜文,召集天下义兵,共同抵抗“黄巾军”。正是这条榜文,引出了一个英雄。他就是汉室宗亲——刘备。刘备看到榜文,不禁仰天长叹。忽然后面一个人大喝道:“大丈夫不为国家出力,为何长叹?”刘备回头一看,那人正是张飞。刘备请张飞共举大事,张飞答应了。刘备大喜,和张飞一起到店中饮酒。正在喝酒时,一个红脸汉子从店门前经过,喊道:“快盛酒来,我要赶去投军!”这人正是关羽。刘备看他谈吐不凡,便上去打招呼。于是三人一起回到张飞的庄上,共议大事。三人在张飞的桃园准备了祭礼,结为兄弟。后来,他们果真情同手足,一起为刘备打下了江山。这便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刘关张三人的情谊深深的感动了。不正是因为他们的情谊,刘备才得以在乱世中称霸吗?要不是张飞和关羽和刘备情同手足,刘备连在这乱世中活着都难,更何谈建立蜀国呢?所以说,友情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认为真诚才是最重要的。要不是刘备的真诚,张飞和关羽会愿意结拜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诸葛亮会愿意出山吗?要不是刘备的真诚,赵云会愿意归顺吗?刘备不正是因为真诚,才能聚集人才吗?如果刘备不是真诚的邀请别人,别人还会愿意帮他吗?
我认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真诚待人,不欺骗,不说谎。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朋友,获得最终的成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这个连假我虽然没有出去玩,但是我看了三国这本书,里面的角色有的聪明机智、处变不惊,有些则是暴虎冯河、有勇无谋。
故事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那是刘关张结拜异姓兄弟的故事。他们三兄弟到处征战沙场,为蜀国收纳大批奇才。在那之后刘备称王,册封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和赵云五位。蜀国除了诸葛亮还有两位聪明的人—魏国降将姜维和益州人才庞统,诸葛亮和庞统被世人称卧龙凤雏,但为何刘备没统一天下?我觉得是因为凤雏英年早逝,姜维太晚出现,魏国又涌出一名人才—司马懿,导致蜀国没有北伐成功。
接着来讲几个我履看不腻的`故事吧!首先是割发弃袍,在潼关之战中,曹军大败,被马超及部下追赶,马超喊着:“留着长胡须的是曹贼”,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立刻把长胡须割掉。马超见状大喊:“短胡子的是曹贼”,这时曹操马上将袍子扯下,裹在头上,幸好有许褚相救,否则曹操必死无疑。
接下来还有诸葛亮气死周瑜这件事。赤壁之战后,陷害诸葛亮不成的周瑜,继续陷害刘备。他建议孙权把小妹嫁给刘备,藉机把刘备骗来,囚禁他,逼他交出荆州。不料弄巧成拙,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破局,不但荆州没得到,孙权的妹妹反而真的被娶走。周瑜率军追赶,为诸葛亮事先安排的伏兵所败,诸葛亮命军士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气得周瑜箭疮迸裂,说了临死前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并吐血而死。我觉得周瑜心胸太过狭窄,导致今天的惨况,实在不可取啊!
这本书里面我最欣赏、崇拜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在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着名事迹中,都能展现他的足智多谋、临危不乱。虽然他屡次北伐没成功,但他还是努力尽忠汉室,誓约讨伐曹操、司马懿,所以后人以鞠躬尽瘁来形容诸葛亮。我一直觉得,若魏延没有踢倒诸葛亮祈求长寿的七星灯,或许诸葛亮还能多活几年,历史可能也就会改写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把重多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使我不得掩卷长思……
先来谈谈曹操,大多数人认为他很奸诈,也有人总结了一句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周到的特点。“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曹操也有优秀的一面,他求贤若渴,看重人才,无贵贱之分,打破了当时书香门第、贵族子弟才能做官的规矩。
与曹操相同的人物是刘备,在此刻的社会上,人们都打趣的说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胆小,当年他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天下英雄,惟操与使君耳。”可把刘备吓出了一身冷汗。刘备讲仁义,爱戴百姓,他也很注重人才,使得关羽、张飞、赵云都在他帐下听令。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今……”这就是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再现了赤壁之战的战火纷飞,也为三国鼎立定下了基础,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曹操也差点在赤壁之战中丢了性命。
一个国君要想建立一个好的帝国需要一个辅佐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大臣,这就是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事实也证明,诸葛亮不是一个草包,他一展英才,空城记、草船借箭充分验证了这一点。而“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识”可不行,还需要有“胆”,就像赵云,几乎百战百胜,无战不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时也为曹操效过力,但之后归了刘。虽说一代天骄是成吉思汗,但子龙也能够做了。
我们世纪少年就应具有诸葛亮的“识”,赵子龙的“胆”,这就是胆识。《三国演义》有三绝:义绝、奸绝、智绝。恰恰,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了这本,《三国演义》,我获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这本书中不但有真人真事,而且还有虚幻情节,深深的刻画了200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建立晋朝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的精彩故事,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在《三国演义》中,我比较喜欢的是蜀国的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桃园中,他们三人那庄严的誓词,兄弟之间坚不可摧的深厚情意,是值得我们去崇敬和学习的,他们三人使我明白了朋友是在困难时给予帮助的人,是在伤心时给予鼓励的人。在三兄弟中我比较欣赏的人物要数关羽了,关羽武功高强,待人忠诚,对刘备忠心耿耿,曹操一直很希望关羽能投奔到他的麾下,还把自己比较心爱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但关羽并没有接受,在一次与曹操的大战中,关羽因为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靠。正是有了关羽,张飞得帮助才使胸有大志,关爱百姓的刘备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如果论三国里谁比较有智谋,那首当其冲的`是诸葛亮,曹操,司马懿和周瑜了,但曹操和司马懿都有性格上致命的缺点:曹操生性多疑,司马懿十分阴险。诸葛亮那不仅有过人的机智,非常熟练兵阵步法,而且对刘备忠诚不二,帮助刘备赢得了好几次关键性的战役。吴国的周瑜,少年得志,熟读兵书,现场上的布阵排兵,但他心胸过于狭窄,比较终还是败在诸葛亮的智谋之下。
从《三国演义》这些人物中很容易看出人物的性格关系着成功与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像关羽,诸葛亮这些人物一样对朋友,对国家忠诚,要讲诚信,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有了这些也是次要的,没有诚信,大家私底下对你的不诚信行为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读三国,只诚信,让我们从小就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