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树》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爱心树》读后感(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爱心树》读后感 篇1
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爱心树》,讲的是主人公和一棵大树的故事。
童年时代,一棵苹果树是主人公的天堂。孩子在树上、树下尽情地娱乐。大树,也深深地爱着孩子。
青年时代,大树为了满足主人公的需求,奉献出所有果实,让他换钱,维持生计,并为着他的快乐而快乐。
中年时代,大树奉献出所有树枝,让他盖房,并为他的安居而快乐。
老年时代,大树奉献出整个树干,为了他做一条船,去远航。
大树此时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老树墩,但依旧为了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
大树为能够为主人公付出,而一直感到快乐。而主人公的一生,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断向大树伸手。直到有一天,主人公已至垂暮之年,此时已没有其他需求,只想安静地坐在老树墩上,静静地与老树墩相伴,而老树墩,仍以能够为他提供一个休息的地方,能够陪伴他而快乐。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想:其实这个故事讲得就是人的一生,与家庭、父母、亲人的故事。
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直到青年、中年、老年,父母都在无微不至、尽心尽力地呵护我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为了我们的生活、为了我们的婚姻家庭……为了我们不断变化的需求而想尽办法去满足,为了我们的点点滴滴而付出,不管自己有多辛苦,也无怨无悔。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
我们应该感恩,不能只让父母、亲人们付出爱心,我们也要有爱心:我们应该早一点能够自理,让父母少些操劳;自主完成课业,取得成就,让亲人感到欣慰;早日自立,让亲人少些付出,不再无尽的从亲人身上获取,转而能够做亲人们的依靠和支撑。
因此我决定: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快乐生活,早日成才,早日自立。
《爱心树》读后感 篇2
我读了爱心树这个故事,我非常感动,大树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了小男孩,满足了小男孩的'要求,自己也很快乐,当他把所有东西都给了小男孩的时候,自己却还想给小男孩东西,但是他已经什么也没有了。但是最后它还是满足了小男孩,因为小男孩已经老了。需要休息,正好老树敦可以让他坐下。最后,大树还是满足了小男孩的要求。
不论小男孩要干什么,大叔都满足了小男孩,我想,大树把所有都给了小男孩,他自己会感受到疼痛,但是他还是很快乐,因为他帮助了小男孩,自己也会快乐的。
我想,如果大家一会帮助一个人,自己也会快乐的。
《爱心树》读后感 篇3
一个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得无厌的孩子,组成了一个有些悲哀又十分温馨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很爱一棵苹果树,在苹果树身上荡秋千,摘果子,男孩很快乐,树也很快乐。过了几年,男孩长大了不再树下玩,开始他向苹果树要钱,苹果树将自己的果子给男孩卖掉,树很快乐;又过了很久,男孩再此来到苹果树下,这次他向树要房子,树将自己的树枝给了男孩,树很快乐;男孩步入了中年,他现在需要一只船,离开这个地方,树很难过,但它还是将自己的树干毫不犹豫地给了他;当大树再次见到男孩,男孩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可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了,男孩这次的'要求是坐下歇一会儿,于是,男孩坐在了木桩上。
我看完了这个故事,心里十分震撼,我不明白这棵大树为什么甘于这样奉献自己,同时我也十分讨厌那个总是向大树索要东西的那个男孩。猛然间,我像被泼到一盆凉水一样醒悟过来,大树的行为似乎只和世间的一种感情相符合——父母的爱,而我们就像那个索要东西的男孩。树并未因为男孩的予取予求感到难过,即使后来只剩下残干的他,是那么凄凉孤寂,但当男孩回到他身边只求一个安静的歇脚处时,树竟是满欣喜乐将自己奉献给他,这难道不就是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细细品味,我们每个孩子何尝不是经常向父母索要东西,在父母怀里撒娇哭闹中度过的?父母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就是孩子每天快乐,即使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就像是大树总是满怀欣喜的奉献自己的一切一切……
父母总是像一棵树一样为我们遮风挡雨,不断的奉献自己,我们就是在父母的树荫下成长的小树苗,等到我们长大以后,会做父母的树。
《爱心树》读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爱心树》,那里讲的是一个小男孩儿和一棵大树的故事。那男孩每天都来和大树玩,但当孩子逐渐长大,没时间来陪大树时,大树很孤独,而当孩子来时,大树就把自己的'一部分送给孩子,最后,小男孩拿走了大树所有的东西,大树却依然快乐着。
看完这本书,我最感动的是:当小男孩来时,大树高兴地说不出话来:“来吧,孩子!”大树沙哑地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大树真是无私奉献的一棵大树。可是小男孩却不是那样,我在想:“为什么大树对小男孩这么好,但小男孩却把大树的所有东西都拿走呢?大树真是一棵爱心树。我以后要向这棵大树学习,不向小男孩学习。
《爱心树》读后感 篇5
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书是《爱心树》,它是一本很薄很薄的书,他讲的是:一个大树喜欢上了一个孩子,孩子也喜欢大树,孩子逐渐长大了,再也没来看过大树。大树很伤心,有几次,小孩来找大树,大树给了他好多东西,有苹果、树叶、木头、还把自己做成板凳送给孩子,于是孩子就走了,再也没回来过。最后,大树成了一个小板凳。
这个故事里的`大树是一个很爱帮助别人,可以带给人们快乐。所以大家都把大树称作爱心树,书名就这样产生了。
《爱心树》读后感 篇6
我读了一篇故事《爱心树》故事中有一棵大树和一个男孩,小的时候男孩很喜欢那棵大树,大树也很爱男孩。男孩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大树的果子,玩累了就在大树下睡觉。慢慢的,男孩长大了,他依靠着大树,摘下大树的'果子,还砍下了大叔的树枝和树干。最后大树只剩下一个树墩。男孩自私的拿走了大树的一切。男孩每次拿走大树的东西时,大树还是很高兴,很爱男孩。
故事中的男孩就像我们,而大树就像是爸爸妈妈。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了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让我们对爸爸妈妈和爱我们的人说一声:我爱你们!
《爱心树》读后感 篇7
今天老师给带着我们一起看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爱心树》。
《爱心树》里有一棵树,它十分喜欢一个小男孩和她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不仅不像小时候一样天天来陪伴树,而且还一再向大树索取,慢慢地把树推上绝路,最后树什么也没有了,小男孩也变成了老男孩,他坐在树桩上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故事虽然很短,但是含有深刻的道理。其实这棵树就是我们的妈妈或爸爸,我们就那个自私自利的小男孩。我们一次一次地向父母索取,父母为了让我们开心,就尽量帮我们实现,但是有些父母的经济情况不好,所以有些要求不能满足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无理取闹,有的离家出走,还有的.甚至长大以后不赡养父母......其实他们的行为都是不对的,父母已经尽力了支撑着这个家,我们也应该为个家尽一份力,这份力不一定要挣钱,你可以帮父母干一点活,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提高,这都是父母快乐的源头。
爱心树总是在重复一句话——“快乐”,是因为每次她都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快乐是她最大的快乐。直到最后还是“好快乐,但不是真的”。虽然这句话看起来有些矛盾,但它着深刻的含义。同学们议论一番,明白了树快乐是因为她再一次帮助了男孩,但不是真的是因为男孩又会好久不来看她了,树又会忍受寂寞,还有让她不快乐的是下一次男孩来了,她又能拿什么给他什么呢?
同学们珍惜自己的父母吧,他们每天都在为了我们的快乐而付出他们的生命啊!
《爱心树》读后感 篇8
今天,廖老师让我们读了一篇名为《爱心树》的文章。文中的那棵大树倾尽全力帮助一个男孩,却毫无所求,最后只剩下一截老树桩,还在尽量满足男孩的要求,可老树自始至终都很快乐。
文中的大树和男孩其实就像是天下的父母和做儿女的我们。父母辛勤劳动,含辛茹苦不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健康成长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父母的`索求也越来越多。父母毕竟已不再年轻,为了”养家糊口“却依旧努力地工作。这,难道不就是大树那无私奉献可贵品质的一个写照吗?而那个小男孩,也就是我们,动不动就要父母买这要那的,一点也不会体谅父母,经常挥霍父母的血汗钱,而且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这难道不正像是文中那男孩的所作所为吗?可我们的父母在为我们付出时总是很快乐。因为他们认为,儿女的快乐就是他们的快乐。在如此伟大无私的爱的面前,我们能不惭愧吗?
由此,我不禁想到不久前去世的丛飞叔叔。他是一名歌手,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先后收养和资助了一百多名山区贫困学生、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同时还向慈善机构捐赠数额巨大的现金。可这样的好人却得了癌症。临终前,他把所资助的孩子都叫到病床前,叮嘱他们要乐于助人,多社会作贡献。在孩子们含泪点头后,他才含笑离开了人间??
在我们的生活中,具有老树这种高尚品格的不只是父母、丛飞叔叔,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他们每时每刻在我们的背后为着社会为着他人着想??
是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简评:我们在读文章时,会被其中的人或事感动,也就会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及身边的人,二者的结合就是读后感的内容。习作由读《爱心树》,想到了父母、丛飞和自己,悟出了人间需要爱和报恩。(指导老师:廖华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