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文学网整理的百年孤独读书心得(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1
老师推荐了很多的书,《百年孤独》算是一本。但我偏偏购买了这本书,从买书的这一刻,无形之中,我踏入了痛苦的深渊。先看了导读,嗯,感觉不错。随手翻阅,在看了将近五十页后,无奈宣告放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不曾翻阅,终于在此次暑假将其读完,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买来将近一年,才看完,并理清了一丝头绪,怎能不令我自豪?
坦白说,这本书我没有完全读懂,但我不认为这本书难懂,潜意识里,我认为只要可以理清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即可读懂整本书。所以,书中人物的关系或许是重点,嗯,应该是这样的。
只是,要想理清其中的人物关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耗费时间精力的巨大工程,(最起码,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重体力活)因为一个不留神,就会给弄混,我也是尽了最大努力,才勉强区分出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在脑海中构造出了一个极其容易坍塌的家庭构造图,也正是凭借这张图,我才勉强没读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张图在书本合上的刹那便魂飞破灭了。
因为没完全读懂,所以只好写一些表面东西了。说实在话,我挺同情布恩地亚这个家族,这个家族的子孙一代又一代被取名为奥雷良诺和阿卡迪奥,“他们尽管相貌各异,肤色不同,脾性、个子各有差异,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认出那种这一家族特有的、绝对不会弄错的孤独神情”。孤独已经变成了这个家族的代名词,这种孤独持续了将近百年,这个家族的每一个成员都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自己的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周而复始地制作他的小金鱼,做了化掉,化了再做;阿玛兰塔为自己织裹尸布,日织夜拆;雷蓓卡闭门风窗,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直到死亡;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在浴室里整小时整小时地消磨时间。而这所有的一切,在任何一个正常的家庭里都是不可想象的,令人感到恐惧,甚至是产生一种很强烈的窒息感,让人想要逃离。这个家族之中,夫妻、父子、母女,甚至是兄弟姐妹之间,始终没有心心相印的感情沟通,没有推心置腹的切磋商讨,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关心和支持。尽管他们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最终均以失败而告终。或许是这一百年的'孤独,使布恩迪亚家族最终在一阵狂暴的飓风中彻底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本书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我没有看明白,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更像是一本自传,或是一本预言书。一个人在为一个家族近百年的历史所作的预言,记载于羊皮卷上,并且没有遗漏,全部实现。而这个人在书中出现的次数很少,但他的影子却无处不在,他名叫墨尔基阿德斯。
合上整本书,如卸重负。将书放置书柜最不显眼处,决定从今以后再也不碰它了,这本书使我饱受头痛,我绝不会再给自己找第二次麻烦的!唉,不过,或许随着年龄增长、阅历的加深和思想的逐渐成熟,会促使我在某一天重新打开这本书。以后发生的一切是不可预知的,难道不是么?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2
孤独是残忍的,是割舍不了的,是要与生命始终伴随的,就像书中的拉丁美洲,与世界脱离,像极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仿佛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杂糅着这世间所有类型的人,也杂糅着这世间所有的孤独。
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很奇妙,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但却无神空虚的,书中所经历的孤独,也可能是我们人生当中所需要面对的。“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马孔多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清晰的认识到了目前的现状,他本应该是个英雄,但时代让他变得可悲,子孙所承受的灾难性的伤害也揭示着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独的,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独的,他们有着对权利的渴求,对求知的渴望,以及对暴力的崇敬,但他们拒绝与远方沟通,拒绝看到遥远世界的光芒。他们从未放过自己,所以他们孤独,却也无能为力。
《百年孤独》的魅力远远不止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说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要注定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也折射着世间万物的凄楚和悲凉,孤独的度量已无从计算,可能从创世之初到宇宙热寂,也许它早已伴我们同行,无声无息。
读完这本书,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之相守和奋斗?也许在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时,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3
平时不挑外国作家,主要是本身外语也没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翻译者没有仔细调查过,一些书勉强啃下也是浪费时间。但是,学生时代无意瞥见的一句话一直在脑海中徘徊“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于是,在去完超市的夜晚,我拆了塑封,开始了第一句——“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很久之前,就有人告诉我,写文章要描述细致,比如一杯马提尼你就要写一杯蓝色的马提尼,任何文字都不该干巴巴,正在这本书中,一切都被发挥到了极致——“她镇定自若地把纸牌摊开在一张旧木工桌上。”
前几页的时候,我一直在想,阿尔卡蒂奥的大男子主义真是太糟糕了,第一次固执地不和任何人打商量,把家里用于维持生计的牲口去换了磁铁。第二次强行地挪用妻子的钱,去和吉普赛人换了放大镜。他孩子似的好奇心是建立在家庭的.痛苦之上的。
即使他没日没夜,单靠遥望星空就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的,像个橘子一样,也无法改观我对他的看法。即使他是个天才,在小村庄里孤独地无人应和,我也不会有半分同情。要做研究,就要有觉悟啊。
二十几岁的牛顿在沉思中把姑娘娇嫩的手放入滚烫的烟斗中,他就明白,他不是会是一个好的家庭经营者。
这家人虽然不着调,也努力地维持着表面的平静,这根维持他们平静的纽带,就是孩子们的母亲,乌尔苏拉,她用她的无知勤劳地操持着这个家。少女时代的她,尚能用天真烂漫来形容。为了拒绝和表哥生下猪尾巴后代,每天穿着由她的母亲精心缝制的粗大铁扣扣住的帆布衬裤睡觉,有一日,丈夫终于忍受不住流言蜚语,冲动让他杀了人,一鼓作气回到家,他把长矛深深cha入地下道:“如果你生出猪崽,咱们就养猪崽。”当她成为母亲后,无视于儿子们的成长,过分相信巫术,让吉普赛女郎占卜,竟然把孩子们心思恍惚以为是蛔虫作祟,逼迫他们喝下奇怪的药水。
魔幻现实主义,是挺魔幻的,现实主义嘛,也挺现实的,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的缩影。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4
说到《百年孤独》这本书,不得不提作者马尔克斯,马尔克斯出生在哥伦比亚阿拉卡嗒卡,他童年时代是在外祖父家度过的,因外祖母博古通今,有一肚子的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所以,在他童年的思泉里,充满着另一个灵幽的世界,至此,铸就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
除了诺贝尔奖、魔幻现实主义和《百年独孤》,大家好像对马尔克斯一无所知。
大多数没能读完《百年孤独》是因为卡在了第一页一大堆相似的人名上,我也深感疑惑,导致我看到后面内容也要反复翻阅前面内容,才能对得上全文。
《百年独孤》讲述了布恩迪亚七代人的神奇生活,小镇的百年兴衰,以及一张A4纸都列不完的人名(和红楼梦有的一拼),反映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翻天覆地的历史,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著作。”
孤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尼采说孤独有三个状态:神灵,野兽与哲学家。一个充实自立,一个桀骜不驯,而另一个则是两者的中合体。这三个状态完美的概述了布恩迪亚一家人在百年间所承受的孤独,如果说乌尔苏拉是神灵般的存在,那么阿尔卡迪奥映射的则是那野兽。布恩迪亚上校一生遭到暗杀13次,73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开枪自杀后奇迹生还,戎马一生却在迟暮中失去了信仰,最终与政府签订合约,年老归家,每日守着父亲留着制作小金鱼的工艺,抑郁而终。他一直渴望抛弃孤独,可他永远也离不开注定的孤独。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孤独中保持高傲。
在《百年孤独》这本书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就是乌尔苏拉,从一开始的近亲结婚到“长猪尾巴”的'言论,就注定了整个家族孤独的宿命。她一生为了家庭默默付出,年老后失明,靠着独特的能力掌控家庭最后的余地。难道不是一种宿命吗?乌尔苏拉这个鲜活的人物瞬间有了流动性。任劳任怨的性格阻滞她的生长性。
写到一半,我突然卡文了,我在想,天哪,这一部世纪文的读后感竟这么难写,难写的点在于独孤是一抽象的名词,每个人对于孤独的理解不同,感悟不同。读后感——写的就是真实的感受,此刻的真实感受就是想再去把它重温一遍,因为每一遍的感受都不相同。
往后,孤独是常态。
很喜欢豆瓣那句:“因为年少的无知与浮躁,我差点错过了它,所以当你还未尝试痛苦,当你还未开始看透生命,请你好好收着它,不要读它。”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5
我喜欢《百年孤独》这本书,因为读它让我觉得孤独不是可悲的可耻的,而是上帝的恩泽,让我们如此安静。
读前两章的时候心情有些浮躁,因为那会儿刚从武汉回家,家里没武汉那么热,但空气干燥,没有我习惯的夏天的生活模式……于是又开始看书,我从书架拿起这本书的时候,姑父刚好看见,他说别看那书容易忧郁。回家前妈妈就和我提起姑父得了忧郁症,我还不是很相信,后来见了他,才相信了。他比我大十二岁,是个很聪明很好学的人,我印象中他总是在看书,总是在尝试着学到更多新的东西。他小时候成绩很好,但是每次考试都考的不好,那时候也没有过复读或是上个职业学校之类的概念,就那么耽误了。他做过很多工作,但做的最长的就是建筑。他个子小,身体也不是很好,总之建筑根本不适合他。后来自学画工程图,终于不用在做那些体力活儿了。这半年相当长一段时间他没上班,因为春夏时节他的鼻炎忽然严重了,会汩汩的出血,他劝姑姑别害怕,其实他自己也有些心惊,去过很多家医院看过,但鼻炎和肝炎什么的一些病一样,只能控制根本无法治愈。具体情况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了。生病失业是他忧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姑姑和姑父结婚很多年了,但是他们一直没有孩子,医生说两个人都有病,于是东奔西走的四处求医,终究还是没有效果。就在姑父在家养病的那段时间他们领养了个孩子,是个女娃娃,很可爱,看起来也很聪明。抱回家一个多星期了,渐渐觉得这孩子有点儿不对劲。为什么她总是抬不起来头来呢?他们带着孩子去医院做了全身检查,结果让大家都惊呆了:是脑瘫。万般无奈之下,姑姑又把那孩子送了回去。姑父从那时开始就一直郁郁寡欢了。他说:“我一个大男人就不能照顾个小孩吗?如果我们不养又有谁会养这孩子呢?”他说的句句是理,可是谁平白的要给自己的家庭多加一个这么大的负担呢?他自己心理也明白,后来他就越来越少说话了……
男人过了30很多事就不得不想了。人生总是这样充满了苦累,但是也充满了希望和成就。我们都是这天地间飞舞的尘埃。还是要尽量开心的过日子!我说的太多了,显然是事业,家庭,身体的病痛共同造就了姑父的忧郁,不是《百年孤独》可是我的孤独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用了两天半的时间把那本书看完了,那两天晚上和书里的结局一样忽然下起很大的雨。外面一直有只猫在叫,声嘶力竭的,声音很恐怖,很狰狞。但我没害怕或是讨厌,只是觉得它很可怜。有时候我们是如此的想去照顾一个人或者一种生物,可是谁是我应该去关心的呢?
北方的天气就是这样,即使是夏天下起雨来还是会很冰凉。忽然觉得自己成了故事中的人,被这孤独吞没了。第二天我就开始生病,去医院打了几天的点滴。虽然雨早停了,天早晴了,可是隔了很久我才察觉到。我想孤独就是顺着点滴瓶里的液体流进我的身体里,出不来了……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 篇6
我自信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要是把时间画到纸上,会画出一条什么线?
一般情况下会是一条直线。因为时间在经典物理学里不会因任何其它物理因素停止流动。即使换成爱因斯坦相对论意义下的时间,能跳跃能往复的时间,也不可能画出一条甚至更多圆滑曲线。因此在这里说“榄核型时间”未免有点矫情,有纯属编造、强加概念的意味。但我觉得它的确——起码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背景下——是可以说得通的。我愿意把它定义为马尔克斯的时间,但又不全是。因为能被画成榄核形状的时间仅为其中的宏观部分。将“榄核”分解到几乎不能再分的地步,它就会变化。
[Part·One]
很少有书——特别是小说,能把我绕进一个表面异常混x且无限循环重复的逻辑里,让我读完第一遍还烟笼雾罩,只好又乖乖去看第二遍,《百年孤独》就是这部逼我耐心琢磨的著作。它里面藏着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逻辑。逻辑里面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到了几乎叫读者不可忍受的地步,因为它有着一大堆被无数次重复的名字: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何塞·阿尔卡蒂奥、阿尔卡蒂奥、何塞·阿尔卡蒂奥第二、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奥雷里亚诺·何塞、奥雷里亚诺第二、奥雷里亚诺·巴比伦、蕾梅黛丝·摩斯科特、美人儿蕾梅黛丝、雷纳塔·蕾梅黛丝、阿玛兰妲、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乌尔苏拉·伊瓜兰……这是布恩迪亚家族重复命名的传统所造成的。然后被重复的何塞、被重复的奥雷里亚诺、被重复的阿尔卡蒂奥、被重复的蕾梅黛丝、被重复的阿玛兰妲和乌尔苏拉被迫重蹈祖辈覆辙或多多少少被刻上他们的性格烙印,完成这些名字注定的命运。而且不管是谁,每个人都必定承受或多或少的孤独,从里面获得新的能力。在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里,时间抽象地还原孤独,每当年华老去,人物濒临死亡,从前那些充满稀奇或希望的记忆片断就在他们无法排解的孤独中浮现。他们孤独,也许是因为时间流逝,也许是因为无人理解,也许是因为性格缺陷,也许是因为命运的打击。
说实话,虽然已读过几遍,我依然不敢说自己已完全读懂《百年孤独》这本书。这是一个阅读定律:当一个人经历痛苦的事情更多,他就会越能读出书里面隐含的感情。尽管我不想经历的事情也曾在特定的时候发生,让我哀伤、痛苦不能自拔,可每次翻开它,我恍若都只看到时间流逝,看到在离我甚远的时空里,不同的人在生活中奋力抗击或固守着各自的孤独。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尽管站在一个旁观者——一个既无法得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神般的预感,又不能像梅尔基亚德斯或庇拉尔·特尔内拉一样算出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的旁观者的角度,我依然能清晰预知以后的事情,这恰是马尔克斯的时间告诉我的。他的时间在这一维度似乎是条折线,可以任意返回,任意伸展。
不能不说它巧妙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它连接了过去的未来,和未来的过去。“多年以后”是《百年孤独》所用的第一个魔咒,构成现实与幻景的共同体。从对人物命运的构建上看,也可以理解为马尔克斯写作时急于预告的心理,先简要地把远景和盘托出好留住记忆,再慢慢回溯,创造叙述的空间。但仍不能因此而说它不巧妙,因为时间恰如其分地在这里搭建了一座可以任意往返的桥梁,从而获得预知的能力。布恩迪亚家族并非每人都具有灵活的预感,“多年以后”对他们而言用于回望;而旁观者,可以借此回望他们的过往,看看他们的以后,甚至于回望和预感自我。
时间对布恩迪亚家族来说有着它特殊的地方,如果布恩迪亚家族不是“注定要承受孤独的家族”,那么之后所说的或许不会发生——马尔克斯设定的时间在这里可以说初生,可以说一如既往,也可以说已死——它好似停滞了。百年以内,活着的人好像死去了一般把自己封锁在孤独中不能自拔,死了的人却因为不堪忍受孤独回到现实寻找慰藉。即使是早已死去的梅尔基亚德斯,也经常出现在他塞满手稿的房间里,在家族的一代代更迭中影响他们的头脑,见证家族的命运。另一个时间停滞的证据是,如果马尔克斯不适时对家族成员进行外貌上的描述,我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乌尔苏拉永远是能干而活力四射的矮小女人,比西塔西翁永远以接近保姆的特殊家庭角色在带孩子,阿玛兰妲永远抱有无法熄灭的情火,庇拉尔·特尔内拉永远用纸牌算命,豪放且处于中年——事实上她们表现出来的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沿着他们固定的生活路线度过他们的每一天,像复读机一样的时间也近乎等于停滞。乌尔苏拉晚年失明后就发现了这种规律:“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家里的每个人每天都在无意中重复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事,甚至在同一时刻说同样的话。只有当他们偏离这些刻板的常规时,才会有丢东西的危险。”可是真正意识到时间停滞的只有年老且长年痴迷于科学研究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他意识到这一点之后绝望不已,立即陷入一片混沌中,被当作疯子绑在栗树下,被命运安排冥冥中印证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马尔克斯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困局,即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存在是有限期的,困局的开端和结尾一样充斥残酷。
马尔克斯的时间也能做到一直在流动。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个人都在时间的流动里容貌改易,其中能活到早已脱离充满情与惑的年纪的人,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单调难忍,最终接受必将到来的孤独。我甚至怀疑他的时间已经超出一百年的跨度,但即使如此,他的时间里仍有与现实世界没什么两样的光阴荏苒,人之常情。这里的时间可以说成一条直线,的确是在经典物理学里不会跳跃不会停止流失的时间——正由于此,它才具有了强烈的象征和投射意义。生活的细节开始被拉远放大到整个具有共性的生命历程,仿佛是每个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命的延续。再然后即是生与死的严肃问题,诞生与消亡,最终讨论为什么诞生和为什么消亡。
[Part·Two]
不由记起两年前我第一个感到强烈孤独的夜晚。只不过是一本里面驻扎了成千上万的对数函数、严肃死板的演算公式和晦涩难解的星图的`枯燥天文读物,只不过是里面提到了总星系,提到其中的无垠星海,提到这个理论上由一个质点不断舒展膨胀而又不知何时会因作用力迅速收缩为一个质点的宇宙。我竟为所见的字行惊栗不已,掩面泪下。我思绪延伸到千万光年以外,不能安静。
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提醒我这个事实:没有永恒。时间停滞,然后流动,最后停滞。宇宙是个放大的困局,困局里的时间无论如何想都会不动声色流动如故,可我却固执地想起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两者的演变都完好无缺,时间在里面缓缓流动,而生命只是里面偶然的闪光,等到一切结束,又和一切从未开始一样,时间停滞,空间无存。
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一个奥雷里亚诺看到羊皮卷卷首的提要时至少也应如我那晚一般惊颤,只是他更清醒,因为他在那一刻知道羊皮卷上记载着自己的命运。那晚的我发觉自己被骤然聚拢的孤寂包围着,身边的一切似乎都不牢靠了;再没有质点外的东西可以打破这个榄核型的时间困局。而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甚至连这个都来不及想——他就处在困局的最末端。他清醒得完全没有打破困局的欲望,只是在马孔多的毁灭中静待最后一刻到来。孤独的开头,孤独的完结,布恩迪亚家族从大地上被永远抹去,“魔幻现实主义”的故事完美退场。
[Part·Three]
余华的小说《活着》有着与《百年孤独》很相似的类似宿命论的情节安排。故事的过程直至结尾主人公福贵的家人一直在遭遇各种变故直至死亡,最后只剩下垂垂老矣的福贵孤身一人,买一头黄牛与自己在田间作伴。读这部小说的时间里我每时每刻都感到生命的希望在一点点不露痕迹地破灭,直至最后连福贵的小孙子也因为吃豆子噎死时,我忍不住在想,为什么要活着?一个活了快一辈子的人,几十年内看到的听到的经历过的都跟梦一样,梦醒时分,家人散尽,无亲无故,只剩下虚无缥缈的回忆。他没有为名利而活,没有作为血缘链上可延续的一部分而活,甚至也没有为崇高的“为人民服务”而活。他只是一个经历了各种风浪各种变故后仍维持着生命将息前最后时光的人,被困在榄核型人生的最末端,他还是否作为有意义的个体而活?或者说,仅仅是为了单纯地活着,活在比求生稍微高级的阶段里?《活着》对生存意义的探讨至此已到达极端的地步。
尽管同样具有不少宿命论色彩,《百年孤独》跟《活着》还是存有很大区别,前者没有着重探讨生存,而是探讨孤独——如果非要用拆字的方法来解释孤独,我会这样拆:孤,孤立。独,个体。人就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也许这可以说明为什么人成为社会性动物,用这种方法来抗拒单独存在,抗拒由此带来的无尽危险。所以人需要某种意义上的团结,但是相互依靠对单个人来说至多只能是对孤独的缓冲。因为人的一生毫无疑问会经历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的过程,从不会有人在同一时刻如你所感,同你所受。马孔多建立初期没人留意孤独这个奇怪的东西,因为它太年轻,里面没有一个人超过三十岁,也没有死人,唯一的威胁是会导致失忆的失眠症。当梅尔基亚德斯推算出马孔多将成为一座镜子之城而无布恩迪亚家族半星血脉存留时,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立即大发雷霆。“不是玻璃房子,是冰房子,像我梦见的那样。而且不管到什么时候,总会有布恩迪亚家的人,直到永永远远。”家族诞生开端的人怎么愿意料想到它的结尾呢?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固执地认为,既然有了开始,就不应该也不可能结束,即无限才是合理的。他早该得知却不肯接受宿命。乌尔苏拉显得更从容些,就她意识到孤独的蔓延已要把布恩迪亚家变成“疯人院”来看,她已经默认了孤独的存在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有限才是合理的。布恩迪亚家族在其存在的期间,没有一个人能逃脱孤独的魔法,亦没有一个人不作出自己的选择来对付孤独(包括美人儿蕾梅黛丝肉体与灵魂一起飞升的离奇个例,也是她对天生不入世造成孤独的回应)。然而无论他们选择了逃避、对抗、适应、顺从还是洞察,早在家族诞生以前就已经注定了要最终合在一起造出“猪尾巴”怪物的血脉和梅尔基亚德斯超出人类知识界限的智慧最终终结了这个孤独的家族从而给了布恩迪亚家族永恒的孤独。这就是布恩迪亚的宿命,然而孤独不会因此而停止。
[Part·Four]
马尔克斯就此将孤独和时间联系在一起,并进一步延伸了榄核型时间外的意义。他设想死亡后还有死亡,鬼魂也面临衰老的尴尬,面临进入更深层孤独的危险;时间让家族有了诞生,又在百年后将其终结,然而这个注定承受孤独的家族只是“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因为它已进入了消亡后的永恒孤独。这不能不说是极其抽象但也是极其现实的联系,甚至于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曾想过,为什么会有生,为什么会有死?为什么我会是我?生之前和死之后是什么?这无疑是能影响到每个人的观念,能上升到哲学或宗教层面的命题。
和《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带有极致精神剖析的强烈意图一般,《百年孤独》对孤独进行了各种各样可能的阐释,展示了孤独中人的不同状态,把孤独的存在以及对人的影响夸张到异常严重的境地,在孤独中让人物获得洞察和反省的能力。可是获得清醒似乎不是好事,比如被绑在树上的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当被问到绑在树上的缘故时,老布恩迪亚的情感没泛起一丝涟漪,平静地说:“Hoc、est、simplicisimum(简单至极),因为我疯了。”与他对话的尼卡诺尔神甫从此不再敢和他交流,无意中把他弃入自语不停的孤独泥潭里,沦为不时出现在栗树下枯坐的灵魂。但在家族彻底消失之前,老布恩迪亚还是可以时常离开一下孤独的视线回到死前的世界凑热闹;等到那场摧毁整个马孔多的飓风到来后,榄核型的时间走到末端,不能折返的孤独再也不可避免。老布恩迪亚的自白证明了他的清醒,后果却可想而知:尼卡诺尔神甫因无可名状的恐惧退缩了。然而孤独真的可怕吗?现实中每个人都逃不脱孤独的时刻。甚至在从大地上被抹去后,孤独也会永恒伴随,无关时间,因为你已经对一切失去知觉。这样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