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心得体会 > 正文

腊八粥心得体会

2025/08/06心得体会

文学网整理的腊八粥心得体会(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1

如温暖的阳光,如甜蜜的花浆,如汩汩的清泉。这甜 甜的腊八粥是否掺入了亲人浓浓的爱才如此可口?

我可能今生也尝不上腊八粥了,它或许已经成了古老文化的一个标点,只能从古人的书卷中寻找它的迹影了。但我并不懊恼,因为我尝过妈妈做的大米粥,虽不及腊八粥,可是却清爽可口,这使我的心得到了小小的安慰。

每逢冬天,我都有厚实的毛衣包围,所以再寒冷的风雪,我也察觉不到。我的每一件毛衣都是姥姥给我织的,老人的眼睛不好,每次看她织毛衣都要戴上老花镜,织错针时往往都要拆掉一些重新织。姥姥织的毛衣厚实,真不晓得这一件毛衣要织多久。姥姥不光给我织毛衣,家里人的'毛衣都是姥姥一手织成的,所以我们年年都有新毛衣穿。可姥姥这样年年不停地织,自己却穿着几年前织的旧毛衣。我想知道是什么使这毛衣如此温暖,便仔细观察毛衣,发现它们的花纹都是错落有秩,并在其中发现了几丝银白的头发。

我喜欢吃红烧鱼,妈妈也经常给我做。端上桌来时总能看见妈妈在不经意间拾起鱼头放在自己的碗里,而把鱼肚子留给我。我原以为那鱼头定会很好吃,便抢先夹来尝了两口,可味道却不如我想象一般,反而很难吃。

每次过年,爸爸妈妈都包饺子给我吃,我则在一旁看。妈妈总是把馅切得很细, 爸爸手中的面也是揉了再揉。所以我每年都能吃到皮薄馅大的美味饺子。他们在馅里一定掺和了爱,才使饺子如此好吃。

我很满足,因为我尝过比腊八粥更美味的食品。亲人们为我做得太多了,我已经开始懂事,我会为姥姥捶背,为父母沏一壶茶,这也是我的一份孝心吧。我深知有一天他们都会离开我,所以我要在他们有生之年让他们体会温暖的阳光,在他们离我而去时不会让我多一份悔。而我现在所做的却不及他们的万分之一。

阳光温暖万物,使它们复苏。我喜欢阳光,是因为它照在脸上的感觉很美好。亲情也如同阳光一般,一样可以温暖我们,无时无刻,照亮我们前行的路,那么人世便不再有饥寒交迫,因为我们的心都满载着金色的阳光。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2

腊七、腊八,冻死叫花。这句谚语我很小便会讲了。是舅爷爷教我的。我五岁那年的腊八节,便是天寒地冻,哈气成冰。因为冷,我赖在被窝里不肯起来。而那天,舅爷爷却起得格外早,吃过饭,他竟去了镇上,说有很重要的事。镇上离村子有七八里路。舅爷爷走了,天,不知何时,竟开始飘雪了。后来,雪下得愈大了。我忽然有些怕。我真不知今天是什么日子,舅爷爷非得要冒雪出去……

因为家生变故,我寄养在舅爷爷家,已经半年有余了。舅爷爷是个孤寡老人,六十多岁,看起来,像七十岁,或者还要老。但他却很爱笑,笑起来,山羊胡子一动一动的,很好看。我不能让妞儿跟着舅爷爷再受委屈!多好的孩子,如今却,唉……”他常颤巍巍地说。我虽听不太懂他的一些话,然而我却知道,他是极疼我的,比起家里的人,亲多了。自我来后,他用来换钱的鸡蛋,便成了我的营养品。他的老白干,也喝得少了,说要攒下钱来,将来供我念书。

舅爷爷终于回来了。他浑身上下一片白,像个雪人。看见我,他便开始笑,山羊胡子上的雪落到我脸上,凉凉的。他将手里拎着的一只大包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凭直觉,我知道那里面应该是吃的。可他却不肯先打开,而是先为我洗脸,梳辫子,末了,又拿出预备过年的新袄,让我穿上。然后,才一点、一点地开那纸包,呀!里面的东西,竟是我没见过的!

“孩子,知道吗?今天是腊八节,也是你五周岁的生日!”他依然笑着,但那笑里有了些我不能理解的深意,“这叫生日蛋糕!听说,城里人过生日都兴吃这个!我是提前让在镇上开杂货铺的亲戚从县上捎来的!”他一边说,一边打开另一个纸包,里面是五支红红绿绿的小蜡烛,他将它们一一插在那个漂亮得耀眼的蛋糕上,又用火柴,一支一支地点着。蛋糕上立时盛开了五朵金色的花。“闭上眼睛,许个愿吧!孩子,许个你最想要的愿望,往后,你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越来越好,人家说了,过生日吃蛋糕、吹蜡烛、许愿,是最灵的……”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过生日,第一次见识并且拥有生日蛋糕。那蛋糕,是我吃过的世上最美的'美味——那软糯,那细腻……一生不忘。舅爷爷一口都不肯吃,他说,那整个都是属于我的,我要完完全全地把它吃到肚子里——连同许下的心愿。

所谓刻骨铭心。又所谓,不思量,自难忘。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用他所能想到的最特殊的方式,为一个孩子灰色的童年涂上了香甜,成为我一生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是的,时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有些记忆甚至被岁月提炼成宝石,在生命的历程中闪着光芒。也正是这些或甜或苦的记忆,串成了生命的链,无限地伸延下去……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3

腊八粥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每年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在我国各地都会有人们煮腊八粥的传统。腊八粥的制作既有讲究,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味,更是让我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文化的底蕴。通过多年的体验,我对腊八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腊八粥教会了我珍惜和感恩。腊八粥最初的来历是由佛教传入,作为一种供奉佛祖的粥品。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拿出各种材料,仔细地磨碎、搅拌和熬制,才能最终煮出香气扑鼻的腊八粥。这个过程虽然繁琐,但每一步都是为了感恩和敬仰佛祖。这让我明白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要以感恩之心来对待,珍惜来之不易的好事物。

其次,腊八粥教会了我勇于尝试和创新。腊八粥的制作千百年来受到了各个地域、民族和家族的热爱。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煮法和食材,既有干果和豆类的组合,又有药材和谷物的搭配。而在现代,也有人尝试加入各种新的食材和调料,使腊八粥更加美味可口。通过对各种不同口味的腊八粥的尝试和创新,我明白了在生活中不要害怕尝试和创新,它们是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的重要方式。

另外,腊八粥也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每年农历腊月初八,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煮腊八粥。那一天,家里弥漫着浓郁的粥香,四处传来父母和孩子欢声笑语。这个时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重要。无论是在制作腊八粥的过程中,还是分享煮好的.腊八粥时,我们可以坐在一起,交流彼此的心情和感受,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值得一提的是,腊八粥对于身体健康也是有益的。腊八粥的制作不仅包含了多种粮食、豆类和杂粮,还有很多有益的中药材。这些天然的食材能够帮助我们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煮好的腊八粥热气腾腾,它的独特口味和香气使人食欲大增。每年冬天,喝上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不仅能暖胃,还能滋补身体,让我们更好地度过寒冷的冬季。

最后,腊八粥给了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意识。腊八粥作为一项传统习俗,已经流传了千百年。无论是在农村、城市还是海外,都可以看到人们在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煮腊八粥的场景。这个传统的坚持和传承,使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珍贵性。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其中,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腊八粥是一种集合了感恩、勇于尝试、家庭温暖和传统文化的美食。通过制作和品尝腊八粥,我们不仅仅能够体验到美味,更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在未来的腊月初八这一天,继续制作腊八粥,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让更多的人能够品尝到腊八粥的美味,感受到其中的美好和心意。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4

冬天,对于忙了三季的农家人来说,是难得的闲歇时节。可一进腊月,又会逐渐忙碌起来,各家各户忙着杀猪宰羊,忙着上街购物,一股节日的气息四处扑来。最饶有趣味的,当属过“腊八”节。腊八,既是一年的总结,又是过年的前奏,年的味道从腊八开始,越酿越浓。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的腊八节,我们全家人都能喝上母亲熬得稠稠的、糯糯的、甜甜的腊八粥。在我看来,母亲做的腊八粥可谓是天底下最好的美味了。腊八节的头一天晚上,母亲把干果、杂粮、干菜逐一淘洗发泡,然后捞出来放在箩筐里风干,除此之外还要把葡萄干、冰糖以及青红丝等几样提味的东西准备好。腊八节当天,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母亲就早早起床了,她把头天晚上精心准备的红小豆、绿豆、白芸豆、栗子、桂圆、核桃仁、枸杞子等放在铁锅里用小火慢慢地煮。说来也怪,平时爱睡懒觉的我们在这一天总会很早地醒来,透过窗户看到厨屋里有光亮,我们边系扣子边趿拉着棉鞋往外跑。

边说,她边把最难熬的几样干果和杂粮倒进了锅,用小火不急不躁地煮着。当锅里冒出的白气伴随着“咕嘟咕嘟”有节奏的响声时,浓浓的香味儿便飘散开来,馋得我们一遍遍催问,怎么还不出锅。在我们一阵阵的催促声中,锅盖掀开了,锅里的腊八粥又稠又亮,甜丝丝的.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母亲拿起勺子,把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分别舀进早已准备好的碗里。那滋味,我现在想起来,依然口水直流。又是一年腊八到,超市里早已经摆上了琳琅满目、口味繁多的腊八粥原料。然而,没经过母亲那一套繁杂程序熬出来的腊八粥,不仅是口感上的欠缺,更多的,是心底里那份悠远绵长的母爱,是一种透人心田的暖。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5

今天是腊八节,早晨的“红领巾广播”告诉大家腊八节的来历和风俗,下午学校的活动是让我最感到快乐的。

大家先去看了“手摇老式爆米花机”,其实就是爆糙米。我看着爆糙米的.老爷爷把一些米放进黑色的桶里,不停地摇动。伴随下面的火烧得愈加旺,时间愈加长,等达到肯定的温度时,老爷爷把桶拿下来对准一个袋子,高喊一声“放”!米就会炸开,糙米就爆好了。每一个人都抓了一大把,我尝了尝,对金雪茵说:“这是我吃过的吃的爆米花。”回到教室,大家边听黄老师讲腊八故事边吃爆米花,教室里的锅子里还在煮着腊八粥。讲完了故事,等喝粥的时候,忽然,从我的脑子里蹦出了一个主意:喝腊八粥时,把爆米花放进来,该多美味啊!

喝完了腊八粥,大家来写“福”字啦,而且是用毛笔写呢。陆老师让我教同学们如何写,我先示范给同学们看,同学们也自己写了一个。这真是一个难忘的腊八节啊!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6

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们常州地区家喻户晓的腊八节。

一大清早,天还蒙蒙亮的时候,我在被窝里就闻到了一股香喷喷的味道,好像是花生?是排骨?还是。闻着香味,我赶紧起床,看到妈妈正在忙前忙后,我只好自己去寻找香味的来源。

餐桌上,妈妈已放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看上去就很诱人:绿色的粥,里面有黑米、薏米、排骨、青菜、桂圆、黄豆、绿豆和大豆。我急忙呈一勺往嘴里送,哇!好烫!不过味道又香又鲜!黑米和薏米很软,黄豆很有嚼劲,排骨的香味最是浓烈。

妈妈看我吃得正香,就问我腊八粥的来历。腊八也有来历?我怎么答不上来?没办法,我只好自己找答案,终于看到了一个有关腊八粥的`来历:原来,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生活极为艰苦。一天,他到一户人家偷东西吃,结果被抓住了,还被关在一间破屋子里。朱元璋饿的前胸贴后背。他四下找东西吃。结果,他以外的在老鼠洞的旁边发现了玉米、大豆、绿豆等物。他用这些东西洗干净后煮成了一锅粥。味道非常棒。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就把这粥赐名‘腊八粥’。从此以后,每年的腊月初八,每人都要吃‘腊八粥’,也就把这一天称为‘腊八节’。

今年的腊八节我不仅享用了美味的腊八粥,还学到了知识,真好!

腊八粥心得体会 篇7

自1月17日放寒假以来,每天的日子过得优哉游哉的,几乎忘了今夕是何年了!今天无意间看了一眼日历,不由得在心底惊叹,时光飞逝,明天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了!打我记事起,每年腊八节妈妈除了教我们读《春节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她和我姥姥还会给我们熬腊八粥喝。

这腊八粥每家都有每家的特色,我们家是用糯米、白砂糖,或者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熬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栗子、花生、葡萄干、杏干等,小的有各种各样的豆子,黄豆、黑豆、红豆、扁豆、花豆……还有芝麻一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母亲每年都是煮上一大锅,不但合家老老少少都吃到了,多的还会分给邻居和亲朋好友们。

姥姥在世时,一到腊八节常常给我们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用来供佛礼佛的——即“佛成道节”,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因为借这机会,清理橱柜,打扫屋子,把这些剩余的杂果煮给孩子们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清人夏仁虎《腊八》诗中描写的就是这样的场景:“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20xx年8月姥姥89岁生日时安详辞世。想着她老人家生前给我们讲的关于腊八节的习俗,我一边准备各种干果,一边开始对着女儿念叨起来!女儿在一旁笑嘻嘻的说,妈妈,这不是太姥姥以前常给我们讲的故事嘛,我也会呢!我哑然失笑!

刚把从家里搜罗出来的干果倒进盆里准备清洗,电话铃声响了。拿起手机,一接,原来是老妈,她老人家在电话里絮絮叨叨嘱咐我不要忘了明天煮腊八粥喝,我轻轻地笑了,说,“妈,我记得呢!正在准备!我还记得以前小时候您和姥姥给我们煮腊八粥的情形……”电话那头的老妈忽然安静下来了。我和她老人家隔着无形的'电波,似乎都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从前,腊八粥的香味从记忆深处的时空飘来……!

放下电话,我继续慢悠悠地清洗各种干果,准备各种豆子,当然还有芝麻,然后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放进锅里,加上水,打开火,开始煮腊八粥!

时间一晃而过,粥煮好了,我招呼女儿和先生来喝粥。女儿手捧着盛满香喷喷腊八粥的大碗,心里感觉美极了,急不可耐地吃上一口,甜甜的粘粘的滑滑的感觉让她爱不释手。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暖和温馨,给全家人平添了一种过年前的节日气氛。儿时我只是觉得腊八粥好吃,而没有想得太多,直到成年之后离开了家,才越发感受到这其中承载着母亲和姥姥太多的辛劳,太多对子女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