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2025/08/06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篇1

最近一直再看《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书,在读的过程中,被书中朴实言语、真情实感所深深打动着,也让我产生很想坚持读下去的欲望。

品读着书中承载着一位普通幼儿教师的美好想法,记录着一位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和孩子及同事之间发生的喜怒哀乐,同时也记录了这位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点点滴滴。不时地透露着生活中浓浓的真情实感,给人一种深有体会的感觉。从不断的思索中洋溢着这位教师对孩子们细腻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挚爱。看着一篇篇的日记,虽说不上是心灵上的震撼,但对自身来说的确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坚持着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步前行,把原本琐碎的幼儿一日生活,变成了是一种人格的陶冶。

在不断的描述中整理思绪,整理得纯白明净,就像在听一首清澈明净的纯音乐曲子,不惨和杂质的坦露着内心的`心情。在细细浏览一篇篇文章的同时,慢慢地也在转变自己的一些想法,原来身边平平淡淡的一日生活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在观察中每天都会发现有一个个小插曲。书中一句句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有着让人学习的方方面面,如何去面对不同事情的发生,如何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去合理的解决存在的问题。品读这位教师的日记,再想想自己在实际生活教学当中,观察的太少,可以说还不怎么会深入地去观察孩子们的表现,在反思、观察的程度上还达不到这位幼儿教师的细心斟酌。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自己不断尝试着去思索,在成长历程中旁观自己;在回忆一日生活当中,反思自己;观察自己和孩子们之间的表现是否呼应。比如:在教学中的随机应变、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教育是种处处充满智慧的生活,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自己也应该去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

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日复一日坚持,用积极的心态耐心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的。因为坚持不是片刻的誓言,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中去寻找、去积累、去摸索。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篇2

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的我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她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秉承这样的教育思想,高老师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思考着的人,成为了“教育即生活”的验证者。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老师的日记中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动可能由教师的一个突发奇想、由幼儿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由一些突发事件等引起、贯穿的。

同时高老师也是一个爱玩的、热爱生活的好老师,她常常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转嫁为活动内容;将电影、电视剧、日常待人接物的所闻所想转化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高老师在日记中还提到:有一种路必须走,那就是亲自去体验,体验前人的经验是内化,内化前人的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自身的发现是创造。

高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一种情绪或是只有一种表情,如果总是生气、总是尖酸、总是喜悦而热切,可能就是问题的征兆。有事难过悲伤表示孩子有依附他人与在意他人的能力,而这些情绪是抗发展的象征。感觉不强或没有变化,则可能是情绪低落的早起象征。

“如果孩子一直像仪式般或刻板的按照某种游戏的步骤,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正处于情感漠然的状态,需要特别的帮助。孩子逐渐增加一个游戏的.复杂或适度地变化游戏,这显示有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感让他能跟环境嬉游。

“如果孩子从来不探究环境,从来不去碰一碰禁忌的东西,他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处罚或因为过度发展的良知而不敢或不想去做。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把握正常发展所需的对某些事物的界限也就是了解。”

“孩子偶尔会拒绝成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甚至提出抗议,但是最后总会屈服,这表示孩子的社会发展良好。一味接受大人的命令或限制而从不反抗,则暗示着孩子过度的焦虑、恐惧或自信心的低落。”

“孩子常常喜欢单独玩并不意味着孩子有问题,只要他不是因为过度害怕与同伴互动或极度缺乏社会能力才自己玩。同样一个表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孩子,可能是在寻求自我肯定,或可能觉得自己在失去一些特权或特殊的地位,或觉得自己无法实现父母过高的期望。”

“如果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很少完成一项活动或很少有始有终第完成一件事情,那么他就需要帮助。”

“不管在哪一个家庭或哪一种文化里,发展正常的孩子都会以适当的方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人知道自己爱他们,以及觉得生命与世界是雨露埃尔满意的。但是过度的情感表达,可能暗示孩子对自己与成人的情感依恋关系有着不确定感。”

“孩子是否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探究新环境、探究新事物等都是美好的事情。”

看到这些指示,我想那些对孩子生活上无限照顾、学习上却要求苟刻的家长是不是该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呢?正确面对孩子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这个年龄可以培养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享受美好事物的心情。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

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不仅家长需要细腻、再细腻老师也需要哦!老师需要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应该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

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粗线条了呢?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敏感的小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有人说:“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多学习(向其他老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

相信任何一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可以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其实幼儿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耐心、爱心、童心、责任心的事情。

我觉得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日记里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理想是美好的,其中阐释的教师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性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如果我们都能经常“爬上豆蔓看看自己”,冷静地旁观,经常地用心反思,经常地回忆往昔,经常地彼此对比,不知不觉就会有很多感悟。成长就是从旁观自己、反思自己、回忆自己、对比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悄悄进行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高老师一样经常爬上“杰克的豆蔓”看看自己,或许今天的教育又将成为影响未来成长的潜在因素和动力,不能轻视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一点点体会,因为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篇3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也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

同是幼教工作者,写的都是我们最熟悉的,每看一篇,生活中的某一片段就会跳出来。如有一篇随笔是《爱唱歌的小麻雀》,讲了她上午因为一直在纠正孩子的常规,结果该上的课都没有上,下午又受老师之邀去听课。回到教室以后正好课程安排是讲故事活动就给孩子讲述《爱唱歌的小麻雀》。因为是临时决定的,没有任何的教具,但是她调整了教学方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再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习故事,最后以小麻雀的口吻把早晨没有唱的`歌唱给小鹿宝宝听,其实就是唱给孩子们听,后来孩子们也跟着唱起来,收到了理想的效果。这也让我想起公开课,她的做法可能就是我们的做法,我们的做法可能比她更好,但是我们因为公开课结束就过去了,时间长了可能就忘记了,但是这位老师能及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感悟,再次打开的时候也是一种经验的借鉴。其实好多的东西我们都在做,但是我们都没有及时留下足迹,没有像幼儿园开展过的很多活动写下一点反思,一些报道,日后翻开的时候看看原来我们做过那么多,做得那么好。读完此书,我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和老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脾气暴躁,对孩子缺少耐心,如果能经常反思,就会逐渐增强自我监督的力量,进而逐渐控制自己的脾气,处理问题时更趋平和与理智。

第二,有反思的职业习惯。

本书是一个教师不断反思的文本。对幼儿教师而言,人人都在实践,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在反思。这些日记吸引人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反思精神,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意味着对自己有一种审视和批判的精神。

第三,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

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经常听家长对孩子这样说:“你再哭/闹/撒谎/不好好吃饭……妈妈(或爸爸)就不喜欢你了!”家长的本意是要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却领会成:爸爸妈妈根本不爱我,除非我不犯一点点错误,否则他们就会骂我、讨厌我,甚至不要我了。

感谢《爬上豆蔓看自己》为我点亮一盏灯,教我学会积极乐观、宽容豁达、团结互助。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我们一定能活得更超然、洒脱,能带着好心情去热爱生活和享受人生,让我们的心每天都开出一朵花,芬芳着自己也芬芳着学生。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篇4

“教师”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师”一个普通的称号;“教师”一个普通的百姓。在教师的身上,我看到了与“普通”恰恰相反的闪光点,一种温馨、一种惬意、一种奋发的气息。教师的魅力就这样一触即发。阳光下,我看到教师的眼睛在传神;春风中我听到教师的生音在传情;雨露中,我感受到教师的双手在传温……总是把教师比喻成蜡烛、园丁、建筑师……确实,教师的价值无可比拟。

看着辛黛瑞拉的教育日记,眼前浮现的是我和我的孩子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酸甜苦辣尽享其中,当我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叹了口气,心中默默地佩服所有的幼儿教师。正如作者所说的:“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我认为: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幼儿教育事业不同于其他的教育事业,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无忧无虑、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从吃喝拉撒到最基本的学习教育,我们都是手把手的扶持,一旦放手,一切都将回到原点。平日繁忙的事务总是围绕在身边,有时候真的想给自己放个假,可这是不现实的,真的这么做了,孩子该怎么办呢?无论如何给自己压力就是最好的动力吧,有动力我相信我的意志力才能长久维持。坚持就是胜利,永远不会言败!

辛黛瑞拉说:“和孩子在一起的生活有时喜悦,有时忧愁,有时烦躁,有时激动,但我安于孩子们之间的这种琐碎生活,乐于这种琐碎生活中不经意间的惊喜。”因此,我认为:我们更要勇于发现生活中的惊喜。

和孩子在一起或许每一刻都是惊喜的,时常我被这群调皮的孩子搞得晕头转向的,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歌唱一起绘画一起阅读……感觉生活其实很简单,很轻松,很舒心。在给他们上课时,响亮的回答声让我感受到他们的认真;在和他们游玩时,大手牵小手让我感受到他们的温暖;在与他们闲聊时,幽默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每一分钟的相处无时无刻给我无形的惊喜,发现就在此刻的观察中生成。一鸣惊人,喜出望外!

在辛黛瑞拉的教育中,我深切地领悟到:教育不只是靠一张嘴,更多的'是神情的交流。我认为:我们要学会用眼神与表情来教育孩子。

语言的表达是最直接的一种交流方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或许眼神的交流同样让人感同身受吧。平时在给幼儿一个眼神时,我接受到的是一种行动,吃饭时,我看着转身说话的孩子,他立刻回到餐桌,小椅子放放好大口大口地吃饭;喝水时,我看着插队的孩子,他马上低下头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穿衣时,我看着坐着发呆的孩子,他顿时拿起衣裤自己动手……在幼儿互相帮助互相分享时,我以微笑给他们鼓励,在幼儿互相吵架互相打闹时,我以愤怒的眼神给他们忠告。眼神与表情共同架起了我们交流的桥梁。

孩子总是在家长与教师的呵护下健康成长着,“爱在这里逗留,思在这里起步。”介于爱与思,家长与教师的责任更加沉重了。每次与家长的聊天都让我很坦然,因为我们的话题永远是一致的,没有顾虑没有尴尬。我认为:教育因幼儿而充实,因家长而自信!

教育的渊源无止尽,辛黛瑞拉“告诉”我:“教师善于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力,孩子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力。”以身作则的道理就是如此而来,在无数的阅读与体会中,我看到了教育的足迹慢慢地迈着轻吟的步伐,向着理想的地方一步步地迈开脚步……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篇5

读完这本书,让我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光芒源自点滴。是啊,点滴的积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点滴的观察可以成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点滴的思考可以成就一位幼教理论专家。

高美霞就是从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发现奇迹,发现亮点,发现乐趣的,虽然书中的记录的内容很琐碎,但于细微之处折射出大道理,很值的我们后来者借鉴和学习。

点滴积累

走向成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汗水也有泪水,幼教工作同样如此。从一节课中我们可以积累点滴的教学经验,从一次研讨中我们可以积累研讨的精华,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是从点滴积累中走出来的吧,即所谓“厚积薄发“。

点滴观察

幼教工作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还包括孩子的身体保健,心理保健等等,这就需要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工作中能细心的关注每一位孩子,有时候,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反常的.举动也许都在暗示什么,只有捕捉到了,我们才会去关注,去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

点滴思考

这本书中说到,高美霞的儿子每天晚上吃完晚饭会对妈妈说:“妈妈,你去打电脑吧!”因为高美霞每天能坚持写随笔,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连不太懂事的儿子都知道了,只因为她善于思考,善于坚持,所以才会今天这本书出现在我们面前。

点滴收获

只因为有点滴的积累,点滴的观察,点滴的思考,才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拥有点滴的收获。我们应该向高美霞老师学习,工作中多积累,多反思,并且勤于笔戳,也许未来的幼教专家就是你!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篇6

很快乐能细细品读高美霞的《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本一个一线教师的教育日记。《杰克和仙豆》是一个孩子都喜欢的童话,作者让自己的心如同杰克一样爬上云端中的豆蔓,回首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更冷静地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行为。成长就在旁观自己——反思自己、回忆自己——对比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悄悄进行着。作者希望每个人都能像她一样经常爬上杰克的豆蔓看看自己,聆听自己的声音。

作者把自己的教育日记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生活,在这个篇章中,作者提出:教育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坚持。第二部分则记录了一些日常教育生活,记录自己的喜怒哀乐,如同我们一样,作者在和孩子之间的琐碎生活中,有着和我们一样的真实感受,也有着许多她无法解决的难题,有着许多意外的惊喜。第三部分则详细激烈了和孩子沟通、交流,虽然作者带的是个人数很多的班级,但是她用肢体、用眼神和语言不同的方式和不同孩子进行交流,让自己成为孩子深深喜欢的老师。第四部分写了自己一些在教学中的感悟,因为老师丰实的体验,富足的见识,因此在教育中流露出来的智慧为活动增添了很多精彩。第五部分记录了许多和家长的爱心联系案例,作者以一颗爱孩子的心获得家长的尊重和支持,因此工作中感悟到了许多感动。最后篇章以“生命的感怀”为标题,写了作者的读书和生活感受,提出教师要善于体验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孩子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边看着,边赞叹着。首先,我佩服作者那日复一日的坚持。因为有坚持,作者才能记录下这么多的教学日记,因为有坚持,作者才能时刻以一个局外人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因为有坚持,在我们眼里琐碎而平凡的工作才能这样时刻感动自己。因为和她一样是个一线的教师,所以在看书的时候不时有相似的感觉。正如我时常思考:我们应该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孩子?书中写道:每一个孩子都朝着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去发展,而不是一样的教学、一样的内容、一样的方式刻画出来的一个模子里的人。一位老师,尤其是幼儿园老师,如果把自己的职业当成谋生的职业,那是不会经营好自己的事业,也无法从事业中体会幸福。幼儿教师,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快乐的、轻松的。因为没有课业的负担,很多人以为只要把孩子带好就行了。但是,我认为那样的老师,是不可能很好地实现“教育”过程的。教育,单从词义上看,可以理解为一个动词,那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互动的过程,当然,也可以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名词,那就是我们和孩子一起时候的许多行为赋予的自己特有的理念。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这些个体,都富有自己的特性,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所以老师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影响这些孩子。虽然这个理想是完美的,在实现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充满幸福和甜蜜的。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一些进步的时候,那是多么欣喜的一件事情啊!作者有一句话我很欣赏:有一种路必须走,那就是亲身体验。我们往往会重视孩子亲身体验的过程,其实,我们也需要亲身体验。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们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也会面对很多看上去无法解决的难题,亲身体验后,不管是成功,或者失败,都是一种收获。

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很多时候,都会在一个活动后感觉非常满足。一名老师,当她面对孩子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她的言行,虽然没有精心准备,在孩子眼里,就是教育。因此,很多时候,驾驭好自己的言行,也是一个基本功。在年轻的时候,常常会将情绪带到教学中,在课堂上,也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感情而影响活动。这学期,一个朋友的孩子放到我班上,一个月后,她深有感触地对我说:你们外国语学校老师素质教师高,以前我的`孩子回家后就拿着小棒,把自己当成老师,很凶地对着自己的父母说:不听话就摔死你!但是现在回家再也不拿小棒了,她说的话都是老师平时的言语,她的举动也是老师的举动。听了她的话,我庆幸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但是我们要如同面对家长一样来展示自己的教育言行,因为,孩子就是一面最真实的镜子。

看完书,收获多多,很多时候,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不是因为来自一个精彩的案例或者一个完美的活动,更多的是来自自己的反思和学习。一个教师,该怎样把自己定位?我想,这是每个老师都应该去想一想的问题。工作多年以后,更应该有接受新事物的心态。很多时候,我回首自己的教育,都会感觉到一种满足,满足于自己所取得的一点成绩,满足于和孩子亲密的感情,满足于和家长和谐的交流,这个时候,我应该爬上更高的豆蔓,看看自己,也就会发现:善于反思,成长就会一直伴随我们。

这本书里,一个普通的老师记录了很多平凡的事情,但是,就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凡而放弃对教育的理想,只要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平凡也会变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