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2025/08/07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篇1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篇2

在《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为耻”、“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而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讲解教师如何促进与幼儿的对话,并丰富、激发儿童的思维:

一、认真地倾听

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认真的态度是必须的,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会发现幼儿话语中的教育契机,才会激发幼儿想说的兴趣,让对话更加流畅。那认真倾听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有目的地倾听;对话的控制权互相交换;拓展幼儿对话的思绪等。

二、欣然保持安静

安静是对话必备的客观环境,如果身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开展对话活动,想必交流的心情也会减少几分。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安静的对话氛围,有利于促进对话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也需要有一份安静的心去对待幼儿,耐心仔细地倾听幼儿所说的话,不要过于急躁,鼓励幼儿大胆地完整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这是章节中的一句话。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让对话变得持久、深入,可以让对话的内容更加具有教育价值。幼儿的对话主题往往是出自于幼儿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兴趣,因此在对话时教师要围绕这个兴趣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个兴趣点更加具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兴趣点。

四、帮助儿童发展对话技能

幼儿在对话活动中的语言是比较直白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作用,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对话技巧,例如还没有理清思路的时候可以向对方说“请等一等,让我想一想?”同时在对话中也可以丰富幼儿关于关联词语的使用技巧,促进幼儿对话技巧的提高。

五、总结对话

“总结对话”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很新,在书中这样介绍:“总结对话像其他记忆方法一样有用,能提示儿童过去所说过的话。”为什么要让幼儿回忆自己说过的话呢?这是为了帮助幼儿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幼儿自己说话的思维和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篇3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拿到后,一看书名似乎就知道此书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可是直到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的理论高度。它不但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著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例如,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成人的理解与孩子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记得上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新小朋友小顺,他的好动与坏习惯令老师们头疼,我第一次去班里带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就告诉我,要特别关注小顺,因为他一不小心就会离开位置溜走,上课也会冷不丁来几声怪叫。带着对他的`偏见我来到我们的花花班,小顺来了,一看见我就显得有点兴奋,拉着旁边的小语指着我说:“她是‘花’老师”,小语瞪他一眼、小嘴巴一翘:“不是的,她是吴老师”,说完马上转过头来告诉我:“吴老师,小顺说你是‘花’老师”。只见小顺不急也不恼,一个劲看着我笑,小脑袋一歪指着我说:“呵呵,你就是‘花’老师”。我有些纳闷,可瞧他那个样子实在是蛮可爱的,我把他拉到跟前:“谁告诉你,我叫‘花’老师?”他很神气地回我:“我妈妈。”我正想很严肃地纠正他,我不是‘花’老师,我叫吴老师,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出,他却更加兴奋地指着幼儿园的大门口方向说:“在那里,你在花里,好多花,全是花,‘花’老师!”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教师简介”里我那张在花丛中的照片啊。我大笑一把抱住他:“哈哈,你是看见了吴老师的照片了?”他使劲点头,嘴里还在嘟哝:“‘花’老师呵呵好看!”。我问他:“你喜欢照片里的花还是照片的吴老师?”他毫不犹豫说:“都喜欢,花好看,你好看!”边说还调皮地用手指指我。我告诉他:“吴老师有一次去看牡丹花,也觉得那些花好好看,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就在花丛里拍了那张照片。小朋友还不知道你为什么叫我‘花’老师,你现在去告诉她们,好吗?”“好!”

现在想来,好在小顺是一个开朗、大胆的孩子,好在他的急于想告诉我原因,才使我强于更正的话没有及时说出,才让我听到了孩子对我的认识、孩子对称呼的理解,才让我们有了一段很开心很开心的谈话。就像《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篇4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老师,您在听吗?》,重在一个“听”字,反思自己,我们有真正的去聆听吗?我们听见了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音,却常常没有懂他们的语言。书中的第五、六、七、八章节例举了一些倾听孩子的方法,如我们可以收集孩子们的对话来真正的聆听孩子们的世界,收集的方式书中也都有详细的介绍,光收集是没有用的,还得去解读,书中的“您可以这样做”告诉了我们很多去解读对话的方法,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的记录对话的表格清晰的`展示了,老师们对于孩子们语言的记录和解读,书中不仅学到了对发展高质量的引导、记录、解读对话的技能方法,也有助于我把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正正画的。我就问他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正正只是一贯地保持他天真的笑容歪着脑袋没有说话。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看见正正的西瓜说:“正正你的西瓜没有熟就摘下来啦!”我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正正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他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正正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他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正正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和思考的潜能和能力”是“你有没有倾听”的关键。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 篇5

城厢镇幼教中心新毛幼儿园丁莉记得在曾经在我还是一名师范大学学生时读过一本名为《你在听吗?》的书,其中故事的内容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小男孩趴在地上,表情认真而又凝重,过路人很奇怪,问他干什么。他抬起头说:“过来,你听蚂蚁说话的声音!”路人笑了笑,说不可能,但男孩坚持说是真的。当时就令我漠然感叹:随着我们一年年长大,能听见的声音只是那种用物理名词分贝来描述的声音,而我们的感知却在一天天的衰弱。而今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这书以后,我的这种感觉又一次袭来。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倾听、被呵护,回想起我的童年时光,又何尝不

是有这样的渴望,如今自己做了老师,将心比心,我做到了吗?我想更多的只是赋予了形式,而少了一些实在真实的东西。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学习不是一个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被灌输知识的单向过程,而是一个学习者主动理解新信息或新经验的更为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这句话强调了幼儿应是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没错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将发挥幼儿活动的主体性挂在嘴边,可是我们仍会把理论当成是学习的目标,让幼儿掌握所谓的“知识”。我们在教学中会不自己的为所提的问题设定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么就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更有甚至老师会终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这个孩子的回答。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反思教学活动,往往是以师幼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的,而我还愚蠢的将提问的部分看做是对幼儿的引导。其实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方式呢?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将问题提出并尤大家一起讨论得出答案。其中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即是在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图式与新经验相冲突。而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则是幼儿将两者想融合的过程。总之,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多给孩子自我表达的机会,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