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2025/08/07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篇1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是描述一趟考验着勇士的毅力、勇气、情感,甚至是面对痛苦、挫折和危险的路程,丹米尔曼在一天夜晚、一间普通的加油站遇到一位怪老头,他否决了丹所有的自以为是,神秘的他让丹想到古时候的苏格拉底。从此,丹每晚走进加油站、每晚像爱莉丝一样走入梦游仙境,踏上超脱世俗的勇士之道。

以前每当我低落情绪过了,心头总还是感觉沉重,看书、看影片也只不过是暂时逃离现实生活,并无法完全摆脱压力。这是第一次,当我看完这本书时,竟然觉得自己重生了!我突然觉得从前的自己,就像是书中的主角一样傻,一味地追求成绩和名利,忘了这个世界是多么明亮及美好。现在,我好像重新活了过来一样!看看周遭的景色,我嗅到了花香;也触到赤脚踩在大地的感觉;更听见风在低语。

故事就像人生一样: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都融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让我有似曾相识、再熟悉不过的亲切感,《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就是如此深受我的喜爱。

犹记起初阅读时,它的内容并不是那么令我着迷,但越到后头,越发现它是本与众不同的励志书。其中的精彩不在于浩大的场面,而是建立在万事万物的简单面之下。它让我明白:人生没有平凡无奇的时刻,我们其实都忘记了最初的自己。拿婴儿做比喻,诞生在这个世上的头一回冒险,既充满好奇又保有最自然的一面,从我们开始把生活上的一切灌上名词、学习限定事物为何,便把自己局限在心智所造的洞穴内,而无法自拔。只有少数勇士看见光明、挣脱束缚,然后笑着走向永恒。放下一切吧!我们终归属于天地之间,我们是树、是云、是鸟、是风,死亡也只不过是走回一开始我们走这一遭的源头罢了!

我们在哪里?现在是什么时间?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就在这里、在当下这一刻。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过去和未来,我们做到了什么,还有将来要成就什么,却忘记了自己活在现在。醒过来吧!别让人生只是一场大梦;醒过来吧!别再执着于没有意义的坚持上。哭泣和愤怒都蕴含威力无比的强大力量,如果我们能够把这股力量化为平静,其转变将带给我们莫大的快乐。

勇士会莫名其妙、毫无理由地感到快乐,因为快乐并不是我们感觉到的一种事物,快乐就是自己,就是自己本身。我们会愤世嫉俗是因为我们看得不够深入,所以才看不出他人或自己内在的光芒。当我和书中那原先摆脱不了顽固心智的主角一同净化了身心、使生活变清净,我彷佛感受得到丹静坐时的宁静,看到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生死交替的情景。

放下书本,我竟没有留恋、没有悬在心上放不下的石头。原来我把生活的肩担都幻想得太沉重了!原先认定那一场又一场的.竞赛、输赢全成了清风、微风、徐风、狂风、暴风或飓风,随它去吧!放开它、随它去吧!如果我们哪天走不出自己筑起的心情围墙、掉进世人愚昧的陷阱时,请起身像个勇士般行动,活在这一刻并努力表现,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能找到自己。明白整个宇宙是一体的,包括埋藏在心中的苏格拉底,不过就是最初与最终的自己。

这本书改变了我,不只是一个观读、一个决定,而是如何看待我所拥有的、所遇到的,愿它也能改变更多的人。我们都应该做个勇士,勇敢地动身前往自在又快乐的世界大门,只因为我们是勇士,每个人都是。改变就从现在开始,别再做梦了,让真实的自己醒过来吧!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篇2

《苏格拉底》是一部涉及生物发展的科学幻想小说。文中的苏格拉底是一只经变异而懂人类语言的狗。

小说对“苏格拉底”的描写似乎有些夸大其辞,但如果我们仔细品读,则不难发现作者在夸张狗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狗的本色、特征,这样一来,作品便又合情合理了。

文章中,作者无不痛心地写到那些无知、贪婪的人们对科学的探索与发展的阻碍和扼杀。文中的看狗人詹宁斯便是如此。在他的眼里,这条会讲人话、听人话的狗成了一棵摇钱树,他根本不知道苏格拉底的真正价值之所在。正因为他的无知,葬送了一个会对人类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天才,使人们失去了一次进行科学探索的机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家们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论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用心研究,面对那些不懂科学的人来说,根本毫无用处。无知无识的人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破坏性是毁灭性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他的智慧和思想在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但苏格拉底本人却被当时的当政者惨害了,他死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存在的意义。

但真理永与我们同行!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篇3

说起《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这本书,我是在早几年都已经接触过的,也算是读了三遍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是看到张老师的推荐中有自己目前所需,才下决心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且是首次写下自己的心得:

1、言行合一

苏格拉底(以下简称苏)为了训练丹体的毅志力,亲自带丹去爬山,甚至不顾自己的身体的弱点,用行为让丹体会、他平常怎么教导丹如何吃饭,如何静座,如何工作,他自己也是那么做的。

我想这也是丹如此信任苏的原因:他很真!无论何时(刚开始,虽然丹有以往的惯性,表现出不信任,但内心是信任的,只是不愿意承认),丹都知道苏是为丹好、甚至到最后都不知道苏的身份,这在当今的社会简直是不可想像的、现在人们多数都相信眼见为实,以外在的特征去证明别人的身份、可同时又期望着自己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我该怎么办?用自己的言行,展示出最真实的自己、尤其是在网络上,无时无刻,每一句话都在展示自己的身份、这样,就得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言行一致是最基本的要求。

2、引导丹修炼的方式

用简单,明了的话语引导,用适时的行动影响,随时随地都在训练着丹、好像他身边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句话,都是为了引导丹、他会根据丹的情况,起初是用兴趣引导,后来用严厉的方法教导,之后又用放手的方法让丹体验。

这种方式太让我受教了,我在引导孩子时,会不经意地多说,多讲道理,忽略行动和体验、以至于,孩子现在一听我说话,就知道我下面要说什么。以后我得再把苏引导丹的方式更深入地研究研究,用自己的行动和让她自己体验的方式使她成长,争取做到:我闲得要命,她忙得要死。

3、苏的状态

无论是在引导丹,还是在工作,苏的状态一直处于:自由,放松,安宁。

而这是目前我正在努力要做到的、原来我的身体一直虽然没有大病,但由于先天的原因,还是虚弱、遇到事情,无形中压力会增强,身体就会出现疼痛不适、找到原因后,发现自己的心一直都处于紧张,紧绷的状态,跟本没有放松下来,久之,身体自然会弱。以后我要处时时留心自己的起心动念,放松身体,内心安宁、减少自身能量的额外消耗。

4、大道至简

苏所采用的`方法,涉及到静座,太极,饮食,等等,到处都有中国古人的智慧、另外,他所引用的例子,所说的话,也涉及到西方的东西、这些,无不让我觉得无论是中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同样能让人达到修炼的目的、也让我更加注重眼前的能修炼的东西。我要做的就是把这部经典,理解后用到生活中、目前以它为重、争取做到:少而精。因为少则得,多则惑、大道至简,简而能全,易能则通。

5、一个加油站工人的角色

苏的角色,对汽车司机来说是个加油站工人,对丹来说是人生导师、在那个角色做那个角色的事,并不因它是高是低、也并不在意别人怎么看待它。

苏是怎么做到的?他只是全力去做,只是做当下的事、不纠结,不抱怨,很平静地只是去做,享受其中。我作为一个社会人,是个妈妈,是个妻子,是个女儿……也要以苏为榜样,不陷入其中,又分辨得清自己是谁!

我在没有做到该做的事时,会找各种借口,原来是找别人的,后来就以灵性提升为借口、看到苏提醒丹:有没有全力去做,愧对自己、想到自己:定的计划挺好,执行起来就困难重重,做事虎头蛇尾、面对自己的缺点,自己要怎么做?

就像苏一样,全力去做,只做当下的事,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就会少被一些以往负面情绪的诱惑、把事情做得有始有终、这也是锻炼我毅力的一种方法。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篇4

哲学家苏格拉底还单身时,和朋友们挤在一个极小的房子,朋友们都愁眉苦脸,他却觉得这样可以和朋友们增加感情。朋友搬走后,他还是笑呵呵,他觉得至少他还有书。

读完后,我不禁想起了明朝人胡九韶。他家境很贫苦,靠耕作为生。他每天有一个习惯,就是在门前焚香,感谢上苍又赐给他一天的`清福。他的妻子因此数落道:“一日三餐都吃青菜白粥,算什么清福?”胡九韶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盛世,没有战乱。一家大小有吃有穿,也没有挨饿受冻。家中无人生病,也无人被关在监狱。如果这些都不算清福,又算什么呢?”

当再读起他们时,我感到愧疚。疫情期间,家中无盐,做的菜清淡无味,不下饭也不好吃。

在吃无盐饭菜第三天时,我受不了了。扔下筷子,冲回卧室,把门锁了。大声叫:“我太可怜、太不幸福了!天天吃这么不下饭、无味的东西。下次再没有盐,我就自己去超市买,管他什么有没有病毒,哼!”

在妈妈和爸爸大约半小时的劝说下,我还是逼着自己,将米饭和无味的菜吃了下去。

有段话如此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的确,人生没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读后感 篇5

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申辩,并不以寻求获得陪审团支持,达到无罪开释为目标,而更像是苏格拉底日常对话的延续,其中充满了马虻式的批评。

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批评针对的是雄辩家,认为他们娓娓动听的演说都是虚伪的。《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地区分了雄辩家和哲学家。双方都以自己的生活为善,对方的生活为恶。前者拥有演讲和使人愉悦的技巧,但心灵是不完善的;后者以向上探求为善,却不注意世间事物,通常是糟糕的演讲者。苏格拉底。并不是无视俗世的,但从认同上说,显然倾向于哲学家这一极端,而哲学家常具有的糟糕的演讲能力,似乎也在苏格拉底申辩的失败中得到了证明。但从苏格拉底的批评上看,他并不以没有获得无罪开释为失败,相反,他认为,重要的是真实和正义,而不是雄辩的技巧,这两者甚至是不相容的.。

针对苏格拉底的第一个攻击是:“苏格拉底经常为恶,好奇地探究天上地下的事,把坏的说成好的,还把这些传授给他人。”苏格拉底对此加以否认之后,便开始讲述德尔斐神庙神谕的事,并得出结论说,自己如果真如神谕所说,是最有智慧者,这种智慧也只是知晓自己无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而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拥有。这既是对苏格拉底凭智慧教唆他人指责的反驳,也以声称只有神有智慧的方式表示了虔敬的态度。

另一批原告给苏格拉底的罪名是:苏格拉底为恶,腐蚀青年,不信城邦的神,另立新神。苏格拉底以迈雷托士的话自相矛盾作为反驳。他提醒迈雷托士,所谓不信神的控告只对阿那克萨哥拉适用,而且说一个相信有鬼神踪迹的人不信神,是荒谬的。

结束有针对性的反驳之后,苏格拉底就开始了回顾生平的宣讲。这部分包含了对死亡和虔敬的看法。在他看来,死亡胜于屈辱的偷生,且死后世界未必就不如现世,甚至还要更好。这样的观点在《斐多篇》中有更详尽的阐述。《斐多篇》里的苏格拉底,提出死亡可以使哲学家的灵魂摆脱肉体的纠缠,独自思考,而进入纯洁、永恒、不朽、不变的境界,达到智慧的状态。[1]另外,哲学家的自我约束和勇敢,并不是为了世俗的缘故。因为哲学家的灵魂和别人的不同,它靠哲学解放了自己,获得了自由,就不肯让自己承受欢乐和痛苦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