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半截蜡烛》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半截蜡烛》读后感 篇1
有幸再次亲临薛翠娣老师执教现场,聆听她精彩干练的语文教学。这次薛老师为老师们示范执教课标版第十册的《半截蜡烛》,可谓用心良苦,她为每位听课老师印发了教材,在上课之前用了将近一节课的时间耐心细致地为老师们解读了教材,然后马上开始上课,为了全程呈现课堂,连续上课近两个小时,真可谓是马不停蹄,鞠躬尽瘁!令所有听课老师感动、振奋,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深刻的思考。
一、对教材解读细致深透
薛老师每次上完课都不顾疲惫,循循善诱地和老师们交流自己对教材的解读,而且她多次表示最好是在上课之前和老师们交流对教材的解读,这次她终于能如愿在课前与听课老师交流对教材的解读,也让我终于明白了她为什么这么强调对教材的解读。
薛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认真,从课题开始,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解读,一句话一句话地解读,一个词一个词地解读,重点词语作更为详细的解读,甚至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文字背后的写作意图、人物精神都在她的解读下清晰起来,深刻起来,我们仿佛随着一位大学教授深深地走入了文本,尽情地享受着语文的精神滋养。在这样细致深透的解读下,课文内容变得丰富起来,丰厚起来,对课文的理解变得深刻起来,简单的课文变得滋味浓浓。
联系我们平时的备课,大多通读几遍课文,了解大意,熟悉课文的教学要求,再参照教参理出上课的思路,能有多少静心的品读,更谈不上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了,怪不得薛老师一再强调对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啊!没有对教材细致深入的解读,怎么可能做到吃透教材,更谈不上合理的教学设计了。薛老师对教材钻研的工夫在她近一节课耐心的解读下,让我们豁然开朗,语文老师要想上好课,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充实有效,自己必须在课前对教材做充分的解读,要静下心来,耐下心来,对教材的写作背景、一字一词一句、甚至是一个标点细细琢磨,仔细推敲。只有自己走入了文本,亲近了文本,努力走进“复杂”中,弄清“真相”,然后进行资料的清理,选择教法的梳理,和最终教案的整理,由此,走出来的你,课才能上的有效,甚至高效。
二、教法设计绝妙精当
在听完薛老师对教材细致深透的解读后,我有一个担忧:解读到这么多的内容,怎么才能在课堂上落实,怎样让学生也能像老师这样走入文本,体会文本呢?也就是薛老师会用怎样的教法来落实她对课文的解读呢?听了薛老师的课,又马上给我启发:只要自己真正解读透了文本,就一定会产生精妙的教学设计。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忧,是因为我只是听了薛老师的解读,还没有化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薛老师的每一步教学设计都让我拍案叫绝,又让我联想到她对文本的解读,正是在深入的解读中才有了这一个个合理而又精妙的教学设计。
1、扣题猜想,激发兴趣:
这是一篇以物命题来写事的文章,事先薛老师要求不发下文章给学生看,开课即写题目,请学生看了题目,猜猜看可能是写什么内容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纷纷猜测文章的内容,勾起了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并且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可谓是一举多得。导入抓住了课文命题的特点,并且充分激发了学生读文的兴趣,这完全来自于她对课题的细心解读。
2、直入重点,读文感悟:
在薛老师的课堂上有两次检测,一次是对预习的检测,她的预习是放在课堂上的,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她只反馈大家都预习了什么,在检测的时候就只检测一点: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结果怎样?她抓住了叙事性课文的主要要素,帮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大体脉络。还有一次是对课文第5自然段的朗读检测,在学生自主体会朗读之后,只检测最后一句话“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因为这一句话最适合进行朗读训练,并且老师随即扣住“提”“盯”两字加以适当的动作提示,帮助学生更好的感悟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也为后面小女儿的成功做了一个情境的铺垫。这两次检测,可谓直入重点,精妙精当。
再看薛老师对课文第二自然段“伯诺德夫人用绝妙的方法收藏了一份绝密的情报”的处理,当时的解读很丰富,但是如何让学生自主地读文体会呢?薛老师直入重点,抓住“绝密”和“绝妙”二个词,让学生自己读文体会,从哪些地方看出“绝密”和“绝妙”?一下子就把第二自然段拎了出来,给人百毛皆顺的感觉,不禁让我们暗暗叫妙。再如对课文第5自然段的处理,也是直接抓住读文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划出相关词句,就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了,而且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读文感受。第6自然段也是如此,小女儿为什么能成功的?自己读文仔细研究,直入主旨,让学生自主读文体会,学生不知不觉就走入了文本。这些看似简单却让我们直喊精妙的设计,都是来自于薛老师对文本深入独特的解读啊!
我想说,薛老师的课再次说明了教师对教材解读的重要性,功到自然成,只有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解读,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才能上出轻松、简约而又语文味浓浓的课来!
《半截蜡烛》读后感 篇2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叫《半截蜡烛》的课文。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了的法国,有一家三口法国居民为了把德国人赶出去全家都机智、勇敢地保护机密的事。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知道文章歌颂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有,面临危险的时候,不能害怕,要镇定自若,十分沉着冷静地去想办法解决,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啊!文章中的伯诺德夫人把一个装有机密的小金属管封在一小截蜡烛中,并且使孩子们认识到,这个金属管内的机密,跟祖国的解放有关,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守这个秘密,表现了这位普通的法国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其中两个孩子的沉着、机智、勇敢,实际上这也是他们一种爱国精神的表现。这里,我其实最佩服的就是杰奎琳。虽然她只是一个很小的孩子,但在母亲的感染下,遇事镇定,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以后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遇事能向杰奎琳一样冷静、机智,并且可以为祖国出一份薄力,培养自己更进一步的`爱国情怀,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爱国人士,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成功啊!
《半截蜡烛》读后感 篇3
课文的大概内容就是伯诺德夫人要保护一个党的秘密,她就把那一个党的秘密封在了“半截蜡烛”之内。
然后,就有三个德国佬来了,一个是少校还有两个中尉,伯诺德夫人看到了就想把那个半截蜡烛给拿走,就说:“太对不起了,先生们忘了点灯。瞧,这灯亮一些,可以把这个昏暗的小蜡烛熄了。”
可是这三个德国佬不同意,说多只蜡烛也好嘛。然后,杰克就说:“天真冷。先生们,我去柴房抱来生个火吧。”
可是这三个德国人还是不同意,最后最小的女儿故意打了一个哈欠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最后,那三个德国佬终于同意了。
我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杰奎琳做得很好,她在妈妈哥哥报情报,失败后挺身而出,保全了情报。如果是我们,我们肯定不会如此地机智,勇敢。是长期的斗争使她变得如此机智勇敢。
白娜的夫人是用一盏油灯换取了一点时间,杰克想用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蜡烛,但是没有成功。他俩是用冷静的态度来面对,如果不用冷静的态度,敌人一定会发觉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对待事物,灾难先采用冷静的头脑,机智的思维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记得有一次,我和姐姐去玩回来买了一大堆东西,我还骑着自行车,好多袋子勒的我们手疼,姐姐先把东西分三类:两大袋重的,一袋轻的重的挂在自行车不会感到重,轻的姐姐拎,一举两得,又可以再买了。
做事,我们要学习杰奎琳,要冷静的头脑,机智的思维那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半截蜡烛》读后感 篇4
这几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半截蜡烛》,
文章的主要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他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全家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他们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内。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大儿子杰克以搬柴为借口把蜡烛内的情报换掉,可这时,一个德国军官一下夺过蜡烛,大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第一个计划失败了。眼看情报就快被发现了,这时,小女儿杰奎琳灵机一动,娇声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那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哎呀,多危险呀!就这样,情报脱险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今天,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但是,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别的问题,这也需要我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收到的启发,你有什么想法?
《半截蜡烛》读后感 篇5
读后感:半截蜡烛蜡烛只是一件不起眼的日用品,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间,在伯诺德夫人一家却与它生死相依,因为里面有重要的密信。就这样它、伯诺德夫人一家和三名德国军官展开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最终伯诺德夫人一家凭着机智和勇敢取胜。伯诺德夫人一家展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
伯诺德夫人有一儿一女。儿子杰克聪明机灵,很讨人喜欢;女儿杰奎琳温柔漂亮,声音动人,是伯诺德夫妇的掌上明珠。伯诺德夫人有贡献,她看到德国军官点蜡烛时,急忙拿油灯,还说这点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掉,伯诺德夫人是十分从容的;杰克也有贡献,他想出了抱柴火的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他这种勇敢、镇定的做法感染了妹妹杰奎林;杰奎琳的贡献最大,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她选择了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哈欠,让人觉得她很困,说明她很聪明,她天真、纯洁的声音得到了司令官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说明她很机智。
我们也要向伯诺德夫人一家学习,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精神!多唱唱我们的国歌吧——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半截蜡烛》读后感 篇6
今天,我们学习了剧本《半截蜡烛》,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故事情节,刻画出了一个个的鲜活人物。剧本是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都是以叙事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剧本这种文体形式与我们平常学习的叙事文体的不同之处。
我们了解了剧本,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故事发生的背景。当时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我很喜欢课文中的杰奎琳。这个小女孩很聪慧。她明知那半截蜡烛里有很重要的情报。这个情报一旦泄露出去,不仅她们一家人的性命未在旦夕德军将会顺藤摸瓜,这个情报将牵引出一大片的地下工作者,她们国家必将惨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心里虽然很害怕,但她却没有退缩,还镇定自若的利用德军善良的怜悯之心和语言的巧妙,再加上可爱天真的动作来博取胜利。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这种语言这种语言的巧妙之处,我也了解了剧本这种文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