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文学网整理的六年级读后感作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1
前几天,我在图书馆里借了一本曹文轩的小说,叫《根鸟》。
“根鸟”就是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他虽然只是曹文轩笔下的虚幻人物,但从他身上,我懂得了梦想的意义,明白了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读完了他的故事后,我仿佛灵魂都收到了洗涤。在我们这些人的心中,“梦”也许只是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但是根鸟,却只因为自己所做的一个梦,耗费了4的青春。原本他只是菊坡一个无忧无虑的小男孩,和父亲平凡但快乐的生活在一起。直到有一天,他在山上猎到了一只罕见的白鹰,并从它的脚上取下了一个叫“紫烟”的女孩子的求救信时,根鸟的命运便从此改变……他找遍了附近所有的山谷但一无所获,但是在一个梦幻的夜晚,根鸟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大峡谷,几只白鹰在山谷上空盘旋着,银杏树下站着那个叫“紫烟”的女孩儿,她的身旁开满了百合花……那是根鸟的梦。他梦中那个天堂般的地方或许根本不存在,但是根鸟却坚定着那个梦境一定是天意的安排,于是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漫漫长途的西寻紫烟之路。他为了追逐自己心中那虚无渺茫的梦,几乎竭尽了所有。即使他的梦想在别人看来都是天方夜谭,即使他已身无分文只能屈尊乞讨,即使他因梦想遥遥无期而前路迷茫,但他却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尽管路上的艰难一个接着一个,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从未后悔。他被梦想所牵引着,一路西行。他孤身一人走过了茫茫无边的大沙漠,他为了要回自己辛苦赚来的买马钱而受尽欺凌,他还因为看错了人而被骗去荒山野岭当了矿工……在多少个日日夜夜,传来他痛苦的悲鸣,他无时无刻思恋着家乡的老父亲,但依然没有因此磨灭根鸟追逐梦想的决心。直到他的父亲病死在家中,根鸟还是没有想到放弃,因为无论什么都改变不了他那颗不可动摇的心!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他花费了毕身心血去追求的“梦”——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也有想要追求的梦想,那时要学习根鸟面对挫折的坚强毅力,无论结果是好是坏,但只要付出了努力,就代表他战胜了自己,那也是一种成功。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2
“树上的叶子树上的花,树上的叶子就是我的家。风也吹,雨也打。太阳落进大河我回家。买一根针,买一团线,买根红绳给我姐姐扎小辫。小辫长,小辫短,我家姐姐是花一朵……这是一首歌谣也是本书的目录没错这就是《细米》。
安宁的村落,寂静的麦田,旋转的风车,清凌凌的河水,雪白的芦花,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作者曹文轩用他如诗的语言把我们领到了小主人公细米所居住的稻香渡。细米的父亲是校长,细米的母亲是学校烧饭的。细米很淘气,常常闯祸,时常有人找上门去,细米爱好雕刻,但他从未学过。他跟据自己的爱好雕刻着。到处都是他的‘作品’书桌上;房梁上学校的木柱上……。用***妈的话说“再刻下去,家里就没有一处好地方了。”因为这些‘作品’,时常让他父母头疼。但是梅纹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梅纹发现了细米非同寻常的雕刻天赋,梅纹的父亲是个雕刻家,梅纹从父亲那里学会了雕刻梅纹教细米学雕刻,送给他许多刻刀,在梅纹的指导下,细米的雕刻慢慢的有了长进。梅纹为了鼓励他带细米去县城参加比赛,虽然他的作品没能展览出来但是梅纹却依然为他办了一个‘细米作品展’细米的父母非常喜欢梅纹,对梅纹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细米的妈妈亲密地喊梅纹叫“纹纹”,带着她干各种家务活,带她一起去村里,去镇上。后来梅纹因为父亲去世承受不了打击生病了,细米盼望她快些好,一个人带着翘翘去冰冻的河里网鱼,后来终于网到了传说中有神奇功效的“金锂鱼”,梅纹好了细米却晕倒了我觉得细米他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质量。
说到细密的作品我发自内心的佩服他刻得毛驴毛驴惟妙惟肖,蛋但他的眼里,三鼻涕和毛娇娇家的小毛驴长得都没有一点相似之处。在我们看来,毛驴都是一样的,也许不会看出一点差别。可见细米观察事物是多么仔细!每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都离不开他细心地观察
细米有一直和他朝夕相处的小狗——翘翘,它是别人从船上扔下来的,碰巧被小七子看到了,他拿了一把刀要杀死翘翘,翘翘跑进了麦田里。这时天黑了,下起了倾盆大雨,但小七子依然不肯放过这只小白狗,细米冒着被小七子砍伤的危险救下了翘翘。如果我们遇到了这件事时,一定会非常害怕伤害到自己而不敢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躲到远远的,但细米却做到了,细米的善良勇敢深深地打动了我。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3
《爱的教育》似乎并不就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每一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用心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就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个性就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之后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能够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忙下马尔可最后找到了母亲。
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像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我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了,可他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就应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就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4
《童童不是坏小孩》童趣而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怨家”同学在日常行规中出现的对立以及灾难面前团结一致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表现,做了鲜明的对比,可谓赏心悦目。整篇文章铺陈得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语言,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纯熟的情节设置,细腻的心理描写,表达出了积极向上的主题思想,充分体现出童真的可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童童,你给我站起来!”--开篇的一声吼,把两个小人物推进了读者的视野,紧接着机关枪扫蚂蚁的生动而形象的描述,把童童威风凛凛的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忍唆不禁之中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而拍手叫绝。
童童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他的玩世不恭,“坏”孩子的出现往往由于家庭的不重视,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缺少关爱的童童学会了欺骗。当班长李菲菲对他进行讽刺性的“教育”时,童童的傲慢让他故意捉弄着“装腔做势,动不动拿老师压人”的李菲菲,李菲菲也不甘示弱,抓住童童的软肋对症下药地进行批评,直到“做贼心虚”的童童不得不在李菲菲面前妥协。轻松幽默的对话,把两个孩子的天真活泼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不由得让人发自内心地笑了出来。
然而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调皮、灵活、机敏的童童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惧,勇敢应对危险所带来的恐惧,作者在这里融入细腻的心理描述,把童童的“男子汉”气慨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不计任何前嫌,危难面前抱着集体主义观念,机智勇敢地指挥“战友”脱离危险区。余震中,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协同“怨家”菲菲进行自救,作者又一次运用轻松的对话,让两个孩子互相间得到了理解。这正是现实生活淡漠的人情世故中所需提倡的精神,在此文中读到了积极的一面。
故事到了这里,应该结束了,但作者方兴未艾地又加进了钟老师的片段,我以为多余了,跳过童童和菲菲一起救钟老师片断,直接收尾,我想或许会更完美。此文让我回味的是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看似轻松其实却耐人寻味,不失为一篇有关儿童体裁的好作品。
六年级读后感作文 篇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的第二章——《为政》。它的大意是:“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使人迷惘,只思考却不去学习道理就容易误入歧途。”
这句话看似普通,但其实相当的贴切。就像我们学习《论语》,若只是通读字面的字句词意,却不去深思其中隐藏的深意,便往往会闹出笑话。
先就“学而不思则罔”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论语》中的一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其中“无友不如己者”,光看字面上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乍一看好像没什么问题,但仔细一想,要是人人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学问一般的不理学问低的,学问高的又不管学问一般的,这样一来大家不就都没有朋友了吗?这明显就是错的。
所以我们需要去仔细认真的思考,查证,这就是所谓的学而思了。在古代,同门的师兄弟之间称作“朋”,有共同志向的才叫做“友”,再想想孔夫子说过的:“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下就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不再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而是“不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
你看,这就是“学而不思”和“学而思”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孔夫子会说“学而不思则罔”的原因了。
说完了前半句,再来说说下半句“思而不学则殆”,同样用《论语》举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同是出自《论语·为政》,其中的“輗”和“軏”都是古代马车牛车上的类似于承轴的重要部件,没有它车怎么也跑不起来。
现在,我们来看“思而不学”的后果。就这句话来说,如果不知道“輗”,“軏”的意思,那么便不能理解整句话的含义。要是哪天被朋友问起,为了不丢面子只好瞎蒙,万一被识破了,那真是无地自容了。
这为了不丢面子而不懂装懂,胡乱猜测不就像是误入歧途一般吗?这正是“思而不学”的后果。
无论是“学而不思则罔”还是“思而不学则殆”,终究都是没有学通透,学彻底。这“学”和“思”,就像孔子口中君子的“文”和“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可见《论语》的以小见大,前后贯通,亦可见孔夫子那超凡的处事理念和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