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说岳全传读后感

2025/08/10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说岳全传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说岳全传读后感 篇1

在南宋的历史上,有一位名垂千古的'大将,他一生追求“忠孝义”,可却被小人利用这等高尚的品性来陷害。但即使是在奸臣当道、国难当头的逆境中,他也没有做出任何一件看似不忠不孝之事。

这个人姓岳,名飞,字鹏举。是南宋时期不折不扣的大忠臣,大孝子,好兄弟。在这本书中,还穿插了神话,更增添了故事的奇幻色彩。

传说岳飞以前是如来头上的一只大鹏鸟,因为触犯如来而被贬下人间。在投胎之前啄死了几只妖怪,所以在出生之后接连被害。经神人指点,才不被淹死,王员外收养,拜周侗为师,结识了一帮好友。科考时,岳飞枪挑小梁王,归途中又返回救宗泽于敌营。而此时,金兀术正大举进攻中原,已经攻下了不少城池。岳飞前去阻挡,眼看就要胜利时,却被秦桧用十二道金牌召回,害死于风波亭上……后来高宗驾崩,孝宗即位,秦桧夫妇暴死,此冤情才得已昭雪。而“东窗事发”的典故也出于此。小说以岳飞之灵由佛爷启迪顿悟因果,遂复为佛顶大鹏,而忠臣烈士均得封赠为结尾,虽反映着群众“幻将奇语慰忠魂”的愿望,却不免有些俗套。

像秦桧这样的奸臣,都能把持朝政,那世间又何来的公道呢?而朝廷又如此昏庸无能,任由奸臣横行拔邑,玩弄国家命运。岳飞、岳云等三人枉死,被秦桧“秉公”办理,朝廷却连问都不问一声,任由奸臣胡作非为,帮敌人除掉了一个百姓称赞、有勇有谋的爱国将才岳飞。这对敌方来说是大快人心、求之不得的好事,而对我们国家来说,却是令人痛心疾首的。纵观整个事件,我发现,岳飞的悲剧其实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悲哀。我们应从中吸取古人教训,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说岳全传》实际上写了以岳飞为首的人民的抗战,其部队的主要战将都是各地起义的绿林好汉。这是本小说不同以往的地方,也是他最主要的特点。而此小说以叙述为主,粗线条描写,使得其未免有些美中不足。但仍描绘出一位在国难当头时,置个人得失荣辱于度外,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驰骋疆场,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我仿佛又看到一位武艺高强,韬略精通的统帅驰骋沙场,继续着他未完成的梦想……

说岳全传读后感 篇2

说岳全传中说的是古代英雄,岳飞的感人故事。

岳飞,他是南宋时著名的抗金英雄。出生于湘州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说岳全传》主要讲述了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传奇故事。岳飞出生三天,家乡汤阴县就遭遇洪灾,父亲遇难,母亲抱着他坐在花缸中逃生。漂流至内黄县,被王明收留。岳飞在母亲严教下读书识字,又与王贵等从周侗学艺,少年时即文武双全。岳飞与王贵、牛皋等结义兄弟赴京考武举,因枪挑小梁王闯下大祸,逃回乡里……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这件事情不太理解:岳飞被12道金牌召回,甘愿落下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他还是忠于朝廷,没有违抗。我觉得这样并不好,他死了,就没有像他那样有勇有谋的忠臣良将抵抗金兵。他这样做,不但没有忠于朝廷,还对不起天下老百姓。这个朝廷就是老百姓的,只是有人在贻害朝廷。他不抵抗金兵,只会让老百姓受苦,自己也会人头落地。

《说岳全传》这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啊!

说岳全传读后感 篇3

《说岳全传》说的是岳飞岳元帅的精忠报国的一件事情,并且岳飞死的时候很冤枉,我给大家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吧!

岳飞在汤阳县出生,父亲岳和,母亲桃氏,由于出生三日后洪水爆发,岳飞的母亲和岳飞做到缸里,飘到了一个叫麒麟村的村子上,一个叫王明的人收养了他们,因为没钱所以,岳飞学知识是用沙子和树枝当作笔和纸来写字,每天都来到了学堂门口听课,很刻苦,每天看书都到晚上才停止,结识了周桐为师父,拜周桐为干父亲,和张显、汤怀、王贵,为兄弟,武器“沥泉枪”后得了元帅之职,从此走上了报国之路。在路上识了张宪、余华龙、何元庆、施全、杨再兴……众英雄,把金兵杀退,可惜秦桧作乱,用十二道号令把岳元帅召回在风波亭被杀。

岳飞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大英雄,我们大家也要像岳元帅一样,努力刻苦读书,为国家效力,为国家挣得名声,让国家走向世界强国。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富有,有那么多的书籍,有那么多的好老师教我们学习,我们可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应该博览群书,像岳飞好好的学习珍惜时间,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的学习,不能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和玩游戏中。

说岳全传读后感 篇4

读了《说岳全传》后,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能够感叹的经典小说书。

岳飞生于相州汤阴县,出生后的三天,家里发洪水,他被王氏收养,日间做小工,晚上熟读兵书。岳飞拜周侗为师,十岁能拉三百斤硬弓,能拉一千斤腰弩,能左右开弓,枪法“一县无敌”。岳飞20岁考状元,投奔老将宗泽,两年后,再投河东路平定军。金军攻汴京,朝廷风雨飘摇,高宗招兵,岳飞投其帐下,率百骑斩杀金军几千。赵构派岳飞至老将宗泽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岳飞上书怒斥议和力主回击,反被免去职务。岳飞投奔张所,颇受赏识,曾在渡河收复新乡。他在黄河以南连续战胜金军。岳飞接替东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金军由兀术统率大举攻入建康。高宗率臣八九人,乘楼船飘泊。岳飞奉命收复建康,率部在牛头山埋伏,深夜派百名战士混入敌营,使金军互相残杀,然后火速赶往静安镇,横刀跃马冲入敌军,往来翻飞击毙敌军无数,乘胜进驻建康后。顺利收复六州,保住了长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陕之路,扭转了南宋的被动局面,增强了军民抗敌的信心。由于高宗严令不得越界追敌扩大事态,岳飞只得率军回鄂州驻防,年底金军进逼庐州。牛皋等10骑略展“岳”字旗,使敌军心动摇,援军赶到又追杀敌军30余里。岳飞率军镇压洞庭湖地区,由于人数猛增,第二次出击,收复洛阳西南,逼近黄河。因朝廷不供军粮,功败垂成。《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金军四路伐宋,高宗大惊失色,不得不下令各军分别抵抗。岳飞第三次出击,令一支分路南面,一支分路北面,自己率主力从正面向汴京推进。从三面形成对汴京的包围圈。岳飞以少数轻骑驻守郾城,每天派人马向金军挑战。兀术的军队与岳家军相遇。岳飞命岳云先闯敌阵获胜。兀术率有“常胜军”之称的“铁塔兵”、“拐子马”袭来。待敌军临近,岳飞指挥经过专门训练的步兵手持“麻扎刀”和大斧专砍马腿,使敌马翻人仰不得前进,金军大败。接着,在郾城附近连战连捷。金军全线崩溃,兀术败逃。岳飞上书高宗:此乃“陛下中兴之机,金贼必亡之日”。并率岳家军追抵朱仙镇,派猛将率500精骑与十万金军对阵。岳飞决心收复河北,激励部将:“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高宗听信秦桧,“令岳飞班师”,下令各路大军一律撤回原驻地。岳飞锐意北伐,“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高宗发12道金牌,强令收兵。高宗解除岳飞的兵权,解散其军队。秦桧使岳飞罢官出朝,再诬陷岳飞谋反,由高宗亲自审理此案。审讯中何铸转为岳飞鸣冤,岳飞被以“莫须有”罪赐死,时年39岁。岳飞死后,全家被抄,五子中除岳雷被人收养,余皆充军岭南,或逃往湖广。直至孝宗继位,为鼓士气,才追复岳飞官职,将其遗骸依礼迁葬于西湖栖霞岭下。宁宗时,追封岳飞为“鄂王”。

我读了这本书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想:岳飞一生俭朴,不置田产,不积私财,是这样一个精忠报国的将领。出征前先授大将阵图,由皇帝遥控的成制,岳飞认为按图布阵是用兵的常法,但用好的关键则是将领审时度势以变制。岳飞治军严谨,纪律严明。人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打仗时他身先士卒,与士兵共甘苦,从不居功自傲,赢得了历代人民崇敬和同情。在一些地方人们将油条称为“油炸烩”。人们在岳飞墓前铸造了四个铁人,向岳坟跪着,墓阙上悬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希望岳飞置这十二块金牌而不顾,纵然只有三成的胜算,也毫不畏惧,直捣黄龙府!即使失败了,也轰轰烈烈!这种死法更为精彩!

说岳全传读后感 篇5

今年寒假,我读了《说岳全传》一书,深有感触。

我自从读了岳飞的《满江红》之后,我就被岳飞的精神震撼了。

岳飞临死前接到圣旨,他毫不畏惧,说道:“犯官接令,自然要绑了去。”然后又将岳飞、张宪绑住,令禁子把自己绑住。后岳飞、张宪问道:“我们勇得功劳,反要去我们;我们何不打出去?”岳飞大义凌然地说:“胡说!自古忠臣不怕死。岳飞何足惧哉!”说完,便被两旁禁子勒死在风波亭,时年39岁。

比起岳飞,现在的人真是胆小。有一个人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行窃,不但不报警,反而对小偷低头哈腰,实在令人不解。还有一次,一个小女孩看到车上有一扒手,他刚要出声,小女孩的父母却掐住了她,喝令她不要出声。后来这个小女孩在作文里写到此事,老师居然说小女孩的父母做的对。他们这种变相的苟且偷生的活法如果让岳飞知道了,岳飞说不定会仰天长笑:“大丈夫视死如归,汝等鼠辈怎能为我中华的弟子?”

我们一定要想岳飞学习,做一个精忠报国,但看生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