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8/10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赤壁一战,魏军元气大伤。曹操大败而四,身边仅剩张辽百余骑跟随,后虽得徐晃、马延等率部支援,但几次中了埋伏,被迫抄近路走华容道。

然而还不知正中孔明之计,屡次遭到阻截,到最后“人皆饥倒,马尽困乏,四下嚎问一遍片”,故事还没有结束。最后曹仅三百余骑跟从,至一险要处,只听一声号炮,关羽携五百校刀手一字排开,操顿首大呼:“吾等休矣。”只好派人乞求。很难想象曹操作为一代枭雄也有求饶的一日。

可就是面对千载难逢的机会时,义薄云天的'关云长因为当年的思情而义释曹操,不仅“煮熟的鸭子飞了”,最后还差点赔上了性命。

已矣乎,不禁为关大哥的忠义而叹息,毕竟这是灭魏的最好机会啊!但是再细想一下,关羽义释曹操也不无道理!

首先,刘备还牵附在孙权那儿,尚未成气候,但却早已公认是大英雄,待羽翼丰满后必是孙权的又一心腹大患。因此倘若关羽把曹操杀后,魏军肯定溃不成军。而吴灭魏也就易如反掌。如果这样,孙权不就可以乘机除掉刘备吗?况且用公谨早已嫉妒诸葛亮,只要他略言几句,恐怕刘备性命难保了。

因此关羽义释曹操,表面上是放虎归山,其实一方面让曹操继续牵制孙权,另一方面也可以保存实力。同时又避免了魏在此后多年间的穷追不舍。一举如此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再者,在山路崎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华容小道,几道重围也困不住几百个疲敝之师?尤其是在赵云把守的关隘中,这位“万人敌”几乎是有意让曹操过去的,只为在后抢夺军械。难道赵云是吃软饭的?他的军队穷得要抢此残械?显然不可能,虽然这个原因有些牵强,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故而关羽义释曹操并不是鲁莽冲动,相反它更像是早有预谋,也不失为一智举。同时它还告诉了我:对待事物要冷静分析,眼前利益固然重要,但是长远利益也不可忽视。千万不要“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关羽释曹,焉知非福!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这几天,我读了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草船借箭,周瑜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总是想把诸葛亮除掉,听说诸葛亮要准备些箭攻打曹军,周瑜就趁机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做好十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满口答应了。诸葛亮是个聪明过人的人,他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并用黑布蒙住了小船,还在船上扎了一千多个士兵形状的草垛。到了第二天,他把二十条小船连在一起,小船快到曹操军营的`时候,这时,漫天大雾,曹操就下令让弓箭手往船上射箭。这时船上的草人身上都插满了箭了,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反一个方向,反面不一会又插满了箭。见雾渐渐散去,诸葛亮就让人把船收了回来,对曹操说:“谢谢了,借给了我这么多箭!”这时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草船借箭这个帮事,揭露了周瑜是个忌妒贤能、心胸狭窄的人,而诸葛亮十分聪明,足智多谋,让周瑜的阴谋彻底失败。

我们要学习诸葛善于动脑、善于观察,不被困难吓倒的精神。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三国演义》是我国明代罗贯中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我最感兴趣的内容是赤壁之战。

故事中,孙权和刘备本来是谁也不服谁,可曹操百万大军一来,他们便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立同盟,并在赤壁以少胜多,大破曹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孙、刘两家之所以可以赢得胜利,是因为他们懂得合作。如果刘备或孙权自己单独和曹操开战,那么注定会失败。取胜的关键在于“团结”。

这就让我想到了学校班级的值日生。有的小组工作效率很高,做得也非常干净。但有的小组效率极其低下,往往过了几十分钟也没做完。那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前者每人都经验很高吗?不。因为他们懂得团结,谁哪里扫不到其他人就帮他扫,谁先做完了自己的地方,就又帮别人干一些活。谁做得比较慢,其他人就伸出援助之手,一起承担。

那后者呢?他们经常发生矛盾,不是谁把垃圾扫到其他人的区域,就是谁把别人扫完的垃圾又给扫了回去。小组一旦发生这样的`矛盾,就会不分轻重地吵起来,其他值日生再来解劝……这样的值日小组,你说他们能值得好吗?

这本《三国演义》不仅让我们学习到更多历史知识,也让我们知道了:作为一个集体,“团结协作”是非常重要的。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今天,我读到了第四十六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向曹操“借”箭,使周瑜甘拜下风的故事。全篇故事讲述了一个妙趣横生的计谋,让人读了不禁对诸葛亮的才智赞叹不已,对周瑜的嫉妒,小肚鸡肠充满了厌恶。周瑜计划让诸葛亮为难,准备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但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三天内就可以造好十万支箭,如果没有造好,就用军法处置。

这时,周瑜心想诸葛亮完蛋了,等待三天期满,好让诸葛亮难堪。诸葛亮说到做到,当然能“造”十万支箭。他向周瑜的手下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和稻草,并告诉鲁肃,他借的东西不能告诉周瑜,鲁肃心想,只借船和稻草,没有必要告诉周瑜,所以,和诸葛亮瞒住了这个秘密。鲁肃向周瑜禀告,说诸葛亮没有用造箭的`工具,就可以造出十万支箭。周瑜心想,这诸葛亮葫芦里卖了什么药,不用造箭的工具,怎能造出十万支箭来呢?第一天,诸葛亮没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有动静,第三天傍晚,诸葛亮邀请鲁肃和他一起去取箭,鲁肃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问诸葛亮去哪?诸葛亮笑而不语,说等会你就知道了。

他们坐在船里,一直行驶到曹军不远的地方,这时,曹军的手下向曹操禀告,说周瑜派人来攻打曹营,曹操顿时火冒三丈,调弓箭手去应战,这时箭如雨下,射在诸葛亮船上的稻草人,诸葛亮赶紧命令船调头,这时无数支箭击打在稻草人身上,诸葛亮想,十万支箭应该够了,他大喊一声:“谢谢曹丞相的箭!”说完,他长扬而去,这时的曹操,已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把诸葛亮给杀了,他急忙派人去追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就顺风顺水,满载而归了。当诸葛亮把箭交给周瑜后,周瑜的脸色由青变白,不禁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他呀!”

我非常敬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思维敏捷,但愿,我也会有那一天,成为一个象诸葛亮的“神人”。为祖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一样的时期读它,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住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好处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因此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善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就应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