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论语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论语有感 篇1
《论语》是记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思想的一本书,由他的弟子编撰而成。孔子虽然生活在诸侯分争的春秋战国,但是,他却一直坚持授业解惑,做一个默默耕耘的守树人。
被后人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创私人学堂,有弟子三千,其贤七十二。初读古文的我,在新华书店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论语》。也许是我的文学素养不够高,《论语》中有很多词和我理解的不太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偏偏是三个人呢?直到我看到了后面的注释后才明白,这里的三不是单纯的三个,而是多个的意思。
这句话意思是说,多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一个人是值得效仿的,要学习别人的优点,发现别人的缺点时,要反省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虚心向他人学习的态度。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教导我们以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阅读《论语》,不禁为孔子的智慧所感叹。他在《论语》一书中向我们讲述了“仁”者的学习态度。孔子从不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老师,他更像是以一个好朋友的身份,来教导自己的弟子,同时,也虚心向自己的弟子请教问题。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的学习,正是向世人展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最佳境界。以前,我是一个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有什么题目不懂,通常都只憋在心里,害怕向老师请教。我的同桌就是我心目中的太阳,积极又阳光。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会请教老师,她的求知欲却被其他的同学嘲笑。我却觉得她是晶莹剔透的璞玉,虽然不会发光发亮,但也很耀眼。因为,她有勇敢好问的求学精神。她就是我应该学习的老师,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大胆请教老师问题了。同时,反省自己有没有嘲笑过他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日一问:今天,你也向别人学习了吗?
读论语有感 篇2
想必大家都听过《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会吹竽,却不懂装懂,混在队伍里充数。最后事情败露,只好逃跑了。在《论语》中,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条道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就是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我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也当过一次“南郭先生”。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下地干活,临走时,吩咐我中午做稀饭,并教我做稀饭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电视,便不耐烦地说:“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饭都学会了,你还是快去干活吧!”我一边说着,一边推着妈妈向门口走去。妈妈拗不过我,只好摇摇头,无奈地说:“那好吧,记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电饭锅里第二条线的位置,要留意锅里的情况,不要让稀饭漫出来……”“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妈妈,我又扑到电视机前,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动画片。不知不觉,到了12点。我伸了个懒腰,该去做稀饭了。
来到厨房,我又犯了难,刚才说“我会做稀饭”,只不过是哄走妈妈的一个借口。现在到了“真枪实弹”的地方,我却大脑一片空白。算了,现在去向别人请教实在难为情,还是我来吧!
可是到底应该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难。这时,我想到:我和妈妈一共要吃两碗饭,那就倒两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来的一切就顺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饭……干完这一切,我又两眼不闻天下事地看起了电视。
过了一会,我隐隐听到“嘶嘶”的声音从厨房那边传来,心里一个咯噔:啊,惨了惨了,忘记掀锅盖了。这下完蛋了,妈妈会骂死我的。我连忙跑到厨房,发现米汤溅得桌子上到处都是,打开锅盖,一股焦味扑面而来,呛得我喘不过气来。好不容易睁开眼睛,发现锅里的稀饭成了一团浆糊,显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几舀子水倒进锅里,锅里的情况才好转了了一些。可这四溅的米汤,这溢出的米粒,这烧焦的糊味……我该怎么收拾这烂摊子啊!?要是开始我专心听妈妈的教导,知道放多少米,淘几遍米,倒多少水,隔几分钟过来看一下……或许,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可是已经晚了,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买,我也不能改变现状了。
结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顿“皮带炒肉”。不过呢,这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装懂。遇到自己不会的事,要虚心请教那些会做的人,学习他们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不懂不要装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读论语有感 篇3
年初,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国学四库’系列的《论语》一书。点染之余,却被文中的一章所触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久久不能释怀。标与本的比对,因与果的关联,能否超然,全凭一念。
《论语》之前的了解犹如皮毛。只有少许的篇章,有记忆,能诵读,背后深意说不全、参不透。从“学而”开始,不过两三篇便不知晓。确实惭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记、参拜也未能有所长进。
无法穿越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只有透过书目记载,了解那过往的人和事。《论语》是一部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谈对话的收录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评价古贤的论述,记录有点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人问、有人答,偶尔也可以开个小玩笑。
全书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实就是几句话,因为是收录集,每篇的归类就不会绝对精准。篇目是按照收集语录的开始命名。有观点开篇的,如学而、为政、子罕、先进等;有学生名字开篇的,如雍也、颜渊、子路等;也有评价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尧曰等。
书中多次学生向孔子求知识、见解。虽短短几句,见博学、见正念。有如问“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如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如问“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有如问“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书中围绕教学、仁政、中庸、修为等内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积极的引导人们入世。培养君子、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克己复礼开始。可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终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周游列国,多是颠沛流离。
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目前很多使用的语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学生开启,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现在只在陕西一带出门在外的人员他乡相遇,互称乡党。有如“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先进是进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为表率,比较相似。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更多,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道远等等。
《论语》开创教化先河。学者、知识分子、悟道者们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目标,值得彪炳和慨叹。于己。不才,奉行之。
读论语有感 篇4
《论语》这本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其弟子对话的内容,它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典籍。在《论语》简短的语言中,体现了儒家深刻的思想内容,对后代政治、思想、文学艺术等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书中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儒学所倡导的那种品德和功能,于今亦有积极效用。
其实一开始读《论语》时,我自身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头大。就算看了注释也很焦躁,不想看。
第一节语文课读《论语》时,我便浪费了12分钟多。
但慢慢抚平自己的情绪后,慢慢地、细细地品读,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拿自己的行为对比书中的行为,进而获得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并把此道理铭记于心。并且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本书真正读进去了,才会发现自己的一些毛病渐渐地被这本书磨的消失了。
《论语》对我而言是一本十分神圣的书,因此我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所以我每次在读它之前都会先深吸一口气,再长呼一口气,来抚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没有任何杂念了再来读这本书。
《论语》真的带给了我很多感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次的读《论语》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会一直温习这本书中的道理,让它来指点我的生活中的行为。我与《论语》同行,一生同行!
读论语有感 篇5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有感 篇6
许多人都站下来静静地凝望?近年来我们的书刊市场上出了许多好书,但也出了不少坏书。因为这些人,我们的祖国才变得更强,更好。哪一组胜出,就可以拿出自己的一些分数加给低的一组,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帮助他们,让他们有前进的动力?直到现在,这件事仍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不敢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