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1
为了班级读书分享的顺利进行,我跟孩子们一起阅读《窗边的小豆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如饥似渴读完了这一套书。书中无私、平等的师爱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林先生的爱不仅温暖了小豆豆和其他孩子,更是温暖了我们这些读者,作为一个从教者,我想小林先生爱的教育理念中最突出的两点我们一定要去践行。
首先就是学会倾听
小林先生说“对于今后的孩子们来说,现在就培养他们具有在别人面前把自己的想法清楚而自由地、毫不害羞到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是绝对必要的。”印象最深的是他和小豆豆的第一次见面,看到这里我想教育的本质不应该是说教,而是一种对孩子的深切关注,应该是一种洞察并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须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聆听孩子的声音,哪怕是无比幼稚的话语。如果孩子们的想法能自由表达并得到关注,他们也必然会以积极热情的姿态拥抱这个世界
其次就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可
小林先生设计了不穿泳衣的游泳课,让孩子们不必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自卑,明白无论什么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让像泰明那样患过小儿麻痹症的身体有障碍的孩子不再怀有“劣等意识”。他组织了别具一格的运动会,结果无论在哪个项目里,在全校个子最矮、四肢最短的高桥同学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小林先生的目的为了消除高桥同学的自卑心理。当小豆豆掏便池寻找钱包时,小林先生没有生气,而是信任小豆豆能把事情处理好,跟她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放回去,好吗?”,这种信任和尊重让小豆豆很满足,为她以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小林先生从来没有给孩子们灌输任何大道理,他对儿童关怀的示范所产生的榜样力量,却在每个孩子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样,一个“无法管教”而被退学的'孩子,最终成为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爱默生说:“婴儿是永生的救世主,为了吸引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来到人类的怀抱。”每个来到人间的孩子都是天使,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却让无数孩子堕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有极大的耐心和广博爱心去关注问题学生,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做到与孩子平等对话,理智地顺应孩子的发展,还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窗边的小豆豆》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阅读。虽然在短期内,大多数的孩子不可能享有巴学园那样的自由气息,但是我们应该在每一个可能的细节去了解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成人的信任和尊重,充满自信地拥抱生活。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2
第一次阅读日本大作家黑柳彻子的作品《窗边的小豆豆》。在她真实的记忆中,在她幸福的成长里,让我们铭记了一段别具一格的,具有童话式的学校——巴学园和一段童话般美好,阳光般灿烂的快乐时光。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一段真实的回忆。她是一年级就因淘气而被退学的孩子,她叫小豆豆。后来,她来到巴学园上学,遇到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小林宗作先生。在他的爱护和引导下,小豆豆开启了童话式的成长,度过了一段菲比寻常的童年时光。小豆豆从被排挤到接受,这些生活考验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窗边的小豆豆》不仅是在讲述小豆豆她自己,还讲述了热爱物理的阿泰,患小儿麻痹症的泰明,校长的三女儿美代,永远长不高的高桥君等在巴学园度过的快乐时光。在巴学园,每一个孩子每一天都在新奇的朝露中开始,在快乐的余晖中结束。他们从来不厌倦做任何一件事,也从来不荒废任何一节课。他们不束缚在教室里,也不用背诵烦躁的课文。他们在真正的电车教堂里上课,在大自然中寻找知识的真谛。这样的地方,就好似在旅行,天真的孩子们正持着快乐的宝藏坐落在神奇的电车上,慢慢地驶向知识的道路,开启梦幻般的'童年。
而电车的司机,主宰旅行的向导,萌发孩子快乐心灵的不是别人,而是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他是孩子心中的上帝,快乐的领导之神,拯救自卑孩子的爱心大使。小林先生总是可以如此轻而易举地主宰全校50多孩子的心情。用他明智的双眼洞察每个孩子需要的一切……。
而我认为,巴学园则是每一个新闻记者这本书正在成长着的孩子心目中的梦幻岛。而小林先生则是牵引这群孩子的领导都。他将教会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长……
或许这一切你认为只能在梦里才能实现,但是这却是一个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东京一个女孩子真正经历过的故事,她便是小豆豆,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因为她的真实才使众多读者感动和喜欢,让读者时而开怀大笑,时而落下眼泪。也因为她的真实,她的代表作《窗边的小豆豆》才能在全球如此畅销,引起极大的反响,成为20世纪全球最具有影响的作品这一,让小豆豆的故事遍及地球的各个角落。
成长是每一个人心底最深刻的记忆,就像小豆豆一样,她的成长里着重记忆着开启她童年之梦的巴学园和改变她一生的教师小林宗作。而我们,在如花的岁月里,也在逐渐地成长,想信也有一件那么深刻的事值得我们记忆。
“成长是每一个人都会触及到的,但是无论你遇到过什么,这些生活经验都将成为你最忠诚的参谋,都会是你这一生当中最珍贵的宝藏。”这就是我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后的最大感想。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3
今天,我把《窗边的小豆豆》读完了,我觉得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非常活泼可爱,她有善解人意大的品格,很令人喜欢,不仅这样,小豆豆还不会嘲笑别人,在小豆豆第一天读大的“巴学园|”里,认识了许多新朋友。其中有一个男孩叫山本泰明,他从小就有小儿麻痹症,所以走路很不方便,一次小豆豆带泰明来到她自己种的那棵树边为了让泰明看到更远的东西,她去找校工叔叔,拿梯子,为他做了很多,它没有因为泰明的不健全而嘲笑他,而是去帮助他,这样的品格很值得我们学习。
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应该嘲笑别人的不足,就像小豆豆一样,让所以的小朋友都很自信,不会自卑。
我们是否已经忘了童年的味道?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因为走神或上课说小话而被老师罚站?是不是记得一脸倔强的自己因为乱吃药而被家长责怪呢?这些都是童年时候的旧事了吧!已经被我淡忘的差不多了吧。但是《窗边的小豆豆》带着我看别人的童年的时候,悄悄提醒了我。
《窗边的小豆豆》是由一位日本女作家写的,文中的巴学园是一所学校,一所专门收所谓“特别学生”的学校。,小豆豆是一个在一般人眼里名副其实的坏学生。文章第一篇就讲了小豆豆的妈妈和老师的见面,老师说小豆豆在课上注意力不集中,说了一大堆事例,最终然小豆豆退学。
说心里话,我是羡慕小豆豆的,调皮的它遇到一个超级棒的小林原校长,小林原校长对幼儿教育有独特的见解,我也羡慕小豆豆有一个宽厚仁慈的妈妈,若是真正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才是教育孩子的出发点。
巴学园最妙之处就是教导学生尊重别人,尊重自己,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爱人,爱己,小林校长真的实现了这一点。
如何尊重自己,爱自己呢?那是通过实现别人对孩子的尊重,让他自己赢得信心和尊重,那么自重也就在心中建立起来了,对身体有缺陷的孩子要给予特别爱护,这种爱护不是溺爱,而是适当地用一些方法帮他跨越一些自己因为身体缺陷而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书中有一个得了侏儒症的孩子,校长为他举办了小型运动会,在他无法跳过比自己高很多的`木马时候在脊后暗暗地帮了他一把,使他得到了自信也赢得了同学的赞叹,这么一来,培养了残疾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补偿——自尊和自信。这对他的一生有很大帮助,因为在后来这个男孩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他也有完美的婚姻,还在一家公司担任专门融洽同事们人际关系的职位。
这本书让我们记住了巴学园,记住了小林老师,记住了慈祥的妈妈,读出了怎样去面对一个孩子的行为,读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需要,让我们好好思考一下过去的我如何,今后又该如何对待我的孩子!!!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4
8月1日,我看了新华书友会第一期的好书推荐节目——王丹校长向大家推荐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王校长独到深刻又引人入胜的推荐理由,点燃了我对此书的阅读欲望:小豆豆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她为什么会被退学呢?巴学园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小林宗作校长又是怎样尊重每个孩子的呢?作为一名教师,我能从中收获到哪些有关教育的理念呢?带着一系列的疑问,我动力十足地买来这本书,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名叫小豆豆的一年级小女孩,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有幸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在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能顺利地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相处的事。文章语言平实,浅显易懂,但留给人的回味和思考却意味深长。
在读的过程中,我时而为小豆豆在原校时的奇异言行举止忍俊不禁;时而为小豆豆被退学感到无奈;时而为小豆豆有一位包容呵护她的妈妈而欣慰;时而又被小豆豆不见牧羊犬洛基时伤心落寞的表现感动得泪流满面;时而又因小林校长对待孩子的耐心,智慧以及良苦用心的举措而肃然起敬。
小林校长对每个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在与小豆豆第一次见面时,竟然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这得多有耐心,多有爱啊!
他对小豆豆的肯定——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让小豆豆自信,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正是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小林校长为了让高桥君,泰明这样身体上有障碍的孩子能够去除自卑的心理,尽了他所能做到的种种努力。可见他的'因材施教与用心良苦,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者啊!
小林校长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知道童年是有独特价值的。也会让我们更懂孩子:他们对一切是那么好奇,那么纯真,那么有想法。他们渴望被看到,被尊重,被认可。作为一名教师,看完本书后,我希望自己也能像小林校长学习,对孩子再多一点耐心,再多一点关爱,用心倾听孩子的每一个心声。给孩子再多一些肯定与鼓励,尊重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为孩子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希望有更多的教师一起努力,让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后我又再次观看了第一期的新华书友会,为本书的阅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书已认真看完,但今后还需不断践行。愿更多的人能有心有幸阅读此书哦——《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5
01
《窗边的小豆豆》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写的自己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经历。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小豆豆是个幸运的小女孩,她的幸运来自于她那善解人意的妈妈和拥有一颗爱心的小林宗作老师。
小豆豆在原来的学校上课小动作太多,不认真听课,乱讲话,总之严重干扰了老师的课堂秩序,严重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于是老师要求其退学。只是一年级小学生的小豆豆还不知道退学是什么意思,妈妈也没有因此而责备她,妈妈眼中的小豆豆是一个活泼有礼貌、诚实又快乐的小女孩。妈妈没有把退学这件事告诉小豆豆,担心她因为这件事在心里留下自卑情结。妈妈想:一定要找一所能够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的学校,能够教会她和大家一起学习就好了。
02
在妈妈的四处奔波之下,小豆豆来到了小林老师创办的巴学园。初次见面,小林老师就听小豆豆讲了四个小时的话,一直讲到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小林老师在听小豆豆讲话期间没有打哈欠,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而是向前探着身体,专注地听着。他让小豆豆觉得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小豆豆甚至想,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
小林老师的巴学园规模不大,整个小学阶段的所有学生总计只有五十几个人,只有她以前学校的一个班那么多。孩子们的教室是一辆辆的废弃电车,学校有图书馆、泳池、礼堂,上课方式比较自由,小林老师的心愿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小豆豆为了找到自己的漂亮钱包,打开下水道盖子,在那乱掏乱挖,小林老师看到之后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她,挖完之后要再把它们放回去。这让小豆豆觉得老师很信任她,也很尊重她,同时她也认为小林老师是一位可以真心信赖的人。
03
来到巴学园、遇到小林老师的小豆豆心花怒放,她暗暗决定,这么好的学校,她一定不缺课,每天都会按时来到学校。在巴学园几个月之后的小豆豆,不再是站在窗边和宣传艺人说话、使得整个班同学都无法上课的小女孩,而是成为了一名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学习的小学生。除此之外她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不欺负弱小,无论怎样的`身体都是美丽的,要主动打扫卫生,尽量不要妨碍别人……
我们知道小豆豆的人物原型即作者黑柳彻子,在妈妈和小林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她成为了日本著名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假如她没有这样的妈妈,没有遇到热爱教育的小林老师,那她的人生将会怎样,真是难以预料。
人生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感谢那些能够让你生命之花尽情绽放的人,能够遇到这样的人是再幸运不过的事,我想我也是一颗幸运的豆苗。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篇6
书中的主人公小豆豆,就是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从小就是一颗令学校老师头疼的“怪味豆”,后来小豆豆转到了一所新学校:巴学园。校长是一个一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人,他说:无论哪个孩子,在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着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的环境的,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的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他们得以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小豆豆可爱又勇敢的冒险举动而逗得哈哈大笑。比如: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比如小豆豆与自己的小狗洛基相互扮狼而损伤自己的耳朵;比如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说,她看见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有趣的事情真是层出不穷,令人忍俊不禁。
豆豆因为淘气被退学了,一个全新的学校“巴学园”接受了她。“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巴学园”的教室: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巴学园”的校长:第一次见小豆豆,校长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巴学园”的午餐: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海的味道”、“山的味道”原来是校长不想让小朋友们偏食,所以蔬菜、肉类、鱼类,都得吃;“巴学园”的教育方法:自己从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
“巴学园”的运动会:能够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巴学园”的活动: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巴学园”里的一切新鲜动人的`场景多么令人羡慕。
小豆豆在“巴学园”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师生之分,无论老师、学生,甚至校长都是好朋友,完全丢掉了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拘束。或许,有许多人会觉得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异想天开,它对爱心、耐心、想象力等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知识的要求。但我觉得这是许多孩子的心声。作者丝毫不采用理性话的语言,因为这样会失去童趣。在字里行间流露孩子的思想和那种单纯直白的语言,给予读者更为深刻的启迪和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