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白杨》有感

2025/08/18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白杨》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白杨》有感 篇1

寒假中,我认真阅读了著名儿童文学家章红阿姨的短篇小说集《白杨树成片地飞过》。这本书讲了许多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有甜有酸,有苦有辣,令人回味。

我最喜欢其中的《五彩帕》这个故事。故事里的小姐姐只比“我”大三岁,却给了年幼的妹妹许多的关爱。午后,她会给妹妹做一个温暖舒适的“窝”,当妹妹舒舒服服地睡午觉,小姐姐就在一边摇呀摇,多么温馨呀。小姐姐上学了,就把妹妹安置在教室外“旁听”,连课间10分钟也不忘陪伴。这种甜甜的滋味,直到妹妹长大后也没有断绝。每逢过生日,姐姐总会送上一份礼物——小发夹、小手帕之类。礼物虽然不起眼,却包含了多少爱啊。

有兄弟姐妹一起长大多好呀。每逢节假日,我家就特别热闹。小姨家的弟弟妹妹来到我家,我们一起享用好吃的.,一起做好玩的游戏,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今年寒假,我到叔叔家过年,堂姐带着我学会了玩摔炮,临走的时候,还送给我精致的自动笔。每当用上这支笔,我就会想起她胖乎乎的脸上甜甜的笑容。

我多希望有个姐姐陪着我长大啊。

读《白杨》有感 篇2

白杨是一种常见的树,它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在茫茫的大戈壁滩上,随处都可以见到它那笔直的树干。而我们的语文书上正好也有这篇课文,题目叫《白杨》。

虽然,文中介绍了白杨的品性,但我们知道,作者绝不单纯地写白杨。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爸爸,以及他的儿子与女儿。作者明智一些简单的对话表达了父亲这位新疆工作者的心愿,他不但自己在新疆工作,妻子也在新疆工作,而且把孩子也接到新疆去读书,长大后好让孩子们留在新疆,为新疆做出贡献。

这些边疆的建设者们很伟大,可是,我们平日里常见的工人、老师、医生等,他们也都伟大。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建设着我闪的美丽的`祖国。

老师,教书育人,教育下一代,使他们成为祖国的接班人。他们呕心沥血,有多少个夜晚,他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而他们却依然在台灯下工作。老师们这样辛勤地工作,就是为了能让我们成为接班人,建设好祖国。难道这不伟大吗?

医生,救死扶伤,解除了多少病人的痛苦,使他们重新站起来,建设祖国,难道这一值得我们学习吗?

工人,努力工作,生产出各种各样的商品,使人们不愁吃,不愁穿。还生产出许多高科技产品,出售给外国,把社国建设得更加强大起来。难道,这不是在为祖国的建设而奋半吗?

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者们,他们用不回的方式为祖国作出贡献。而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读《白杨》有感 篇3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它是当代作家袁鹰的作品,选于《白凡》散文集其中的一篇。

从文章题目看,此文是在写白杨,但读过文章的全部章节以后,才知道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拿白杨来比喻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尤其是文章的'12自然段,爸爸对孩子的话:“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让我感受深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写出白杨的不动摇。“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句话,是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而触生情,以白杨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一样坚强不动摇。他赞美白杨树,也是在赞美千千万万边疆的建设者。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爸爸之所以陷入沉思,是因为他担心生活在大城市的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们,不仅不能担负重大的责任,恐怕就连大西北那艰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他就相信孩子们建设祖国的任务一定可以完成。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爸爸为祖国付出的甚多,对自己追求的甚少。他从不报怨祖国把他分配到新疆。并且,还无私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西北。准备把自己的孩子也奉献给大西北。

等我以后当了父亲,因为自幼受这篇课文的影响,我也会学习“父亲”的精神,并发扬光大。我们世代也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应该有小白杨那吃苦耐劳、不怕风吹雨打、顽强与困难抗争的精神。在学校,我们要为班级多做一些事情,不怕苦怕累。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们都要有白杨那,朴实无华,与困难抗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

只有通过今天的努力,明天,我们才能成为祖国大西北合格的建设者,我们才能把大西北建设得更美好!

读《白杨》有感 篇4

当了他们的班主任。作者想,这个班主任脾气一定很软,这一学期我更可以随心所欲了。当他正在开小差时,父亲隔着窗户走了过来,他在土地上栽了一棵杨树,然后向郑老师点点头,走了,郑老师问:“如果不浇水,它会怎样?”“活不成”,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郑老师补充说::“你们就像这小白杨,知识就像水和肥,如果现在不好好跟跟老师识字读书,长大后就会像得不到水、肥的小树一样,变成对社会无用的人。”同样,两个月后的一节课上,老师说:“哎呀,白杨树生虫子了,树皮上有虫眼,这该怎么办呢?”他的回答让大家一阵大笑:“用注射什头扎害虫的屁股!”可是郑老师却说,他说的很对。树身上有虫就要除去,对待自己身上的缺点,也要像对待虫子一样,坚决去掉,不然就会变坏。这一年,作者都没被批评过!读完这个故事,我仿佛变得聪明起来。

《教室里的白杨树》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白杨树让“我”这个学期都没有挨批评过,这让人在感动之余陷入深思:这一棵小小的`白杨树,都能让人懂得道理了,那世界上还有什么生灵不可成为人类的老师呢?更何况白杨树呢?在故事中,郑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原来,有几位老师就因为作者调皮,经常闯祸,所以才没有接下他们班,后来,郑老师主动接下了他们班,对作者用种小树的方法来对他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小作者却是从顽皮捣蛋开始,直到遇到教学有方的郑老师,才变成一个好学生。郑老师把白杨树出现的每一个症状编成一个小道理,那么那一个个小道理就成了一滴滴小水珠,滋润着作者幼小的心灵。朽木并不是不可雕,但是要有能工巧匠。郑老师正是这样的能工巧匠,他用好的方法,为作者指引了一条光明之路,让作者对曾经的恩师没齿难忘!人的一辈子,做错事正常,走错路也有可能,但身边不可少的就是这样的良师益友,时时教导自己,时时改变自己。

这篇文章让我看了深受感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也深深的感谢我的老师,是你们教了我做人的道理,不管将来我身处何处,我都会深深记得你们,我的恩师们。

读《白杨》有感 篇5

自从读了《风吹白杨的安妮》这本书后,它的内容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难以忘怀。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位 名叫安妮的女孩去了一个小镇上当中学校长,她寄宿在风吹白杨山庄,在那里,她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人,但是,一个拥有庞大势力的家族??普林格尔家族,因为不满她当上了校长而把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这个家族的人就用尽了种种办法想要打倒安妮,挫败她。可是都没有使顽强乐观的安妮退缩……在这段当校长的生涯中,安妮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障碍,却都凭借着她的智慧和毅力一一解决了!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安妮的执着,感受到了她的积极,乐观向上,有坚韧不拔的毅力,他自尊自爱,并且懂得关爱身边的人和事物,取得了别人的信任和喜爱。

看看安妮,再看看我自己,无论我在生活上碰到了困难还是遇到了学习上的险阻,我只要一次失败,只要有一点点的不成功,我就会想到放弃,没有毅力和恒心去面对一切,永远都不会想到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多试个几次,就一定会成功的!而现在,聪明而又善良的女孩安妮让我知道了,勇敢地面对生活,就是一盏明灯,可以照亮人们的'前程;勇敢地面对生活,就可以穿透任何黑暗的铜墙铁壁;勇敢地面对生活,就可以逆风而行,穿透一切困难,勇敢地面对生活,像一剂良药,像一道彩虹……感染着我们,让我们学会坚持不懈,有恒心,有毅力!她让我明白了成长绝非一帆风顺,但人生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安妮,这个单纯的女孩,却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真谛!!!

啊,安妮那种可贵的精神和品质,深深值得我们学习!!!

……

读《白杨》有感 篇6

今日,我怀着敬畏之心又一次走进了文学家矛盾的一篇篇美文,它们朴素无华,但是直抒胸臆,让人沉浸于其中。然而,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莫过于《白杨礼赞》了,嗅闻着雪白的纸页飘出的点点墨香,我被白杨树坚韧不拔,力争上游的品质深深打动了。

《白杨礼赞》是矛盾根据一九四零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与感受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阶段。《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坚持抗战的人们以及他们的质朴,坚强不屈,顽强抗争的精神。

白杨树其貌不扬,朴实无华。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也没有樱树的窈窕美丽,更没有松的四季常青。但是它默默无闻地守护着祖国的大西北。它们就像社会中的一些人一样,在磨难中成长着,在挫折中坚强着,将数不尽的苦难融入自己坚韧不屈的灵魂之中,于浊浊尘世之中,谱写了一曲生命的乐章。这些人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又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与挺拔。

白杨树屹立在大西北,那条条光线,颗颗水珠,给予了它美丽纯洁的心灵,那熊熊火阳,皑皑白雪,铸就了它坚韧顽强的品格,这怎能不是让人心生敬意白一种树呢?

白杨树之所以在荒无人烟的大西北久经不衰,是因为它顽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不禁让我想起了刚刚经历过的这次疫情。在和病毒做斗争的`过程中,奋战在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不正是那一棵棵坚强不屈的白杨树吗?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冒着生命危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病毒肆虐。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与年过古稀的李兰娟院士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却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们是院士,更是战士,正是有了他们,病毒才不敢肆无忌惮地祸害中国。他们,是这场战疫中的最美逆行者,是当之无愧具有“白杨精神”的人,是人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白杨礼赞》这篇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讴歌了挺拔不屈的白杨树,同时,也表现了在抗日战争中,北方人民英勇奋战,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姿。它是历史的凝集,是抗日战争中人们精神的影射。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要像白杨树一样,具有坚强不屈的品格与质朴正直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