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长河中最美的一朵浪花,是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在萧红眼里也是这样的。在呼河兰传中,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她天真,可爱。
祖父给了她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她很好,是她儿时的玩伴和启蒙老师,在那个小院里,她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种菜,一起读书。在那个小院里她是快乐的`,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样就怎样。这真是一个美好快乐,令人难忘的童年。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封建的,愚昧的时代,这样的快乐真是太难得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真的很复杂,心里像压了一块石头,喘不上气。小团圆媳妇的遭遇让我很震惊,好好的一个姑娘,12岁正是豆蔻年华,被人众脱衣服,在滚烫的开水里烫了三次,多么的惨无人道啊就这样小团圆媳妇被人活活折磨死了。更可气的是死亡也并不能让那里的人有所表示,人们麻木不仁犹如行尸走肉,我读到这里,真是又心痛,又不甘,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吗那里的人是怎么了这大概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吧!
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我想萧红还是喜欢那时的呼河兰的,尽管那是个充满苦难的地方,但那里有她慈爱的祖父,快乐的小院,自由的童年。那是她的家乡。痛并快乐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呼兰河传》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呼兰河百姓生活的日常。全文大部分内容都以“祖父的后花园”为引子,描绘了呼兰河的风土人情。随着作者一起回忆起童年生活,我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
作者萧红对于呼兰河的`记忆很深,也许这就是她童年时期的记忆吧!她在那里经历了许多的悲欢离合。就像茅盾所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没想到萧红的童年时期竟然是在这样一个如此悲凉的小镇里度过了。
呼兰河是一个既不繁华,又不富裕的城市。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我总觉得他们只不过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这里的人太过于迷信,以为什么都可以通过跳大神请来神仙来解决。但这也导致了小团圆媳妇生不如死。
其实在现在,还有许多人十分迷信。我印象最深的是之前看到的一篇报道,里面是这样说的:有两户人家对门所住,其中一户在门口装了一面镜子,另一户人家认为影响他家的风水,在一天晚上使用刀、斧等工具造成8人死亡。而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过于迷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麻烦甚至灾难,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是应该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
书中描写的当时,远不能和现在对比,我们为何不珍惜呢?我们应该破除迷信,相信科学。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提起《呼兰河传》,我就能够想到当时创作这本书的作者——萧红。她还有一个称号,也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我对这本书也是非常喜爱,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那么是什么影响呢?就请我们深入吧!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回忆,也记录下了当时封建思想的恶毒,因此她写下了这本书,来批判当时的.社会。书里有很多人因遭受封建思想的残害而痛苦的死去。当时人们的麻木与迷信也造就了这一系列的惨案。当时的作者想结束这一切,却无能为力。由此一来,她想用这本书的创作来影响当时的人们,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最后,那些人们也没有被救出来,继续过着以往的生活。
虽然作者没有影响到那些人,但还是影响了我,想起当时的人们我就觉得非常可怜,我想作者创作这本书不仅仅是影响当时的人们,影响的还有我们啊!她让我们过着健康的生活。现在,她终于如愿了,我们过着快乐的生活,不再封建思想的束缚。谢谢你,萧红,你让我懂得了现在的生活有多好,让我们快乐地成长下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小说开篇介绍了呼兰河的人文风貌,介绍了东北地区独有的气候,从裂了大口子,这些词语中,让人身临其境,深有所感,让人一下子进入书中,接着介绍了呼兰河的习俗,以及各种人们自认为的“盛举”,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封建思想迫害着人们,封建迷信压制着人们。
小团圆媳妇刚刚十二岁出头,正值花季,性格开朗,就因为长得比同龄人高,非要说自己是十四岁,而她不像别的女人一样低声下气,走路抬着头,被胡家认为是应该要管教管教她,对她又打又骂,小团圆媳妇被打得生了病,胡家又听信了假道士的谗言,白白花了一千多吊钱,没有起色,又说让她出马,又让她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众人的面用滚烫的`开水洗澡,经过三次折磨,小团圆媳妇闭上了眼睛……有二伯,因为家世特殊被人差别对待,导致他的性情极为古怪,而冯嘴歪子,会拉磨做豆腐,会做年糕,与王大姐有了一双儿女,因为两人皆是二婚,因此各种流言蜚语,谣言层出不穷……小栓,一个苦命的孩子,出生身体就不好,本该早早去世,但是他的父亲不愿意,听信谗言,跟人交换了人血馒头给小栓吃,小栓吃了并没有用,殊不知……那是革命者的鲜血!
在呼兰河这个地方,人性和人心交织在一起,少女和老人交织在一起,愚昧和无知迫害着人们,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在寒假中,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她把我带到了20世纪的小城——呼兰河。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却写得如此趣味、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车夫和马经常翻进坑里去,翻进去了之后,车夫爬了出来,而马就算连滚带爬也出不来。泥坑还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那里面。他们想到了许多方法,如:拆墙、种树,却没有一个人想到过把坑填平,没有一个人。真是些愚蠢的人们啊!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园里,她与她的祖父一齐玩耍,一齐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园里铲草,她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齐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作者小时候真是幼小而又无知。
《呼兰河传》这部作品写了人们的无知、愚蠢。萧红经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那时候的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害的旧思想。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