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8/1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我看过的著作很多。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罗贯笔下的著作――《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令我百看不厌,收益匪浅。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在战火连天的'时代里一个个的故事。令我喜爱的是桃源三结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桃园三结义是说刘备、关羽和张飞,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三国中有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周瑜,有阴险狡诈的董卓,曹操,还有英勇善战的关羽和赵云。其中,我最喜欢,最佩服的人物是诸葛亮。诸葛亮的出现更是令三国变得更加有趣了,更有意义了。火烧新野,草船借箭,智取汉中,空城计等等都是诸葛亮的作品。

我总想着,若无诸葛亮,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建立起蜀国,诸葛亮的智慧可谓是深不可测。他考虑周到,而且不讲私情。他最喜欢用火攻,诸葛亮的隆中对,巧借东风,写出师表,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退司马懿无不体现了诸葛亮的机智才华。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深深的敬佩诸葛亮。

《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中弥漫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东汉末年,奸臣当道,主上蒙尘,一位家道没落的皇族后裔,一位多谋多疑的乱世奸雄,一位胸怀大志的少年英豪,一位抱着复兴汉室的报复,一位怀着改朝换代的野心,一位带着振兴父业的梦,各自踏上了实现理想的路。

这便是《三国演义》。它的故事我们自记事起就有所耳闻了。其中,我读罢后最有感想的便是诸葛亮这位神机妙算,似神似妖的人物了。

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只是个每天躺在床头,嘴中吟唱着“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的读书郎,小鲜肉,但他已知天下三分。而早在诸葛亮还是位莘莘学子时,他便与一道学习的徐庶等人不同,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观其大略,因此他的才能比其他人高一等,所以,“卧龙”这个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诸葛亮也是位有自尊,有自信的人。刘备三顾茅庐,才最终得以见诸葛亮一面并劝其辅佐自己,匡扶汉室,这说明诸葛亮自尊,他不甘被别人一叫便应,对别人唯命是从,他要别人对自己恭敬,再去恭敬别人。诸葛孔明这个人在出山之前,长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管仲和乐毅是和许人物?他们都是一代治世能臣,他们都是一代绝代智将,亮将自己比作他们,便说明他坚信自己也有治世的能力,自己也是位绝代智将,这说明他自信。

而他这自信,绝非是自负的表现,而是恰到好处甚至是贬低的比喻,我们从书中或是从小听到的著名故事中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这位诸葛武侯的超高智商和知识渊博,他是位料事如神而又用兵如神的天才,在古代人民眼中神一般的'人物,是令敌人胆丧,让敌人看见就害怕的强者,他是位一人当抵百万师的神明,前者在那刮着秋风的五丈原上远远回荡的“我有头否?”中隐隐浮现,后着则由那已被黄沙侵蚀的古城之上的琴声述说。同时,”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借东风”,“三气周瑜”,“木牛流马”和那让我们历历在目,无懈可击的激将法也将这位丞相的智慧永远地留在了神州大地。

而诸葛亮除了有这样令人无可比拟的超凡智慧之外,也有他那被人歌颂不止的追求公平公正和体谅人民的心。挥泪斩马谡,是他在情谊与国家法律之间的最终抉择,自贬官职,是他在民心所向和高位厚禄之间的坚毅决定;在五次北伐时,诸葛亮也常常考虑到战士们的内心,每次班师后都会等几年之后才再度出击,并将取胜得到的金银财宝大部分分给士兵们,只为对得起他们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的命运。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堵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正是《三国演义》里的开篇词。

初读《三国演义》这本书,只觉得书上的文字太多,看得让人眼花缭乱,根本谈不上细看,更不用说细细品味了。现在翻开来一读,整个人都沉迷到书里了,这本书仿佛就像一块磁石,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废寝忘食地去阅读,读到连吃饭叫了一遍又一遍都还坐在书桌前寸步不离。我对《三国演义》已完全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了。

《三国演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人物性格各异,有的是文官,有的是武将:昏庸的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许楮、典韦,狡诈的曹操,机智的诸葛亮,仁义的刘备……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关羽。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关羽有勇有谋,武艺惊人。“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无不显其威猛。有一次,车胄设计将刘备留在敌营,一国之主被俘,情形十万火急,关公义不容辞扛起救主责任,但当时蜀国的力量不及袁绍军,明着率兵攻城救主,显然难以取胜。他便命手下穿上曹军兵服,乘着夜色叫城,守城门的兵怎肯叫开就开呢?这时关公就应道:“只怕刘备知道,快快开门。”小兵一听就慌了,因为如果让刘备知道袁绍和曹操联手的.话,一定会戒备,这可是军机大事,守城兵只有乖乖开门,门一开,关公便舞着大刀冲进城,直奔军营一刀斩了车胄,救出刘备。

关羽勇气无双,毅力非凡。有一次,关羽中计被敌将曹仁一枝毒箭射中手臂。请神医华佗来诊,华佗说毒已入骨,须割开手臂刮掉毒。关羽一口答应。华佗便割开了关羽的手臂,只见关羽边喝酒,边与谋士马良下棋,丝毫没有痛苦之意。真可谓“战神”!

不过。人无完人。关羽也是有缺点的。他过分虚荣,过分骄傲,马超来降时,他问诸葛亮马超的才能谁能比,诸葛亮在信中说:“孟起虽雄烈过人,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关羽听后,非常高兴,立即到处把诸葛的这封信给别人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三国演义》这本书伴随我一生。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在三国故事里,浮现出许多英雄好汉。他们杀敌报国,却都战死沙场。这本小说随处贯穿着“忠义”二字。我读完这本书,觉得这些肯为了兄弟、国家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非常伟大,就像孟子所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就是英雄气概!)当震天的战鼓敲响时,当祖国陷于危难时,大丈夫当挺身而出,以身殉国。

“滚滚江水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当战场上最后一缕硝烟散尽,我们不能忘记那群雄逐鹿中原的过往岁月。

从典籍中来 到尘世中去——《三国百科谈》及作者喻镇荣先生

照天,原名陈照田,男,1972年生于山东青州市,半生辗转,以文为生长。20xx年漂居广东佛山,转行营销策划,偶尔看书写字。

收到喻镇荣先生三度付梓的专著《三国百科谈》,我便红尘抽身,急急读来。对于此书,我素有耳闻,知20xx年初版时,曾引发不小的轰动,喻镇荣和《三国百科谈》也因此名声响亮于中国陶瓷行业和三国研究界。时隔八秋,再度增订,其内容自是更广,分量更重。

我之浅见,《三国百科谈》是本研究《三国演义》的书,却与一般研究《三国演义》的专著不同:它不囿于学术,治学之外更重致用;从典籍中来并没回归到典籍中去,却落地于当下的尘世生活,以作镜鉴事。愚以为,此当为《三国百科谈》之真正价值。

喻镇荣先生不以研究《三国演义》为业,非是藉此皓首穷研安身立命或混迹其中领俸糊口者,纯属个人兴趣爱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工作之余,专注于《三国演义》研究。无名利之心,无交差之念,只潜心于书中学问,不出点成绩倒是件难事。寒暑数载,他以心神笃定之态,游历于三国的滚滚红尘中,关注大局纵横,又洞细察微,自是收获颇丰。人事的来络去脉,局势的风云变化,争战的一招一式,造化的前因后果,都了然于胸,知其表更深知其里;太监皇帝、奴卑达官、乡民诸侯、白丁鸿儒、走卒名将、隐士谋臣,各色人等皆尽熟悉,说其貌,聊其事,信手拈来仿若相知多年的邻居朋友;小说的布局谋篇,起承转合,高超叙述,经典对白,人物刻画、艺术成就,高妙及败笔之处,无不参透明白,藏于脑间。《〈三国演义〉的两处破绽》等文即是其中见证,没有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研读是难于写出此类文章的。

对已有的《三国演义》相关研究论述,喻镇荣更是认真阅读,加以思考研究,又有过人禀赋,研究思路渐次打开,更广阔独到的学术理论文章也随之从脑中溢出。如:《〈三国演义〉的逻辑推理》、《〈三国演义〉与逻辑思维规律》等篇什。

他的研究方向,从不跟风,而是独辟蹊径,以利学术研究的补漏拾遗。他发现《三国演义》研究论述中,人物方面不仅刘备、曹操等这些一线人物皆有研究论述,就连周仓、张松等二、三线人物,甚至是小人物也有大量的研究论述出现,而智勇双全的庞德却未曾有专题论述,于是写出了《庞德悲剧的社会性》。文章论述了庞德的识、谋、勇、德、忠等,并深入剖析了其未被各路诸侯看重,亦未被后世读者及学者重视的社会根源。《谈谈周瑜的气度》则论证了周瑜的开阔胸怀,读来让人眼前一亮。这些文章,每有发表,皆引起三国研究领域学术界的震动。

喻镇荣为开眼界,曾参加了一次重要的“《三国演义》研究学术交流会”,与会者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学者,享受着公差公费,惟有他自己属自费的业余人士,但出手的文章却让专业学者惊讶之余,是又羡又敬又愧。

喻镇荣非躲在象牙之塔内的学者文人,其中年之身,经历之丰,亦非常人可比。体制内体制外、打工仔小老板、文人商人、故乡他乡,皆亲历饱尝;管理营销、人事行政、文场商道,无不熟知精通;高级官员、亿万富翁、商海名流、高级白领、专家学者、文人作家、底层蓝领、街头小贩,所交朋友,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文章自然沾染了人间烟火气。

他年轻之时,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读书写作,又恰逢八十年代新启蒙,置身思想大解放的浪潮中,与当时所有知识分子一样,高谈阔论,放言义理,充满理想主义,也奠定了他思想的河床。显然腐儒学究,兀兀穷年引经据典的文人非其所爱。年方四十却遭遇下岗,不得不抛妻别雏,从景德镇南下佛山谋生,从国营陶瓷企业的管理者变为私人陶瓷企业的打工仔,角色的转变,世态炎凉无所不察,身体的漂泊加内心的彷徨,又在心灵打下深深的烙印。

后来,进入佛山陶瓷行业媒体中,先记者、后主编,搏出了自己辉煌的事业。可以说,他人生的好光景都伴着陶瓷行业。作为记者,他曾经用脚,把大佛山地区所有陶瓷企业尽数访完,也曾跑遍中国各大陶瓷产区,写下不少具有相当深度的行业文章,是业界公认的权威人士。同时,他立足行业,通过熟知的三国故事反思当下。这些文章没有停留在典籍故事中,而是落地于当下生活。借典籍之事以明今朝,以求教益当下人、事。

《三国百科谈》中此类文章占的分量比较重,可以说“应用篇”中皆是此类文章,属货真价实的杂文作品。我看好的也恰是这些文章。“不出书斋边界”的理论文章我喜欢,但我更喜欢这些扎根于现实沃土,紧跟时代步伐,具有积极入世态度的.作品。《“失街亭”与招标失误》、《八卦阵和商场布局》、《张绣择主与选择经销商》等文章,皆属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独到见解,还能给人教益启迪之作。哪怕有些理论文章,如《〈三国演义〉的赏罚思想》、《企业集团衰弱的历史借鉴——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失败的现实意义》也都借典籍中的成败之事,指点迷津于当下企业。

《三国百科谈》的文风朴实,没有文字上的精雕细琢,读来却实实在在,给人颇多教益。这些读者自有感受,不敢多言。

余20xx年到佛山,相识喻镇荣先生。虽相交淡如水,然都置身陶业兼文场,对喻镇荣其人其文也算略有了解。今粗粗成文,记下拙见。不才之文,实乃霄烛寒光,无发照见《三国百科谈》的大世界、大智慧。权作盲人摸象。

心雨:文章很棒!但要是考虑知名度的话……喻镇荣还是鲜有耳闻。本人才疏、不敢妄下结论。

马伊蕾:此文比较不能触及心灵的感觉,感觉就是为了文字而文字。

陈忠国:这篇文章写的很好。

左安芮:看了此文,是想看看《三国百科谈》了。

卞秋露:这一次,作者成功的转型成了一个不错的叙述者,叙述着自己眼中的喻镇荣!

子君点评:这像是一篇人物传记,可很多地方,融入太多情感,就变得不客观了。

申志刚:真的也想一睹《三国百科谈》为快了。

钱海点评:真的很想去阅读《三国百科谈》。

王甲再版建议:《从典籍中来 到尘世中去——《三国百科谈》及作者喻镇荣先生》此文要给《三国百科谈》当序言尚可,放在此却不知所云了!删!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印象深刻,我也一样,读完《三国演义》这一回,让我了解了纸上谈兵的马谡,也见识了诸葛亮军纪的严明。

诸葛亮出兵祁山北伐魏国,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镇守街亭。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被魏国大将张郃断绝了水源,导致街亭丢失,诸葛亮进军没有了落脚点,把整个蜀国摆在了危险之中。马谡是跟随诸葛亮多年的弟子,诸葛亮跟他感情非常深。但是为了严明军纪,尽管有许多人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依然忍痛挥泪斩了马谡,自己也上表连降三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严明纪律,才有战无不胜的可能。我们常说军令大如山,对一个军队来说,不仅靠先进的武器装备,更要靠严明的纪律。千军万马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谁违反了纪律就要受到惩罚。正是因为诸葛亮军纪严明,才让他带着本不是很强大的蜀国军队六出祁山,不断杀得曹军落花流水。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加强纪律的重要性。我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正是有了严明的`革命纪律,才有了将士们哪怕冷饿交加,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才有了邱少云哪怕烈火焚身,也仍然岿然不动,直至付出年轻的生命;才有了狼牙山五壮士哪怕身陷绝境,也坚守战斗,慷慨赴死,也才有了我们解放军最后的胜利。

一支军队要军纪严明,任何一个集体也一样。一个班级要遵守课堂纪律,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也要自律起来,没有纪律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一样,缺乏自律的学生成绩会慢慢落后。所以我们要严明纪律,从我做起,遵守纪律。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在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像磁铁,深深地吸引了我。

书里讲了三个国家互相战争,争夺霸主的故事。书中的人物有的`为人正直,有的为人奸诈狡猾。例如诸葛亮吧,他聪明机智、神机妙算,用自已的生命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情义。同时他也是我最敬佩的人。我喜欢他并不是他有着无穷的智慧,而是他对刘备的忠心,坚强的毅力。在他第一次攻打魏国,胜利已经遥遥在望时,后主竟听信谣言,对诸葛亮的忠心产生了怀疑,将他召了回来,结果失去了这大好时机。尽管如些,他依然没有放弃,没有怪任何人,用自己的生命对抗魏国。到最后,他还是以身殉国了。有人会问:“诸葛亮太傻了,明知蜀国不久将亡却还做无谓的反抗,这不是自找苦吃吗?”我却不这样想,他可能知道这一点,但他却不放弃,就算输了,他也不后悔,因为他已经尽力了。

在我们生活中,也存在着相似的情况。一些同学刚刚开始玩篮球,怎么投也投不进篮框里,旁边的人就会哈哈大笑。这篮框偏偏和他作对,就是不让进,但他面对着这些笑声,不会退缩,因为重要在于尝试,胜负并不重要,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争强好胜,重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