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雷雨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雷雨读后感 篇1
——读《雷雨》有感
曹禺的《雷雨》一直被喻为“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它同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一样是一部经典之作。因此我看了这部短剧的剧本虽然它并没有华丽的词语加以修饰但却以话剧独有的形式清晰的向我展示了一场两代人之间的家族矛盾。
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终一切种种不幸的发生。当周朴园与一个真正门当户对的小姐周蘩漪结婚后这也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开端只不过是最终那场雷雨的爆发时增添了一根导火线直接点燃了那场大火。我以为周蘩漪是一个极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行为没有一个是不极端的她有着最不容忍的恨及最残酷的爱。但也就是这样的极端性致使她的.生命烧到最终化为乌有短促却充满着“矛盾”。
周萍和鲁四凤的相恋我认为是对当时封建观念的一个讽刺明明是亲兄妹却由于上一代的过错错误地结合了。而最终成为这场悲剧的牺牲品。而周冲我觉得是一个最无辜的人物虽然他充满着不切实际的想法总是沉浸在自己理想的堡垒里对现实抱有许多憧憬但他却遭受了与四凤同样残酷的结果。当他真正领悟到现实的残酷伴随他美丽的梦一个个的破碎时他的生活最宝贵的部分——情感的激荡最终死了。一个花季少年扼杀在现实的粗恶里。鲁贵不用细谈他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市井之徒满脑子都是金钱他从不有着对家庭的丁点责任感为了钱可以抛弃自尊和子女这令人发指。但鲁大海却是一个正直的青年他敢于对周朴园反抗争论。这也应该是曹禺当时想传达的那种精神——在强权面前所表现出的不畏惧不退缩;同时这也是现今所受提倡的一种品质。
总而言之这部《雷雨》将这四代人之间的矛盾刻画的淋漓尽致。通过这两代人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分别细致地描绘了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是一部成功之作。也许我的感受还比较肤浅但至少我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算是一种成功吧。
雷雨读后感 篇2
最初接触《雷雨》是在中学时期,那时候我的眼里人只有两种,好人和坏人。如果断定此人是好人,那么就算是他做过一点坏事,我仍会宽容的对待他;相反,如果他是坏人,他做什么,我也会感觉他是有阴谋的,周朴园就是我眼中典型的坏人形象。
《雷雨》中周朴园是一位封建家长,又是一位资产阶级代表人。他视工人的生命如儿戏,为了钱不择手段;抛弃了为他生子的鲁侍萍,控制着妻子繁漪;他试图操纵周围的人和事,当时读他,只用一个词形容“阴狠自私”。对他的态度讨厌至极,甚至觉得四凤,周冲,周萍的死亡都怪他。现在重温《雷雨》,才发现以前忽略了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也让我重新审视对周朴园的看法。
序幕中老人对楼上的`太太和楼下鲁奶奶的关心慰问,第四幕中周朴园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他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剧中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和眷恋,虽然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惊慌,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但是站在一个带有封建性质资本家的角度上看,在看惯了社会和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之后,再次意外的见到昔日的情人,周朴园的脑海中最先迸出的自然是“侍萍可能是被对手派来威胁自己的”,这样看来,任谁,都会脸色大变,问清来人到底有什么目的。
在我看来,现在的周萍和四凤就像昔日的周朴园和鲁侍萍,在最初不掺杂任何功利色彩时,他们两个人对爱情轰轰烈烈,谁有会知道,年轻时候的周朴园不是真心待侍萍,想要许她一辈子的幸福呢?可是封建家长制和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地吞噬了这美好的爱情,门第的差距逼得他们分离了。如果周萍和四凤没有死亡,那么我想他们活着的结局又会是下一对周朴园和鲁侍萍呢,谁又能保证胆小怯懦的周萍不会在社会这个大铁炉里被炼得和他的父亲一样自私残忍呢,或许死亡反而对他们是一种解脱。
重温《雷雨》之后,这一代年轻人的悲剧该责怪的不是周朴园,而是当时那个社会,它是一个大染缸,染黑了人性,周朴园也是一个被人同情的“老人”。
雷雨读后感 篇3
纵观《雷雨》我眼前分明突兀“作孽”二字。不公平的命运,无人道的社会让善良的人善良地死去,正义的人正义地消亡,而唯独让那奸诈险恶的人呼风唤雨,坐吃金山。那作孽的日子如“雷雨”般倾狂而至。
周朴园你还记得热恋时的海誓山盟吗?还记得两厢厮守是的甜言蜜语吗?不,当你热血沸腾得要取回一个富家小姐时,那些爱意无半点温热,那些情便以成往事。你无情得将刚生下小孩才三天的侍萍赶出家门。身子正虚弱的她还要拉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这不声明要泯杀那无辜的母女吗?只因你得贪欲让侍萍走上绝路。而上天连一个了结的机会都不给侍萍,她获救并背着那块隐痛的`疤清贫度日。随让侍萍把一切都看得很明白而走出那段被弃的阴霾要多少个以泪洗面的日夜。那年那岁她的内心是那般“雷雨”倾狂。天成全了你的无情!
天让恩怨重逢。当侍萍已由当年的娇女到如今人老珠黄时,偏又遇到那曾让她恨入骨髓的人——周朴园。周朴园做戏般声称自己纪念着侍萍当年的总总时,侍萍居然被感动了,周朴园的虚伪开始显露。如他果真这么惦记着侍萍,当初为什么那么绝情的将侍萍抛弃,为何不千方百计得找回侍萍。形式上空洞的纪念只如冰冷的纸上行墨没有温热只有险恶。他只是在为自己的罪行找一个唯美的托词,以证明自己是多么有情有义。而他咄咄逼人的破口说出“是谁指使你来的?!!”才回到本真。圆滑疑心浓厚的面目终显。当他面对侍萍,处心积虑来掩饰丑恶时他的内心是那般“雷雨”倾狂。
鲁大海与周朴园不仅是悲剧的蔓延,又是两种阶级的对立。周朴园丧尽天良的剥削,压迫,与鲁大海矢志不移的反抗成为上代恩怨的再续。鲁大海的耿直与放抗热情让人折服。而在周朴园这老奸巨猾得人面前他却那么稚嫩,天真。一切都由周朴园一手操控,把玩掌中。看来要对付恶势力单有一股热情是徒劳的。当鲁大海得知矿上工人已经妥协上工时,自己遭背叛,他的内心是那般“雷雨”倾狂。
《雷雨》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对人心的窥视。而它反应的人情冷暖,世道险恶并不是指定格于那个时代。今朝的霓虹高厦间又有多少“雷雨”倾狂而来。
雷雨读后感 篇4
一口气看完《雷雨》后我心情着实激动了一阵子,可能是近来沉湎于《理想国》等让人脑抽筋的学术著作,而少看文学作品的缘故。初中时便想看这部书,因为当时“中学生必读课外读物”之类的书目上总有它的名字。可我竟一直没看,或许是因为我对戏剧不怎么感兴趣。看莎士比亚也会因为那些繁冗的抒情长段而厌烦(当然,也有翻译的影响)。
不看戏剧的原因之一,是里面的场景布置等段落时时提醒我这只不过是一出戏。《雷雨》也不例外。读到一半时我便想,四凤一定会死,尽管我不愿意她死。因为她是全剧中最无辜,最惹人怜的人物。安排她的死,既符合她的命运(即剧情的发展),又定会造成极好的悲剧效果。结局也不出所料,只是没想到死的是三个人。周萍是我一直觉得最难演的,因为他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他是个悲剧人物,却不易获得观众同情。后来读曹禺的序时,发现他也这么认为。
我向来不晓得怎么写书评。以来我实在没有那种冷静地读书,然后站在批判的立场上客观地分析作品的能力。读完一本书通常我只能体会一股模糊、激动、复杂的情绪,笔头想写什么却写不出,闷头一睡第二天心情平静又重新开始读另一本书了。二来我觉得读文学作品嘛,能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不求甚解也就够了,不喜欢那些像高中语文阅读题一样的分析、解构作品的.评论家,更瞧不起豆瓣上一些故作高深的言论。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素来对中文系似乎有一种偏见。我觉得中国文化里就讲究一个“悟”字,多读多背多思就是了。正如作者所说:“我对《雷雨》的了解,只是有如母亲抚慰自己的婴儿那样单纯的喜悦,感到的是一团原始的生命之感。”“我很钦佩,有许多人肯费了时间和精力,使用了说不尽的语言来替我的剧本下注脚。”
最让我喜欢曹禺的,是他序里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怎样来表白我自己,我素来有些忧郁而暗涩。”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以及那一代的文人们。
最后小小地自豪一下,《雷雨》是曹禺在南开读书时开始构思的。
雷雨读后感 篇5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死得很不值当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觉得周冲是《雷雨》里最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最终他还是被自己最敬重的生母周蘩漪利用,做了一段家族恩怨的陪葬品。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残酷的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从死亡的阴霾中走出来,我看到唯一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按理说,周蘩漪并不算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却尽显了一个女人最刚烈最隐忍的一面——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而我的同情,最终停留在曹禺先生没有给周蘩漪一个超脱的权利,死亡对于她来说是甜的,但却不可得,她将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至生命的终结。
在我看来,《雷雨》里这几个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交织相容,命运之手把他们拽到了它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也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释解,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
人与人的交往就好比一只刺猬,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来自卫的。或生或死,或矛盾或统一,总有那么一些关系,一些感情,始终纠结不清的。
雷雨读后感 篇6
戏剧,虽然是人生中的选修课,可它却能实实在在的提升人的文学素养。而《雷雨》这部戏剧可谓是其中的代表作了,这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在细细体味中,你可以体会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人性的复杂以及“周馆”大家庭中爱恨交织的家庭关系。初读时或许有些乏味,可当真正品鉴完后,便会有一种灵魂得到了升华的感觉。
《雷雨》当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活灵活现,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周朴园,他表现的自私冷漠却又霸气侧漏,似乎想要一切都臣服于他,例如课本中所记述的,他为了迎娶豪门千金,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原配妻子与亲生儿子,在逐渐掌权后又对第二任妻子持续施加压力,但凡侵犯到他利益的东西,他都会让其付出代价,在他的心中,自己就是至高无上的。令我不禁怀疑他的心中究竟有没有亲情,有没有人间之爱?
可当中还是有些细节能体现出他的情谊,比如第四幕中他对周冲流露出的父子之情,表现出的也仅仅是一个想要多和儿子说说话的.孤独的父亲。还有当中他对鲁侍萍的想念和眷恋,尽管在看到了侍萍本人后他害怕,恐惧,完全没有了曾经的温情,可换个角度想想,一个只以自己为重的人在经历了人生中的各种事件后,突然见到昔日的情人,任谁都会先怀疑她来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雷雨》这部戏剧,让我真正看到了人们对生活压迫的难以忍耐与无法喘息。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人性的极端黑暗折磨着每一个这部剧中的灵魂,使他们焦灼的心情恰似大雷雨前沉闷压抑的天空,最后在种种压迫下爆发出来,组成了一场风暴交加的雷雨。但最重要的还是雷雨过后,被残酷命运所驱使的人们拼死反抗,彰显着自我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现了个性,然后雨过天晴,涅槃重生。
尽管《雷雨》里人性是黑暗的,但我们应该始终坚信,在黑暗的尽头就是光明,在雷雨的尽头就是晴空,在失败的尽头就是成功。困难与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的畏惧心理,所以,激流勇进,迎难而上吧,我们终会成为最好的自己,在山顶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