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家》读后感

2025/08/20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家》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家》读后感 篇1

自从读过《肩挑一个家》这本书之后,我就对故事内容念念不忘,她的精神使我感到非常的感动!比起我自己,还差得远呢!

书中的一个主人公赵乔乔,因为长得高,所以才刚刚开学第一天,就被同学们认成老师。为此,赵乔乔曾多次在妈妈面前埋怨过她为什么要长这么高。妈妈也感到疑惑不解,她刚出生时,比普通孩子都小,可是突然间,赵乔乔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开始溜溜地向上长。

虽然赵乔乔不和正常人一样高,但是她却有一颗善良的心。老奶奶收养的流浪猫“点点’’弄丢了,赵乔乔偶然间找到了它,自告奋勇当起了保姆,细心的照顾它。为此,点点非常喜欢赵乔乔。

有一次,点点把一不小心把赵乔乔的手抓破了,妈妈一怒之下,要将点点赶走,经过赵乔乔苦苦哀求,终于为点点免了死刑。

当然,她还有一颗难得的女儿心。

故事发生在一天清晨,妈妈送赵乔乔上学,结果,一个工人肩上的灯箱朝妈妈扫来,她连忙抱住妈妈,而自己的额头上被狠刮一下,立即出了一滩血,留下了痕迹,但她笑了笑,却不以为然的说:“这是爱的痕迹。”

现在想来,赵乔乔的.那颗心,在我们身上都快灭绝了。期末考试后,我觉得语文和英语考得还不错,就是数学不怎么理想,91分但是总体还算行,于是,我天天骄傲自大,吹牛。家里的人都听腻了,已经背到滚瓜烂熟的地步。妈妈见了,细心的教导我:“你呀!真是井底之蛙,成绩好的人多了!”就为了这点区区小事,我们俩人便吵了起来,结果,惹到妈妈伤心。哎,回想当初,我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而小时候,妈妈经常为我干这干那的,我却这么对她······所以,我们长大后一定要“乌鸦反哺”,孝敬自己的妈妈。

我看完后,明白一个道理:要像赵乔乔那样拥有一颗“完整的心”。

《家》读后感 篇2

抽丝般的细碎漫长,终于还是把巴金的《家》给读完了,虽然未能赶在考试的前面,但也庆幸着终是把它读了。

恼恨自己出生的晚了些,未及赶上那个时代,对于书中的青年应有之热情无法去亲历着体验了。对于封建制度那个早已陈死的东西,因为没有受过它的毒害,也生不出恨意。书中能引我同感的,却是那些对于成长的`感慨于无奈,甚至是带着感伤的怀念。这恐怕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吧。但这篇杂感却非是要发些感慨,只是想发感想而已。

对于文中的觉新我并不喜欢。他的“不抵抗主义”有时令我很反感。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所谓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劝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他们并不能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承受这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虽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瑞钰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他的“不抵抗主义”断送了他理想断送了他的爱情断送了他明天!而相反,他的弟弟觉民和表妹琴,他们与封建的家族反抗,终于得到了爷爷的理解。巴金在写给他表哥的信中也曾经写到,觉新这个角色有很多他哥哥的影子。我想这也是觉新这个角色如此栩栩如生的原因之一。

《家》读后感 篇3

多舛一生所作的总结。

苏轼,一个集世间才、情、人格魅力于一身,少志却风云突变,屡遭挫折,在逆境中却能做到洒脱和豁达的人。苏轼的人生虽让充满了崎岖和坎坷,遭遇了诸多的不幸,但他并没有一撅不起,放弃对人生、对事业、对理想的追求!无论他被贬谪到何处,他都能放眼国家为民请愿,为民造福,所以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苏轼是不幸的,因为到死他的才干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苏轼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善良的女人始终陪伴着他,相继贯穿了他的一生。也许正是苏轼的不幸,造就了他的伟大,让她的诗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顶峰。但少年的天才,又让我毫不怀疑地相信他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都能让他的英明成就终身。

正像老年的王安石感慨的那样:“不知几百年后才能出一个像子瞻这样的人物啊!”当然,人才不是没有,但是像苏轼这样的全才也许真的是不会再见到了,而我最念念不忘的并不是他留给世人的两千七百首诗,三百多首词和四千八百篇文章,而是他曾经创造的北宋时期科举考试的最高分,这怎能不让我钦配的敬仰呢?

苏轼的一生充满忐忑,或有文坛上的高峰,或有科举试中的`百年第一,或有仕途中的崎岖和坎坷,或有晚年的潦倒。但苏轼的一生的确是传奇的,带着独有的豁达潇洒,平和自在,这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有所感,不外乎对自己的追求,像苏轼一样只要生命之水还在流,那就去奋斗,莫要随流年毁弃人生。人生每一刻都是希望的归处,奋斗的地方。

《家》读后感 篇4

不管你成不承认我们永远逃都不出这岁月的河流,或挣扎、或服从、或忘记……我们都在这不紧不慢旺盛的河流里感受着生命中的悲欢离合,也演绎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横跨三十余年的故事,孩子长大成人,有的亦结婚生子,父亲离去,时代变迁,但亲情却从未消散。这匆忙的三十余年,细数好长,却又仿佛弹指一瞬。对着镜子看看历经岁月的.面孔,再低头摸摸自己悄悄发福的肚子,嘿!时间它果然经过我们。旧日已不能重现,故地也已不能重游,唯有默默向前。

经过岁月的洗礼,主人公一成由一个男孩蜕变成一个男人,我们与其说他见证了弟弟妹妹的成长和爱情,倒不如说他们见证了彼此。就像龙应台所说的他们是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尺,但是同树同根。

常识告诉我们树的成长除了体现在树干和枝丫的强壮,也体现在年轮和树皮的沧桑。这么一说到觉得人和树还真挺像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身体也会生长,内心和外表也会成熟。唯一不同的是人会经历更多错综复杂的故事。

因为成长,故事里的他们开始挣脱束缚,做自己想做的事,遭遇着自己的遭遇,好的坏的,一并收着。也因为成长,他们慢慢成熟,懂得责任,懂得选择,走过这一遭惊觉时间回不去了。岁月是神奇的,它从不言语,但它总会将最重要的东西给你留着,就像这本书想告诉给我们的“亲情”。

文字的最后七七说:“大哥,打开窗,兴许幸福就进来了”。我特喜欢这一句,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曾经不谙世事,脆弱的孩子的蜕变,我更看到的是一束光,一束透过岁月和亲情而照进生命中的光。

《家》读后感 篇5

牡丹怒放,只有短暂的夏,可有人为了这短暂的美丽,而等待了三季。我若是牡丹,我也愿只为这一人而花开,牡丹也若我,在等待有人来鉴赏——那人便是知音。

季匋民从不嫌叶三最低点果农,他们相距天边的等级却阻挡不了同一腔的爱画热血。知音,一生一人便足矣,正如那高山流水中偶遇的二人,他们的故事如花香,渗入书本,有着穿透千年的力量,感染了此时的我。比起那些谄媚奉承的嘴脸,也许只是果农的赞赏才是最真实的。

记起霸王别姬,楚霸王是多么地柔情似水,多么地依依不舍,天下唯有虞姬是他的知音了吧。乌江自刎,那最后苍白而多情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感动了多少文人骚客。英雄,穷途末路;美人,香消玉殒,滚滚河水诉不尽的`悲哀,留给后人听。

知音却又不得不提到韩信与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大概是韩信一生和写照,萧何能慧眼识英雄,重用韩信,却在功成身退时献计杀了韩信,可悲的是萧何也死在韩信手中,这二人虽为知音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深省。

还有那木石前盟的宝黛之恋,凄美而悲凉,那些未说尽的“宝玉,你好……”包含了多少不甘与埋怨,这一场红尘梦,有谁会追究,这一场繁华梦,有谁会意留,太虚幻境终究湮灭了红楼……

知音的例子或喜或悲地交替上演,但不变的是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结为夫妻或是兄弟,为历史长河中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若是人间多情的石头,便在等待误入凡尘的绛珠仙草,任凭纷扬落英遗我一身的萧瑟,即便等待千年,老却了星星,黯淡了日月,也为那远漂万里的身影,望穿秋水。

知音难觅,但我情愿等待,等待我的鉴赏家出现,导演一部心心相惜的故事……哪怕等到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