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名人传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名人传读后感 篇1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一直记得贝多芬的那句话:竭力尽善。
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他在《贝多芬传》的结尾这样写道:“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名人传读后感 篇2
昨天,我读了《名人传之托尔斯泰传》这本书。
托尔斯泰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去世了,只好有塔季扬娜姑姑和亚历山德拉婶婶照顾。
托尔斯泰长大后,相貌很丑。这相貌让他很自卑,于是养成了好多坏毛病,如、酗酒…… 这些都令人讨厌。不知怎么了,一年后的托尔斯泰对生活有了新的方向:他决定去从军。于是,他到高加索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在从军时期,托尔斯泰写了《童年时代》、《袭击》等好多作品。
不知不觉,托尔斯泰已经变成老年人了,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910年11月20日清晨6点5分,托尔斯泰去世了。
托尔斯泰让我明白了:知错能改,不向苦难低头。
名人传读后感 篇3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牢牢把握住我的灵魂的是贝多芬。我深深地被他那传奇般的人生所震撼:他出生在一座风雨飘摇的旧阁楼里,童年在父亲的酗酒与暴力下度过,被迫研习音乐。他十七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便不得不独自挑起家庭的重担。
自1796年起,他的听力便开始逐渐衰弱,直到1815年他完全丧失了听力。他的一生都在饱受着肉体上残疾的痛苦以及精神上两次失恋和不肖侄子所带来的无限悲痛中度过,可就是在这种境遇下,他凭借坚韧的毅力以及不朽的`才能谱写出了一篇篇流芳千古的佳作。
尤其是《第九交响曲》,那对欢乐的追求与歌颂,正是他面对命运,百折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这是贝多芬对他人生的呐喊,也是他创造不朽佳绩的动力所在!
名人传读后感 篇4
不得不承认罗曼·罗兰将我们领向了一个很少有人涉足的、神圣的、属于伟人的领域。让我们了解了很多曾不知晓的事情,或许我最大的收获将会是对这三位伟大的人的新的认知吧。
三位名人承受着各种苦难,却依然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产,而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勇气与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也许人生会有很多不如意,但并不能否定我们的人生价值。有理想才有希望,花谢了它还会再开,人生也是如此。
尘埃已经落定,历史不可更改,过去的低谷早已随风逝去,眼前的努力才是关键。学会爱,学会怜悯,学会付出,学会回报,学会分享,恐怕这就是成功的含义。
名人传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我看了一本书,叫《世界名人传记》之爱迪生,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爱迪生的故事吧!
爱迪生,从小就爱问问题。在一天阳光明媚的中午,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甜润。船上的游客有的在拍照,孩子们在追逐嬉戏。只有一个瘦瘦的、头发乱乱的小男孩站着不动,对了,那就是埃尔瓦·爱迪生。他在那里观察轮船游过为什么会溅起白色水花?不过,有时候它的问题给他父母带来麻烦,有时还让人觉得很搞笑。
爱迪生很爱读书,后来,他母亲南希送他上了学。没过多久,爱迪生就哭着跑回家,南希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是老是嫌我问题太多,把我赶了出来”。南希决定自己教孩子。
爱迪生到了十几岁,就去卖报纸了。他自己做了个实验室,把它放在火车空闲的休息室里,不过没几天,舰长把他赶了出来。虽然他被赶了出来,但是他仍然不忘做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