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朝花夕拾》有感

2025/08/25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1

手捧着《朝花夕拾》我感触颇多,这本并不厚重的书,却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重感情,深深吸引着我。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虽然没有看内容,可书名的意思却已让我浮想联篇,或许鲁迅先生的文章确有魔力,不经意间就把我感染了。

这本鲁迅先生的风烛残年之作,应有它自己的意韵吧!

在读书的过程中,鲁迅先生的曾经往事,都好像一一浮现在眼前,而我的喜怒哀乐也都随着往事的情节而变化。

读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那种对童真的怀念和心灵的渴望与追求。

它仿佛是一头年迈的狮子,正在发出自己对青春的怒吼,这怒吼声悦耳动听,让人感到活力四射,像要回到的春天。

现如今,当这些往事都浮现在我的眼前时,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名登山爱好者,在自己的坚持下终于攀登上一座高山到顶峰时,回首望见自己所留下的漫长的脚步时的雄心壮志,又像是奥运健儿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与拼搏,终于拿到渴望的金牌时的慷慨激昂,热泪盈眶,还像是鲁迅先生回忆这些往事时所露出的温馨笑容,这无不体现着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和坚定着弃医从文的信念。

仔细回忆品味一番文章的内容,我突然发现这好像我的童年啊,虽然生活的社会环境不一样,可快乐却是一样的。于是我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当一个人从年少轻狂走向成熟稳重,又从成熟稳重回忆年少轻狂时,这个人应该有这样的一个念头,“童年啊!惹人怀念啊!”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2

鲁迅暮年之时追忆童年时那些难以忘记的人和事,因此写下《朝花夕拾》。这本书就如同那清晨凋零的花儿,但依然美丽;虽已是过去,但仍然值得回味。

鲁迅先生在少年时期时,家道中落,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拘留,父亲又口吐鲜血,一病不起。这段时间,有效的鲁迅几乎天天都要在讥嘲的眼光中,从比他高一倍的当铺柜台上接过典当得到的钱,再到和他一样高的药铺柜台去买药。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

但在这样的黑暗中,也不缺乏光明和温暖。在这之前,鲁迅总爱在他的乐园---百草园玩耍,尽管那里只有一些野草和不起眼的虫子,却能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无论是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是那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黄蜂、忽然丛草间直窜云霄的轻捷的叫天子……但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

后来,鲁迅先生被家人送到私塾去学习,在"三味书屋"学习古诗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面对这枯燥无聊的学习内容,孩子们课上偷偷画画,课下便到书屋的小园中玩耍。无一处不可以看出孩子们天真无邪,浪漫可爱的特点以及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态。

在这漫漫人生中,许多记忆随着岁月悄悄地流逝而悄然无声的逝去,唯有那记录着你的所得所失的足迹永远驻留在记忆中,让人难以忘怀。

童年就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时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那是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的勇气,失去了一份心灵依慰,但随后你就能品出这茶的醇美、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童年的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一个珍贵的匣子。也许,不经意的一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哭笑不得,但更多的还是欢愉与喜悦。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翻翻这本"日记",看看这个匣子,你会发现:自己懂得了许多,学会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晚年时候回忆幼时所作。扫过书题便可知,幼年的故事到了老年时再去回想,犹如清晨的鲜花到了傍晚再摘取般,或许会失去盛开时那份,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增添了另一种风韵。而那不太清晰,若隐若现的芬芳更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从中能轻易看出鲁迅少时的斑斑痕迹。书中用最平实的语言,鲜活富有时代特色的人物,有趣而有内涵的往事,有品位有地点缀着旧的种种,而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也随着情感的流露表现得愈加浓烈。

《藤野先生》一文中,当时的中国在日本眼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当自己亲眼所见其中一段话时,心依旧不住地抽痛与不甘——“中国是一个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然,中国当时的与落后,也确实坐实了这句话,可想而知,在那样的下成长的孩子,有几个是能免受其害,思想健全的?而在那“弱国”的阴影下依旧与进行着灵魂交易,与敌人一同欢呼的国人,那份刻骨的不仁,不仅让人可怜,同时可悲可恨!

当时的孩子,并不一定能在书中得到解放与。

文中一段《二十四孝图》,原本父母的良苦用心,原本的“孝当先”,就在孩子翻开一面面泛黄的书页时,竟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使其觉得“白发的祖母,是和自己不可两立的人”,封建的礼教不人发指,令寒。

鲁迅先生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仿佛小桥流水般沁脾。但纵使写得流畅自然之致,也丝毫不改前风,内里的也应了“用笔作武器”。

然而,鲁迅先生的童年若是只有,也难以铸就他这样坚毅又不失仞性的人格。

在《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中,鲁迅使用了许多新鲜的文字描述了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于当今看来并没有什么独特之处的百草园,却在其笔下成了少年的天堂,乐园。仿佛那桑椹,百灵鸟,土墙依旧在眼前,自然而然成了鲁迅内心深处的一方。这样一段生活为鲁迅似乎有些残缺的童年做了添补和点缀,但好景不长,渐渐的和又弥漫开来,面对旧和私塾教育,年幼的他又不得不低头。

品完全书,这些不满,对现在的我而言得闻不到一丝味道,这些,对而言飘渺得有些不真实。但在那样一代人的人生演义中,却令人而充满力量。

对已逝岁月的回忆,有情怀真挚,有感伤无奈。欢快时,逸出沁脾的馨香;感伤时,逸出无名的寂寥。而这一切,都源于《朝花夕拾》的韵味。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4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这本书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鲁迅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故事。

读完《朝花夕拾》,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读这一篇文章很是享受,那不时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天真烂漫,让人眼前不时浮现出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生动画面,写出了鲁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性格,更写出了鲁迅小时候快乐无忧的童年生活。

当然,书中也有“酸”。《父亲的病》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阴暗,写出了当时庸医误人,草菅人命的现实,很多人为了得到钱不择手段,让人体会到人生的伤悲。人心都是肉做的,你们不会感到惭愧吗?父亲的病都已经这么严重了,庸医们还是只想着钱,打著名医的称号来骗百姓们的钱,不顾病人的安危,真是卑鄙之极,无耻之极!

鲁迅先生说过:“在人生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人生哲理,让我受益匪浅。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5

每一个人都有童年,每一段回忆中都包含“喜、怒、哀、乐”四种味道。

给我留下最深记忆的是《琐记》。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美女蛇的故事使他觉得做人之险。世事险恶,而最可怕的不是流血破头,而是人心的黑暗。“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鲁迅真的没见过吗,其实他早已见过了,衍太太不正是披着人皮的美女蛇吗?

让大家都喜欢的衍太太,外表看似善良,内心却是如此的阴暗。“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怂恿小鲁迅偷东西,传播流言。而那时年幼的鲁迅,天真地认为衍太太是好人。那时的他,没有看透暗中使坏的衍太太的心计。几年后,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丰,鲁迅脱去稚气,回想衍太太的种种行为,终于慢慢晓得衍太太的为人。回忆往事只是会心一笑,而最让鲁迅难以释怀的是父亲的逝世。“精通礼节”的衍太太怂恿小鲁迅在父亲临终弥留之际反复呼唤父亲,让父亲走得不安心,最后父亲是带着痛苦离世的,这让鲁迅感到非常愧疚。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出现过许多“衍太太”。放纵我们贪玩、怂恿我们做坏事、引诱我们接触不良信息,比如电脑、手机、一些狐朋狗友、还有一些不怀好意的陌生人,这使我深感做人之险,同时,我也更能理解和感激父母和老师的教导,也许严厉了些,但都是为了让我健康成长。成长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时有泥沼、时有岔路,我们要保持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去分辨善恶,警惕“衍太太”。

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6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朝花夕拾》,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阅读序言,我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作品,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一共有十篇散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其中我最喜欢《阿长与山诲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进述鲁迅家里的保姆——长妈妈,以及长妈妈带来的那本《山海经》。文中的鲁迅在远房叔祖家看过《山海经》后,对书中的怪物很感兴趣,便渴望拥有一本《山海经》,却又买不到书,一坐下就念念不忘《山海经》中的神物。忽然有一天长妈妈带回来了一本《山海经》,鲁迅开心得不得了,把之前对长妈妈的种种不好全忘了。多么可爱的小孩!得到一本书就能让他记住一辈子,即使那时候很难买到的书质量很差: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他最为心爱的书。哪怕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以读书为乐趣,之后还收集更多的书,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

现在国家和老师都提倡读课外书,家长都支持买课外书,书的质量比那时好得不知多少倍。可是有些同学仍然不喜欢读课外书,甚至不读书、玩电游。也许是因为在鲁迅少年时代,书是“以稀为贵”吧,他才特别珍惜。

而我身边有些同学的做法实在让我看不入眼:有认为读书没有什么乐趣的,有认为玩电子产品是一种“时尚”的,有认为读书已经过时的,甚至还有人因为玩电游而成绩一落千丈的。其实,读书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读书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科学的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外知识,提升领悟能力,培养优秀品德,也是学习活动中的好伙伴,我们可以博览群书、增加学识,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常去百草园的乐事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鲁迅刚离开百草园时,他认为三味书屋无味,在里边上课很无聊,但他后来却认为那儿也有乐趣。比如说可以折腊梅、寻蝉兑、喂妈蚁,描绣像,都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也对三味书屋产生了一种情感。我发现现在有个别同学,有不想读书的表现,也有不喜欢学校和老师的现象。想想当时的鲁迅时代,书塾比现在的学校简陋多了,学习古书更加枯燥,老师更加严厉。鲁迅还能在那样的环境中发现乐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生活学习中找乐趣,才是我们积极努力的方向。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变,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不应该变。正确对待改变,像鲁迅一样,乐观对待学习与生活,才能改变生活、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