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文学网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4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学习难点: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一、分一分
有4张同样的.圆形纸片。
(1)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2)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3)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4)每1/3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5)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二、画一画
1.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长1/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3/4里面有几个1/8?
画一画:
列示:
三、填一填,想一想
在〇里填上“>”“<”或“=”。
4÷1/2〇4×2 4÷1/3〇4×3 4÷1/4〇4×4
2÷1/3〇2×3 2÷2/3〇2×3/2 3/4÷1/8〇 ×8
你发现了什么?( )
四、试一试
8÷6/7 5/12÷3
你能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和“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两句画合并成一句话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2、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
难点:除数扩大几倍,被除数也要扩大几倍。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A、准备题:
计算:0.45÷912.25÷5
B、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除法。
C、讲授新课:
例6:一根钢筋长3.6米,如果把它截成0.4米长的小段。可以截成几段?
1、要求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独立完成。(有两种可能)
a、3.6米=36分米0.4米=4分米
36÷4=9(段)
b、3.6÷0.4=9(段)
2、说一说两题的解题思路。
3、你从以上两种方法计算中,你觉得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
4、说一说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么算?
师生小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
例7:0.065÷0.05=
1、除数是0.05,在计算中该怎么办?
2、学生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3、让学生说说解题过程。
4、讨论:商的小数点要和什么对齐?
D、巩固练习:
0.72÷0.40.096÷0.80.051÷0.03
1、先说一说把每题除数转化整数的除法。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3、学生讲评,说一说错的原因。
E、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与除数是整数除法有什么不同?
F、强化练习:
1、p-32口算训练第二题,校对。
在口算过程中,因注意哪些方面?
2、P-32第三题第一排。
G、布置作业:P-32第三题余下三道。
课后小结:本课内容,我用不同的方式上了两次,第一节课我是按照教案上所写的过程上下来的。在第一个例题中用一种很强硬的方式让学生接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但对为什么不转化成整数除法,学生还不是很清楚。第二个例题就对刚才的结论进行应用。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主动性体现的不够,教学不够开放。为此,在另一班的教学中,我进行了改动,出示第一个例题后,[内容来于淘-教_案-网()]让学生用以前的知识尝试解决,得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很多学生都认为转化成整数除法,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不同做法的同学板演,通过讨论分析,知道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触发就可以了,然后让学生说说转化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对这种方法进行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学得也很有兴趣!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把一张纸的 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 4/7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创设分长方形纸这一情境,旨在一上课就把学生带入思考的空间,抓住他们的学习状态。】
二、 自主探究 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尝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同桌之间交流想法)
自主学习提示
1. 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 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 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2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探究主体性,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教师不要过多提示,主要指导学困生完成探究任务。】
三、 交流释疑
1、 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 还有不同的涂法吗? 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 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涂一涂的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列出除法算式,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2、 初探算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 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师提问:计算时为什么要用 3-1/3?)
观察3和1/3 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 ,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
1/3÷5, 4/5÷3, 1/3÷5 指生口算。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后)
【设计意图: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
9/10÷30 15/16÷20 14/15÷21 8/9÷6 5/6÷15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26页填一填,想一想。 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指生口头编题,其他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五、课堂总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过的快乐吗?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希望今后你们能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
六、布置作业
22页练一练
七、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构建、理解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加、减、乘以及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小数的计算。
(出示场景图)在动物乐园里有两只蜗牛欢欢、乐乐正在树林里游戏呢,我们一起去瞧瞧!(呈现:欢欢每小时爬行3米,一共爬行6.12米;乐乐每小时爬行4.2米,一共爬行7.98米。)
提问:要知道谁爬行的时间少一些?要先求什么?怎样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12÷3,7.98÷4.2。
再问:你能估计一下,他们各自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吗?
谈话:它们爬行的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还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先请大家算出欢欢爬行的时间。
学生练习后,提问: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谈话:那么,怎样求出乐乐的爬行时间呢?
引导:7.98÷4.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探索计算7.98÷4.2的思路。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我们遇到的新问题,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活动,教师巡视。
学生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分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2)分别把7.98米和4.2米转化成用“厘米”作单位的数量,再进行计算。
交流第一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把“分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相机板书:7.98÷4.2→79.8÷42)
交流第二种思路时,提问:把“米”作单位的数转化成“厘米”作单位的数,就是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这样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了怎样的除法?(板书:7.98÷4.2→798÷420)
讨论:上面的两种思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板书: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
追问:这两种转化都是可以的,这样转化的依据是什么?
小结:在数学学习中当面对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往往把新问题转化成会解答的旧问题,从而解决新问题。由此看来,转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探索竖式计算的过程。
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把要研究的新问题转化成了自己熟悉的旧问题。那么,怎样用竖式算出结果呢?
提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除数小数的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被除数是79.8?(板书)
再问:如果把7.98÷4.2转化成整数除法,就要把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都向右移动几位?为什么这时的除数是420?(板书)
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竖式,算出结果,并和同学交流。
指两名学生板演,评讲并反馈选择每种解法的人数。
提问:转化成798÷420也是可以算的,为什么选择这种转化方法的人很少呢?
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再来把7.98÷4.2竖式的转化、计算过程在眼前展示一遍。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说明:用竖式计算环节,虽然出现了不同的方法,但结果相同。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进行算法优化,让学生体会把除数转化成整数的除法算式比较方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再次体会计算策略,而且经历了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练习巩固,深化拓展
1.专项练习。
出示:把下列除法式子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想一想商的小数点的位置。
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可以转化成怎样的除法算式,商的小数点在哪里。
2.先估再算。
下面各题,请同学们先估一估、再计算,看谁能把每一道题都算对。
出示:
5.76÷1.8= 7.05÷0.94= 0.672÷4.2=
学生练习后,组织反馈。
说明: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上面的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在判断、改错、计算的同时,将估算、验算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反思能力,获得良好的数感,又有利于学生逐步养成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计算水平与能力。
4.总结计算方法。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5.拓展练习。
(1)比一比,看谁算的既快又正确。
0.12÷0.25 0.12÷2.5 0.012÷0.25
提问:你能很快算出上面各题的得数吗?自己先试一试,再把你的算法和同学交流。
学生中可以出现两种算法:① 先用竖式算出第一题的商,再直接写出第二、三题的商;② 把第一题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使除数等于1,并直接用0.12×4算出得数,再直接写后面两题的得数。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的思考过程,并鼓励学生在计算一些比较特殊的除法算式时,可以根据算式的特点,用比较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小结:计算有时要根据具体问题、题目之间的关系,灵活地进行计算。
说明:在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之后,安排拓展性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确定计算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灵活计算的学习品质,又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计算课充满思维的张力和不断探索的活力。
四、全课小结,回顾反思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为什么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5页例4第106页例5及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的意义,学会求中位数的方法。
2、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会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中位数的认识计算过程,体验合作探讨,理解认识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突破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中位数的方法。
难点
掌握求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尝试理解,讨论交流体验来突破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引导与讲解相结合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体验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复习准备
1、教师投影出示
王丽同学1分钟跳绳比赛成绩如下表
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成绩124108136132
她这四次测试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看题理解题意,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且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但有些时候平均数并不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新朋友——中位数
体育课上同学们掷沙包的成绩是多少呢?学生汇报,同学们可真棒!咱们去看看五1班同学正在进行掷沙包比赛,他们的成绩如何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投影出示教材第105页例4情景图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钢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36.834.725.824.724.624.123.2
从他们的成绩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小组交流获得信息,
师: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掷沙包的水平呢?
生:学生小组中议一议算一算。
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小组算出了这组数的平均数
师:根据汇报板书27.7m
如果用27.7m这个成绩代表这组掷沙包的水平你没有异议么/?
生:观察数据特点,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生:发现两个同学的成绩太高
大多数同学的成绩都低于平均值,和平均数相差太远
用平均数表示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太合适,
那么用什么样的数表示呢?
学生这是可能有些困难,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认识中位数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估计,计算比较,发现用平均数表示一般水平不合适,从而引入新的内容——中位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师:介绍中位数
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直接关系,任意一个数据大小的变化都会对平均数值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来寻找新的统计量来弥补平均数在描述某数据组的不足,这个数的名字叫中位数,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置居中的就是中位数
优点(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五1班掷沙包成绩的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动手尝试,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位数24.7
师:小结求中位数的`方法
a按大小顺序排列b求中位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体验求中位数的过程,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并理解中位数在统计学中的意义。)
小结: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表,但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严重偏大或偏小师,最好选用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3、教学例5
投影出示例5五2班7名男同学的跳远成绩表
姓名李志强陈文王文贤赵军张鹏刘卫华于国庆
成绩3.062.902.743.522.832.892.78
师问: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生:(1)求出平均数2.96
(2)按大小顺序排列,求中位数2.89
2.96比这一组数据中大多数数据都高,用它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不合适,应选中位数
(3)同学之间议一议
(4)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杨东的成绩2.94m,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
矛盾产生;一共有偶数个数最中间的找不到/
生:小组内讨论,议一议
得出结论;一组数据中有偶数个数的时候,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和除以2
(2.89+2.90)/2=2.895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这合作中自主探究发现知识规律,并动实践求平均数,中位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
(1)生读题,小组讨论,共同解答,汇报交流
(2)教材第108页练习二十三第3题
学生讨论自由解答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流水平,能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拿些收获?
什么叫中位数?和平均数有什么区别/
怎样来求中位数?
板书设计
中位数
例4
23.224.124.624.725.834.736.8
中位数是24.7
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就是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不受偏大偏小数据的影响
例5
(3.06+2.90+2.74+3.52+2.83+2.89+2.78)/7
=20.72/7
=2.96
中位数:2.742.782.832.892.902.943.063.52
(2.89+2.90)/2=2.895
课堂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生产问题,在教学开始,我提出一个生活中的真问题,让学生参与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起学生对掷沙包的一组数据一般水平的认识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不合适,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构建。
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什么体育运动?(生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经常在一起进行体育比赛。前几天有七名同学举行了一场投沙包比赛,让我们去看看吧。(幻灯片:照片)
师:这是他们比赛的成绩统计表,从表上你知道了什么?(统计表上只出示7名同学的成绩的平均数,没有个人成绩。)
生:7个人的成绩平均数是27.7。
师:有一名同学叫刘云,他的成绩是25.8米,你猜猜他可能排在第几?
生猜测比较靠后的位置。
师:你为什么猜他排在后面呢?
生:因为他的成绩比平均数小,所以成绩在后面。
师:我们看看是这样吗?(出示七名同学的成绩,刘云排在第三)
师:为什么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呢?
生观察统计表后回答。(预设)
生:因为这组数据中有两个数特别大,平均数就跟着大了。所以刘云的成绩比平均数低还能排在第三。
师:这组数据中,只有两个数比平均数大,有五个数都比平均数小,用平均数表示他们的投沙包水平合适吗?(生:不合适)想想办法。从这组数据中挑出一个数代表他们的投沙包水平,自己找一找,和同桌说一说。
生:我找到的数是24.7。
师:为什么找这个数?
生1:因为7个数中有3个数比它大,有三个数比它小。
生2:它处在这组数据最中间的位置。
师:这个数在这组数据中这么重要,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
师:数学家给这种数命名中位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板书)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在习题纸上圈出来,再想一想你是怎样找出来的。
生:中位数是2.78,我先看他是不是按顺序排列的,再找到中间的数。
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这一组数的一般水平呢/
在一组数据中,中位数平均数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生寻找办法。
师:你的办法真棒,按照你说的方法,求一求吧。
生在习题纸上计算,一人板演。
师: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偶数个数列的中位数?
生:按顺序排列后,找到中间两个数,再求出他们的平均数。
师:(板书)好,请你看着黑板,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如何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生练习后汇报。
教后反思:
教材中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比较平均数,从而产生中位数的教学的必要性。本人循着教材的思路和自身的理解设计了“平均数有时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有时能——发现概括平均数时候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该用什么数表示,学习中位数——中位数与平均数的关系,——在练习中分散难点,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平均数不能正确反映中等水平,而中位数则可以,深入理解中位数的稳定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3.交流例2
(1)小组交流: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2)全班交流。(以海平面为标准,超过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板书:+8844.4、-155)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4.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说说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2)全班交流。
(3)相机引导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1题。
生自已阅读第5题后全班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2.练习一第2题。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的?为什么?学生订正。
3.练习一第3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追问:正数和负数能写完吗?)
4.练习一第4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交流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0刻度线以上表示零上温度,每格表示10摄氏度,半格表示5摄氏度,特别要注意表示零下温度时数的方向)。
四、总结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负数初步认识
+20(20)、-20、0、+8844.4、-155
像+20、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
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
(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
(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
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 引导参与,探究新知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
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2/7=2/7
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4/7÷2=4/7×1/2=2/7
师:对这种做法大家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儿是除法怎么变成了乘法?
师:老师也有这个疑问,你能讲讲吗?
师:谁能结合图来讲一讲呢?
师:很好!把除法转化成乘法,问题迎刃而解,你真棒!……
(2)质疑问难,理解新知
①师小结: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的方法算出结果2/7,有的是转化成分数乘法来做……那么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
②接下来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③通过计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用第一种方法就不能做了。因为: 上一题的时候,分子4是2的倍数,4÷2能得到整数商。而 4÷3时,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数,得不到整数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数这种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4/7÷3=4/7×1/3=4/21
能再讲讲这样做的道理吗?
师:“4/7÷3”表示把4/7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请同学们拿出第二张操作纸,你能把图中的4/7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吗?
展示学生的分法
师(指着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这一部分是4/7的多少?
通过直观图理解4/7的1/3是4/21
(3)比较归纳,发现规律。
①师:在计算这两道题时同学们想到了不同的算法,计算左边这道题你比较喜欢那种方法?右边呢?
②在两道题的计算中同学们都想到了把除法转化成乘法来做,请观察一下,左边这道算式,在转化的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怎么变的?
③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那像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一般可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小组活动,说算法。
④师:通过研讨我们知道了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不能得到整数商,所以通常转化为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来计算。
出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生:有,除数不能为0。
师:谁能把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完善算法: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⑥那象这样的分数除以整数的题目在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要约分!结果最简。除号要变成乘号!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学生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课本9~10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这种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重点:
学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教具准备:
课件、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纸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这一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去找一种数,找什么数呢?是找因数。
板书课题:找因数。
教师:你知道什么是因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中拼法?
2、在下面的方格内画一画。
(自己试着独立画一画,看看你有几种画法,画完后与你的同学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
汇报交流自己的画法
12=112 12=26 12=34
所以可以拼成三种长方形。
4、小结:1、2、3、4、6和12是12的全部因数。
活动二
试一试
1、采蘑菇的小姑娘,她采了6个蘑菇,这6个蘑菇可以怎么样摆放?找出6的因数。
2、小姑娘昨天采了21个,今天采了30个,你能找出21和30 的因数吗?
(自己试着找一找,并说一说自己所用的方法。)
3、你能试着找出21和30公共的因数吗?你是怎样找的?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小狗吃骨头,看看每只小狗该吃哪块骨头?
2、试着找一找32的所有因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归纳。
五、作业。
1、练一练第1、2、5题
2、优化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得到的?学生回答后,指名学生操作演示转化的方法。
2、出示梯形,让学生说出它的上底、下底各是多少厘米,并画出它的高。
3、教师导语: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面的形状是梯形,(出示一辆汽车侧面图)如汽车玻璃就是梯形的,那梯形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呢?我们已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那怎样计算梯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新课展开
第一层次,推导公式
(1)猜想:
让学生先猜测一下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哪些量相关。
(2)操作学具
①启发学生思考: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②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③指名学生操作演示。
学生预设:
方法一: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把一个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利用这些方法都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下面我们先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共同推导梯形的面积。
④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操作:拿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先重合,再按住梯形右下角的顶点,使一个梯形逆时针旋转180度,使梯形上、下底成一条走线,然后把第一个梯形的左边沿着第二个梯形的右边平行移动,直到成为一个平行四边形为止。
(2)观察思考
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
a.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b.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形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3)反馈交流,推导公式。
①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②师生共同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问:梯形的面积公式中“(上底+下底)×高”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要除以2?
③在小组内尝试上面另外几种不同的转化方法,如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方法一:梯形的面积=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
=上底×高+三角形的底×高÷2
=(2个梯形上底+三角形底)×高÷2
=(梯形上底+梯形下底)×高÷2
④字母表示公式。教师叙述:如果有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S=(a+b)h÷2”。
第二层次,公式应用。
(1)出示课本第89页的例题。同学们知道我国最大的水电站是哪个吗?下面是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图,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横截面”。
(2)学生尝试解答。
(3)展示台出示例题的解答,反馈矫正。
(4)完成例题下面的“做一做”。强调计算时不要忘记除以2。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七第1、2和3题。
(2)讨论完成练习十七第4和6题。
四、全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计算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例3S=(a+b)h÷2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36+120)×135÷2
S=(a+b)h÷2=156×135÷2
=10530(平方米)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数学活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进一步体会利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会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多样化,体会转化的思想。
考点分析:
会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游戏引入——新知讲授——巩固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
课件、多组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的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在图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车窗玻璃的形状是梯形。怎样求出它的面积呢?
二、通过旧知迁移引出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吗?
1、指名能说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及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能简要说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2、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及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教师揭示转化方法:拼合法、割补法
3、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又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用学过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三、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梯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四、新知探究
1、师:根据前面的学习,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面积,可以怎样转化呢?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
2、请同学们打开学具袋,看看里面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每种两个,每种梯形颜色一样。
教师提出要求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梯形把它拼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②想一想,拼成怎样的图形,利用怎样的方法拼成的?
③它们的高与梯形的高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怎样的`关系?它们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着怎样的联系?
④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生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3、(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各小组推选1人向全班汇报过程与结果。(教师逐一配以课件演示。)
师引导得出如下几种推导思路:(师边利用课件演示边讲解)
思路一: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相等,平行边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之和,从而推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思路二: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一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思路三: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得出梯形的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和,从而推出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2+下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推导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得出“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上底用字a来表示,下底用b来表示,高用h来表示,那么梯形面积公式用字母公式可表示为什么?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
五、巩固提升
1、(出示课件),三峡水电站全景图及第89页例3并读题。同时出示水电站的横截面的简图(梯形)。提问,实际求什么?
S =(a+b)h÷2
=(36+120)×135÷2
=156×135÷2
=10530(㎡)
2、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六、总结结课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几个条件?还要注意什么?
2、我们是怎样得出梯形面积的公式的?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下底-上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梯形的面积 =上底×高÷2+下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教材P39例10及教材练习九第1、2、5、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的选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对生活实际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需要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分析并理解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互动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导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的第(1)题:
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读题并思考:这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计算:2.5÷0.4=6.25(个)
师引导学生思考,瓶子的个数都是整数,怎样取近似值?
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商的近似值:
即2.5÷0.4≈6(个)
这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装不下,因为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结:虽然6. 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进一法)
引导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实际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如装东西需要多少容器,做东西需要多少材料等)
2.出示教材第39页例10第(2)题:
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引导学生读题,并分析题意,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25÷1.5=16.666……(个)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汇报:
包装17个礼盒,即1.5×17=25.5 (m),丝带不够。
师引导并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去尾法”。(板书:去尾法)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并比较一下这两个例题,有什么不同?
(取近似值一个用的是“进一法”,一个用的是“去尾法”。)
引导学生发现去尾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少1,进一法的结果比整数部分多1。
让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
引导学生小结: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的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三、巩固拓展
1.出示教材第40页练习九第1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
(2)指名学生发言,找出已知条件。
(3)小组合作交流,整理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汇报:
①2台1小时 2÷3=0.4(公顷) 1台1小时 0.4÷2=0.2(公顷)
②1台3小时 2÷2=0.6(公顷) 1台1小时 0.6÷3=0.2(公顷)
2.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一说是怎么取得的结果。教师强调:做东西时,只能舍去小数部分,用“去尾法”。
3.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学生先分析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装东西时,即使余下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
4.完成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题。引导读题,并让学生分析题意,说一说如何解答,再列式计算。思路:要算能买几支同样的笔,先算出买完相册后还剩多少钱,再用这些钱除以笔的单价。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引导总结:在现实生活当中,有时需要使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求商的近似值才合理。因此,在取近似值时需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进一法
根据实际情况
去尾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算理,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发展运算、分析、推理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3.加强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细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本节课关键性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实物投影
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错题引入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出示课题)
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所以昨天我做了一次课前调查,这是同学们列的两道竖式:
师:你认为哪道是对的?
师追问: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错例引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为自主探究作好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关键问题1】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的原因。
出示学习单
小组合作要求:
(1)组长合理分工,在最短时间内让组员将讨论结果内记录在学习单上。
(2)小组汇报时按顺序依次发言。
(3)其他组员可以进行补充和评价。
(预设生):百分位与百分位加,十分位与十分位加,个位与个位加。
(预设生):用计数器来表示算法的。
(预设生):2个一加3个一,6个0.1加2个0.1,5个0.01加0个0.01。
(预设生):用格子图来解释。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这个5相加,而要与6相加了吗?
(预设生):2表示2个0.1,5表示5个0.01.(同时板书)他们的计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师追问: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2不与5相加,而要与6相加吗?
小结:是的,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也就是计算小数加法的时候我们要做到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练习:判断一下下面哪道竖式是正确的?
师:你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啊!
(预设生):看看小数点对齐了没有。
小结:在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相同数位对齐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师:那么以后再算小数加法时我们要做到什么?
(预设生):计算小数加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自主发现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体验自主探究学习的快乐。
与整数加法进行比较
1.【关键问题2】如何引导学生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进行联系沟通。
师:相同数位对齐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在哪里听过。
出示课件
小结:在做整数加减法的时候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原来小数加减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
2.回到课前调查引出小数减法
师:看来同学们,小数加法的问题已经解决了,请再来看看课前调查中的那一道算式:
师:现在你知道哪道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师: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减?
师:计算小数减法时有什么好窍门?
小结:所以以后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了,就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把旧的知识经验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让学生独立解决小数减法的计算问题。
练习巩固
1.校对时借助课件用计数器演示退位过程。
设计意图:借助开小卡车,调节学习氛围,同时让学生巩固小数点对齐的重要性,通过演示计数器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退位过程。
2.你觉得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小数加减的地方?
师:这是小马虎的妈妈去超市购物的清单,可是清单的右下角被油渍弄脏了看不清了,你们能帮忙算一算吗?先估一估大约是几元?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体会加减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方框上填上运算符号,然后添上小数点,使竖式成立。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小数点对齐的本质就是让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课堂总结
谈谈你的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25——2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两次。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会根据平移前后的图形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
难点: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建立直观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1、复习生活中的平移。
(1)老师开窗,移动黑板。
问:去年我们已经学习了物体的平移,你能在刚才老师的动作中找到平移的现象吗?
(2)观察教材第25页的主题图(课件出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图中的物体做了什么运动?
②在运动的过程中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方向相同吗?
(3)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还有那些运动都是平移?(课件出示一组让学生欣赏)
2、复习数学上的平移
课件出示:小鱼在方格图中的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这只小鱼做了什么运动?这只小鱼怎样平移的?(小鱼向左平移了7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平移的过程中小鱼的()变了,()和()没变。
3、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4、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平移)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探究画水平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1)出示教材主题图,提出要求: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学生试着画出小旗向左平移4格后的`图形。
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错题,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误解为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平移的方向不对;平移后的图形形状或大小与原图形不符……
(2)观察淘气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旗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找班里学生的这两种错例)
学生观察后汇报:
淘气的画法:在小旗上找一个点向左平移4格,再从平移的点开始,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
笑笑的画法:从原图最左边开始,向左空出4格,再照原图画出平移后的小旗。两图距离4格。
(3)到底谁画的对呢?学生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汇报:淘气画的对,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对照,每个点都是向左平移4格,而笑笑画的平移后的图形距离原图中间相差4格,实际向左平移了7格。
(4)学生订正自己的画法,说一说怎么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
(5)小结:把小旗向左平移4格,先要确定方向,可以画个小箭头代表向左平移,再找到图形中关键的点,小旗四个顶点和旗杆下方的点,然后把关键点先平移相应的格数,最后连点成线,画出与原图相同的图形。平移后的小旗只是位置变了,但是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化!
2、探索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试着把小旗向上平移4格,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平移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向上平移小旗的过程。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向左平移还是向上平移,只是平移的方向不同,方法基本相同。
3、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选点。也就是在原图形上选择几个决定图形形状和大小的点,如正方形的四个角上的顶点。
第二、移点。也就是按要求把选择的点向规定的方向平移规定的格数。
第三、连点成形。
4、观察两次平移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平移后的图形,方向变了,位置变了,但图形的形状没变,大小没变。
5、在方格纸上画出小船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5格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画出两次平移的图形,画完后同桌交流平移过程。
请注意,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三、实践操作、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6页第1题。
画完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
2、完成教材第26页第2题。
说说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3、完成教材第26页第3题。
画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找准关键点,先平移,再连点画图。
4、完成教材第26页第4题。
你发现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什么样的图形?
四、欣赏美丽的平移图案
运用平移的方法还能做出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图片)
五、总结
1、今天学习了什么?(图形的两次平移)
2、你有什么收获?(平移图形的方法:①选点②移点③连点成形)哪儿容易出错,要注意什么?
六、板书设计
平移
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选点移点连点成形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目标: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
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像力。
教学过程
一、数学来源生活,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
1、出示实物,根据形状给它们归类。(长方体、正方体、球、其它)
2、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长文体和正方体。(顶点、棱、闪烁)
导入:为什么,我们能很快地挑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因为,它们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归纳事物特征。
1、学生用小圆木棒和橡皮泥制作多个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三组面都不同的、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超高的、超扁的)
2、小组中每个人都要独立动手制作,组员中相互指导、评议。
3、思考:怎样选取木棒才能又快又好地做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选取三种长度的木棒,每种4根)
4、选取合适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将框架围起来,制成一个立体的小盒子。
5、利用学生自己做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棱、面、顶点。
6、结合制作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长方体的特征和正方体的特征。
7、请每小组把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变成正方体(事先用长白萝卜削好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会:正方体具备了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特殊的长文体,并用韦恩图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8、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长,较短的叫宽,竖直方向的棱叫高。)
三、回归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
1、量一量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的长宽高和棱长。
并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指出哪些是等长的棱,哪些是相同的面。
2、知道了一个长方体的长为14cm,宽为10cm,高为7cm,想像这个长方体。
3、通过你的观察,从某个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看到几个面?一个非正方体的长方体中,最多有几个面是相同的?
4、长方体广告箱长5米,宽0.5米,高3米,要用铝条镶嵌框架,至少要用多少铝条?
5、有6米长的铁丝,要制成一个棱长为40厘米的灯笼框架,够瞧用吗?6、要将一个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礼品盒系上彩带,至少要买多少彩带才够用?
四、拓展应用
用数学创造生活。
欣赏水立方、长方体建筑物、美丽的盒子、装饰品,让学生感受数学创造的美,也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
五、总结
在这40分钟的四步学习环节中,你最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你喜欢什么样的数学课吗?
六、作业布置
用12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能有多少种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请你亲自动手试一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乘以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等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渗透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计算出分数乘以分数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1.出示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景。
2.出示复习题
3×2/5 4/5×2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小结计算方法: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教材第8页试一试1-3题。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2.布置预习:教材10-11页练习一。
板书设计:
意义: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计算法则:
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小学制数学第九册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探索合作,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体验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会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
各小组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一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cai出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说出它们的面积公式并计算出它们的面积。
(学生回答,依次出现相应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用底×高÷2?
2.教师设疑:出示一个梯形,想一想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二、教学新课:
(一)、引入课题:那我们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做实验,共同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实验探究:
1.猜一猜: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能拼成什么图形?
②梯形的面积会跟梯形的什么有关呢?
2.小组合作实验,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1)教师谈话:利用手里的学具(标出上底、下底和高),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2)思考: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怎么拼?
②拼成的这个图形的面积跟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③你觉得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3)小组合作,学生实验。
3.实验汇报。
4.引导学生看图并提问:这个梯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
现在给你一个任意梯形,你都能求出它的面积吗?怎么求?为什么?
5.概括总结、归纳公式。
教师提问:
①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要用(上底+下底)×高÷2?
②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三、练习:
(一).基本练习:
(二)解决问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详细的说说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吗?
五、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 (a+b)×h÷2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梯形与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然后再让学生用一个梯形,想办法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移”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动手操作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推导验证的过程中,学生表达得不够清晰,对于推导的过程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如果让他们充分地操作体会,时间又不允许。如何解决这样的矛盾,也是我需要反思的问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数的产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初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经历小数的发现、认识过程和必要性,感知知识与生活以及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探究发现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学习的习惯
重点: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他们之间的进率
课前准备:课件、电子秤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游戏:测一测(师生测)
(1)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看到过小数?
(2)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找的小数。(出示课件1、2)
2、揭示小数的产生:
师:像这些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时我们通常用小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性质。(板书)
师: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下以前学过的东西。(课件展示第3张幻灯片)
二、探索新知
(一)教授新知:认识小数表示的性质
1、 师出示三个正方体,现在老师想把它平均分成若干分。请看一看,想一想有多少等分?
2、课件展示把正方体分别平均分成10份、100份和1000份。(课件上要展示出分的过程), 边分边问:平均分成了多少份?(10份、100份、1000份)
3、现在老师再将每个正方体其中的某些部分涂上颜色。请讨论可以用哪三个小数表示这三幅图中的阴影部分,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4、刚才我们总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那你认为什么是小数呢?
5、师总结小数的性质。
(二)认识计数单位
(三)整理数位顺序表:
整数部分最小的计数单位是( ),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三、课堂活动 (口答)
完成课堂活动第1、4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学生谈本节课收获)
五、结束语:
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希望与大家共勉: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2
一、年级现状分析:
5年级共有51名学生,其中男生28人,女生33人。同学们基本上对学习和常规等各方面的习惯转入正规。但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道德素质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专心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松懈,喜欢随意讲话,作业不肯及时完成,喜欢拖拉作业。
所以本学期针对这些特点,在数学课要不但上的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在其中,才能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本学期计划特定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口算方面: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2、笔算方面: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3、估算方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4、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5、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6、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7、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8、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数学知识,初步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教科书里“你知道吗”栏目及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体会数学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逐渐形成的方法、理论,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体会数学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息息相关。
4、在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组织下,能够实事求事地批评自己、评价他人。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3
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约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教学准备:
卡纸、彩笔。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美味蛋糕店”的师傅招收学员时考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块蛋糕的8/24,要求切得比较均匀。今天老师也想拿这道题目考考你们,看看哪些同学们能被选上。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发现,明确概念。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卡纸。表示出这张卡纸的8/24,想一想怎样做?
(学生动手操作,展示成果并解说)
师:从上面这些学生的发言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让生通过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找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8/24=4/12=2/6=1/3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有选择地板书。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
(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2)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引导学生归纳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作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是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肯定: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引生答出: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所以不能“再约分了”。
总结并揭示: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生:(举例说明)。
2.探索约分的方法。
请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分的过程。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3.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在最快的时间里切出一个蛋糕的8/24,其实也就是切出这块蛋糕的1/3,这样也就顺利地完成了题目要求!
三、课堂练习,巩固应用。
教材第48页“练一练”。
(1)学生试做。(2)集体交流。
四、畅谈收获,全课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在学习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因此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交流中解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4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是一个棋类特色学校,下个月马上又要进行各棋类比赛了,老师打算再(出示一副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你能算一算,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吗?
2、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计算。
3、指名交流,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
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分步计算: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算式:12×3+15×4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题。
1、谈话:两位同学用不同的列式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综合算式你同意吗?谁再来说说这个综合算式表示的含义?
(指名交流)
2、提问:比较一下,12×3+15×4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交流)
3、谈话: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含有三步运算的混合运算”(板书:混合运算)那么这个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自己尝试一下吗?
(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2)指名交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说清自己是怎么想的。
4、 小结:有加法和乘法的三步混合运算要先算乘法,这样的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找出学过的平面图形中互相平行的线各有几组。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在班内交流。
(完整板书:12×3+15×4
=36+60
=96(元)
答:她一共要付96元。)
(二)练习。
1、出示:240÷6-2×1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说说运算顺序,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校对。
3、提问:这两个混合运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交流。
不同点:三个运算符号不同。
相同点:都是先算两边,再算中间加减法,计算原则是先乘除后加减。)
(三)完成“试一试”。
1、出示:150+120÷6×5
谈话:看一看这个综合算式中有哪些运算?你觉得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不同算法的两个学生板演。
4、指名说说自己计算时是怎么想的,全班校对,及时纠正错误。
(四)小结。
1、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在算式中含有加、减、乘、除的三步混合运算。应该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板书:不含括号的)
三、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指名交流,说说运算顺序。
全班校对。
2、第2题。
(1)学生审题后独立改错。
(2)指名交流,说说错在哪里,分析错误原因。全班校对。
3、第3题。
(1)学生一组一组进行计算,比较上下两题,思考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
4、第5题。
(1)学生审题后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有困难的同学可先分步计算,再根据分步计算的结果列综合算式。
(3)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说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指名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分析:美术组:18人书法组:18人的2倍合唱组:比两个组多6人
四、课堂小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觉得在计算的时候哪些地方要值得注意?
2、布置作业:书本P36的第4、6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5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经历探索三角形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推理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每小组各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每小组各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纸模型;一条红领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游戏导入: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在每个图形上折一次,使折痕两边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先思考或讨论有几种折法,再开始折,并用彩色笔画出折痕。
2、小组学生代表上台汇报操作结果。
3、师根据汇报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出以下四种折法:
4、引出课题。
师:看来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很乐意表现自己,老师真为你们而高兴。如果我们从桌子上任意取一个三角形,(师拿起任意一个三角形模型)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刚才同学们玩了一次折一折的游戏,想不想再继续玩?(想)好,现在我们再来玩一个。请听好要求:拿出信封里面的学具,从中找出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在拼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2、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汇报(2名学生,1人汇报,1人演示)(生1边演示)生2边汇报:我们用2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每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哦!原来是这样!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请把掌声送给刚才这两位小老师。
师:刚才这个小组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来拼组的。你们还有其他新的发现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师:汇报得真好!还有吗?
(点用直角三角形拼组的小组代表汇报)(学生汇报的过程略)
(注明:每一种拼组学生汇报后都贴在黑板上。在老师小结时,故意把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拿掉,并用画虚线表示。)
3、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小结。
师:看来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只要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大家都说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师追问: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面积是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师任意拿起一个三角形和不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纸板,让学生对比进行引导)
销售汇报: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须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才对。
同学们现在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刚才大家拼图形的过程。
老师板书:
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板书)
师:看来,我们通过玩一玩,拼一拼,知道了怎样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了。那谁来说一说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老师板书)
师追问:同学们,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写这个公式时用三角形的底乘高呢?“底×高”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2”?
生:“底×高”表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2”。(学生加深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后,让学生齐读公式)师:同学们,如果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
生:s=ah÷2(板书)
4、介绍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动手推导出来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P85页的数学知识)
师:同学们,我国古代数学家固然伟大。但是,老师觉得你们更了不起!他们年纪很大了才发现的,而咱们年纪轻轻的不也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了吗?来,把热烈的掌声送给咱们自己!(响起掌声)好,接下来我们是不是更有信心继续展示自我?(是)
三、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现在我们就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好)
1、
计算生活中的三角形的面积(1)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师: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举起实物)如果想求它的面积有多少?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需要三角形的底和高。(课件出示例2)
红领巾的底是100cm,高33c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请同学们算一算。(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2)计算三角形标志牌的面积
师:我们经常见到类似以下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注明:“4.8分米”是边提问边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生:3×4÷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3×2.5÷2呢?
生:因为2.5分米不是3分米对应的高。
师:如果与2.5分米对应的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们要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时必须找准相对应的底和高,才利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计算。
(3)认识道路交通警示标志。
师:请看屏幕。(多媒体出示)
师:你们认识这些交通警告标志吗?
(学生回答后,老师边小结,课件边出示板书)
向右急转弯
注意危险
减速慢行
注意行人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门口到人民路口这段路,在放学时经常出现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大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其中两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同时出示标有底是9分米,高7.8分米的数据的图形)
(学生练习后讲评订正,订正时主要关注”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小结。)
(4)画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积极,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课件出示)
师:上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完成第6题)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你觉得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6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方格纸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2.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3.发现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意识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面积的等积变换。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附页2的图形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或认识哪些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那你知道它们谁的面积大么?
生1: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只要告诉我们这些数据就可以通过计算的方法比较了。
生2:把它放在一个边长为1
cm的小正方形的格子图里,数一数它们分别包含多少个面积是1
cm2的正方形小格,就可以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
师:的确,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通过计算或者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
师(出示主题图):你能比较出下面这些图形面积的大小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想一想,再跟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1:数格子,不满一格的按一格计算。
生2:剪拼,平移凑整。
生3:测量边的长度。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呈现例题,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这里都有哪些图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及这些不规则的图形,用测量边的长度的方法能知道它面积的大小吗?
生:不能。
师:是的,我们测量边,只能计算出它们的周长,并不能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那这些图形的面积大小究竟该如何比较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它们的面积。(板书课题:比较图形的面积)
2.小组合作交流,探索比较的方法。
师:你打算怎样比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边演示边说一说。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发现代表性的方法。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
(1)数格子。(不满一格的按一格算)
①和③、②⑤和⑥的面积相等,⑧⑨和⑩的面积也相等。
(2)利用附页卡:平移、旋转、重叠、对称来比较。
①平移到③,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①和③面积相等。②平移到⑥,两个图形完全重合,所以②和⑥的面积相等
⑤和⑥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所以⑤和⑥的面积都相等。②和⑥的面积也相等,所以②、⑤、⑥的面积都相等。
(3)割补平移。
⑨通过割补、平移与⑧、⑩的面积相等。
师:大家的方法真不少,总结的方法让老师很钦佩!
4.师:利用割补法,你还能得出哪几个图形面积相等?
⑧⑨和⑩的面积相等。(课件演示割补、平移的过程)
小结:像这样的分割、移补后,图形的面积没有改变。这就是数学上的“出入相补”原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1题。
独立观察,汇报时要说清楚你是用的什么方法进行比较的。
2.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2题。
先仔细观察缺失部分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形状的,再选择。
3.完成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3题。
说明理由,并鼓励学生想一想,还能拼出其他图形吗?
五、拓展提升
请你画出面积是12
cm2,但形状不同的三个长方形。
长和宽分别为:12
cm、1
cm或6
cm、2
cm或4
cm、3
cm。
六、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疑问需要老师帮你解答吗?
七、作业布置
教材第50页“练一练”第4、5题。
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唤起对图形面积大小的感知,为接下来判断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做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观看课件演示几种方法的动态过程,直观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特征后再解答。
板书设计
比较图形的面积
数格子法
重叠法
割补法(出入相补)
组合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方法的提炼,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更注重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维目标的培养。
不足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标准性(例如怎样移动)、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方法和方法之间的对比,没有体现出不同方法在运用时的简便与优越性。
教学建议:老师可以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图形的不同情况,在所学方法中学会选择更加简便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7
[教学内容]
打扫卫生(第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
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个3元,9角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10÷25=4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32÷812÷25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打扫卫生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要在余数后边添“0”继续除。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8
教材简析
“解决问题———根据实际取商的近似值”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例10的教学内容。例题由玻璃瓶分装香油和红丝带包装礼盒两个问题组成,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结构思路,让学生经历“整理信息——分析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反思”的全过程。由于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商的近似值。这样,“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学习就渗透在解决分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问题中。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舍”还是“入”。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表达交流等这些能力,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学习本节课的内容,计算方面不会感到太困难。重点是引导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选择正确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生活情境的分析与思考,体会近似值的生活意义。
2.在实际应用中,会灵活选择用“去尾法”和“进一法”取商的近似值,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和探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合理性,并会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探寻规律。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一下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事情。(课件出示装香油和包装礼盒的生活情境图。)(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2.复习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师随生答板书: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
回顾与反思。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事情直面问题,揭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三步骤,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思路指导。
二、互动新授,对比总结。
(一)用“进一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1)(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尝试解答,最后小组讨论交流。
2.生汇报,师板书:2.5÷0.4=6.25(个)
3.引导生思考:这题的结果是个小数,怎样取近似值?
启发: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的香油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6个能装6×0.4=2.4(千克),还剩下0.1千克装不下,所以需要7个瓶子。
4.追问:6.25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不是≈6(个)吗?
预设:瓶子都是一个一个的,不会出现0.25个瓶子。剩下的香油也要用一个瓶子来装,所以这题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应该是在6个瓶子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瓶子,≈7(个)。
5.小结:虽然6.25的十分位的“2”比5小,但在这里仍然要向前一位进一。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称为“进一法”。(板书:进一法)
6.你能举一个在生活中用“进一法”取近似值的例子吗?学生回答。(如:学校有650名学生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二)用“去尾法”解决问题
学习例题10的(2)(课件出示):
1.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随生汇报师板书:25÷1.5=16.666……(个)
2.想一想:怎样取近似值?包装17个礼盒,这根丝带够吗?
3.生讨论汇报。
预设(1):25米是丝带包装了16个礼盒后,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
预设(2):?包装17个礼盒,即.5×17=25.5(米),25.5﹥25,丝带不够。
4.引导小结:那只能取商的整数部分,小数点后的尾数应去掉。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板书:去尾法)
5.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问题需要用到去尾法?
【设计意图】例题的两道小题,数量关系和计算都比较简单,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整个解题过程,在汇报交流中着重捕捉生成,尤其是包装礼盒这一题,结果除不尽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质疑。经过分析说理,感受到取值的合理性,从而做出正确的取值方法。
(三)回顾与反思,整理除法中商的不同取值方法
(课件出示)两个例题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
(1)商都是小数,都要取近似值保留整数。
(2)结合实际需要,小数部分都不需要考虑。
2.不同点:
(1)装香油时,剩下的香油仍然要装,所以要用“进一法”。
(2)包装礼盒时,剩下的丝带不够包装一个礼盒,所以要用“去尾法”。
3.归纳:解决实际问题时,“去尾法”、“进一法”、“四舍五入法”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求平均数或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或做成一个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或做整个物品用“去尾法”。如果要装东西,比如用油桶装油,因为多的油都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用“进一法”。(板书:根据实际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前面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既有认识上的提升,同时也有方法上的总结,根据实际取近似值,应如何“进一”如何“去尾”。相对于前面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更侧重于总结解题策略,内化方法、选择方法,巩固拓展。
1.如何取值合适。
(1)需要(8.27)个桶才能装完。
(2)做了(12.88)条裙子。
2.判断。(说一说下面的题应该如何取值才合理。)
(1)某公司有30.8吨的货物需要装运,每辆车最多可以装6吨,需要几辆汽车?
(2)小明用彩纸折叠纸飞机,每5张纸折一架,34张纸可以折几架?
(3)王奶奶家4个月用水45吨,平均每个月用水多少吨?(保留整数)
(4)做一套衣服用布2.4米,28米长的布最多能做多少套衣服?
(5)工人把1010个乒乓球装箱,每20个装一纸箱,需要多少个纸箱?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中多种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思考,弄清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具体情况。练习题从思考近似值的数据到思考取近似值的方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正确解决问题。
四、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分层作业,灵活应用。
1.基础作业:书上完成第41页第7、8题。
2.选做作业:结合生活实际,至少编两组“进一法”和“去尾法”的解决问题题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9
本册教学目标,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第一单元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具准备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到它的1/10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 2
× 5
3. 6 0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 3.5
× 2
2.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个人修改
口算:
70×30
45×100
5.6×10
7.3×1000
0.75×10
0.008×100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教后反思:学生基本能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但是在计算完后小数点经常点错。下节课要进行专项练习。
教案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具准备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P9 13题。个人修改
口算:
5.2×0.2
7.3×0.01
76×0.03
75×0.05
0.05×6
79.2×0.2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小数乘小数的乘法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计算时错误较多,要继续多练,重点练习点小数点。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0
第5单元简易方程
第11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70~72练习十五第3~5、10~12、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解方程的方法,规范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方程的过程,熟练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
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练习讲解。讨论交流,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迁移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这么多关于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
1.判断下面各式哪些是方程。
a+24=73 4x =36+17 23÷a>43
x +84 3x +4y=8 48÷a=9
2.后面括号中哪个x的值是方程的`解?
(1)x+42—98(x =57,x =135)(2)5.2—x =0.7(x =4.5,x =8.8)
(3)4x—7=21(x =7,x =8)(4)5(x —l)=25(x =4,x =6)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1)出示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3题。
(2)教师提问:你们能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3)学生总结题目中所给的信息,然后独立列出算式,再进行小组讨论,将自己的答案与小组中其他的成员核对,改正错误的答案。
2.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1)出示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1题。
(2)教师分析:由题可知,第一个图是一个长方形,已知宽和周长,求长是多少。这个题就要借助我们之前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
(3)指名学生列式并求解:2(5+x)=36,解得x =13。
(4)从第二个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第二个图中所给出的信息是儿童的人数是成人人数的3倍,而儿童和成人的总人数是80人。
(5)学生独立思考,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巩固拓展
1.巧设相邻的自然数
出示题目上:三人相邻的自然数的和是57,这三个自然数分别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思路导引:
⑴任意写出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观察特点。
⑵设其中一个为x,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其他两个自然数。
⑶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规范解答。
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
(x—1)+x(x+1)=57
3x =57
3x÷3=57÷3
x=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教师小结:对于“已知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问题,一般设中间的自然数为x,刚其余两个自然数分别为x+1他x—1。
2.列方程解答。
⑴一个数减去43,差是28,求这个数。
⑵一个数与5的积是125,求这个数。
⑶x的3.3倍加上1.2与4的积,和是11.4,求x。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第4、5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全班集体订正。
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0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5.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4*题。
(1)小组内合作讨论完成,组员之间相互说说解题的方法。
(2)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强调:可以把“x=5”代入题中,把“□”看成未知数再求解。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练习课,大家对解方程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教材第72页练习十五第12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1题:2(5+x)=36 x+3x =80
拓展题:解:设中间的自然数是x。
(x—1)+x+(x+1)=57
3x =57
3x ÷3 =57÷3
x =19
前一个自然数是:x—1=19-1=18
后一个自然数是:x+1=19+1=20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会用方程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
2、使学生掌握检验方法,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提高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和检验的能力。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教学难点:
找题中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
出示主题图
提出疑问: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讨论:
算术法
方程法
师:我们可以用列方程解决应用题。
(二)讲授新课
怎样用方程解决应用题呢?
(三)重难点精讲
教学例4
出示主题图:
有25只丹顶鹤,丹顶鹤比白鹭多9只,白鹭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白鹭的只数+9=丹顶鹤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白鹭有x只。
x+9=25
x+9–9=25–9
x=16
答:白鹭有16只
生讨论:白鹭有16只。结果对吗?怎样来验算呢?
学生汇报:
(1)用算术法再计算一遍。
(2)利用等量关系来验证。
讲解代入法:
x+9=25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小结:你们会解这道题了吗?请做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生板演,其余齐练。
有60只白天鹅,白天鹅的只数是黑天鹅的4倍,黑天鹅有多少只?
讨论:
(1)这道题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白鹭与谁有关系呢?你能表示出来吗?
(3)找出等量关系。
小结:黑天鹅的只数×4=白天鹅的只数
再讨论:
(1)这个等量关系中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
(2)要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未知量要用什么来表示呢?
(3)列出方程,并解答。
师生交流:
解:设黑天鹅有x只。
4x=60
4x÷4=60÷4
x=15
答:黑天鹅有15只
生:验算
讨论:想一想,怎样用列方程解决问题呢?
学生汇报: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四)新知应用 巩固深化
看图写出等量关系,并解答。
(五)归纳小结
这节课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点呢?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六、随堂检测
列方程解下面各题。
七、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把x=16,代入方程的左边,16+9=25。方程的
左边等于方程的右边。所以x=16是方程的解。
八、作业布置:
59页5题
九、教学反思
学生找等量关系的能力,需要加强练习。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直接在方格图上,数出相关图形的面积。
(2)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将较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用较简单的方法计算面积。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策略、方法的多样性。
(2)学会与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重点难点及处理问题的策略
1、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将图形进行分割,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和简便性。难点是灵活运用方法。
2、借助图形,让学生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新课。
我要说班里每位同学都是优秀的设计师!因为大家都在设计着自己美好的将来,所以在很用功的学习。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自己美好的设计成为现实。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同行——一位地毯图案设计师,设计的图案。
展示地毯上的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特点,说发现。
地毯是正方形,边长为14米蓝色部分图形是对称的,……
师:看这副地毯图,请你提出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问题:“地毯上蓝色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师板书课题:地毯上的图形面积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如果每个小方格的面积表示1平方米,,那么地毯上的图形面积是多少呢?
1、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班内反馈
请学生汇报蓝色部分面积,重点汇报求蓝色面积的方法。对于每一种方法,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以肯定。
学生的答案也许有:
(1)直接一个一个地数,为了不重复,在图上编号;(数方格法)
(2)因为这个图形是对称的,所以平均分成4份,先数出一份中蓝色的面积,再乘4;(化整为零法)
(3)用总正方形面积减去白色部分的面积;(大减小法)
(4)将中间8个蓝色小正方形转移到四周兰色重叠的地方,就变成4个3×6的长方形加上4个3×3的正方形。(转移填补法)
4、学生总结求蓝色部分面积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课本第19页练一练)
1、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求图1的面积。
(2)说一说计算图形面积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不满一格的当作半格数”。
2、第2题
独立解决后班内反馈。
3、第3题
(1)学生独立填空。求出每组图形的面积。学生完成后班内交流反馈答案。
(2)学生观察结果,说发现。
第(1)题的4个图形面积分别为1、2、3、4的平方数;第(2)题与第(1)题进行比较,第(2)题的3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前面一组题的前3个图形 面积的一半。
四、全课小结,课后拓展
今天我们进行了那些活动,你收获了什么?
师:对于计算方格图中规则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分割,可以直接数,可以“大减小”,还可以转移填补。如果没有方格图,我们该怎样解决一些图形的面积呢?明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继续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空白方格纸上设计一些你喜欢的图案,让你的同桌帮你算一算图案的面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3
教学内容:
教材第3-4页的例3、例4,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5-8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盈与亏、收与支、升与降、增与减及相反方向运动等现实的情境中准确地应用负数,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2.通过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中应用负数,体验负数。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方向的量,体验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准备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相反意义的量?试着举例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3。从表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说一说表中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2.从例3的学习中,你知道( )和( )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常情况下,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
3.填写课本第3页的“试一试”。
4.阅读课本第3页的例4。思考:如何用图来表达学校、邮局、公园之间的相对位置?(在下面画一画)
5.如果把向东走2千米记作+2千米,那么向西走2千米可以记作什么?
6.在直线上用点表示邮局和公园的位置
看了上图,你有什么发现?
三、自主应用
1.电梯上升15米记作+15米,下降10米记作( )米,-20米表示电梯( )米。
2.公交车上的售票员将下车3人记作-3人,上车4人记作( )人,-5人表示( )人。
3.知识竞赛抢答的评分规定:答对一题得10分,记作+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应记作( )分。王明答对12题,答错3题,他得了( )分。
四、自主质疑
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4
教材学情: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五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时已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上一个单元里又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都已具备,在这节课里,重点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正方形纸片
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即设置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小结→巩固应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思维的主线,学生先想先做,老师后讲后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引”,启发学生“探”,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与“探”有机结合起来。在主要运用“引探教学法”的同时,结合运用直观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知识迁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在具体的情景和数学活动中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学法:
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在计算法则的引入和形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算法、合作交流做法,真正地让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体验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经历观察、探索、归纳的数学活动,自主推导计算法则。具体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练习巩固法等。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复习导入,铺垫孕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巧设练习,巩固新知→课堂评价,师生小结等五大环节。
一、复习导入,铺垫孕伏
我通过设计“把下面各组分数通分”和“口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来复习通分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目的是为学好新课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中的“手工折纸”引入新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三、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新课程倡导,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才能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才能创造性地学到新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本教学环节是主要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我放手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算一算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师生验证、讨论交流等形式,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还故意出错题让学生判断,以此让学生理解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第二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由于学生学会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思考独立完成,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培养自学能力。
第三步,算法优化。在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过程中,学生分别用了折纸、画图和计算的不同解法,我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更好、更方便,引导学生在算法多样化中选择算法化。
第四步,讨论归纳计算法则。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然后组织全班交流归纳。通过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计算法则。
四、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如“看图填一填”。旨在展示计算全过程,给差生“拐杖”,力保“双基”。
2.综合练习,如“计算”。完成这一层次的练习不仅要用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而且要综合运用“通分”、“约分”、“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等知识点,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算理,提高计算技能。
3.应用练习,如“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五、课堂评价,师生小结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创新意识;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注重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能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5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题不同类型的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练习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课题:练习九)
二、基础知识训练
1、完成练习九第1题
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
提醒学生思考:第2小题十位上为什么是0?第4小题个位上为什么是0?
2、练习九第2题
分组讨论比较。
第一组:这两题商里的2个0的位置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第二组:这两题的末尾为什么都是0?为什么第2小题有余数?
第三组:这两题商里的0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九第3题
读题,说说题意。题中告诉我们什么?求什么?你准备怎么做?
2、完成练习九第4题
观察表格,你发现挖的天数和每天挖的米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乘积相等,挖的天数越多,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挖的天数越少,每天挖的`米数就越多。)
3、完成练习九第5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怎样求有多少个合格的节能灯?怎样求需要多少包装盒?
4、完成练习九思考题
(1)题目中对商有什么要求?方框中可以填几?你是怎么想的?
(2)题目要求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希望大家在课后多练习,做到熟能生巧。
板书设计:
1.商是两位数80……2商是三位数102……4
商是三位数150商是两位数40……6
2. 120 102 290
290……2 102……3 100……3
3.420÷4=105(下) 321÷3=107(下)
540÷6=90(下) 505÷5=101(下)
90
吴小娟拍得最快,金阳阳拍得最慢。
4.840÷8=105(米) 840÷7=120(米)
840÷6=140(米) 840÷5=168(米)
发现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小,商越大。
5.640-10=630(个) 630÷6=105(个)
教学反思:
1.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并交流解决的方法和结果,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2.学生对根据条件提问题还有困难,在教学时,要注重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6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的例1、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学习指导:
一、自主准备
1.找一只温度计,仔细观察,并将观察内容与家长交流;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温度计知识。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自主探究
1.阅读课本第1页的例1。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大声地读一读,并在下面写一写)
2.阅读课本第2页的例2。思考:怎样表示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三、自主质疑
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了解?还有什么疑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你知道今天的学习内容吗?(揭示课题)你认为本节课应学会什么?
二、交流提升
1.认识温度计
知道测量气温要用什么吗?(出示温度计)谁能把温度计向大家介绍一下? (温度计的结构、计量单位、类型、表示温度的方法等)
2.交流例1
(1)出示例1,全班交流: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2)小组交流:以这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为例,说一说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气温,正数和负数又是怎样读和怎样写的?
(3) 全班交流。(以0摄氏度为标准,0摄氏度以上用正数表示,0摄氏度以下用负数表示。写正数时,正号可写出,也可省略不写,写出正号的,一定要读出“正” 字,省略正号的,“正”字也省略不读,我们以前认识的数都是正数。而写负数时,一定要写出负号,读时也一定要读出“负”字。)(板书:+20(20)、- 20、0
3.交流例2
(1)小组交流: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分别比海平面高或低多少米?怎样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海拔高度。
(2)全班交流。(以海平面为标准,超过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板书:+8844.4、-155)
(3)想一想:气温在( )时候用正数表示,在( )时候用负数表示,气温的正和负是以( )为分界点的。海拔高度呢?
4.归纳总结
(1)小组交流:说说你对正数和负数有了哪些认识?
(2)全班交流。
(3)相机引导小结:像+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巩固拓展
1.练习一第1题。
生自已阅读第5题后全班交流:你知道了什么?说说哪个是正数,哪个是负数?
2.练习一第2题。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表示的?为什么?学生订正。
3.练习一第3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追问:正数和负数能写完吗?)
4.练习一第4题。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交流时,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0刻度线以上表示零上温度,每格表示10摄氏度,半格表示5摄氏度,特别要注意表示零下温度时数的方向)。
四、总结延伸
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负数初步认识
+20(20)、-20、0、+8844.4、-155
像+20、20、+884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
像-20、-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苏教版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7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综合应用的内容,通过课堂的学习将本册前几个单元分数的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加以整合,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问题的结合,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本节课教材中安排的3个活动:节日里的活动,长跑接力和有奖游戏,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趣味性与挑战性,能较好的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寻找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倾听表达等能力,促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4、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所学分数再认识,可能性等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中即将迎来新年,新年里你们一定会计划做许多事情,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生:我要练习跳舞。
生:我要去商店买东西。
生:我要学画画。
生:我要回奶奶家。
生:我要回姥姥家。
生:我要和老师、同学开联欢会
师:可见同学们在迎新年的这个节日里想做的事情太多了,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淘气、笑笑班节日里的活动呢?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淘气、笑笑班迎新年的活动(板书课题:迎新年)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有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探究活动
活动之一:迎新年
师:请看淘气和笑笑班所有同学节日里的活动。
(PPT出示教材第91页的表格)
生:仔细观察PPT中的表格
师:从表格中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根据大家获取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自由提问题.大家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把表格填完整.
生:表格中应分别填3/101/53/201/41/10
[根据表格,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活动之二:长跑接力
师:刚才对我们对淘气、笑笑班新年里的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可我们学校新年也有活动安排,那就是准备举办一次长跑接力活动。共有5个接力点,你想一想,5个接力点的位置应该在哪里?(生都陷入了沉思,稍候有一小男孩举起了手)
生1:老师,这5个接力点包括起点和终点吗?
生2:我认为包括,图中加上起点和终点共5个点,不正好吗?
生3:我认为5个接力点不包括起点和终点。你看吧,如果包括,那中间一共才3个点。
生4:就是,刚才题中说的是5个接力点,绝对不包含起点和终点。(迫不及待)
(这时,下面很多同学发出了就是的`声音,都同意生3与生4的看法)
师:五个接力点都在长跑路线上,请根据下表确定位置.(PPT出示书中插图)
(学生们有的拿铅笔先试着轻轻地分着,画着,像是在估计着调整着,有的是拿着尺子在量线路的长度,还有的标过又用橡皮擦擦重新又开始算)
师:现在谁能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想的,如何做的。
生1:我是根据分数进行估计的。
生2:我是用眼睛大致估计的。
师:课件上做的有可以拖动的点,点着它并拖动就可以放在线路的任意位置。
师:大家觉得这五个接力点确定得公平吗?
生:讨论一翻后认为不公平.
师:怎样设计才公平呢?
生讨论后汇报:如果线路的总长为整体1,那每个接力点的位置该是
生1:1/6、2/6、3/6、4/6、5/6
生2补充:1/6、1/3、1/2、2/3、5/6。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5个公平接力点的位置.
[充分发挥学生集中的智慧,利用多次讨论来解决接力点的设计位置,探讨接力点设计的是否合理等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推理能力]
活动之三:有奖游戏。
师:新年里的活动可真丰富,许多有奖游戏等着大家来选择呢?
(媒体出示课本第92页活动(2)的内容)
师:你觉得哪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大?你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生1:我选第3个游戏,因为得奖的可能性大。
师:那它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2/4。
生2:也可以是1/2。
师:其它2个游戏的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呢?
生5:第一个红球的可能性是1/10,绿球的可能性是1/5。
生6:我认为第二个游戏得奖的可能性较难得出。
师:为什么?
生6:因为每场电影的人数是不同的,所以难以确定得奖率。
师:那你们最愿意参加哪个游戏?
(很多同学都选择游戏3)
(三)知识的运用
师:昨天让大家调查生活中的有奖游戏,让我们把调查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哪一种游戏最有吸引力。
生:汇报交流
(四)总结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在迎新年的一个个游戏活动中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大家学以致用,真了不起!课下请你也来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8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教学重难点:
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求近似值。
先复习四舍五入,再计算12页第2题。
二、自主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第二竖行。)
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 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 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2、教科书14页12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订正。
3、教科书13题。
先让学生仔细看示意图,找出每个房间的长宽,再计算。
4、教科书14题。
学生独立解决后,再订正。
三、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教科书14页10题。
2、教科书15页15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9
教学目标: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信息。
3、让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准备:
各种统计图、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一课认识了扇形统计图,谁能说出它特点?
指名回答。那么这一节课就学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什么样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1、出示我国从第23届奥运会开始获得金牌,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奖牌情况统计表。
2、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获得信息。
3、用投影仪出示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4、分别提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们交流。
5、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第24——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奖牌数的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更明显的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扇形统计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三、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三种统计图的`各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评议。教师评价。
四、练一练。
在小组内交流分别用哪种统计图合适?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实践活动。
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各种统计图,体会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0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比大小的方法,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3、让学生感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有价值的。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让学生经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学习过程,获得小数比大小的方法,并发展迁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在数射线上放一放下面各数,并选两个数比一比大小。
502510055
2、在○里填上“><=”
○○○
3、揭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二、自主探究新知。
(一)数射线上比大小。
1、出示情景
这是四(3)班同学在进行跳远比赛呢?
徐夏豪的成绩是:2.90米。
沈珺的成绩是:3.60米。
夏陈的成绩是:3.45米。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学生操作交流并排出名次
3、练一练:
用数射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小数,并比较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二)脑子里比大小。
1、出示
沈佳妮的成绩是:2.98米。
徐璐婕的成绩是:2.89米。
顾雨菲的成绩是:3.05米。
离开数射线,把三张卡片在桌上排一排。
交流说出她们排列的名次。
(三)归纳比较小数大小的一般方法
1、还有其他的方法排出名次吗?
2、小组讨论
3、交流并出示: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再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4、小结: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多位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三、巩固运用
1、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小数的大小。
3.14○4.130.473○0.46
5.0192○5.01297.281○8.001
2、综合运用。
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110m栏决赛真激烈!
加西亚的成绩是13.20秒
刘翔的成绩是12.97秒
特拉梅尔的成绩是13.18秒
(1).提问:刘翔(中国)、加西亚(古巴)、特拉梅尔(美国)跑在前三位,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独立思考:有哪些好办法能很清楚地比较出这三个小数的大小?
(3).学生交流。
思考:跑步比赛与跳远比赛的成绩排名有什么不一样?
四、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设计注意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运用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初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
2、体现了活动是学习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3、联系实际,灵活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索,并将学习成果展现,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教材分析:“分数比较大小”这部分内容是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我在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从而培养其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材处理:兴趣是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情激学、导入新课——引导观察、探究规律——实践操作、合作互动——联系生活、开放应用——评价体验、畅谈收获”这一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索,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涂一涂、演一演等活动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1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具准备
小黑板或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P.5页10题。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 = 1.2× =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 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 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四、体验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P8 页8题,P9 页11、14题
个人修改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 12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板书设计:
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教后反思:在指导学生在积上应怎样点小数点,这是关键,也是教学难点,要强调整个一道乘法算式中共有几位小数,在积中就点几位小数。其中的道理也要让学生明确,把小数看成整数,是先扩大几倍,最后也要缩小相同的倍数,所以要在积中点几位小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3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2
2. 7 0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3 3 2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3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5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4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题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 =660或者,90×x +75×x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4+ 4x = 660或者(90 + x)×4 = 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2、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11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5
教学内容:教材P26~27练习六第4、6、9、10、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会运用小数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计算的正确率。
过程与方法:经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知识的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现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难点: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质疑引导,演示讲解;练习体验,理解分析,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教师: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相互交流一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口算。
1.6÷4= 0.49÷7= 3.8÷19= 9.6÷6=
5.1÷17= 3.5÷5= 14.4÷12= 7.6÷19=
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口算回答。
3.列竖式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50.7÷5= 0.91÷65= 18÷48=
教师指名板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6题。
(1)组织学生算一算,改一改。
(2)让学生列出正确的算式,并指出题目中竖式计算错误的原因。
组织学生观察、发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指名汇报。学生汇报可能会指出:第一个式子的小数点没有对齐,第二个式子商的小数点后遗漏了一个0。
2.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题。
提问:什么情况下得到的商比1小?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10题。
(1)出示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10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3)这是一个单价、数量、总价的问题,先求出总钱数也就是总价,价,单价就可以通过“单价=总价÷数量”的式子得到。
三、巩固拓展
1.利用画图法解决差倍问题
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的数比原来的数增加了38.7,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学生阅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提问:想一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什么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
把一个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倍,实际上现在的数就比原来的数增加了(10-1)倍(如下图所示),求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规范解答:10-1=9 38.7÷9=4.3
教师小结:已知两数的差及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差倍问题,解决差倍问题时,关键是找到两个数和的差与较小的数的位数关系。
2.即时练习: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比原来的数减少了3.69.这个小数原来是多少?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学习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练习六
第9题:被除数小于除数的情况下,商比1小。
第10题:单价=总价÷数量
24.2+16.4=40.6(元)
40.6÷7=5.8(元)
40.6÷14=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