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读《皮囊》有感

2025/08/28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读《皮囊》有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读《皮囊》有感 篇1

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么慢,我没有回答。

到底为什么?或许是我长大了吧。以前读书总是希望快点读完,拿着厚厚的一本书,首先就没有耐心了。于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页页地翻过去。读完了,也就没有了。

多年不读书,快忘了那是什么感觉。今年重燃对读书的渴望,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不自觉地对着一段文字反复翻阅。看着那直击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经经历的种种。无忧无虑的幼年,喜乐交错的童年,迷惘无助却又满怀梦想的少年。

其实我也不是从来没有审视自己,只是仅仅怀念和叹息。如今回想,我发现自己没有做过一件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我发现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也有太多该做的事没有做,而它们已经不再等待,我再也无法弥补这缺憾。

书中提起很多对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墙筑起,两颗心总是贴不到一起。

读《皮囊》有感 篇2

皮囊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多岁,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们都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她在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惊心的一句话“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徒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泪告别了先她而去的女儿;她曾摔伤过腿,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家的身影。她虽有独特的生活哲学,但也有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荒野中就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而你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人。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轨迹,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逃避它们,因为我们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读《皮囊》有感 篇3

《皮囊》一书,第一感觉就是蔡崇达的文笔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是一个好朋友娓娓道来它的过去,他的故事。

世间万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来接受来自外界无时无刻的摧残,但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却是加附的灵魂。随着岁月带来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无法承受这摧残,灵魂才会离开,寻找它未来的依附。人生在世,来这世间走一遭,皮囊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却也让我们感受这人世的悲怆。

文章结尾,蔡崇达曾点出,所有的理想和责任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梦想,未曾一刻休息,这不过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罢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满嘴"理想"和"世界",却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灵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让我们整装来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但有时候信念却也是一种好事,比如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信念能给你力量继续前行,就像作者的母亲,当父亲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见巫人,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离家较近的祠堂里。因为当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时候,信念便能驱使你的皮囊来面对考验。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灵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无差别。然而,穷其一生来追求,享受生活,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皮囊》有感 篇4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 篇5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还 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这些终究会因为韶华逝去而不复存在。

 ̄ ̄ ̄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这些只会为你的皮囊增加负担,来去匆匆。

你有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律动?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没有听到过风的歌声?依稀在你耳畔萦绕的。

你有没有闻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间嬉戏的。

你有没有看到过透明的颜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没有品尝过水雾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开的。

你有没有追求过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脑海中幻想。

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东西。他们,会点亮人生。

【贰】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亲病逝,母亲坚持要把即将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积蓄重建,只为建一个家。等待死亡的人们,终会化成最初的模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是因为人心的恶俗,有的人不能与世俗抗争而饮憾终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沦为普通人;有的人不顾一切的绽放着自以为无极限的青春,然而终会被自己心中那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吞噬……

《皮囊》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关于皮囊、关于家、关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朴素却真情,一点一点的浸入我们的心房。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让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可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温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励着你;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会有一盏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个人。

【叁】

你感受过自己的皮囊吗?

大多数人大约都会回答:当然了。

那么,请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吗?

 ̄ ̄ ̄没有人会肯定的说,是。

皮囊是什么呢? ——他既保护人们可以不受伤害,又包庇了人们的丑恶。

但是,能不能点亮皮囊中的明灯,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是的,她说到做到,她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她总是用尽全力的做事,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她也一声不吭,反倒是“我们”被吓的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阿太曾今把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一次次的扔进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是,正是这样看似无情的处事方法,却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对待皮囊。阿太在临终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对待皮囊的看法:“没有皮囊的限制,灵魂才能来去自如。”

灵魂,就是点亮皮囊的那盏明灯。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家,是梦中的天堂;也有人说,家,是永远回不去、永远到不了的净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点着一盏灯,无止境的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它在你心中,永远都是最初的模样,无关年龄,超越时间;无关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温暖皮囊的那盏明灯。

【俉】

你相信有神灵吗?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现在,我相信了。

父亲走了,母亲要为父亲找“巫”——可以把父亲生前想要说的话转述出来。母亲固执的想要听一听父亲的声音,问一问他在那儿过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母亲倔强的像一头牛一般,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说,父亲会回来看我们的。

而“父亲回来”那几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过年一样,母亲也快乐了许多。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我开始相信神明,我开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盏明灯。

【陆】

而人啊,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历经多少磨难,只要带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头上的信仰,无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是《皮囊》告诉我们的。

是的。

仅此而已。

读《皮囊》有感 篇6

《皮囊》这本书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大V推荐,但是一般针对网络畅销书都一些抵制,可能会认为都是一种“快餐”文化产生出的作品,可阅读性不高。然而由于出差上海,就想着在旅途中阅读一本文学类且又方便携带,因此在书店阅读时,就选中了它。

虽然带着不一样的心态或目的翻开它的世界。但是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读的好书,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实的故事表达。

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小镇,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除了这本书,再次就在三毛书中看到,如一个老朋友讲故事那种表达,真实自然)。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

翻开很多书评和读后感,都最大感触是第一篇写的是外婆的母亲阿太,九十多岁,却是看的最透的人。为了让作者的舅舅学游泳,将他扔进海里,差点溺死,邻居责备她,她反驳说:“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她说的那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然而整本书,感触最深就是“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虽然这句话在近最后的片段才出现。但是当你抱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所做所为,不加以太多的评论,就是一项善举”。

记得很清楚的一个片断,作者的父亲离世之后,母亲天天四处奔走,想要引父亲的魂回家去。他们那边有那些祭祀习俗,讲究人死以后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边也特别信奉神灵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亲时,母亲在伤心之际,到处奔走,以当地的风俗习惯,问各种的神灵,渴望把他带回家。最后在家里安装一个神牌,坚信他还在这:只是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而已。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表达内心的不舍。因此学会理解:在你们看来是一种怪异行为,但是在他们内心却是一种信仰。

正有了这种信仰,才指引我们去向。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

2、父父子子

书有一个片断记录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虽然全程没有太多情绪表达,却通过一些动作,把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亲睡过的床上,父亲的气味顿时弥漫地将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现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观察觉,那是父亲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后一页时,突然感觉有点不舍,并不是说此书写得多精彩,而是书中很多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后写道: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