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雷雨读后感

2025/08/2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雷雨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雷雨读后感 篇1

《雷雨》,“到底什么才是公正”这个问题在我脑中徘徊了好久。为什么故事的结局那个最该死、最该疯的人安然无恙?为什么那么多无辜的人就死的死,疯的疯呢?

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最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可我们知道事实上他失去了一切……

那么周朴园到底爱不爱鲁侍萍呢?从一直随身带着的旧家具一直保留着夏天关窗的习惯,到几十年都一直穿着的旧衬衣,都可以看出,朴园对侍萍仍有感情,可事实朴园爱的是他印象中三十几年前那个美丽温柔的侍萍,而不是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个女人。周朴园所期望的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实际上它是一个丑陋的、混乱的家庭。妻子繁漪与他感情不和,处处与他针锋相对,并且与大儿子周萍有私情。二儿子表面上对他毕恭毕敬,实际又敬又怕,不愿与他多接触,周朴园在这个家里,空有家长的尊严却享受不到夫妻、父子间的真情。所以当年那个侍萍自然成了他感情上的依托。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填补自己空虚的心,当他思念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慌了阵脚,资本家的势利、狡诈暴露无疑。他认为侍萍会来勒索他,害怕侍萍向他算旧帐,害怕自己的名誉和财产受到威胁。这样,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便把他的嘴脸暴露了出来,鲜明的性格跃然纸上。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重读《雷雨》时,吸引我的就不只是它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了,而是曹禺用细腻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他对于这些形象的描述可谓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多一分则胖,少一分则瘦,真是恰到好处。

雷雨读后感 篇2

《雷雨》周冲人物分析——坐在船头望着前面丑恶的世界

在《雷雨》中共有八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比如最具“雷雨性格”的蘩漪、明明是伪君子却又表现得极慈祥的周朴园……周冲从表面上看大概是最平淡的一位,好像从里面删掉也不会惊起太多的波澜,可就是这样的人物给了我最真实而又深刻的感受。

富有幻想力的周冲出场像个孩子,这与罪恶又黑暗的周公馆实在不和谐:现在他的眼睛欣喜地闪动着,脸色通红,冒着汗,他在笑。左腋下挟着一只球拍,右手正用白毛巾擦汗,他穿着打球的白衣服。

这个出场像是闷热烦躁的夏天里忽然吹起的一阵清风,给沉浸在鲁家人压抑的冲突中的'观众片刻的轻松。在这以后,他的又一个可爱的行为给周公馆带来活泼的色彩:周冲把头由门口缩回来,做了一个鬼脸。面对严厉的父亲,他也像孩子一样胆怯。

而在剧中,周冲在面对他的父亲做出开除工人的决定时,他却一点儿也不胆怯,甚至可以说,他表现出了另外勇敢的一面。他说:“代表罢工的工人并不见得就该开除。”“这些人替自己的一群努力,我们应该同情的。并且我们这样享福,同他们争饭吃,是不对的。”生活在一个压抑的大家庭里的少爷,接受的自由的思想表现了出来。

他的转变在喝药的一幕中已经体现。在他见识到父亲是如何逼着母亲喝下药时,他才真正看清楚了父亲威权笼罩下的家庭,看清楚了这个大家庭里所有人的地位,于是这个天真的孩子哭着跑了下去。第三幕中他来到四风的家中说道:“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我恨只讲强权的人,我讨厌我的父亲,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我们是一样。”他的理想社会裂开了一道缝。在那之后,周冲向四风描述了他理想的世界,包括他理想的爱情——

“我想,我想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非常明亮的天空,……在无边的海上……哦,有一条轻得像海燕似的小帆船,在海风吹得紧,海上的空气闻得出有点腥,有点咸的时候,白色的帆张得满满地,像一只鹰的翅膀斜贴在海面上飞,飞,向着天边飞。那时天边上只淡淡地浮着两三片白云,我们坐在船头,望着前面,前面就是我们的世界。”

他的城堡初次展现时,便被现实一次一次攻击着。鲁大海的侮慢让他发现自己与身边人的格格不入,可他还是顽强的拼搏着:“你能同我拉一拉手吗?”然而鲁家的态度让他放弃了抵抗,任凭打击。他发出了最后的感慨:“谢谢你。大概以后都不会有我这样傻的人了。”

而之后雷雨之夜的爆发将他残留的堡垒彻底粉碎。伴随着滚滚的雷声,全剧进入高潮。当他亲眼看到自己心目中慈爱的母亲为了胡扯的情爱变得疯狂,疯狂地喊叫……周冲的许多憧憬,对社会的,对家庭的,对爱情的,被一根名叫现实的铁针逐个点破。至此,他夏日里不真实的梦完全醒了过来。他的孩子气,他的善良,他的礼貌,他的敢于反抗,在雷雨中完全死去了。

可怜的周冲独自坐在船头,望着前面,望着前面丑恶的现实世界啊……

雷雨读后感 篇3

《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

《雷雨》这本长篇小说我并没有看完,不过它曾出现在我的高中课本上,我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么一段。周朴园走到窗前望外面,风声甚烈,花盆落地大碎的声音。这个像是将所有一切得情感矛盾综合在一起,仿佛正准备着迎来所有得黑暗与愁苦,将所有的仇恨都化作实体向着人物狠狠得砸来。

在本书里,拥有着一段纠葛难缠得关系,上一辈得与老一辈的。然而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周朴园与当年的女仆梅侍萍发生了一段不被承认得关系,而后梅侍萍被赶出了周家,故事从此就开始发展,周朴园纳了新的女人繁漪,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梅侍萍得女儿四凤机缘巧合下来到了周家,和周家得少爷,自己同母异父得哥哥周萍有了关系。

在故事中,女人总是悲惨得,繁漪是,梅侍萍是,四凤也是。

还有更多的是对人性丑陋的描写,试问,假如当初周朴园没有将梅侍萍赶出周家,那么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四凤和繁漪,然而联系起这两个女人的是一个叫周萍得男人,两段不同的伦理关系,让我们能体会到所谓得爱情真的不过是如浮萍一般得伶仃,情字带给了这三个女人无一不是深入骨髓的绝望。

然而对于周朴园,却是有诸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冷血心肠,抛弃妻子,在结局最后是孤身自保得人。有人说他为了成就自己的大业泯灭了那么一点良心又怎么样,男人就是应该干大事。

至于我,是偏向前者的,周朴园太狠心了,将自己的妻儿赶出家门,在梅侍萍来到周家时,他那颗所谓念旧得对梅侍萍还存着爱恋的心,却又变得自私自利,让人可憎起来。

我最喜欢的人还是梅侍萍,梅侍萍在被周朴园,在被这个丑陋黑暗得封建社会抛弃下,竟还能坚持得为自己,为自己的儿子,为自己的家庭坚持下来。然而她却眼睁睁的看着一场噩梦来临,最后,她被噩梦压倒了。

本书最可怜的人是繁漪,繁漪是一个不被爱情所祝福的女子,所以她爱上了周萍,这个她以为能带给她幸福的男人,最后当整个世界都崩塌了,繁漪也随着那崩塌的世界,一齐丢了自己得魂。

再说说最后一个女人四凤吧,她本是一个无辜的女孩,聪明能干,身上却带着上一辈的恩恩怨怨,以致于到了最后不能勇敢的去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当她知晓了真相,周萍和自己是同母异父得关系,这个很独立坚强得女子也被逼疯了,最后她死了。

一本书将三个女人的命运紧紧牵在了一起,一本书,写满了对旧社会的无尽黑暗,那个可怕的世界当中,没有一点温暖。

可我们的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在等待着我们。我们不应该被这种扭曲的社会打倒,我们应该站起来,勇往直前!!!

雷雨读后感 篇4

犹记得,三年前读完《雷雨》时的那种心情,那是抑郁的,那是心痛的,那更是庆幸的,我庆幸我不是生在那个年代,不是生在那个旧社会的资本家的家庭。

故事的开始似乎就预示着故事结局的悲剧。而这个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周朴园,故事的源头,作为一个旧社会的资本家,言行所表现出来的都是商人唯利是图和阴险狡诈。假如当初他没有抛弃鲁侍萍,那鲁四凤、繁漪就不会出现,那么周萍的两段恋情就不会发生,那么惨剧也不会发生。可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无情,使他做出了一切,导致悲剧的发生,但是到了_后,鲁四凤、周冲、周萍死了,鲁侍萍、繁漪疯了,鲁大海不见了,唯独他完整无缺。当到这里,或许有人会说他不是很可恨吗,不是_该死的人不是他吗,可他却没事。但是,我们知道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是的,当他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时,他就剩孤家寡人一个,他只得自己孤独终老,这不是很可怜吗?是的,失去了一切的周朴园_终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繁漪这个角色,作者没有刻意美化她。她的发疯是她的下场,因为她的性格和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一个占有欲如此强烈的女人在失去一切希望后,她只能疯。我也很可怜她,两个男人都抛弃了她。而她只是在自以为是的爱情中毫无头绪地磕碰,也许她只有这个下场,也是因为作者怜惜她,确实她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可怜的女人!

是啊,那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啊,爱与恨的厮杀渗透出的血腥之气让我不寒而粟,当一切又回归平静,啜泣的问不再幽幽慨叹,我们早应该明白,爱与恨终究不能长久,边缘的问,两个疯子的女人,一个忧愁的老人,还在苦苦挣扎……

而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怎能不让人同情故事中的人物呢?但,历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那个惊心动魄的雷雨之夜的风雨之声又再一次在我耳边响起,我不禁想到:那个雨夜,那雷雨声惊醒了多少中国人的沉睡的心灵啊……

雷雨读后感 篇5

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爱恨情仇的交织。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冲刷着旧中国的封建礼数,压迫着人民的传统思想。上辈人的恩怨,下辈人的痛。悲剧的开始,终要以悲剧收场,谁对谁错?

《雷雨》是一部人物形象非常完整的话剧。剧中的人物不多,但作家对主要人物形象都通过戏剧冲突和富有性格特征的对话,作了深刻的心理描绘,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每一个人物都显示了他的作为社会人的丰富内容。

周朴园——悲剧的始作俑者。曾经,他也向往纯洁的爱情,他也有过理想和憧憬。可是,他还是屈服了,在一个不适宜的时候,向封建传统低头。就是他的屈服,酝酿了三十年后的悲剧。周朴园是一个典型的富家子弟,赶走了地位低下的结发妻子,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他是一个传统的家长,严格地约束着子女的行为;他是一个封建的地主,榨压着劳动的百姓;他是一个伪君子,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前妻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与前妻久别之后的重逢,却充满了猜疑,最先想到的,竟然是她对他地位利益所造成的威胁……

有一个人,所有恩怨的交汇点——周萍:周朴园与梅侍萍的儿子,自己继母的情人,同母妹妹四凤的恋人,亲弟弟鲁大海眼中的仇敌与败类……生在传统的封建大家庭,却不懂得独立;活在爱恨纠纷中,却不懂得坚强。世人以这样的眼光看他。拿什么解脱他充满罪孽的灵魂?

周蘩漪——这个不得不提的女人。这个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这个敢爱敢恨,却为了得到爱情不择手段的疯子;这个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的女人。“我希望我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地冒一次,什么我都烧干净,那时我就再掉到冰川里,烧成死灰,一生只炽热地烧一次,也就够了。”正如她的话,她有着最顽强最炽热的一面,却又是倔强变成疯狂的一面;她对旧制度表现出畸形的反抗,却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繁漪的感情永远是鲜明的,永远有棱有角。她有一颗亮丽的心灵,只是上帝偏罚它生长在干枯的土地上。这样的人,本应活得轰轰烈烈,却过着凄凄戚戚的一生。

《雷雨》,一本矛盾的小说,塑造了一群矛盾的人物。里面那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

《雷雨》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同阶层的人的缩影。复杂,矛盾,交错,那个年代的特征,就在《雷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就是故事的原型。我们在读一个故事,也是在读一段历史,读一个社会人们的心理特征。

雷雨读后感 篇6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与一般人们所谓的“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的悲剧不同,酿成这场悲剧似乎不是人性中的恶而是许许多多的“人之常情”和一种宿命论的影子。

周鲁两家三十多年恩怨情仇宿命般的纠缠:周家老爷周朴园曾为了门当户对的联姻驱逐平民鲁侍萍和他奄奄一息的二儿子,三十年后鲁侍萍却重返周家,而矿地上那个激烈反对他的工人鲁大海竟然是他的二儿子。这还不算,当周冲这个对未来怀揣着无限憧憬的无辜的向阳的青年毙命于天雷这种通常被认为是最高的天之谴责时,我们的情感几近爆发:“这真是太残忍了!”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结局惩罚的是人性对权利的贪婪,是贪婪之人自掘的坟墓,恶有恶报。然而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雷雨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就是那些人之常情吗?那些在封建社会中尚未湮灭的人性的光辉:周朴园为父的涵养和气度,周冲诗意的理想以及鲁侍萍的善良等等。当这些在《雷雨》中被一件件毁灭,尤其是那象征天谴的雷电划过长空劈碎最后的美好时,我们多半会感到一种莫名的迷惘:善而恶报,这是为什么!难道这种情感就是曹禺所要传达的悲悯之情吗?

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生命本身的无奈,需要我们悲悯‘天地间的残忍’”。我想这里的悲悯应当是人类在面对一些天灾人祸时情感的`共鸣,而不仅仅是一种深层次的同情。丰子恺的《护心画集》正体现了这种悲悯:“乱世做人羡狗猫”、“洋房四面是茅棚”以及他观阿里山的云海时写道的:“莫言千顷白云好,下有人间万斛愁”,无一不是这种悲悯的流露。有人批评他“不为穷人喊救命,却为禽兽将护生”。这话也许一针见血:对任何生命的尊重、共情正是悲悯博大的内涵所在,不管这生命是动物还是战争中的敌人。

而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能自已来主宰着。”《雷雨》所体现的悲悯正是对人类自身渺小的悲悯,是对任何生命尊重的一部分。悲悯既是对恶的宽容,也有些对“命运弄人”的惆怅。悲天悯人是一种人性的光辉,这样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人世的苦难,也许是对曹禺作品中悲剧的最好情感归宿。

《雷雨》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俄狄浦斯王》中人与命运的冲突,不是传统地赞扬人类战胜并改变命运,而恰恰体现了其阴暗面,带有种宿命论的影子,最终带给人心以悲悯之情。怀揣着悲悯之情,我不禁想起《人间世》中一个又一个在命运中苦苦挣扎的患者甚至是那些与命运、死神斗争的医护人员,想起被澳大利亚大火埋没的五亿多生灵,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宿命面前渺小无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而悲悯正是这孤岛间的桥梁,在每个生命的互相尊重中建立起一道爱的屏障,用悲悯用宽容化解恶与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