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学网 > 百科 > 读后感 > 正文

《呐喊》读后感

2025/08/29读后感

文学网整理的《呐喊》读后感(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呐喊》读后感 篇1

大片大片染红的云彩,是太阳最后耀眼的光芒;被劲风吹得旋飞的落叶,是大树释放的最后的力量;草原上衰老的野狼,在响彻原野的嚎叫中闭上了双眼……呐喊,是生命中的最底音!

忙碌的我们穿梭在教室、食堂,或是已经麻木,或许自己已经彷徨,晚自习回家匆忙的抽出时间去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耳机却不在给心灵带来震撼。好想好想,趴在阳台,大声地呐喊,寂静的夜,迷离的星空,忽闪的星光,呼啸的风声,还有爸妈已经睡着,心中酝酿的呐喊渐渐逝去。疲惫的爬进温暖的小窝,关上灯,是静谧的夜,嘴角有一丝微笑,终于,充实的闭上了眼,期待着崭新的明天。

天已渐渐变寒,骑着车子,哈一口气,眼镜便有了雾气。早晨,上班一族很匆忙,车灯照着流动的乳白色的雾气,但看到晨练的老人,伴着舒缓的音乐,静静的闭眼打着太极,硬朗的身子,突然有一阵感动,感动着老人的泰然自若的生活,感动着他们已经沉淀的心境,感动着他们面对岁月的淡定与坦然。

或许大喊有利于健康,每天早晨都会听到一位老爷爷在运河畔边走边喊,那是怎样的呐喊声啊!伴着附近教堂的钟声,尽管那一声声的呐喊没有钟声的雄浑,没有路边店里放的流行音乐有强烈的节奏感,或许在呼啸的寒风中显得微不足道,但那沙哑的声音,依然穿透层层的雾气,震颤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是一个暮年的老人与生命的较量,是夕阳西下时最绚丽的红色,啥呀震颤的生命之音回响在耳旁。默默中感动,给予了我力量。

于是,今天,我一人爬上了附近的石山上,站在最高处,风吹树叶的声音呼啸在耳旁,围巾飘向远方,我深吸一口气,朝向远方,呐喊,尽管强劲的风声湮没了我的呐喊,但我的心已不再孤独,我知道,它已融入了自然。萧索的暮秋,被劲风吹黄吹枯又旋飞的落叶,漫天飞舞,我知道,它们并不孤寂,因为他们生于自然,最终归向自然。

我拾起一片落叶,记住今天的呐喊,不再遗憾!

《呐喊》读后感 篇2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著。同样也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医学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此他弃医从文,从此投身文学的知识宝库中。

(整理)

鲁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于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后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而牺牲的人,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呐喊》读后感 篇3

知道李开复,是源于他和微软之间那场闻名世界的官司。李开复曾在微软、谷歌中国这样全球瞩目的公司担任副总裁,可见其不是泛泛之辈。李开复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着一个价值观:“做最好的自己”,所以他成功了,无论是在微软还是谷歌,他都创造了奇迹。世界,确实因他而不同。

其实,李开复的道路并不平坦,可以说是跌宕坎坷的,可是,他又能自信地面对一次又一次挑战,成功地攀上一个又一个高峰。所以在我初读《世界因你不同》时,我有种轻视它的感觉,因为自传在我眼中一向是“自夸”、“吹嘘”的代名词。可是当我沉下心来读下去的时候,我不是被他的峥嵘岁月深深地吸引,而是被他的自信抉择所触动:大学里的转系;离开苹果到SGI;几次离职又几次上任......到20xx年辞职创办创新工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也许在我们看来,如果他没有加盟谷歌,并使它更出名,那他会是一个傻到透顶的人,因为他放弃了那么多于我们而言的“肥差”。可是,反过来想一想,他的成功也正在于他对他的抉择很有信心,并且认真的走下去,才成就了他今天的名声和事业。

古往今来,还有很多与他一样历经坎坷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就在于:也许常常失望,但却从不绝望。他们相信自己并且不停地与命运搏斗,胜利了,将命运踩在脚下,失败了,从头再来。海伦·凯勒相信“信心是命运的主宰”,将命运的绊脚石远远抛开;居里夫人深谙“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克服重重困难发现了镭;卓别林坚信“人必须有自信,这是成功的秘密”,于是缔造了他在电影界的不朽地位;莎士比亚也说过:“对自己都不信任,还会信任什么真理?”历史上的一个个英雄因为自信,他们的世界也变得精彩绝伦、与众不同。荆轲,勇敢地刺秦王;刘翔,跨越了多少障碍......

我很赞同李开复对成功的理解:不要小看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世界会因你不同。我们崇拜的每个偶像不是天生就是别人的偶像,他们都是由于自信才获得机会直达成功的。哪怕是天才如周杰伦,若他没有足够的自信承诺10天写50首曲子,今天也不会出现周董的名号了!

《呐喊》读后感 篇4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这部小说的来由。”

——《呐喊》

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心中无由的产生的一种陌生,那种陌生感是寒冷的。带着这样的感觉,我开启了品读《呐喊》这部小说的征程。

从《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 、《故乡》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韵味,相反我对要读懂这本书的意念越发强。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惨的人生,同时也看到了造成这悲惨人生背后那黑暗的社会,我开始慢慢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能够治好国民的皮肉之伤是完全不足够的,只有填满了那内心的空白,人们才会觉醒,才会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欢,可以使人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

与家人团聚必然是欢,妻离子散可以使忧,但是我觉得用“苦”或者是“悲”字来形容就更加好了。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造就了这样凄凉的文章理所当然,祥林嫂的惨死街头,孔乙己的悲惨,外加国民的愚昧无知,营造了这样凄凉的氛围,从而产生了《呐喊》这部小说。

有时,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呐喊,将这种不满发泄出来,写到书本中,但是这毕竟只是内心的暗示。有人说,时间可以使人忘却那内心的伤痛,开始的强烈感觉会随着时间的迁移而变得淡了,最后淡的让你已经忘却了曾经有过这样的伤痛。然而,我觉得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样的感觉就如同鲁迅先生书中说描述的那样“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忧,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完全忘却。”回忆就是这么强烈,因为内心深处的强烈呼唤,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呐喊。

今日的呐喊与昨日的《呐喊》这部小说唯一的区别就是,面对的人,所处的社会,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并不能阻隔两者的联系,这便让我想到了一首诗《如果》,可是生命中并没有如果,有的只有无尽的呐喊与彷徨。

《呐喊》读后感 篇5

虽说之前我粗读过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但这次我利用假期这大块的时间再读《呐喊》,对其又有了新认识,同时也得到了新教育。《呐喊》是鲁迅先生1918年到1922年所创作的15篇短篇小说的结集,其中《不周山》一篇后来被收到了《故事新编》里了。鲁迅先生创作小说的意图是描写病态社会下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品真实地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其腐朽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了对民族生存的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这15篇中我还是最喜欢《孔乙己》和《故乡》这两篇。《孔乙己》是描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由于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什么也不会,一生穷困潦倒,成了人们饭后的谈资,为了生活,时常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终于得罪了举人老爷,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杀。小说用轻松风趣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沉重而辛酸的故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新文化中难得的精品。《故乡》是鲁迅先生描写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著名小说,小说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闰土小时候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竟然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作者深情地希望他们走出一条新的路,希望他们的后辈有新的生活。

读了鲁迅先生的《呐喊》之后我们了解到在旧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头脑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是何等的深重。鲁迅先生的“呐喊”就好比是声声惊雷,唤醒了沉睡了几千年的旧中国广大受苦受难的民众,使他们觉悟,使他们进步,因此才有了后来的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