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文学网整理的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篇1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文章话语充满童真,故事情节生动、通俗易懂。通过描写燕子妈妈三次让小燕子到菜园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们从中懂得只有认真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在教学中,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借助拼音能够读通读顺课文,认读文中的生字词、生字,理解燕子妈妈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并指导他们此文转自学会读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对话中不同的语气。
教学中成功之处:
1.教学伊始,轻松的师生对话和《小燕子》歌曲的演唱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2.让孩子们就《燕子妈妈笑了》这一题目提出自己的疑问,虽然一年级的`孩子们的质疑能力还较薄弱,但他们的个性活泼,好奇心强,所提的问题幼稚可爱甚至随意而不完整,但却能激发他们急于了解故事情节的积极性。特别是“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这一疑问能驱使孩子们主动去读书,去了解整个故事情节。
3.一年级孩子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当他们借助拼音读文后,老师动情投入的范读能帮助他们扫除生字障碍,并有了如何读出小燕子和燕子妈妈不同语气的初步印象。个别朗读能力较好的孩子的朗读展示能激发孩子们的竞读及参与的热情,并进一步把课文读通读顺。
需要反思与改进的地方:
1.让孩子们就文章题目提出疑问时,面对较多孩子提出的较零散、不完整或与不着边际的问题应如何处理如何引导,才能既培养他们学会提问的能力,又不会打消孩子们提问的积极性。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后,让他们同桌合作,互检朗读情况时,本意是同桌读对了,表扬他,读错了,帮帮他。从而解决孩子们读书中不认识的字,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但面对较长的课文,针对一年级孩子好表现,缺乏耐心的的特点,有部分识字能力较薄弱的孩子总是没有足够的时间给同桌朗读,让同桌合作读流于形式。
3.认读生字词和开火车读生字时,大部分同学都热情高涨,跃跃欲试,读得特别开心,但总有个别孩子站起来“金口难开”,“火车”因此“出现障碍”,其他同学也在那边干着急。应如何关注这些孩子的学习动态,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让火车“顺利通过”呢?
4.每当到“再读课文,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总觉得孩子们的情绪还停留在认读生字的激动中,一时难以静下来再次读文,理解课文内容。在交流感悟时,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容易开始分散了,无法集中到课文中来,能静心思考,参与回答的孩子好象不多。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再次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再次静心读书并畅所欲言呢?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篇2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罗东学区支教老师展示课上,我选择的《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的指引下,对冬瓜和茄子进行观察。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表面细微的不同之处。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懂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亲切、精炼,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中,“主导者”应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寓意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中,“认真”的主题和“观察”的互动,不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课教学属第二课时,反思这堂课,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导入部分。
由歌曲《小燕子》导入,学生跟着唱一唱,演一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歌曲过长,及学生单调的表演动作,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2、初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能真正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语文课中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中间插入一个大丰收的小游戏,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识字,又是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但这一游戏却同样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将这一游戏放在第一课时,更妥些。
3、思维扩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扮演所喜欢的小动物,比较橙和香蕉的不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创意虽好,但同样想得不够周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以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摸、闻、尝等方式,来比较两类水果的不同之处。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小燕子的话,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戴着燕子**的头饰,学生戴着小燕子的头饰,很快师生之间融入角色之中,读起来更能投入感情。
5、口语交际。
延伸课文此处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环节,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课后任务设计。
让学生再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会留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后,罗东学区的听课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是堂展示课,老师们给予的赞扬多于建议,但确实让我感受到学区之间的交流所具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交流与改进,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篇3
课前准备
这两天,该上新课《燕子妈妈笑了》,课文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便于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我决定在黑板上贴上冬瓜和茄子的图片,于是,去菜市场买冬瓜和茄子,这样就会特别精彩。我先到附近的市场去转,很快就买到了柄上长小刺的茄子。
该买冬瓜了。因为教材上谈及的冬瓜和茄子的区别中,提到了冬瓜有细毛,而茄子没有。所以我想尽量买一个完整的冬瓜,但是走了很多菜摊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但冬瓜外表皮光滑,什么毛都没有。摊主说:“这个时候是春季,就没有那种带细毛的冬瓜,要到了秋天打了霜以后才会有带毛的冬瓜。再说带毛的冬瓜是以前的老品种了。”我一听,教材上既然写冬瓜皮上有细毛,就应该是这样,怎么冬瓜还分季节、分品种呢?我又到别的摊上去问,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只让学生看看茄子吗?不行,我还得去找找。但是我找遍了整个市场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怎么办呢?只好先买个冬瓜让学生观察,然后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我回到办公室里,心想,现在不是产冬瓜的季节,冬瓜又换了品种,根本就没有带细毛的冬瓜,教材里却写着冬瓜长有细毛,要是把带细毛的冬瓜换成别的时令蔬菜,那或许更合适。这说明教材里也有不严密的地方。上课时,当学生们发现冬瓜皮上没有细毛该是一种什么情形呀?
我知道!我知道!
第二天,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当我将冬瓜抱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与茄子的区别时,有的说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青一个紫。于是,我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仔细观察有“细毛”的冬瓜和柄上长小刺的茄子。杨光上来了,满脸自豪地说:“这个茄子的柄上确实有小刺,这个冬瓜皮是光滑的。”他一说,班上哗然了。我正准备解释冬瓜为什么没有细毛时,就见马宇飞的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觉得好惊讶,连忙请他站起来,他说:“因为皮上有细毛的话就会扎手,就没人买了,所以卖冬瓜的叔叔就把细毛刮掉了,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就特别漂亮了。”学生心里竟然有这么美好的想法。这时贾雨萧说:“春季的冬瓜是不长毛的'。”田国兴又说:“我叔叔告诉我,现在的冬瓜品种就是不长细毛的。”呀!他们竟然把答案说出来了,把我的担忧一下就解决了。别的同学也由衷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们,此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我也想写
当我把冬瓜和茄子的图贴到了黑板两侧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也很高兴。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我问:“你们谁告诉我,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就说:“冬瓜大,茄子小。”“那谁愿意勇敢地将‘大’和‘小’两个字分别写到冬瓜和茄子下面?”学生们一听,顿时来了劲儿,个个将手举得好高。两个学生很骄傲地走上讲台,写下了“大”和“小”两个字,再看看那些没有上台的同学,满脸写着遗憾。我想,机会是太少了,应该让全班同学都动动笔,我就让大家把“大”、“小”两个字写到课本的插图旁边。到了该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发现一向不爱举手的王楚月举起了手,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我也想写”。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上来。看她写得有模有样,还真不错,于是,全班同学将掌声送给了她。她回到座位后,脸上露出笑容,并坐得直直的,我真为她的进步而高兴。
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这是最后的一个大环节,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组带来的两种不同的蔬菜,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我来到赵仕牧所在的小组,只见他们观察的是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西葫芦,蔡治同学拿起了画笔,把不同的外形画出来,这个想法不错。我正想夸夸他,哪知道丁博拿起西红柿咬了一口,说:“我知道西红柿可以生吃,酸酸的,甜甜的,西红柿里面是红的,而且有些小籽儿。而西葫芦是不能生吃的。”她说完,别的同学就笑了,我一看,这怎么成,这个西红柿是用来观察的,不是吃的,怎么能咬了一口呢,我一下就火了,正想批评她。
忽然又一想,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她刚才是从品尝味道这个角度才吃的,而且还发现了西红柿内部的“奥秘”。同时她还发现了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吃的方面有不同之处。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请她将品尝的结果告诉同学。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班的同学比小燕子观察得还仔细认真,不仅看到它们外形的区别,还能从品尝味道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可真棒。”学生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丁博,她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课后反思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课后,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买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上是没有细毛的,上课时,再有学生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就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这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非常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说,学会了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篇4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罗东学区支教老师展示课上,我选择的《燕子妈妈笑了》一文,生动地讲述了一只小燕子,在**的指引下,对冬瓜和茄子进行观察。通过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的观察,终于发现了冬瓜和茄子表面细微的不同之处。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懂得,不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以认真的态度去对待。课文故事情节生动,语言亲切、精炼,对低年级的学生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在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堂中,“主导者”应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课文的寓意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燕子妈妈笑了》一课中,“认真”的主题和“观察”的互动,不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本课教学属第二课时,反思这堂课,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1、导入部分。
由歌曲《小燕子》导入,学生跟着唱一唱,演一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但歌曲过长,及学生单调的表演动作,占用了过多的时间。
2、初读课文。
让学生通过一遍遍有目的的听读,练读,能真正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将语文课中学生的读落到实处,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中间插入一个大丰收的小游戏,既是为了巩固学生识字,又是为了调节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兴趣,但这一游戏却同样浪费了过多的时间,如果将这一游戏放在第一课时,更妥些。
3、思维扩展。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扮演所喜欢的小动物,比较橙和香蕉的不同,扩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此环节,创意虽好,但同样想得不够周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份,以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摸、闻、尝等方式,来比较两类水果的不同之处。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小燕子的话,获得成功的体验。老师戴着燕子**的头饰,学生戴着小燕子的头饰,很快师生之间融入角色之中,读起来更能投入感情。
5、口语交际。
延伸课文此处设计口语交际活动的环节,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6、课后任务设计。
让学生再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会留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课后,罗东学区的听课老师们提出了许多诚恳的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是堂展示课,老师们给予的赞扬多于建议,但确实让我感受到学区之间的交流所具有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交流与改进,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跟你们认识,你们看看它是谁?(小燕子)你们看,它在向你们问好呢,你们也来跟它打声招呼好不好?(小燕子,你好)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是有礼貌。再来看看这两幅图你们知道它们是什么蔬菜吗?(冬瓜、茄子)同学们,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你们都知道,可是这只小燕子它却不清楚,燕子妈妈就让它飞去菜园里观察,到底小燕子会有哪些发现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燕子妈妈笑了》
2、 板书:《16 燕子妈妈笑了》(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1、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圈出本课的生字宝宝,划出本课的自然段
2、 同桌互相拿出生字卡片,指认指生字宝宝,并说说自己的识字小方法
3、 多媒体出示生字,指名生读,并说说识字办法
4、 开火车、齐读生字
5、 玩“找朋友”的游戏
6、 出示词语,小老师领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课文,那么现在一起来告诉老师,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6个)
2、那么老师就请六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燕子总共去了几次菜园呢?
3、指名6位同学朗读,师评
4、指名生回答小燕子总共去了几次菜园?(3次)
5、齐读第一自然段
6、出示冬瓜____在地上,茄子____在枝上,指名生填空
7、“躺”和“挂”是两个动词,同学们请想一想,为什么冬瓜要躺在地上而茄子就挂在枝上呢?(冬瓜重,茄子轻)
8、屋檐下,燕子妈妈对小燕子说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来,并用波浪线出来。
9、谁来读读燕子妈妈的话?
10、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去菜园里观察(冬瓜)和(茄子)的'不同
11、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到底会观察到什么呢?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1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生认真听,并用横线划出小燕子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燕子妈妈说的话。
13、谁来读读小燕子说的话?点出要用高兴的语气,指名两位生比读,其他生认真听并点评
14、听了小燕子的话,燕子妈妈是怎么说的呢?谁来读读燕子妈妈说的话?指名两位生比读,其他生认真听并点评
15、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16、指名说说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什么不同?(大小)
17、它是通过冬瓜和茄子的哪个方面来观察的呢?(形状)
19、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的发现给出了什么评价?(不错)
20、为什么燕子妈妈没有说很好,非常好,而是只说了“不错”呢?理解“不错”的意思
21、这说明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第一次的发现还不是特别的(满意)所以,让它再去一次菜园观察,到底小燕子又会有哪些发现呢?下节课中我们将会继续寻找答案。
22、播放歌曲《小燕子》(生齐唱)
23、出示冬瓜和南瓜的图,生比较
16 燕子妈妈笑了
冬瓜 茄子大小
教学反思: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讲的是燕子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区别。小燕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每次观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性很强,我利用图片做导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认读字词的过程中我穿插了两个小游戏,激发孩子的兴趣,加深孩子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潜心地读,投入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带着问题读……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
不足之处:
在最后的处理问题中有些仓促,语句和问题的衔接不够好。 分角色朗读部分处理的不好。
拓展部分让生比较冬瓜和南瓜的不同这个环节也处理的太过仓促。
燕子妈妈笑了教学反思 篇6
《燕子妈妈笑了》一课讲的是燕子妈妈让自己的孩子三次去菜园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区别。小燕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每次观察都有自己的新发现。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故事性很强,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我利用三个谜语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抓住课题,向孩子们发问:小燕子做了什么事?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在课堂教学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潜心地读,投入感情地读,有感悟地读,带着问题读……多读少讲,以读带讲,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弄懂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我又把问题一步一步简单化:小燕子去观察了几次茄子和冬瓜的区别?每次观察到什么?燕子妈妈每次又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小燕子前两次没有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引导孩子理解是因为小燕子认真观察了。那“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学生一下就理解了。因为小燕子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所以妈妈笑了。课文中心也迎刃而解:要学习小燕子,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才会有新发现。
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多读是语文学习之本,感悟必须是建立在熟读基础上的展现。但在本次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分角色朗读还不够,在这次分角色朗读时,只设计了教师扮演燕子妈妈和小燕子进行对话的环节,而忽略了旁白部分,使故事的完整性与生动性受到影响,从而使学生融入情境不够充分。
2、拓展部分,让学生去观察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意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认真有序地观察事物,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可能是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缺乏创新。最后只好提示学生观察茄子和冬瓜的切面有什么不同,希望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使学生知道,冬瓜和茄子不仅在表皮上有区别,在内容上或味道等方面,都有区别,也让学生学观察,认真观察身边的事物。
3、课文结束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再加上一些表演和想象,想象燕子妈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既深挖了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对课文的情感教育意义。
人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所以,我相信不断的努力和思考,能促使我获得更多的经验。